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教學設計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根據行動研究採「計畫→行動→觀察→反省→計畫…」

之循環過程,擬定本研究的研究階段。在每一階段裡,又涵蓋諸多研究工作。自 101 學年度第二學期 5 月 7 日開始,研究者開始進行研究階段之行動方案,共進 行八週的故事教學活動,以下就各個研究階段及教學方案設計進行說明。

一、 研究流程

本研究以研究者任教之二年級班級為對象,以故事教學來提升說故事能力,

整個研究工作自民國 101 年 2 月開始,至民國 102 年 9 月為止。研究流程分為「研 究準備階段」、「研究階段」、「撰寫研究報告階段」,分述如下。

(一)研究準備階段(101.2~102.4)

因為認知到班上學童的口語表達效能不佳,希望可透過教學策略予以導正。

所以開始思考如何運用適當的教學策略來改善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因此,在和 師長、同學深入的討論以及透過相關文獻的探究後,不但產生一連串的想法,也 初步確認了研究的主題。在確定研究主題後,更進一步的深入文獻探討,以精確 的聚焦於研究問題,並對班上學童在說話的表現作資料的蒐集與初步分析,以擬 定研究方案,設計教學流程。

S9

說話時,某些發音不準確。音量適中、語速慢,語調欠缺變化。能掌握說 話的要點,但有時語句有誤,或有贅詞。上台說話會緊張

S10

說話時,常發音含糊,口腔張開幅度不大,形成說話的聲音較小、含在口 中,彷彿自說自話。音量不夠大、語速慢,語調欠缺變化。不太能掌握說 話的要點,語句有時有誤。上台說話會出現緊張的表情。

42

(二)教學研究階段(102.5~6)

在深入文獻探究、擬定研究方案後,研究者以任教班級的二年級學生為研究 對象,實施十七節的教學活動。教學時間以每週二彈性時間兩節課為主,以故事 為主要說話素材。先由教師示範說故事,再閱讀故事、討論故事、分析故事的結 構,訓練學生掌握故事結構的要點。其次,透過小組說故事的方式,練習故事重 述,降低緊張與焦慮。最後,運用《灰王子》、《阿文的小毯子》為教材,來做發 音與儀態上的練習。過程中,透過學生說故事能力評量表、分組訪談紀錄、課堂 學習單、說故事行為觀察表、故事教學活動回饋單、教學省思札記及上課表現情 形的錄音、錄影等資料的蒐集,加以分析檢討、評估成效並隨時修正實施方式,

作為下次教學修正的依據。

(三)撰寫研究報告階段(102.7~102.9)

本階段乃根據資料的分析和歸類做最後的整理,如發現資料不足或有疑惑 處,則隨時請教指導教授及其他專家學者。報告內容旨在以多元觀點來解釋教學 成效,清楚呈現研究現場的實際情況,以澄清研究者之教學理念,促進教學知能 之成長,並供其他教學者參考。研究流程圖如圖 3-3-1。

43

圖 3-3-1 研究流程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繪製

44

二、教學設計

本研究參考《教孩子說故事》及故事教學、說故事的相關文獻,來設計提升 說故事能力的課程。教學設計部分包含教材的選擇、課程時間的規劃、課程的設 計。

(一)教材的選擇

由於李明傑(1998)指出傳奇、民間故事、寓言是童話的前身,卻不是專為兒 童所寫的(李明傑,1998),因此本研究主要採用劉藹華(1975)的說法,即二年級 學童可從童話、神話類的故事擴展到自然現象或動物生活的故事。故事教學文本 的選擇主要是以故事結構完整、有趣、故事中的角色簡單、人物個性分明、能引 發想像力、有正面的教育意義的故事為主。因此,經由相關文獻的探討及和協同 研究者的討論,本研究的故事教學教材決定選用兩個故事文本,即《灰王子》、《阿 文的小毯子》,故事教學選用的教材內容詳見附錄二。

(二)教學時間的規劃

本研究的故事教學時間規劃為每週兩節課,每節課四十分鐘,以每週二的兩 節彈性課程時間實施。教學的時間為八週共十七節,在第四週時融入國語課程的 看圖說故事教學,故該週為三節教學時間。若時間不足,可視需要調整國語課程 實施。

(三)故事教學課程大綱

本研究擬將說故事技巧融入故事教學的延伸活動中,以故事教學來提升學童 說故事的能力。本研究故事教學的基本步驟:閱讀故事、討論故事、分析故事結 構、故事重述、發音練習、儀態練習。課程的規劃及實施重點,做以下的說明,

參見表 3-3-1(故事教學簡案,如附錄三)。

45

4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