• 沒有找到結果。

行動研究中期:幼兒對越南文化差異存有負向回應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二節 行動研究中期:幼兒對越南文化差異存有負向回應

在行動研究第二階段要面對的問題是幼兒對越南文化差異的負向回應,而研 究者以下面四個策略解決問題:提供幼兒對差異的適宜表達機會、幼兒創作越臺 族群交流故事、繪本引導反偏見議題的討論、小組創作與演出反偏見戲劇。

一、幼兒對差異的負向回應

融入越南文化主題教學主要在介紹越南族群的特色,在第一階段的研究中發 現幼兒對於各族群差異的接受度不同,接受度低的幼兒面對自己不能適應的文化 差異會做出負向的反應。在介紹越南的特產之前,研究者以介紹世界各地的人群 的書籍《我們都是一家人》(陳美玲,2000)作為引言,說明人類因應各種生活環

85

境的不同而會有多元生活方式,差異是各種不同的族群的智慧,就像越南特產一 樣應該都是可以被接受的、值得去認識的,透過書中多元族群的介紹,幼兒對於 差異有不一樣的發現與反應,一半以上的幼兒能接受點頭回應老師的介紹,當中 也有進一步回應自我對差異存在的發現與接受,像是節節在研究者介紹各地飲食 有以麵食為主食者、也有以米飯為主食者時,便提出:「老師我們也跟美國人一樣 有吃麵包,不過我們臺灣比較常吃滷的,但是我覺得都很好吃」(教 0510),有三 到四名的幼兒則是不習慣差異而有負向的言詞回應,例如恐怖、奇怪、我才不要 等,但研究者當下對偏見不敏感,並沒有適當引導幼兒理解與調節自身面對差異 的不適當反應,且未示範正向態度與語句,僅告知幼兒面對差異不可以做出沒有 禮貌的行為。

研究者:這裡介紹每種不一樣的人住的地方,這是沙漠的房子、水上的房子、

高山上的房子。

博博:鏘。(突然歪倒在地上再坐起來)

研究者:博博你怎麼這樣呢?住不一樣的房子怎麼了嗎?

漢漢:應該是因為看起來很奇怪吧?

研究者:為什麼很奇怪呢?

菁菁:因為看起來很奇怪阿。

漢漢:因為看來跟我們的房子不一樣。

研究者:不一樣很好阿,你們說不一樣就是奇怪是很沒禮貌的喔,不可以再 這樣說,要有禮貌喔。

(教 0510)

在第一階段教學活動進行時大部分孩子都知道面對不習慣的食物應保持禮貌 的回應,但有三到五名幼兒會在活動中表現負面的形容詞與行為。在發現了幼兒 對文化差異的反應,研究者有在每次講述書籍、介紹越南食物時、或體驗活動中

86

事先提醒幼兒不可以有沒禮貌的反應,如:「老師尊重你們對食物的選擇,可是要 學會欣賞、不要有沒禮貌的聲音或動作喔」(教 0512),也會即時討論幼兒對文化 差異的負向回應的適當性、傷害性,如:「你們覺得如果你這樣發出奇怪的聲音,

喜歡吃鴨仔蛋的人會怎麼樣呢?」(教 0513)。但在研究者於每次活動的事先的提 醒之後還是有三到五名幼兒會以強烈的拒絕回覆,像是調魚露時與與說:「唷,我 才不要吃咧」(教 0515)、或是薄薄在老師介紹鴨仔蛋時說:「我覺得應該會有鴨子 跳出來,很恐怖耶」(教 0516),雖然其他幼兒會協助提醒這樣不禮貌:「要有禮貌,

不要捏鼻子」(教 0515),也會在討論中思考面對不同族群應有的禮貌,如於於說:

「不吃的人看就好了,不可以說很恐怖,根本一點都不恐怖」(教 0516)。

除了上述對越南事物抱有強烈拒絕反應的幼兒之外,幼兒透過故事的討論與 扮演,也開始對偏見所造成的衝突有了好奇,像是菁菁在《我們都是一家人》(陳 美玲,2000)的延伸扮演活動後,對偏見會造成的狀況提出疑問:「老師,像上次 我演笑人的那樣,在外面笑人家真的會被打嗎?」(教 0517)。

研究者由以上省思教學活動中幼兒的負向表達與對偏見的疑慮,正是引導幼 兒反偏見課程的良好契機,可以促進幼兒發展良性的族群關係,使主流族群幼兒 可以區辨不合理的偏見,少數族群幼兒可以對抗不合理的偏見,讓幼兒彼此之間 發展良性的社會互動,需要設計更多的活動提供幼兒練習以合宜的方法面對族群 差異。

二、解決方法:

因研究第一階段教師缺乏適當的策略引導幼兒認識與應對對族群差異,以致 於每次活動都會有三到五名幼兒在認識與體驗越南食物時仍會有負向的詞語與偏 見,為了讓幼兒對偏見的樣貌與處理有正確的觀念,並且改善幼兒在接觸越南族 群文化時產生的不適當的行為舉止,所以第二階段研究者運用以下四種策略解決 幼兒對差異負向回應的問題:第一為提供幼兒對差異的正向表達機會、第二為讓

87

幼兒進行越南主題故事創作、第三是以繪本討論新移民面臨的偏見處境議題、第 四是小組演出反偏見戲劇的教學活動。

(一)提供幼兒對差異的正向表達機會

研究者發現在例行點心時間增加多次越南食物體驗,並且設計食物分享角色 扮演的活動是增加幼兒理解偏見的發生與練習適當表達對文化差異感覺的機會。

研究者在每日例行點心活動時間中安排多次越南食物的體驗,並利用輪流取用的 時間與幼兒對話,增加幼兒練習禮貌表達對食物偏好的次數,也可以增加機會引 導幼兒理解每個人的對飲食的偏好只是因為飲食習慣不同,但是不能因為個人的 偏好就對食物不尊重,各個族群的食物都是很有營養及其食用的智慧,這樣的不 尊重是不對的,甚至會讓正在食用或經常食用他的人不舒服。

奇奇:老師,這個味道怪怪的,我想要少一點。

美美師:怎麼會怪怪的,你這樣說越南的食物很沒禮貌,娟娟媽媽、還有常 吃他的越南人會覺得傷心喔,其實是你不習慣這個味道而已,老師會給你小 塊一點,可是請你練習說一次,老師我不習慣這個味道,我想要小塊一點。

節節:老師為什麼奇奇都會不想吃越南的食物阿。

美美師:那是他吃東西的習慣,每個人吃東西的習慣都不一樣,所以喜歡吃 的東西也不太一樣。

(教 0524)

透過例行活動時間的越南食物體驗與正向表達偏好練習與機會教育,飲食習 慣比較固執的幼兒漸漸習慣友善的拒絕或選擇少量品嚐越南食物,其他幼兒也都 理解每個人飲食習慣不同的情形,並透過經常性的討論瞭解尊重食物除了是尊重 食物、煮的人,也尊重食用他的人。

另外研究者思索幼兒也應該練習如何友善拒絕自己不喜歡的越南食物,因此

88

研究者便另外安排利用與臺灣飲食差異較大的魚露與鴨仔蛋進行食物分享的角色 扮演的活動,幼兒藉由這樣的活動體驗到了分享者的善意,與被分享者應有的友 善回應。

和和:請你吃越南的鴨仔蛋,這個很營養喔。

文文:謝謝,你吃就好,我吃不習慣。

(教 0526)

(二)幼兒創作越臺族群交流故事

研究者為了減低幼兒對越南族群偏見形成的機會,增加幼兒對越南族群的好 奇與情感,而引導幼兒編撰越南人與台灣人的主題故事。在第一階段提到移民的 議題時,幼兒便發出疑問:「這樣我們聽不懂他們說的話怎麼辦?」(教 0510),由 此可見幼兒對於與不同族群的人交往缺乏經驗與想像,因此研究者規劃了每日晨 間討論的時間輪流讓每位大班幼兒以越南人與臺灣人為主題進行故事創作的發 表,並且在幼兒發表之後詢問其他幼兒的意見,並提出與幼兒發表故事相關的問 題進行討論。

幼兒透過這樣的活動可以將自己的疑問利用創作的機會的自我解答:「他遇到 了一個越南人,但是他不會說越南話,他就教他說你好,然後就變得很好了」(教 0520);而節節說的故事:「台灣人就先看越南人吃鴨仔蛋,感覺好像很好吃一樣,

越南人看他一直看就問他,你為什麼不吃你那一顆?台灣人就說,看你吃得津津 有味,那我也來吃好了,越南人就說等一下,你先拿一個小湯匙先吃我的一小口 好了,那個台灣人吃了以後就說,這個蛋真的蠻好吃的,越南人就說,我就說吧,

然後台灣人就吃了越南人給他的那一顆鴨仔蛋。」(教 0523)也可以將老師介紹的 特色食物融入故事中,細細的描述族群間善意交流的過程。

(三)繪本引導反偏見議題的討論

研究者為了增加幼兒對偏見的認識與培養面對偏見應有的態度,運用繪本引

89

導討論能讓幼兒認識族群交流之間產生的傷害性狀況與面對的方法。研究者針對 越臺族群間語言與文化交流情境、偏見的產生選擇了三本繪本進行討論,幼兒從 三本繪本的情境中同理角色的心情、發表自己的想法、討論適宜的應對辦法與態 度。

首先研究者利用《蘋果甜蜜蜜》(陳盈帆,2012)情境中新移民媽媽學中文所 面對的努力、書中新移民之女對媽媽的體貼,去引導幼兒思考新移民在學習語言 過渡期的不完美表現與其華語口音會產生的交流情形、應對態度等議題,例如在 故事中描述到剛學會寫中文的新移民媽媽的字歪歪扭扭的像毛毛蟲,孩子們笑了 起來,研究者就和孩子們討論書裡這樣形容第一次學寫中文的媽媽是否適宜。

研究者:你們覺得這樣笑新移民媽媽學寫中文字好嗎?

純純:我不是笑他。

漢漢:我們是覺得很有趣。

研究者:那你們覺得新移民媽媽如果聽到你們這樣笑,心情怎麼樣呢?

漢漢:會不開心。

研究者:所以應該要怎樣呢?

研究者:所以應該要怎樣呢?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