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討論

本節根據研究發現與文獻對照結果提出以下四項討論:一、幼兒反偏見課程 的在國內實踐具體教學內容樣貌,二、越裔新移民家庭知識基金如何挖掘與運用 於課堂當中,三、教師增進多元文化素養的策略,四、主流幼兒族群關係發展的 幫助,五、母為越裔新移民幼兒的雙文化認同模式與轉變。

一、幼兒反偏見課程的具體教學內容

本研究在歷程中發現進行幼兒反偏見教學活動的具體內容彌補了幼兒多元文 化教育研究的缺口,並且深化與增添了幼兒反偏見教學的策略。本研究在融入越 南文化主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在引導幼兒探究文化差異的過程中,與幼兒一同 體驗了與不同的文化交流會產生的不適應,因此以反偏見教學活動的進行讓幼兒

118

能有自在的適應文化差異的方式,而減少了偏見,與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1)

所提出多元文化教育引導人們認識多元族群與文化的價值,可以增加其適應多元 社會的涵化技能,減低偏見的理論相符,但是在檢視幼兒多元文化教育課程發展 的相關文獻(周佩諭,2010;吳雅玲,2008;何祥如、劉于綺、劉于菁,2007;

宮莉虹,2004;宋敏慧、胡淑美、郭李宗文,2009)發現多數關於幼兒多元文化 教育的課程設計多是針對族群文化做介紹,並在族群文化主題的介紹中穿插少數 偏見議題的討論;而針對反偏見議題教學的研究僅有一篇厲文蘭(2006)以膚色、

性別、宗教、文化、種族、特殊性、人我關係等議題配合既定主題課程進行相關 教學;而本研究的反偏見教學活動與上述研究以多種議題的進行方式不同,是在 進行融入越南文化主題教學的探索中發現了幼兒接觸文化差異而產生的偏見,因 此進行一系列統整的反偏見教學活動,呈現了反偏見課程在台灣幼兒園實踐的樣 貌。

另外在本研究的歷程中也發現 Derman-Sparks and the A.B.C.T.F(2007)、劉美 慧(2000)與 Ramsey(1995)在反偏見課程中提出的角色扮演、事件中心的討論 的教學策略,很適合幼兒建立正確適應文化差異態度,例如扮演收到鴨仔蛋的應 有的回應、針對故事偏見產生情境中應對策略的討論,或是角色扮演活動搭配合 適的故事情境與合作活動可以促進更多幼兒參與討論、激發其批判思考能力,例 如在合作演出《您從哪裡來》(陳麗端、戴文婉、詹迪爾,2012)時,不只合作排 演的過程中幼兒們可以討論劇中的反偏見策略與行為,在演出過程中與表演後的 討論幼兒也會積極參與討論。

此外本研究更進一步深化及補充幼兒反偏見教學的教學策略內容,包括進行 幼兒創作台越交流故事活動、提供幼兒對差異正向表達的機會、跨文化比較的教 學活動。首先本研究將侯天麗(2003)、蔡敏玲(2009)、賴文鳳(2007)在研究 中提到幼兒透過敘事課程能呈現多元文化的個人觀點納入反偏見的課程當中,本

119

研究中發現幼兒在台越交流生活故事創作活動能透過敘事的過程能釐清反偏見概 念。再者 Derman-Sparks and the A.B.C.T.F(2007)及劉美慧(2000)在中曾提到 反偏見教學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一是要增加幼兒彼此多元文化觀點的交流,學習聆 聽與接納,並提出探究教學、文化差異的討論、合作學習、議題中心、遊戲教學 法等策略,本研究則是增添了提供幼兒對差異正向表達的機會此一策略,在本研 究中發現利用例行活動時間增加幼兒體驗與表達感受的機會,可以讓幼兒增加許 多交流機會,藉此引導幼兒發展反偏見的概念。

最後在顏佩如、林冠吟、詹正傑(2010)在國小新移民鄉土語教學行動研究 中提到將新移民的文化融入鄉土語課程之中與台灣文化做比較,可以提昇學生理 解文化差異的能力,本研究發現跨文化比較的策略也可以運用到反偏見的教學活 動當中,透過跨文化比較的策略可以促進幼兒的對陌生文化的有更深入的理解,

本研究中用跨文化中同中有異的實物,像是研究中的台越的斗笠、服飾具有其相 似又略帶差異的部份,可以讓幼兒可以整合生活中的族群文化線索,由熟悉的主 流文化舊經驗作為引導,幼兒參與的程度更熱烈,也表現出更深入的欣賞與瞭解,

由此可以突破幼兒對異文化的隔閡,開啟欣賞的態度。

二、越裔新移民家庭知識基金在課堂的實踐

本研究透過多次目的性的探訪越裔新移民家庭而獲取了其家庭中對於台越跨 國貿易、越南小吃經營與營養成份、越南語言與童謠等等豐富知識,並且進一步 將其轉化運用到教學活動上,實踐了 Moll,Amanti,Neff 與 Gonzalez(1992)所提出 學生家庭文化知識運用於教學中的方法,確認了家庭知識基金取向課程在國內幼 兒園執行的可行性與成效,本研究結果發現透過向越南新移民家庭訪問越南兒歌 唱法、詢問越南旅遊資訊、購買越南小吃的閒聊等目的性探訪的策略是蒐集家庭 知識基金的具體方法,也發現融入越裔新移民家庭知識基金的教學讓兩位母親為 越裔新移民的幼兒在過程中增進了越南文化知識、正向的越南族群態度與認同。

120

而本研究中所發現越裔新移民家庭知識基金是教學上的豐富資源與 Hsin(2012)

提出越裔新移民家庭的文化資源可運用為幼兒學習的發現相符,在本研究中實際 將其執行於教學中的形式有以下三種:1.邀請越裔家長進入教室教學,例如製作越 南食物、教唱越南歌謠;2.配合越裔家長工作需要實際到其店內觀察;3.實際分析 越南小吃店食物、食材、情境;4.跨文化比較台越衣飾。

三、教師增進多元文化素養的策略

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提出教師應具備的多元文化素養應該包涵教師對自我與 所使用教材所含偏見的覺察能力、以及對學生、學生家庭、與學生所處社區的文 化有所認識(鄭瑞娟,2010;巫鐘琳,2008;武藍蕙,2010),本研究的進行則發 現訪談越裔新移民家長生活經驗、諮詢多元人員的越南經驗、多元蒐集越南資料、

質性探訪越裔新移民家庭是可以增加教師多元文化素養的策略。本研究在蒐集越 裔新移民家庭知識基金時發現,與新移民家長多次的接觸可以接觸多元觀點、減 低教師的偏見、與多元文化教育課程設計的能力,也與常雅珍(2010)、周佩諭

(2010)提出透過與越裔新移民家長透過多元文化課程與知識的交流可以增進教 師對抗偏見、多元文化課程設計的能力與多元文化素養相符。

四、對幼兒族群關係發展的幫助

本研究發現主流族群幼兒在行動研究課程中初步接觸越南文化時除了極度缺 乏相關文化觀察力外,且會表達對差異的抗拒與不友善,此點陳麗華、劉美慧

(1999)的研究發現相似,顯示幼兒受到與原生文化中各種族群互動的影響,對 於我群與他群的注意力不同,因此會產生在與多元族群交流時會產生衝突不舒 服,而經過行動研究中的教學活動,主流族群幼兒對越南族群關係轉變得親近真 誠,且對越南文化知識的理解具有細節的欣賞能力,此點也與其他進行多元文化 教育課程研究中發現多元文化教學活動可以幫助幼兒欣賞差異、接納異文化相吻 合(周佩諭,2012;常雅珍,2010)。

121

此外本研究也補充了吳智惠(2009)、湯瓊惠(2008)、常雅珍(2010)、宋敏 慧、胡淑美、郭李宗文(2009)的研究中提到新移民議題的幼兒多元文化課程進 行時,可以融入多種不同族群文化的素材以增加主流幼兒對於異文化的接納與多 元文化素養;本研究發現除了上述融入的方式之外,還可以直接運用班級中現有 的家庭知識基金進行主題探索的活動,除了一樣可以促進幼兒族群關係發展,幼 兒所獲得的文化知識會更統整且切合幼兒的生活經驗。

五、越裔新移民子女的雙文化認同的轉變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1)提到非主流族群為了適應以主流族群文化 為主的社會,而影響其族群認同傾向可以分為下列四種模式:調適不同化模式、

向主流靠攏模式、邊緣模式、隔離模式,以下依照行動研究的階段討論本研究中 所發現母親為越裔新移民的幼兒的認同狀態:首先在未有融入越南文化主題教學 經驗之前其族群認同傾向屬於向主流靠攏的模式,其適應主流文化的策略是怯於 認同與缺乏認同動機,並不主動顯露自我的族群身份與認同,他們在行動研究教 學活動前的族群關係訪談中都可以認可自我的雙族群身份,但是娟娟在族群關係 的訪談中羞於表現與回應自己擁有的雙文化能力與相關聯繫,而態態表現對母親 族群文化的不在意與疏離。

再者,本研究發現兩位幼兒研究教學活動進行中裡都展現了對母親族群文化 認同的增進,像是在進行融入越南文化主題教學活動過程中態態表示要可以帶同 學到母親的家鄉旅行、娟娟會主動在課堂上表示自己知道的語言與歌謠,此發現 與黃玉鈴(2010)、吳智惠(2009)、李侑軒(2009)、周佩諭(2010)、林建能(2014)

在研究中提到透過多元文化教育可以提昇新移民子女的認同相符。

最後在本研究進行的教學活動後族群關係訪談中,兩位幼兒表現了不一樣的 認同模式,娟娟展現了在台越雙文化中優遊自得的調適不同化模式,另一方面態

最後在本研究進行的教學活動後族群關係訪談中,兩位幼兒表現了不一樣的 認同模式,娟娟展現了在台越雙文化中優遊自得的調適不同化模式,另一方面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