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說故事能力的探討及相關研究

本節將就「說故事能力之發展階段」、「說故事之技巧」、「增進說故事能力之 教學活動或策略」、「說故事能力之評量」四個部分做分述。

一、說故事能力之發展階段

發展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兒童說故事能力的形成,幾乎與語言形成的歷程類 似(黃孟嬌譯,1998)。從父母抱著嬰兒微笑、逗弄、說故事開始,孩子由被動地 傾聽,到兩三歲後,慢慢地開始牙牙學語加入自己的聲音,及至五六歲後,開始 有自己的意見、產生個人化的故事。

Magee & Sutton Smith(1983)和 Ninio & Bruner(1976)等人根據研究的結果 提出了說故事能力發展的九個階段(簡楚瑛,1988):

(一)和圖畫書對話的階段

說故事的形式是重複或指認的反應,或是對圖畫標記的反應。在此階段成人 正面的回饋是促使孩子不斷反應的關鍵因素。例如:成人指著貓的圖片說:「貓!

喵!喵!喵!」,孩子複述或指著圖片說:「貓」。 (二)對話中的角色轉換階段

當孩子學會與圖畫書對話後,他的角色就由被動轉到主動。孩子會開始主動 的提問而非被動的重述,顯示對說故事過程的關心程度已逐漸升高。這個時期也 可說是學習說故事的起步階段。孩子控制著對話的進行,例如:孩子指著圖片說:

「這是什麼?」成人回答:「這是一本書」。

(三)聽故事書階段

孩子的說話方式從與成人的對話形式轉為成人獨語形式的說故事,因為孩子 看不懂文字而成為被動的聽者,只剩成人獨自對孩子說故事。

(四)開始與故事書互動階段

22

當成人重述已說過的故事時,孩子會以各種方式主動參與說故事的活動,而 不再只是被動的聽故事。因此,這個階段的孩子在認知及語言能力上都更為進 步。如成人:「哎啊!小鳥孵出來了!牠在找媽媽。」孩子回應:「媽媽!媽媽!

你在哪裏?」。

(五)看圖說故事階段

孩子可依據圖畫書來重述一個已聽過的故事,或依據圖畫書自編故事。這時,

孩子的獨創力及說故事技巧開始發展。

(六)說故事早期階段

孩子開始添加一些東西到已知的故事或活動的情境中。但由於口語能力不 足,認識的字彙太少,無法充分表達其意念,所以仍需要成人的引導、闡述、猜 測等。

(七)個人的故事階段

此時的孩童無法區分出真實和想像間的差距,因此常將自己想像中的事物編 成故事,且視為事實,讓成人有時以為孩子在說謊。此時,這種自我表達的行為 是件有價值的事。

(八)共同說故事階段

故事的進行雖仍由成人主導,但只要成人提供機會讓孩子參與(如:預測情節 的發展),則孩子就可以憑個人的想像力來編織故事。

(九)獨立說故事階段

孩子已能主動地、有創意地、自主地控制故事的發展,成人則變成聽眾了。

吳英長(1986)也指出,兒童說故事能力的發展由兩歲開始到十歲趨於完成,

在五、六歲時能說出單一情節的故事,七、八歲時能說出多重情節的故事,到了 十歲就可說出因果緊密關連的故事了。

Engel 發現 5-10 歲孩子會獲得以下的說故事能力:有清楚、精確的時間觀念;

23

以邏輯的方式描述事件的因果關係;暫時跳脫故事情節以做更清楚的解釋或描 述,然後再回到故事;直接加入個人評論。孩子會越來越有邏輯性,了解事物的 因果關係,清楚地意識到說故事當盡量逼真,對於客觀陳述與主觀詮釋也有了更 明確的區分(黃孟嬌譯,1998)。

由上可知,從孩子對故事有意識,到能獨立說故事的過程中,「說故事給孩 子聽」與「孩子說故事」二者的發展過程是交錯的,在敘事中,孩子漸漸發展出 成熟的說故事能力。

二、說故事之技巧

說故事要說得好,必須經過事前的充分準備、多次的揣摩練習,才能將角色 的情感和動作生動的表現出來,帶動聽眾聽故事的情緒。

(一)說故事前的準備工作

全美最知名的說故事好手──法蘭西斯‧莎耶(Frances Clark Sayers)認 為選定故事後,必須反覆的朗讀故事,並分析故事,再加上運用語調技巧來呈現 故事。接著,還要再次反覆閱讀故事,直到能清楚地掌握故事中事件發生的先後 次序。再來,得再讀一次故事,並思考如何斷句。最後,利用零碎時間練習說故 事(許慧貞譯,2001)。

Rothlein 與 Meinbach(1991)提出下列幾個準備步驟:

1.朗讀故事數次。

2.分析故事的情節,包括開場、結束及其他不同的場景。

3.留意重複的字句。

4.揣摩故事的角色、情境、氣氛。

5.練習臉部的表情、肢體動作和語調。

6.列出故事大綱:包括開場、不同的場景、衝突、高潮及結局。必須背誦一些開 場和結束的句子。

24

7.在鏡子前面練習手勢、表情及語調。

8.如果可能,將自己的練習錄音或錄影,再做分析調整。

9.建立個人的故事資料庫,做為將來的參考。

何三本(1997)提出分析故事的方式如下:

1.尋找故事的主題:主題是故事的靈魂,也就是故事所要傳達的思想與訊息。

2.整理情節發展的層次、脈絡和原因:如何開始、發展、高潮(衝突)、下坡、結 尾。

3.營造故事的氣氛:喜劇或悲劇?嚴肅或輕鬆?練習時才容易培養情緒,讓故事 有張力。

4.刻畫人物的個性:身體特徵、人格特質。

林文寶(1987)指出說故事是屬於完整的語言行為。它包含了「語言性的」及

「超語言性的」成分。其中「超語言性』」就是指說話時的音色、高低、快慢及 伴隨的手勢、表情和動作等。

子魚(2007)認為練習說故事的方法有:

1.模仿其他人說演故事的方式。

2.面對牆壁做說故事練習。

3.面對鏡子做練習。

陳宏淑(2006)指出說故事前可對著鏡子、牆壁或想像的聽眾練習,再說家人 或朋友聽,然後是一小組同學、一半的同學、全班同學。練習時要大聲說出來,

每天至少一次。有時可以使用「維吉尼亞里爾舞」進行同儕指導或靜默說故事的 練習,來加強說故事的技巧(聲音、內容、表情、動作、眼神)。

白碧華(2008)認為練習說故事的原則有:

1.對著空氣或自己說一次。

2.對著鏡子說。

25

3.請家人或朋友來聽你說故事。

綜合上述,故事要說得好必須朗讀故事數次,直到熟悉整個故事,再將故事 分析清楚,說的時候較能頭尾連貫、結構清楚。練習時要注意語調、表情和肢體 動作和語速。可以對著鏡子練習肢體動作、臉部表情及適當的抑揚頓挫等,或說 給家人、朋友聽來做改進,使上台說故事能成功。也可以利用錄音或錄影的方式 來做自我評量與檢討。想要故事說得好,就要不斷的勤加練習。

(二)故事表達的技巧

吳鼎(1989)將講故事的表達技巧,歸納為十點:1.不須要開場白;2.言語要 適合學童程度;3.說話要簡明雅潔;4.要多用表情或動作;5.要多用譬喻或說明;

6.以自己為主體;7.聲音高低抑揚頓挫要自然;8.多利用圖片模型;9.要一次講 完;10.講後要有考察。

劉瑩(1997)認為說故事時,講述者要運用想像力去揣摩故事的情節,用聲 音、表情和肢體語言生動的表達故事,讓聽故事者能一邊聽故事一邊在腦中上演 生動的劇情。

陳宏淑(2006)指出上場說故事要看起來有自信,環顧聽眾,並微笑。開頭以

「我的名字叫 ,我要說的故事是 。」開始;故事結束時先一鞠躬,

等聽眾鼓掌後,再一鞠躬,並說「謝謝」。說故事時要變化聲音、說清楚,加上 臉部的表情變化和適當的肢體動作,並看著說故事的人,可以增強說故事的效 果。故事的開頭和結尾需要背下來,可以讓說故事者有自信。還有忘詞時要冷靜,

想一想剛才最後說什麼。

林敏宜(2004)則將說故事的原則歸納為九項:1.安排一個適當而溫馨的場 所;2.設計簡單而特殊的開場;3.與聽眾保持眼光的接觸並留意其反應;4.設計 簡單的活動讓孩子能參與其中;5.伺機變化音量、語調、語氣,使故事聲聲入扣;

6.運用孩子的疑問來引發思考和討論;7.妥善運用道具來說故事;8.靈活運用故

26

事,勿死記內容;9.準備評量表做為回饋的依據。

張允中認為說故事時,要將自己融入故事的情節中,讓自己化身為故事的主 角,才能把故事生動地說出來(張允中,2002),還要發揮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必要時可把動物或物品擬人化。

綜合上述,說故事時要盡可能融入故事中,隨情節的變化適當的改變聲音、

表情和肢體動作,並和聽眾保持眼神的接觸,才能將故事說得生動感人。

三、增進說故事能力之教學活動或策略

想要提升孩子的說故事的能力,要讓孩子同時扮演老師和說故事者的角色。

黃瑞枝(1997)提到故事教學的方式可分為看圖說故事、複述故事、自編故事三 種,而看圖說話是低年級學童練習說話,最常採用的方式。增進說故事能力的教 學活動或策略有以下幾種:

(一)抽籤遊戲說故事

組成故事的五大要素分別為人、事、時、地、物。抽籤遊戲說故事是讓孩子 們在五張紙上分別寫出一個主角、一個地方、一段時間、一件事、一個物品,然 後放入五個箱子中。讓孩子們逐一從每類箱子中抽出一張紙,再將各自抽到的紙 組合,依據紙上的內容,編出自己的故事,並與大家分享(陳月文,1997a)。孩 子在紙上寫字時,老師可以提醒他「內容愈特別、愈是別人想不到的愈好」,可 以激發孩子的創意。抽籤遊戲說故事可以讓孩子認識構成故事的五大要素。孩子 將紙條的內容做組合時,正在發揮他的創造力與組織能力。如果孩子無法順利組 織內容來發表時,可以只挑選二、三個故事要素來編說故事,等到幾次後,孩子 熟悉此一方式,再慢慢增加故事要素來做練習。

(二)看圖說故事

羅秋昭(1999)看圖說話是低年級說話教學很重要的方式。看圖說話要訓練學 生觀察力,包括畫中的背景和人物的表情。敘述時,要把握住圖的主要意思,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