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與教學建議

伍、 利用 RGSP 表可以提供判斷學生可能的概念迷思序

由研究結果可以推論在有清楚的概念構圖下的教學,學生產生的可能迷思序 會比較少,若之後教師在補救教學時能更有效率的解釋清楚學生的迷思概念,並 且可讓學生針對有問題的概念更深入的練習,增加進步的幅度。然而在引導式教 學與講述式教學下,學生所產生的可能迷思序比較多,應該是由於概念掌握度不 夠完全導致,所以後續若要進行補救教學的內容就會變多,甚至必須重新教學。

第二節 研究與教學建議

根據文獻探討、研究設計和研究成果的發現與結論,可以進一步分析之後對 未來教學者與學術研究者提出幾個建議觀點:

壹、對教學者的教學建議

一、 進行補救教學時使用概念構圖進行講解,增加學生認知程度。

透過研究結論可以了解,讓學生具有完整的內容概念,是提升學生認知程度 的重要條件,對於完整概念關係有理解的學生,所反應出的學習成效有明顯的提 升,在進行補救教學便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進行單元教學時,可以利用概念構圖協助學生提升學習成效。

對於學生程度有高有低的班級,在選擇教學方式時,必須考慮到中低程度學

生無法自行建構概念關係的結構,所以可以藉由提供概念構圖產生鷹架的效果,

讓學生縮短認知的時間,增加學習的效率。

壹、對後續的研究者建議

一、 挑選不同程度的研究對象

因為本研究中對象侷限在筆者任教的學校,建議以後研究者可以選擇不同年 段的學生來進行研究,擴大可以解釋的效果與對象。另外也可以將班級中學習成 就分高低兩組,再分別探討在不同的教學法下造成的效應。

二、 探討延伸到其他單元所造成的效果

可以推展到其他的單元,或集合相關單元間的關係,在進行結構化後探討較 學對學習的影響與成果,檢驗是否適用於其他單元。

三、 選擇適當的教學者

在本研究中,雖然利用三位老師一起討論教學內容來降低教學風格的差異,

但是因為筆者恰為某個組別的班導師,而其餘兩位教師為該組的科任教師,可能 還是會因為職位不同,造成在學生學習效果上有所差異,所以建議日後可以以同 一位專任教師對不同班級進行探討與研究。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于富雲、陳玉欣(2007)。不同知識表徵建構的學習策略對自然科學習成效之影響。

科學教育月刊,15(1),99-118。

王麗幸與謝玲芬(2009)。結合 ISM 與 ANP 建構知識管理系統評估模式。管理與 系統,16(2),219-241。

石娟、駱有慶、嚴曉素、陳衛平、蔣平(2007)。應用解釋結構模型分析松林系统 對松材線蟲干擾的影響。林業科學,43(8),85-90。

永井正武、蔡清斌、陳姿良(2013)。Matrix Based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從 ISM, FSM, GSM 的介紹以及 RSM 的提案。第五屆科技與數學教育國際 學術研討會暨數學教學工作坊。臺中市臺中教育大學。

江淑卿、郭生玉(1997)。不同學習過程概念構圖教學策略對促進知識結構專家化 與理解能力之效果研究。師大學報,42,1-16。

余民寧 (1995)。成就測驗的編製原理。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余民寧 (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佘曉清、連文惠、蘇蘭雅(2000)。中等學校實習教師之反省式科學教學行動研究。

科學教育學刊,8(3),273-286。

林小慧(2008)。CISC 教學策略與國中生微粒概念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 學報,39(4),533-554。

林原宏 (2010)。多元計分概念詮釋結構模式。教育研究月刊,195,121-124。

林達森(2003)。概念圖的理論基礎與運用實務。花蓮師院學報,17,107-132。

林達森(2004)。運用「概念構圖科學教學模式」在高中生物科生物能量教學的實 徵研究。南大學報,38(2),45-67。

林達森 (2005)。不同導入訓練歷程之“概念構圖教學法”對國小階段生物能量概

念學習與態度影響之實徵研究。高雄師大學報:自然科學與科技類,19,

105-122。

邱韻如、蘇裕年、羅榮裕(2009)。以問代答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索-以擺與振主題 教學為例。物理教育學刊,10(1),41-54。

邱韻如(2011)。掌握時機進行主題教學~以 2009 科學年為例。物理教育學刊,

12(1), 47-55。

徐賢德(2004)。結構化的客家語教材以康軒版客家語第一冊為例。市師社教學報,

137-152。

許天維、梁榮進、王柏婷、曾建維、永井正武 (2010)。工業設計產品模型專業課 程的教育評量鑑別。第一屆設計創新暨應用學術研討會。台南科技大學。

許天維,曾建維,蔡清斌,陳姿良,永井正武(2012a)。以 GSP 表與 ISM 鑑別國 中數學一元一次方程式單元學習困難點之研究。2012 資訊科技國際研討會暨 第二屆網路智能與應用研討會 AIT / NCWIA 2012。臺中市朝陽科技大學。

許天維、蔡清斌、曾建維、陳姿良、姜秀傑、劉維玲、永井正武(2012b)。以粗糙 集探討學習迷思區之結構-以國中數學二元一次方程式為例。第十七屆灰色 系統理論與應用暨第四屆感性工學聯合研討會,326-334。宜蘭縣佛光大學。

許天維、曾建維、蔡清斌、陳姿良、永井正武(2012c)。結合迷思序與結構分析法 於學習迷思解析探討—以國中數學一元一次方程式為例。「2012 科技教育研 究與發展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高雄市高雄師範大學。

許良榮(2003)。中小學生對於金屬之分類的迷思概念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1(3),

277-296。

許松樑、邱上貞、蔡長添(1990)。國中生物科概念構圖在評量上之應用研究。科 學教育,1,95-119。

教育部(2012)。教育部人才培育白皮書。取自 http://www.edu.tw/pages/list.aspx?N

陳錦雲與施皓耀(2000)。利用局部概念圖重現學生的認知結構之研究—針對一元 二次方程式的研究。科學教育,10,87-110。

張寧(2007)。從複雜到結構:詮釋結構模式法之應用。公共事務評論,8(1), 1-28。

黃政傑與張嘉育(2010)。讓學生成功學習:適性課程與教學之理念與策略。課程 與教學,13(3),1-22。

溫坤禮、張簡士坤、葉鎮愷、王建文、林慧珊 (2006)。MATLAB 在灰色系統理 論的應用。台北市:全華科技圖書公司。

溫坤禮、趙忠賢、張宏志、陳曉瑩、溫惠筑 (2009)。灰色理論與應用。台北市:

五南書局。

廖焜熙(2001)。理化科學概念及過程技能之研究回顧與分析。科學教育,2-11。

蔡清斌、許天維、曾建維、陳姿良、永井正武(2013a)。迷思概念診斷新模式-結 合學習迷思區與迷思次序演算的應用。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數理科技類,27

(1),1-19。

蔡清斌、許天維、曾建維、永井正武(2013b)。結合學生迷思區與迷思次序演算 法的提案。測驗年刊,27(1),1-19。

蔡清斌(2014)。MSM 暨教育測驗統計之應用。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 究所博士論文。

劉佩雲(2009)。課室結構知覺對科學知識信念、學習成就與迷思概念的影響。課 程與教學,12(2),135-159。

鄧聚龍(1990)。灰色系統理論與應用。台北:高立圖書有限公司

謝玲芬、黃婷筠、劉淑梅(2007)。以顧客關係管理構建內外部顧客滿意度之評估 模式-以台灣連鎖飯店業為例。績效與策略研究,4(1),49-70。

英文部分

Adams, R. J., Wilson, M., & Wu, M. (1997). Multilevel item response models: An approach to errors in variables regress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nd Behavioral

Statistics, 22, 47-76.

Chen, D. J., Lai, A. F., & Liu, I. C.(2005).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Diagnostic Test System based on the Enhanced S-P Mode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1, 1007-1030.

Dinero, T. E., & Blixt, S. L. (1988). Information about Tests from Sato's S-P Chart.

College Teaching, 36(3), 123-128.

Lin, Y. H., & Chen, S. M. (2006a). The Integrated Analysis of S-P Chart and Ordering Theory on Equality Axiom Concepts Test for Sixth Graders. WSEAS

TRANSACTIONS ON MATHEMATICS, 5(12), 1303-1308.

Lin, Y. H., & Chen, S. M. (2006b). The Investigation of S-P Chart Analysis on the Test Evaluations of Equality Axiom Concepts for Sixth Graders. Proceedings of the

2nd WSEAS/IASM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Technologies,

Bucharest, Romania.

Lin, Y. H., & Liu, M. H. (2010). Integration of polytomous IRS and S-P chart in concept diagnosis of fraction addition based on learning styl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STASC'10 Proceedings of the 10th WSEA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theory and scientific computation, World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Academy and Society (WSEAS) Stevens Point, Wisconsin, USA.

Liu, T. C., Lin, Y. C., & Tsai, C. C. (2009). Identifying misconceptions about statistical correlation and their possible causes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An exploratory study using concept mapping with interview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7(4), 791-820.

Novak, J. D. & Gowin, D. B. (1984). Learning how to learn. Cambridge,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agai, M., Yamaguchi, D., & Li, G.. D. (2005). Grey Structural Modeling. Journal of

Grey System, 8(2), 119-130.

Sato, T., &Kurata, M. (1977). Basic S-P Score Table Characteristics. NE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7, 64-71.

Sato, T.(1985). Introduction to student-problem curve theory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Tokyo: Meiji Tosho.

Sheu, T. W., Chen, T. L., Tzeng, J. W., Tsai, C. P., Chiang, H. J., Chang, C. L., & Nagai, M.(2013), Applying Misconception Domain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the Remedial Teaching, Journal of Grey System, 16(1),17-34.

Tsai, C. P., Chen, T. L., & M. Nagai(2013), Structural Analysis Based on 5W1H and ISM Metho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ansei Information, 4(2),55-66.

Tsai, C. P., & M. Nagai(2013), Matrix Based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ansei Information, 4(3),159-174.

Warfield, J. N.(1976), Societal systems planning, policy and complexity, New York:

Wiley.

Warfield, J. N.(1982), 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ISM) Group Planning &

Problem Solving Methods in Engineering, New York: Wiley.

Yamaguchi, D., Li, G.-D.. & Nagai, M.(2005). New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for Finding the Invariable Structure and Its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Grey System, 8(2), 167-178.

Yamaguchi, D., Li, G.-D., & Nagai, M.(2007). Verification of Effectiveness for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Models. Journal of Grey System,10(3),169-181.

Yih, J. M., & Lin, Y. H. (2010). Concept structure based on response pattern detection of S-P chart with application in algebra learning. WSEAS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 9(8), 847-85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