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的流程如圖 3-2 所示,分成準備階段、教學實驗階段、數據處理與結 果分析階段。各階段說明如下:

壹、 準備階段

國中自然科的內容如何能更有效率的讓學生了解,這是研究者在教學工作中 一直想去探究的方向。所以在進到研究所進修後,不斷的閱讀相關文獻與收集研 究工具以確定研究的目標。以下是本階段主要工作情形:

一、 深入研究文獻與資料收集

在進修期間受到指導教授的指導與上課教授的啟發後,決定將詮釋結構模式 ( Warfield,1982)導入教學課程的安排,以期能增強教學效益。所以更深入的研讀 文獻與資料蒐集,隨後在與指導教授討論下,確定了研究的主題與目標與訂定相 關的研究流程。

二、 教材分析與決定教學實驗工具。

(一) 教材分析

由實施教學實驗的三位老師共同討論教學內容並決定教學單元,並按照研究 需求將每個教學單元內的子概念抽取出來並按照教學時間加以排序整理成表。

(二) 以 ISM 定理融入教材內容進行設計教學概念階層圖

將選取的單元內概念之間的關聯矩陣製作完成,並使用軟體製作出每個單元 的概念構圖。

(三) 設計實驗一的強化教學教案與實驗二的單元教案

實驗一中的強化教學教案內容選擇波動的單元,而在實驗二的單元選擇原子 與分子單元,以上兩單元皆為國中自然科二上教材內容。

三、 決定研究對象 (一) 學生部分

根據立意取樣選擇校內常態編班下的學生,並以同樣教學時間進行教學。

(二) 教師部分

由研究者與教學年資相仿共三位教師,並且在進行教學之前一起討論教案與 上課內容,降低教師教學風格的差異,讓學生學習結果只受到實驗操作的影響。

貳、 教學實驗階段

本研究裡主要探討利用 ISM 設計單元結構圖進行補救教學與單元教學的成

效,所以設計了兩個教學實驗。為了兼顧實驗過程學生學習進度,所以選擇的教 學內容依照學校進度分別選擇了前後兩個單元進行實驗操作。以下是本階段進行 的工作情形:

一、 探討利用 ISM 設計單元結構圖的補救教學效果

為了探討補救教學的效果可以相互比較,本實驗設計以一組實驗組與兩組對

照組來進行:

(一) 實驗組的實驗操作以單元概念構圖來進行補救教學,強化學生概念連結能 力,並針對前測題目檢討後進行測驗。

(二) 對照組 A 的實驗操作則以老師直接針對前測題目進行逐題檢討,完後進 行測驗。

(三) 對照組 B 的實驗操作則讓同學自行將前測題目自行討論訂正,完成後進 行測驗。

二、 探討利用 ISM 設計單元概念構圖的單元教學效果

(一) 實驗組 A 的實驗操作以單元的概念構圖進行概念構圖教學,教學完畢後 進行測驗。

(二) 實驗組 B 的實驗操作為教師根據單元的概念構圖設計教學內容再進行引 導式教學,教學完畢後進行測驗。

(三) 對照組的實驗操作為教師依照傳統講述方式進行教學,不做任何教法改 變,教學完畢後進行測驗。

參、 數據處理與結果分析階段

按照前述所整理的資料與收集的測驗數據,利用程式處理後針對結果探討,

檢驗實驗方法的功效,在分析完後進行本論文的撰寫,期間依據分析結果定期與 指導教授討論並提出結論與未來進一步可利用的方式與研究建議。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