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故事教學提升國小二年級學童說故事能力之行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以故事教學提升國小二年級學童說故事能力之行動研究"

Copied!
16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劉

瑩 教授

以故事教學提升國小二年級學童

說故事能力之行動研究

The Action Research of Applying Storytelling Instruction on

Second Graders to Increase Their Storytelling Ability

研究生:連美惠 撰

(2)

I

謝辭

終於要畢業了,即將告別碩士班的研究生生活。回想這段時間,真是又辛苦 又忙碌,同時要兼顧學業、工作與家庭,說實在的,我的內心著實有點苦不堪言, 還好一切都熬過來了。很高興這段時間,能與研究所的同學們一起在課堂上聆聽 教授們精闢的授課、討論彼此的觀點,以及分享大夥的人生經驗,實在獲益良多。 首先,很感謝悉心指導我論文寫作的劉瑩老師,讓我在論文寫作的整體架 構、邏輯思考及重點分析上得到很多的啟發。同時,也很感謝口試委員耿志堅教 授與陳慧芬副教授,他們提供我論文修正的專業建議與指導,讓我的論文能更加 完善。 其次,感謝學校同事對我的行動研究所做的相關協助,也謝謝參與我行動研 究的快樂班的那群寶貝們,因為有你們,才能讓我研究順利完成,並獲得豐富的 教學收穫。 最後,感謝家人的陪伴與關心。感謝我的先生,總在我忙得不可開交時,用 行動給予我最大的支持與鼓勵,也感謝我的兩個女兒,總是自動自發的努力學 習、不用我操心,更感謝我的婆婆,在這段時間分擔了我不少的家務。 「學然後知不足」,經過這兩年多的研究生活,讓我在研究與教學上都有很 大的成長。希望未來,我能充分的利用所學,去造福更多的學生們! 美惠 謹誌 2013 年 11 月

(3)

II

摘要

研究者有感於所任教之班上的學童說話表達能力較弱,常無法適切的說出自 己所要說的事,然而,在現今社會中,想要事業成功的第一步,就是要有良好的 口語表達能力。有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才容易贏得別人的好感、增進人際關係 的發展。而說故事是一種有趣的口語表達方式,故事也是孩子最感興趣的,因此 本研究擬運用故事教學來提升孩子說故事的能力。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探討故事教學課程對學童說故事能力之影響。研究 者以太陽(化名)國小二年級快樂班(化名)十名學童為研究對象,進行八週的故事教 學課程。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透過說故事能力評量表、學童說故事行為觀察紀 錄表、課後省思札記、活動學習單、學童的訪談紀錄、學童的故事教學活動回饋 單等所蒐集的資料,進行資料的分析。說故事能力評量表,採成對樣本 t 考驗, 加以分析比較,進行量化的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一、故事教學能有效提升學童之說故事能力;二、故事教學 讓學生感到有收穫,學生肯定故事教學活動;三、教師在故事教學中的觀察與反 思,能解決教學困境與缺失。 關鍵字:故事教學、國小二年級學童、說故事能力

(4)

III

Abstract

The researcher's class students have a hard time expressin g

themselves.They often can't say the things that they want to say properly.

And, good verbal skills are the first step for a sucessful career intoday's

society.Having good verbal skills make it easier to get the goodwill o f

others and promote the develpment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Storytelling is an intersting way of oral expression.Children a re also

interested in stories.Therefore, this research intends to increase childrens'

storytelling ability by using storytelling instruction.

This research uses action research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storytelling instructions on children's storytelling ability.The research was

undertaken at Sun Elementary School (a pseudonym) second grade class

Happy (a pseudonym) using ten students for the study, and was conducted

over eight weeks, during which the children were taught storytelling skills.

During the study, the researchers used a rating sca le to measure the

children's ability to tell a story, a storytelling behavior observation record

form, after-school reflection journals, activity worksheets, records o f

interviews with students, and feed back sheets for data analysis. A

storytelling ability rating scale was used for mining paired samples t test,

and analyzed and compared for quantitative data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first, teaching storytelling effectivel y

enhanced students' abilities to tell a story; second, students felt that the y

learned from the instruction and had a postive attitude toward the activities;

and third, teacher observation and reflection solved encountered difficulties

(5)

IV

teaching problems.

Keywords: storytelling instruction , elementary school second graders ,

storytelling ability

(6)

V

目次

謝辭………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III 目次………V 表次………VII 圖次………VI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3 第三節 名詞釋義………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故事教學之探討及相關研究………7 第二節 說故事能力之探討及相關研究………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一節 研究方法………35 第二節 研究場所與對象………36 第三節 研究過程與教學設計………41 第四節 資料的蒐集與分析………46 第五節 研究的信度與效度………4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教學活動的實施、教學觀察、教學省思………53 第二節 提升說故事能力之成效分析與教學活動回饋分析………93

(7)

VI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05 第二節 建議………107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111 二、英文部分………117 附錄 附錄一 研究同意書………119 附錄二 故事繪本簡介………120 附錄三 故事教學簡案………121 附錄四 故事結構學習單………131 附錄五 《灰王子》發音訓練教材………132 附錄六 嘴上功夫的練習………134 附錄七 《灰王子》儀態訓練教材………137 附錄八 「貪心的烏鴉」四格漫畫………139 附錄九 故事圖學習單………140 附錄十 《阿文的小毯子》發音訓練教材………141 附錄十一 《阿文的小毯子》儀態訓練教材………144 附錄十二 說故事能力評量表………147 附錄十三 說故事能力評量表評分規準………148 附錄十四 學生訪談大綱………150 附錄十五 學生說故事行為觀察紀錄表………151 附錄十六 學童故事教學活動回饋單………152 附錄十七 省思札記………153

(8)

VII

表次

表 2-1-1 符合二年級孩子年齡階段的故事類型………15 表 2-2-1 說故事能力的相關研究………30 表 3-2-1 研究對象平日口語表達能力的描述………40 表 3-3-1 故事教學的課程規劃大綱………45 表 3-5-1 評分者間信度分析………50 表 4-1-1 《灰王子》發音練習分析紀錄表………63 表 4-1-2 嘴上功夫練習分析紀錄表………68 表 4-1-3 《灰王子》儀態練習紀錄表………70 表 4-2-1 《阿文的小毯子》發音練習分析紀錄表………84 表 4-2-2 《阿文的小毯子》儀態練習紀錄表………86 表 4-3-1 學童說故事能力前、後測的得分比較表………94 表 4-3-2 學童說故事能力前後測之整體表現 t 考驗………95 表 4-3-3 學童說故事能力前後測之三大能力之 t 考驗………96 表 4-3-4 請問你喜歡這八週的故事教學活動嗎?………99 表 4-3-5 你知道故事結構圖是什麼嗎?………100 表 4-3-6 你覺得故事結構圖可以幫助你了解繪本內容嗎?………100 表 4-3-7 上了故事教學課程對你的說故事有沒有幫助?………100 表 4-3-8 故事教學活動對你說故事有幫助的原因是什麼?(可以複選) ………101 表 4-3-9 上了故事教學課程,你上台說故事的信心是否增加? ………102 表 4-3-10 上了故事教學課程,你覺得自己上台說故事最大的改變是什麼? …102

(9)

VIII

圖次

圖 3-2-1 二年快樂班教室配置圖………38 圖 3-3-1 研究流程圖………43

(10)

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運用故事教學以提升國小二年級學童說故事之能力,為說明研究 概要,本章將依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名詞釋義、研究範圍與研究限 制等四方面分述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國語文學習領域的課程目標強調十大基本 能力。而十大能力之ㄧ的「表達、溝通與分享」,是希望學生能運用語言文字表 情達意,分享經驗,溝通見解。在說話能力的培養上,希望低年級學童能正確發 音並說流利的國語、能有禮貌的表達意見、能生動活潑地敘述故事及能把握說話 的主題。 但研究者有感於班上學童說話表達能力較弱,常常無法適切的說出自己所要 說的事,也常出現一些不適當的口頭禪或贅詞,如:一段話中出現了許多「然後… 然後…」、「所以」,或是「嗯…嗯…」等。甚至,有些學童上台說話時雙腿發抖、 言語停頓、表情不自然、眼睛看天花板而不看聽眾、說話沒有條理、掌握不到重 點,甚至結結巴巴、不知所云等,所以研究者覺得學童的語言表達訓練很重要, 想利用平日課堂中最能引起學童興趣和學習動機的故事,來進行教學,亦即利用 有趣的故事來提升學童說故事的能力。再加上研究所修業期間,曾修習劉教授的 說話教學課程、耿教授的音韻學與語文教學課程,對說話教學頗感興趣。因此, 本研究係針對國小二年級學童進行故事教學的活動設計,藉此確切瞭解故事教學 對於學童說故事能力所產生的影響。 再者,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樑、表達情意的工具。《論語‧先進篇》 中記載,孔門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中,已把「言語」列入教學科目中,

(11)

2 可見「言語」的重要性。 研究者閱讀相關文獻,也發現學童的說話經常未被妥善訓練與教導。國語科 的教學往往重視「讀」、「寫」,而輕「聽」、「說」。再加上教學時間不足,教師往 往將國語科的重點擺在生字的探討或讀寫活動上,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說」的 教學,以致學童在表達能力上,常因訓練不足而表現不佳。 在現今的社會中,想要事業成功的第一步,就是要有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 口語表達能力是聆聽力、理解力、思考力和說話力的綜合表現,當孩子的口語表 達能力訓練不足時,沒有良好的聆聽力聽出他人語言的重點,沒有辦法清楚地表 達自己想法的重點,這將會影響其學習成效及人際關係。Apple 公司前 CEO 賈伯 斯(Steve Jobs,1955–2011)說:「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人,不是政治人物,是會 說故事的人!」(Jensen,2013)可見,會說故事的重要性。而且《故事力》的作者 海爾認為能講故事還不夠,還必須會講讓人感動的故事;能選擇合適對象,講合 適的故事,對企業經營也很有幫助(海爾,2009)。因此,透過說故事訓練,加強 孩子對故事的理解,並透過自己對故事的整理再加以複述,讓孩子能明確的表達 自己的思想,必能提升孩子的說話能力,也提升他們未來在社會上的競爭力。 說故事是說話教學的一環,說故事可以增進說話能力,也可以促進許多語文 能力的增長。故事又是孩子最有興趣的,也最熟悉的文本。洪曉菁(2000)指出, 讓孩子自己說故事,可以幫助孩子從中學習如何正確發音、如何使用適當的語 調、音量等,以及如何善用超語言的訊息來做自我表達。張允中認為小時候特別 會說故事的孩子,長大後的表達能力也高於其他人(張允中,2002)。孩子透過說 故事的過程,可以將自己的經驗和想法或對世界的了解傳遞給別人,同時也拓展 了自己的世界、建構自己的經驗和想法。說故事能讓小朋友從中學習使用語詞, 慢慢的增加聽說讀寫各方面的能力,所以說故事對孩子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成長中的孩子都喜歡聽故事,但聽完故事後會將故事轉換成自己的資源,加

(12)

3 以自己編故事、說故事的孩子很少。楊茂秀就指出我們忽略了兒童也是個創作的 主體。他們的智慧要成長,光聽故事是不夠的,兒童須有機會敘說他們的故事(黃 孟嬌譯,1998)。陳月文認為愛聽故事的孩子會變聰明;如果愛聽故事,也愛編故 事,那就會變得更聰明,不但感情豐富、創造力強,表達能力也高超(陳月文, 1997)。紐西蘭的讀寫教育專家 Marie Clay(1926–2007)也提出:「孩子愈常參與說 故事,就愈能掌控語言。隨著語言能力變好,他們聽懂的故事細節就愈多,這又 讓他們清楚故事是怎麼構成的。所以,他們自己說故事或重述故事的能力愈好, 就愈能把這樣的經驗帶入故事閱讀和寫作。」(引自陳宏淑譯,2006:9) 綜合上述,語言的表達能力極為重要,能影響各方面的學習和人際關係。而 閱讀故事對孩子來說有一股魔力,讓他們很難抗拒,但是說故事的能力,就有待 培養。所以本研究試圖透過故事教學來提升學童說故事的能力,希望他們愈說愈 好,愈來愈有自信,並且喜愛說故事。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以國小二年級學生為對象,經檢測、評估學生說故事 能力,據以規劃與實施故事教學,期能提升學生說故事的能力。茲將本研究的研 究目的與待答問題分述如下: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下列幾點: (一)了解以故事教學提升學童說故事能力之成效。 (二)了解學童對故事教學的感受。 (三)探討研究者在故事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所作的教學省思,能提供未來有志 於故事教學者之教學參考。

(13)

4

二、待答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擬定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以故事教學提升學童說故事能力之成效如何? (二)學童對故事教學的感受如何? (三)研究者在進行故事教學的過程當中,所做的教學省思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使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內容及欲探究的問題更為精確詳實,茲將本研究所 涉及的相關名詞解釋如下:

一、故事教學

故事教學是透過故事的內容來引導學童進行學習活動,教師利用故事為體 裁,作為教學設計的方式,並設計適當的延伸活動,使其可以盡情討論和分享, 藉由這樣的設計,讓學童能更有興趣地主動參與學習,透過新奇和互動式的學習 方式,使課程變得精采豐富,學習成效能夠提昇。

二、說故事能力

說故事能力是利用良好的口說能力,表達出故事的內容。口說能力包含手勢、 肢體動作、表情,融入故事當中。本研究的說故事能力是包括語言上、內容上及 儀態上的說故事表現,即學童在「說故事能力評量表」上的得分,分數越高,代 表該生的說故事能力越佳。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的實施過程中,研究者雖力求嚴謹,但因人力及時間有限,茲將本研 究之研究範圍和研究限制說明如下:

(14)

5

一、研究範圍

進行本研究時,研究範圍限定如下: (一)研究對象 研究者即為教學者,所以研究對象的選擇以研究者任教之太陽(化名)國小快 樂班(化名)二年級學生為主,學生人數為十人,其中有男生三人、女生七人。 (二)研究時間 本研究實施的時間,擬以每周二的二節彈性課程時間,進行為期八週的故事 教學活動。 (三)觀察範圍 本研究範圍界定為學童在故事教學課程中之行為表現。

二、研究限制

研究者本身即為研究工具,除了扮演「教學者」的角色外,同時還要身兼「研 究者」。在研究過程中,是否能正確的省思自己的教學,或因個人主觀意識,而 忽略了研究者必須具備的客觀角度,因此研究者將邀請專家教師共同針對課程規 劃設計參與討論,邀請協同研究者參與教室觀察。其次,本研究針對學童個體說 故事能力發展進行觀察,無法將研究結果過度推論到其他教學現場的問題解決 上。

(15)
(16)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在探討故事教學的意涵及相關研究、說故事能力之發展及相關研究,玆 將文獻所得加以歸納、比較與分析,以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本章共分為二節, 分別就「故事教學之探討及相關研究」、「說故事能力之探討及相關研究」,茲 分述如下。

第一節 故事教學之探討及相關研究

故事的魅力無人可擋,聽故事是每個孩子的最愛,而故事教學就是透過說故 事、聽故事,讓孩子可以融入角色,進行想像力的馳騁,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對閱 讀的喜好與興趣,同時也為孩子打開另一扇知識之窗。研究者希望藉由故事教學 能提高學童說故事的能力。以下分別就「故事教學的定義」、「故事教學的重要 性」、「故事教學的方法」及「故事教學的相關研究」進行探討。

一、故事教學的定義

故事教學是指教師選擇適當的故事媒材,以及適合的故事呈現方式,在說故 事後,依據故事的主題、特色與情節,進行師生之間故事的討論與分享,並安排 適當的延伸活動,如:角色扮演、寫作、體驗遊戲、學習單等,讓學生產生學習 的興趣、充分瞭解故事的過程,進而主動參與學習、達成教學目標、提升教學效 能(吳靖國、魏韶潔,2007;周于綺,2009;洪銀杏,2001)。因此,老師要進行 故事教學前的選材,和後續的延伸活動的設計,極為重要,有了完整的故事教學 設計,才能有效的達成教學目標。 鄔時雯認為故事教學是一種「說故事的課程」(Narrative curriculum)模 式,主要的特色在於課程的開始和結束都在故事中,以故事作為問題探討的背 景,以故事貼近人心,讓學生在意義脈絡中學習重要的概念,或建構價值觀(鄔

(17)

8 時雯,2002)。研究者認為鄔時雯對故事教學的定義,特重於利用說故事來教導 一些重要的價值觀,藉此一方式使學童樂於接受、認同,比大人苦口婆心的說教 來得有效。 鄒文莉則認為故事教學的元素包括了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元素,如:語言、創 意、樂趣、理解及重複學習(鄒文莉,2005)。所以研究者認為故事教學是提升語 文學習的重要教學法。Egan(1986)指出「教學即是說故事」。故事教學即是利用 故事為課程設計的主軸,以說故事來帶領學童進行課程,並加以設計延伸活動。 Levstik(1986)認為孩子在閱讀故事時,會對故事中的人物產生認同,並以 該故事對孩子個人的意義來學習故事的內容。研究者認為孩子對故事中某些角色 的認同,和自己本身的經驗產生了某種關聯,所以有時孩子對某些故事總是能不 厭其煩地聽很多次。 在故事教學中,故事體裁通常不拘,可以是過去的事蹟,也可以取材自現實 生活,或虛構的故事。再者故事教學的呈現方式多元,繪本導讀、多媒體播放或 口述故事,都能成為故事教學的方式。 綜合上述,故事教學是教師選擇適當的故事作為教材,配合適合的故事呈現 方式,在說故事後,依據故事的主題、特色、情節加以討論,再依據教學目標設 計適當的延伸活動,以達成學習目標的一種教學方式。

二、故事教學的重要性

說故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藝術之一,我們可以將幾千年來的文化,透過口傳 的方式加以流傳下來。鍾家瑄(1992)認為:說故事可以有效的引起兒童的學習動 機。王淑俐(1994)指出說故事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李 明傑(1998)認為說故事可以促進兒童的語文能力的發展、社會行為的發展、情緒 的調解、啟發創造力。林真美(1998)認為兒童在說故事的過程中,可藉由聽故事 將自己想像為故事的主角,體驗不同於實際生活的人生滋味。楊式美(2001)認為

(18)

9 說故事活動能增加孩子聽、說的能力,了解文化特色、歷史典故與民間傳說。 天主教善牧基金會(1998)在《傾聽的藝術》中,提到說故事對說者和聽者都 有幫助。對於聽者的好處如下: 1.學習並體驗文化。 2.學習處理恐懼、憤怒及其它強烈情緒。 3.學習用不同的方式傾聽,體驗做個好聽眾所帶來的喜悅與收穫。 4.提高對肢體語言、非語言溝通、語言和聲音的敏感度。 5.刺激想像力和創造思考力。 6.給予新的訊息和想法,並使其能記住。 7.探索新的價值觀。 8.學習以說故事、寫故事或評論的身份來表達看法。 而對說者的好處有: 1.與聽者建立良好、親密的關係。 2.從聽者對故事的反應中得到線索,瞭解聽者的恐懼與憂慮,並提供協助。 3.說者可練習將故事做適當修改以符合需求,達到最佳效果。 綜合國內外學者提出關於故事教學的一些功能與價值(何三本,1997,2002; 李明傑,1998;林敏宜,2004;張允中,2002;張湘君,1996;陳人慧、徐新逸, 2005;陳秋吟,2004;鄭麗文,1999;劉藹華,1975;簡楚瑛,1988;Baker,引 自張湘君,1996),筆者將其歸納整理如下: (一)享受聽故事的樂趣 故事融入課程中,讓孩子可以在最輕鬆、無壓力的氣氛下學習,藉由故事帶 給孩子無限的歡樂,在潛移默化下達到學習的效果。 (二)培養專注力、訓練記憶力 傾聽是專注的第一步。在聽故事時,孩子必須注意故事的前因,才能在後續

(19)

10 的情節中推想可能發生的結果,或記憶角色的性格,才能明瞭該角色的行為動機。 (三)提升各種語文能力 故事教學可以培養孩子聆聽的能力,也可以讓孩子從故事中學會一些詞彙、 句型或關鍵字,進而提高學習說話的興趣,並學習大人對故事的詮釋、情感和態 度。另外,孩子也可以從故事中認識故事架構,提升對事物的理解層次。克里特、 蕭(Cliatt and Shaw,1988)曾說:「說故事和兒童讀寫能力的提升密不可分。」 (引自李郁淳譯,2008:22)所以故事教學能促進孩子聽說能力、語言發展和邏輯 思考能力。 (四)培養閱讀的興趣 李郁淳(2008)指出只要老師說了某本書的內容,會誘發學生去借閱該書,產 生激勵學生閱讀的效果。邱連煌(1986)也指出多事數專家同意,經常給孩子聽故 事可以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所以筆者認為藉由故事的介紹或講述,能引發孩子 閱讀的興趣,進而願意自己主動地去閱讀,對書本產生興趣。 (五)啟發價值觀 當孩子融入故事情節時,可以從故事中的人物性格、處事態度去建立自己的 見解,或澄清自己的想法,進而建立自我的價值觀。 (六)培養想像力和創造力 故事的內容不受時空的限制,古今中外、天南地北都可以是故事的背景。透 過聆聽故事,可以培養孩童對故事情節的想像,使其在腦海中「創造」出自己心 中的畫面,可以刺激腦部的運動,增進想像力;並且透過故事的改寫,又能夠刺 激孩子去不斷的思考,增進孩子的創造力。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報告指 出:說故事有助於提升兒童的創造力(Peck,1989)。 (七)促進人際溝通 透過對故事的討論,每個人都可以表達自己的態度、信念,並感受他人的想

(20)

11 法或觀點,在彼此的互動中可拉近人際間的距離,達成良好的溝通。 (八)傳承經驗或文化 故事是人們生活經驗的縮影,故事內容涵蓋了許多的生活層面,孩子可以從 中學到各種生活經驗、學習各地文化,拓展見聞、豐富兒童的知識。 綜合上述,故事教學能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專注力、記憶力、想像力 和創造力,以及提升各種語文能力。

三、故事教學的方法

學童都是喜歡聽故事的,從專心聆聽故事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其思考、表達、 理解、判斷的能力(羅葆善,1993)。除了聽故事之外,更要鼓勵學童學習說故事, 因為聽故事只是最基本的能力,當學童學會說故事時,代表他們的能力又向上提 升了一層。羅秋昭(1996)提到說故事能增進學童說話的表情與語氣。當學童在聽 故事與說故事的過程中,學習到使用正確的語法、優美的詞彙,並能有條理的表 達一個完整的故事,這也是一種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方式。 (一)故事的選擇 對於故事的選擇,將從「故事的類型」、「故事的取材方式」,加以說明如下。 1.故事的類型 故事的類型可分為童話故事、神話故事、傳奇、民間故事、寓言、傳記、歷 史故事(李明傑,1998;鍾家瑄,1992)。李慕如、羅雪瑤(2000)將故事分為寫實 故事和想像故事兩大類。寫實故事可又分為生活、歷史、科學三類;想像故事則 包括童話、神話、寓言和民間故事。李明傑指出傳奇、民間故事、寓言是童話的 前身,卻不是專為兒童所寫的,所以還需考量故事中的價值觀是否符合現代生活 的需求(李明傑,1998)。 本研究所選用的故事類型,依據李慕如與羅雪瑤的分類,希望能兼具寫實故 事與想像故事兩類,並考量到上述李明傑認為傳奇、民間故事、寓言是不是專為

(21)

12 兒童所寫的,所以寫實故事以生活類為主,想像故事以童話為主。 2.故事的取材方式 黃雲輝(1979)認為講故事給兒童聽,對於故事的選擇要適合兒童的喜好,啟 發兒童的想像力。任晟蓀(1985)說故事內容的選擇,應顧及教育性、啟發性、安 全感及孩子的生活經驗。陳秋吟(2004)可以考慮結構完整、適合孩子年齡與經驗 的故事。王靜怡、李紀唐翻譯的《故事在我口袋》,認為適合用來說的故事之條 件有:引起說者的興趣;角色鮮明,不會太多;劇情不會太複雜;打動說者的心; 有強而有力且令人滿意的結局(王靜怡、李紀唐,2006)。因此,研究者將故事取 材的考量,分為以下幾個考量點: (1)選擇說者自己喜歡的故事 日本繪本教育專家岡田正章(1989)指出:說自己喜歡的故事即是適合自己的 故事。說故事人若是依據自己的個性、能力來選擇故事,必能較生動地講述,這 樣的情緒自然而然會感染到聽眾,讓孩子們真心喜歡而牢記於心。 陳宏淑(2006)指出,說故事的人要遵守的基本規則是選一個自己真正喜愛的 故事,因為故事要能先感動說者,才能感動聽者。 何三本(2008)指出,說故事給別人聽,故事要吸引別人的條件,要先能吸引 自己。 白碧華(2008)指出挑選故事的依據為:要適合自己的風格,是自己喜歡的、 有興趣的、有感覺的。 綜上所述,不管是老師或孩子在選擇故事時,應該先選擇一篇自己喜歡的故 事。就老師而言,要為孩子朗讀故事前,能先選擇一則感動自己的故事,才能充 分的交代故事的發展、詮釋故事的內容、傳遞故事的情感。就孩子而言,一篇自 己喜愛的故事能吸引他們一看再看,進而想要說給別人聽。 本研究所選用的故事是研究者先選擇自己喜愛的故事,再以研究者自己家中

(22)

13 的二年級孩子為對象,透過說故事試驗才選定出來的文本。 (2)選擇優良的故事 蔡尚志(1994)指出,一個好聽的故事,其特質有:坦率純良的童真,引人入 勝的想像,充滿遊戲的興味,扣人心弦的情趣,豐富感人的愛心。張允中(2002) 認為「好故事」的特點,就是讓聽者能專注地聽,必且急於得知結局。何三本(1997) 和張允中(2002)都提出說給他人聽的「好故事」的要素有:情節要先吸引說故事 者本身,而且角色要簡單、個性要分明,並具有正面的教育意義、有積極樂觀進 取的精神、不流於說教,忌諱家喻戶曉的故事。最好以敘述少、對話多、動作多, 並能引發情感作用者為佳。李郁淳(2008)指出好故事的特徵為:主題架構完整的 故事,故事的開頭和結尾清晰易懂、易講述,故事中有重複或驚喜處。 綜上所述,一個優良或好聽的故事必須具有的要素是:故事架構完整、有趣、 故事中的角色簡單、人物個性分明、能引發想像力、有正面的教育意義、非家喻 戶曉的故事。本研究所選定的兩個故事—《灰王子》、《阿文的小毯子》都具有上 述特性。 (3)選擇符合孩子年齡階段感興趣的故事 對於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性別,孩子們對故事的喜愛也有所不同。 劉藹華(1975)認為可分為幾個階段來介紹: A.三到六歲階段:這階段的孩子很好動、注意力無法持久,所以故事不能太 長,故事主要以他們所熟悉的事物或環境為主。 B.六到九歲階段:這階段的孩子想像力最豐富、喜歡追根究柢,所以可從童 話、神話類的故事擴展到自然現象或動物生活的故事。 C.九到十二歲階段:這階段的孩子喜愛現實世界中人物的故事,尤其是英雄 故事。 Ron Chepesiuk(1986)認為成人爲兒童選故事必須依照兒童各階段的認知心

(23)

14 理特徵及發展,才能為兒童做出有益的選擇,原則上可以分成六個階段: A.出生到三歲:音節和諧的兒歌、情節簡單的童話、生活故事等,都是這個 時期幼兒所喜愛的。 B.三到五歲:童謠、兒歌或情節單一、重複的圖畫故事,具有對話簡短、人 物清晰、動作明快、圓滿結局等特性的故事,都是此時期兒童的最愛。 C.五到七歲:此階段的重點在擴展兒童的故事品味,發展兒童的興趣與信心, 因此以圖畫書為主,故事為輔。 D.七到九歲:此時期的兒童是以自我為中心,相信神靈、相信善惡有報,因 此傳統的民間故事、童話故事都較能接近他們的心靈。 E.九到十一歲:描寫人物的偉人傳記、歷史故事、科學故事或是情節簡單但 富於領悟的寓言故事,都會受到此時期的兒童歡迎。 F.十一到十三歲:描述詳盡、著重情感、蘊含深意的故事都是很好的選材, 不過此階段的兒童心理發展開始出現差異,需要多留意。 白碧華(2008)依自己說故事的經驗,將故事的選擇分為: A.幼稚園:可選擇較簡單的、情節重複、語句重複的圖畫書或動物故事,或 和日常生活相關的故事。 B.低年級:可選擇稍為複雜、有趣味性、節奏感較快、令人驚奇的圖畫書或 故事。 C.中年級:可選情節較複雜、有冒險性的故事,或和友誼有關的故事。 D.高年級:成長小說、傳記、歷史小說、科幻、人際關係…… 林玉體(1988)認為幼兒期(0-6 歲)喜歡和身體、家、幼稚園有關的故事,兒 童前期(7-10 歲)喜歡幻想、超現實的故事,兒童後期(10-12 歲)對歷史故事、人 物傳記、冒險、科學和偵探故事感到興趣。 林淑玟(2010)認為低年級對於童話、神話、民間故事、兒歌有濃厚的興趣;

(24)

15 中年級仍喜歡童話、神話、民間故事,及有趣的校園生活故事;高年級男生偏愛 探險、科幻、偵探、傳記小說,女生喜歡生活散文或言情小說。 子魚(2007)認為八至十二歲的孩子很喜歡聽鬼怪故事,高年級的孩子較愛聽 歷史故事。 綜合上述,符合二年級小朋友年齡階段的故事類型,整理如下: 表 2-1-1 符合二年級孩子年齡階段的故事類型 學者 年齡階段 故事類型 劉藹華(1975) 六到九歲階段 從童話、神話類的故事擴展到自 然現象或動物生活的故事。 Ron Chepesiuk(1986) 七到九歲 民間故事、童話故事。 白碧華(2008) 低年級 稍為複雜、有趣、節奏較快、令 人驚奇的故事。 林玉體(1988) 兒童前期(7-10 歲) 幻想、超現實的故事。 林淑玟(2010) 低年級 童話、神話、民間故事、兒歌。 子魚(2007) 八至十二歲 鬼怪故事。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於李明傑指出傳奇、民間故事、寓言是童話的前身,卻不是專為兒童所寫 的(李明傑,1998),因此本研究主要採用劉藹華(1975)的說法,從童話、神話類 的故事擴展到自然現象或動物生活的故事。 綜合上述三點,說故事者在選擇故事時除了要了解兒童身心發展的階段,依 照兒童的生活經驗來選擇適合的故事,還要盡量選擇適合自己風格、能力和人格

(25)

16 特質的故事,比較能生動的講述,彰顯出故事的效果,感染聽眾。經由相關文獻 的探討及和協同研究者的討論,本研究的故事教學教材決定選用《灰王子》、《阿 文的小毯子》。 (二)故事教學的實施方式 說故事與故事教學的不同在於前者只是將故事文本的內容敘述表達出來,而 後者則是除了敘述故事內容之外,還包含教學者欲達到教學目標所設計的相關教 學活動(何三本,2002;林筠菁,2005)。 故事教學的進行主要包括三個階段,分別是第一階段的故事朗讀、第二階段 的故事討論、第三階段則為延伸活動,說明如下(林筠菁,2005;邱翠珊,2004; 洪銀杏,2001;蔡玉蓉,2003): 1.故事朗讀 老師朗讀故事給孩子聽,讓孩子體認到圖畫和文字都是在記錄一些有趣的 事,因此故事是有意義的,同時讓孩子去發現圖畫和文字之間是相關的(林敏宜, 2002;蔡玉蓉,2003)。透過故事朗讀,孩子可以從中學習老師對故事的詮釋、 情感和態度。 與孩子共同朗讀討論故事的內容,讓孩子學習利用自己已有的相關知識或經 驗,配合故事中的線索來判斷、推測作者的情節安排。王瓊珠(2002)提出幾項朗 讀時的重要原則:(1)教師在介紹故事前,先行選數個「停頓點」,如故事主要轉 折點或懸疑處。(2)介紹封面、作者、插畫家,引導孩子猜猜看故事可能的內容。 例如可問孩子:「你認為這張圖在說些什麼?」。(3)朗讀中,以開放式問題詢問 孩子:「你認為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為什麼你會這樣想?」「如果……的話, 會怎麼樣?」來增加孩子的參與感。(4)再重複朗讀預測性故事時,有時可在關 鍵字句停下來,鼓勵孩子接著說出來。 2.故事討論

(26)

17 何三本(2002)認為故事討論可以將故事轉化成許多問題,讓孩子去思考或討 論,這樣能激發孩子對故事的思考及記憶,幫助孩子瞭解故事的架構。每篇故事 共通性的問題大致包括:(1)故事發生的時間(2)故事發生的地點(3)故事中的人 物有哪些?主角有哪些?配角有哪些?個性如何?(4)情節發生哪些變化?原因 為何?(5)故事想告訴我們什麼經驗? 王萬清(1999)提出故事討論的活動中可以包括的十個問題如下:(1)誰是故 事中的主角?(2)主角遭遇什麼問題?(3)主角所遭遇的問題,和其他角色之間的 關係如何?(4)故事中的問題如何演變?(5)主角如何解決他的問題?(6)解決問 題的過程中,主角的感覺、情緒、想法如何?改變的原因為何?(7)這個故事讓 你想到什麼是?(8)你最關心故事中的什麼事?(9)讀故事的過程中有什麼感 受?(10)假如你是主角你會怎麼做?問題(1)-(3)在確定是否了解故事內容, (4)-(6)在請學生體驗主角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感受,(7)、(8)在比較產生領悟, (9)、(10)希望學生從故事中學到態度和方法。 吳英長(1986b)建議故事討論的步驟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老師要營造一種自然且安全的氣氛,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與印象。 第二階段,學生進行討論,彼此達成共識。第三階段進行反省歸納做價值觀念的 澄清。第四階段為綜合創造活動,鼓勵學生以實際行動表演出來,如舞蹈、朗誦 或寫作。 Mathis(2002)認為對學童來說,在討論過程中,不僅可充分表達自己的意 見,在聆聽他人想法的同時,也能對自己最初的想法進行反思與修正。對教師而 言,更可藉討論來了解學童對書中文學要素的理解程度(Mathis,2002)。 綜合上述,故事的討論能讓老師覺察學生對故事內容的了解情形、澄清錯誤 的價值觀,也能引發孩子的思考、討論和表達能力。 3.延伸活動

(27)

18 岡田正章(1987)指出,在說故事活動後設計安排延伸活動,是一種由想像文 學轉為表現文學的手法。何三本(1997)認為如果純粹聽故事,孩子最多只能學得 百分之三十,如能再加上看,就能學得百分之五十,如果再加上故事情節、因果 及相關問題的討論,將能達到百分之七十,如果能再提供口述表達的機會,將可 達到百分之九十,如果故事的主題能與日常生活結合,將可達到百分之百。所以 說完故事,說故事者可以根據故事情節的衍生、發展,設計一些問題讓聽者思考, 再請聽者回想或複述故事、說一說心得或感想,甚至改編故事的結尾,或可以藉 由說、寫、畫或演的方式來表達對故事的感受,培養孩子注意力、記憶力、口語 理解力、說故事表達能力的發展。舉凡能幫助兒童去經驗對故事反應的活動,都 可以納入延伸活動,大致上可分為以下幾種: (1)美勞活動:聽完故事,進行和故事相關的勞作或畫畫。 (2)角色扮演:嘗試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藉由戲劇表演中的對白,引導孩子動作、 聲調、表情等,讓孩子去感受角色的心理層面。黃瑞珍(1999)認為角色扮演可提 高兒童的語言理解、語言表達、詞彙廣度、對談技巧和情意表達。因此,角色扮 演能讓學生體驗不同角色的說話方式,讓語言的表達更適切,並提升對故事的理 解能力。 (3)故事重述:聽完故事後,要孩子以自己的語言和方式重述故事文本。黃瑞珍 (1999)認為故事重述可訓練兒童語言順序、因果關係、思考能力、記憶力、理解 能力及口語表達技巧;對無法流利表達的兒童,教師可隨時依其能力提示重點、 轉接的語詞、甚至語詞發音的提示。陳宏淑(2006)則認為老師在說完故事後,可 以問問題,並在黑板上寫出故事大綱,或是畫出故事圖(包括主要事件中的人物 及場景),讓學生依此對著牆壁或同學練習說故事,或是以小組循環方式練習。 最後,等學生對故事十分熟悉後,就可以加上動作和表情的練習,讓故事更生動。 因此,故事重述能增進增進語言表達能力。

(28)

19 (4)故事改編: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故事的主要情節或人物特性,將故事未完成 的部分加以完成,或以角色、時間、地點為改寫點,改編部分故事內容。 (5)小書製作:依學生的生活經驗,製作一本圖文並茂的小書,讓孩子發揮創造 力和想像力,為表達自我帶來成就感及價值感。 (6)故事接說:老師先敘述故事的開頭(包含人物、事件或衝突)或一部分情節, 接著讓學生思考,依序加入一句話或是一個段落,把另一半的故事說出來。 綜合上述,故事教學的延伸活動很多樣。《有效的說話教學策略》一書中提 到,說故事的方式分為:聽講故事、仿講故事、講述故事、接說故事、自編故事。 前三種適合低年級學童,後兩種適合中、高年級學童(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編印, 1990:35)。研究者和協同研究者一起討論,依研究目的和研究對象,選擇和說 故事能力相關的延伸活動,來做為故事教學的實施方式。所以,本研究的故事教 學採故事朗讀、故事討論、角色扮演、故事重述的方式實施。

四、故事教學的相關研究

研究者蒐集國內有關故事教學的相關研究,以下將進行歸納與分析。 (一)故事教學融入情緒教育 鄔時雯(2002)以故事教學來增進兒童同儕友誼的行動研究,指出故事教學能 解放孩子的思維,進而理性解決問題,使同儕關係更和諧。 吳湘靈(2004)利用故事書來做情緒教育,對學生的情緒處理有正向的幫助, 能改善溝通技巧、理性的解決問題、願意嘗試同理他人的想法,並提升語文能力。 林筠菁(2006)運用故事教學發展學童同理心的研究中,發現故事教學有助於 改善學童們的相處情況,使學生的想法、情緒、行為更加穩定。 陳麗君(2010)以正向情緒取向的故事教學方案對國小低年級學童樂觀解釋 型態的研究中,指出故事教學能有助於學童應用樂觀解釋型態,改變不合理的消 極念頭。

(29)

20 (二)故事教學融入語文教育 故事教學能提升閱讀和寫作的興趣(洪銀杏,2001;蔡玉蓉,2003),也有助 於說話能力和聆聽能力的發展(邱翠珊,2004;陳儀君,2004)。張湘君(1996)的 研究可發現,說故事活動有激發孩子閱讀興趣與增加其表達能力的功能。魏瑛娟 (2005)、林欣穎(2009)的研究發現透過聽故事能擴展學生的詞彙應用與學習,透 過團體討論能增進口語表達的技巧。 (三)故事教學融入環境教育 簡素秋(2004)、郭淑瑩(2008)以故事來進行環境教育,能提升學生生態保育 的觀念。 (四)故事教學融入生命教育 劉子琪(2010)以故事教學進行國小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指出,故事教學能增 進學生的自信心,培養人際溝通及情緒調整能力,並使學生了解生命的意義與價 值。 邱美雲(2009)以生命故事教學對提昇國小學習障礙學生生命概念理解及人 事智能之研究,發現生命故事教學能有效提昇國小學障生人事智能表現,尤以知 人向度部分進步最顯著。 (五)故事教學融入品格教育 張乃仁(2009)運用故事教學發展高年級學童品格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發現 故事教學可以激發學習興趣,對於五大品格核心價值的認知、情意、行為表現都 有正向的效果,有助於提昇表達能力,增進人際關係。 周于綺(2009)運用故事教學實施國小中年級品格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提出 學生在接受故事教學的品格教育課程後,在品格行為上有正向的表現。 由上可知,故事教學應用的範圍廣泛,主要以融入情緒教育、語文教育、環 境教育、生命教育和品格教育為主,而以融入語文教育方面為最多。

(30)

21

第二節 說故事能力的探討及相關研究

本節將就「說故事能力之發展階段」、「說故事之技巧」、「增進說故事能力之 教學活動或策略」、「說故事能力之評量」四個部分做分述。

一、說故事能力之發展階段

發展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兒童說故事能力的形成,幾乎與語言形成的歷程類 似(黃孟嬌譯,1998)。從父母抱著嬰兒微笑、逗弄、說故事開始,孩子由被動地 傾聽,到兩三歲後,慢慢地開始牙牙學語加入自己的聲音,及至五六歲後,開始 有自己的意見、產生個人化的故事。

Magee & Sutton Smith(1983)和 Ninio & Bruner(1976)等人根據研究的結果 提出了說故事能力發展的九個階段(簡楚瑛,1988): (一)和圖畫書對話的階段 說故事的形式是重複或指認的反應,或是對圖畫標記的反應。在此階段成人 正面的回饋是促使孩子不斷反應的關鍵因素。例如:成人指著貓的圖片說:「貓! 喵!喵!喵!」,孩子複述或指著圖片說:「貓」。 (二)對話中的角色轉換階段 當孩子學會與圖畫書對話後,他的角色就由被動轉到主動。孩子會開始主動 的提問而非被動的重述,顯示對說故事過程的關心程度已逐漸升高。這個時期也 可說是學習說故事的起步階段。孩子控制著對話的進行,例如:孩子指著圖片說: 「這是什麼?」成人回答:「這是一本書」。 (三)聽故事書階段 孩子的說話方式從與成人的對話形式轉為成人獨語形式的說故事,因為孩子 看不懂文字而成為被動的聽者,只剩成人獨自對孩子說故事。 (四)開始與故事書互動階段

(31)

22 當成人重述已說過的故事時,孩子會以各種方式主動參與說故事的活動,而 不再只是被動的聽故事。因此,這個階段的孩子在認知及語言能力上都更為進 步。如成人:「哎啊!小鳥孵出來了!牠在找媽媽。」孩子回應:「媽媽!媽媽! 你在哪裏?」。 (五)看圖說故事階段 孩子可依據圖畫書來重述一個已聽過的故事,或依據圖畫書自編故事。這時, 孩子的獨創力及說故事技巧開始發展。 (六)說故事早期階段 孩子開始添加一些東西到已知的故事或活動的情境中。但由於口語能力不 足,認識的字彙太少,無法充分表達其意念,所以仍需要成人的引導、闡述、猜 測等。 (七)個人的故事階段 此時的孩童無法區分出真實和想像間的差距,因此常將自己想像中的事物編 成故事,且視為事實,讓成人有時以為孩子在說謊。此時,這種自我表達的行為 是件有價值的事。 (八)共同說故事階段 故事的進行雖仍由成人主導,但只要成人提供機會讓孩子參與(如:預測情節 的發展),則孩子就可以憑個人的想像力來編織故事。 (九)獨立說故事階段 孩子已能主動地、有創意地、自主地控制故事的發展,成人則變成聽眾了。 吳英長(1986)也指出,兒童說故事能力的發展由兩歲開始到十歲趨於完成, 在五、六歲時能說出單一情節的故事,七、八歲時能說出多重情節的故事,到了 十歲就可說出因果緊密關連的故事了。 Engel 發現 5-10 歲孩子會獲得以下的說故事能力:有清楚、精確的時間觀念;

(32)

23 以邏輯的方式描述事件的因果關係;暫時跳脫故事情節以做更清楚的解釋或描 述,然後再回到故事;直接加入個人評論。孩子會越來越有邏輯性,了解事物的 因果關係,清楚地意識到說故事當盡量逼真,對於客觀陳述與主觀詮釋也有了更 明確的區分(黃孟嬌譯,1998)。 由上可知,從孩子對故事有意識,到能獨立說故事的過程中,「說故事給孩 子聽」與「孩子說故事」二者的發展過程是交錯的,在敘事中,孩子漸漸發展出 成熟的說故事能力。

二、說故事之技巧

說故事要說得好,必須經過事前的充分準備、多次的揣摩練習,才能將角色 的情感和動作生動的表現出來,帶動聽眾聽故事的情緒。 (一)說故事前的準備工作

全美最知名的說故事好手──法蘭西斯‧莎耶(Frances Clark Sayers)認 為選定故事後,必須反覆的朗讀故事,並分析故事,再加上運用語調技巧來呈現 故事。接著,還要再次反覆閱讀故事,直到能清楚地掌握故事中事件發生的先後 次序。再來,得再讀一次故事,並思考如何斷句。最後,利用零碎時間練習說故 事(許慧貞譯,2001)。 Rothlein 與 Meinbach(1991)提出下列幾個準備步驟: 1.朗讀故事數次。 2.分析故事的情節,包括開場、結束及其他不同的場景。 3.留意重複的字句。 4.揣摩故事的角色、情境、氣氛。 5.練習臉部的表情、肢體動作和語調。 6.列出故事大綱:包括開場、不同的場景、衝突、高潮及結局。必須背誦一些開 場和結束的句子。

(33)

24 7.在鏡子前面練習手勢、表情及語調。 8.如果可能,將自己的練習錄音或錄影,再做分析調整。 9.建立個人的故事資料庫,做為將來的參考。 何三本(1997)提出分析故事的方式如下: 1.尋找故事的主題:主題是故事的靈魂,也就是故事所要傳達的思想與訊息。 2.整理情節發展的層次、脈絡和原因:如何開始、發展、高潮(衝突)、下坡、結 尾。 3.營造故事的氣氛:喜劇或悲劇?嚴肅或輕鬆?練習時才容易培養情緒,讓故事 有張力。 4.刻畫人物的個性:身體特徵、人格特質。 林文寶(1987)指出說故事是屬於完整的語言行為。它包含了「語言性的」及 「超語言性的」成分。其中「超語言性』」就是指說話時的音色、高低、快慢及 伴隨的手勢、表情和動作等。 子魚(2007)認為練習說故事的方法有: 1.模仿其他人說演故事的方式。 2.面對牆壁做說故事練習。 3.面對鏡子做練習。 陳宏淑(2006)指出說故事前可對著鏡子、牆壁或想像的聽眾練習,再說家人 或朋友聽,然後是一小組同學、一半的同學、全班同學。練習時要大聲說出來, 每天至少一次。有時可以使用「維吉尼亞里爾舞」進行同儕指導或靜默說故事的 練習,來加強說故事的技巧(聲音、內容、表情、動作、眼神)。 白碧華(2008)認為練習說故事的原則有: 1.對著空氣或自己說一次。 2.對著鏡子說。

(34)

25 3.請家人或朋友來聽你說故事。 綜合上述,故事要說得好必須朗讀故事數次,直到熟悉整個故事,再將故事 分析清楚,說的時候較能頭尾連貫、結構清楚。練習時要注意語調、表情和肢體 動作和語速。可以對著鏡子練習肢體動作、臉部表情及適當的抑揚頓挫等,或說 給家人、朋友聽來做改進,使上台說故事能成功。也可以利用錄音或錄影的方式 來做自我評量與檢討。想要故事說得好,就要不斷的勤加練習。 (二)故事表達的技巧 吳鼎(1989)將講故事的表達技巧,歸納為十點:1.不須要開場白;2.言語要 適合學童程度;3.說話要簡明雅潔;4.要多用表情或動作;5.要多用譬喻或說明; 6.以自己為主體;7.聲音高低抑揚頓挫要自然;8.多利用圖片模型;9.要一次講 完;10.講後要有考察。 劉瑩(1997)認為說故事時,講述者要運用想像力去揣摩故事的情節,用聲 音、表情和肢體語言生動的表達故事,讓聽故事者能一邊聽故事一邊在腦中上演 生動的劇情。 陳宏淑(2006)指出上場說故事要看起來有自信,環顧聽眾,並微笑。開頭以 「我的名字叫 ,我要說的故事是 。」開始;故事結束時先一鞠躬, 等聽眾鼓掌後,再一鞠躬,並說「謝謝」。說故事時要變化聲音、說清楚,加上 臉部的表情變化和適當的肢體動作,並看著說故事的人,可以增強說故事的效 果。故事的開頭和結尾需要背下來,可以讓說故事者有自信。還有忘詞時要冷靜, 想一想剛才最後說什麼。 林敏宜(2004)則將說故事的原則歸納為九項:1.安排一個適當而溫馨的場 所;2.設計簡單而特殊的開場;3.與聽眾保持眼光的接觸並留意其反應;4.設計 簡單的活動讓孩子能參與其中;5.伺機變化音量、語調、語氣,使故事聲聲入扣; 6.運用孩子的疑問來引發思考和討論;7.妥善運用道具來說故事;8.靈活運用故

(35)

26 事,勿死記內容;9.準備評量表做為回饋的依據。 張允中認為說故事時,要將自己融入故事的情節中,讓自己化身為故事的主 角,才能把故事生動地說出來(張允中,2002),還要發揮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必要時可把動物或物品擬人化。 綜合上述,說故事時要盡可能融入故事中,隨情節的變化適當的改變聲音、 表情和肢體動作,並和聽眾保持眼神的接觸,才能將故事說得生動感人。

三、增進說故事能力之教學活動或策略

想要提升孩子的說故事的能力,要讓孩子同時扮演老師和說故事者的角色。 黃瑞枝(1997)提到故事教學的方式可分為看圖說故事、複述故事、自編故事三 種,而看圖說話是低年級學童練習說話,最常採用的方式。增進說故事能力的教 學活動或策略有以下幾種: (一)抽籤遊戲說故事 組成故事的五大要素分別為人、事、時、地、物。抽籤遊戲說故事是讓孩子 們在五張紙上分別寫出一個主角、一個地方、一段時間、一件事、一個物品,然 後放入五個箱子中。讓孩子們逐一從每類箱子中抽出一張紙,再將各自抽到的紙 組合,依據紙上的內容,編出自己的故事,並與大家分享(陳月文,1997a)。孩 子在紙上寫字時,老師可以提醒他「內容愈特別、愈是別人想不到的愈好」,可 以激發孩子的創意。抽籤遊戲說故事可以讓孩子認識構成故事的五大要素。孩子 將紙條的內容做組合時,正在發揮他的創造力與組織能力。如果孩子無法順利組 織內容來發表時,可以只挑選二、三個故事要素來編說故事,等到幾次後,孩子 熟悉此一方式,再慢慢增加故事要素來做練習。 (二)看圖說故事 羅秋昭(1999)看圖說話是低年級說話教學很重要的方式。看圖說話要訓練學 生觀察力,包括畫中的背景和人物的表情。敘述時,要把握住圖的主要意思,同

(36)

27 時要用描述的句子完整敘述。陸又新(1995)指出看圖說故事是以圖畫為材料,引 起學生表達的動機,透過圖畫內容提供的訊息及事件的邏輯順序、因果關係,讓 學生在敘事時能掌握內容和條理、培養觀察、思考、表達的綜合能力。羅秋昭(1996) 認為看圖說話能提供學童一個明確的主題和具體的圖畫,使他們說話時較能掌握 主題、發表的內容也不易離題。陳弘昌(1997)指出看圖說故事是教師提供圖片, 輔導學生觀察,然後按圖意的提示,思考故事的內容,而練習講述故事的方式。 看圖說話的教學過程有:展示圖片、範講圖意、學童習講、聯絡作文。陳月文(1997b) 提出看圖說故事的流程:1.仔細觀察 2.用心思考與聯想 3.找出其中的關係 4.將 三、四張圖編成一個完整的故事 5.將故事說出來與大家分享。圖片的順序可以調 整,去發展出不同的故事。而圖片可以從報章雜誌或圖畫書中尋找,也可以自己 畫。引導時,每次只看一張圖。直到全部的圖都看過、說過後,才要孩子利用圖 片編出一個完整的故事。引導者可以適時的提醒孩子去注意那些被忽略的畫面。 黃瑞枝(1997)提到看圖說故事的教學流程為:1.仔細看圖,說出圖面的特點和組 成部分。2.了解圖中各部份之間的組成關係。3.抓住圖意主旨,展開聯想。4.依 序講述畫面的內容。朱美如(2002)認為看圖說故事教學的意義即是學生經由圖畫 所提供的訊息,在老師運用相關教學策略下,學會觀察、思考、組織能力的一種 教學活動。 總之,看圖說故事是利用觀察圖片與圖片之間的關係,再經由排列組合去 編、說故事。看圖說故事訓練每個孩子的觀察力、創造力及組織能力,並說出自 己的想法與人分享。對於孩子的不同意見或想法,老師應該鼓勵他說出原因,以 增進彼此的了解。 (三)接龍說故事 接龍說故事就是讓學生們一個人說一句話、一段話或一段情境,共同接續完 成一個完整的故事(陳月文,1997a)。老師可以選擇一個學生們熟悉的故事為題

(37)

28 材,由老師先說一句話做開頭,再由學生們一個個思考、接續說完故事情節的發 展,當學生接話時出現傳統故事中熟悉的故事情節或不知如何接續時,老師可以 提供不同的情節或創新、有趣的發展,然後等學生重新思考、更正後,再提出合 理的接龍。接龍說故事的優點在培養學生注意聆聽他人說話內容的能力,並學會 尊重他人的意見。接龍說故事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可以減輕學生一個人 說完一個故事的壓力,又能結合眾人的創意,學習如何延續故事內容、發展故事。 透過故事接龍能使原本沒有信心或不敢在眾人面前開口的學生,逐漸打開心房, 勇於發表。不論是對思緒遲緩、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還是思緒靈活、口齒清晰 的學生,老師都應在學生發表時,多給予讚美與正向的肯定,使每個學生都能在 自己既有的程度上,更敢想、更敢說、更敢表達,有更精進的表現,也得到更多 的自信。 (四)重述故事 重述故事就是要孩子把自己聽過或閱讀過的故事,或是他人講述的材料重述 或重寫出來(羅秋昭,1996)。陳宏淑(2006)認為重述故事讓學生有機會練習詮釋 故事,探索故事裡的意義。陳宏淑也認為,老師說完故事後,可以以提問的方式 讓學生重新回顧故事中的每個事件,並在黑板上寫出故事大綱或畫出故事圖。學 生可以對牆壁或同學,利用故事大綱或故事圖開始練習重述,培養組織語言的能 力。最後,再配合不同的表情、聲音變化和肢體動作,完成自己的故事的重述練 習。筆者認為重述故事不僅可以培養孩子聽故事的能力,同時也可以訓練其專注 力、記憶力和口語表達能力,能提高孩子語言組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五)改編傳統故事說故事 改編傳統故事說故事是選擇一則傳統故事的前半段,讓孩子發揮創意重新改 編出一個有別於傳統故事的後半段。剛開始孩子可以依據自己的程度,決定故事 要素中哪些部分要予以保留,哪些部分要改變。可以從更改一、兩項故事要素來

(38)

29 編、說故事開始,訓練孩子去編出一個新的故事。請孩子將編好的新故事說出來 與大家分享(陳月文,1997b)。故事改編的題材,應選擇孩子們耳熟能詳、內容 簡短卻富有趣味性、吸引人的故事,這樣孩子比較能掌握住故事原本重要的情 節。孩子做故事的改編敘寫是展現自己創意的表現,無論如何老師都應該予以支 持、鼓勵,而不作批評或指正,以免挫傷學童的自信與創意。 (六)戲劇說故事 戲劇說故事的故事必須角色多、故事簡單、文字具有重複性的特性,這樣聽 者和說者才能記憶故事一起聽故事、玩故事、演故事。此說故事方法適用於場地 大、現場人數眾多的場合。由於孩子扮演過故事中的角色,模擬練習各種角色的 說話方式,揣摩各種角色的聲調和表情,學習音量、音速等的控制,所以對故事 會留下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也適合兩人搭檔用戲劇的方法說演故事(白碧華, 2007)。 (七)故事袋說故事 在故事袋中事先放置和說故事相關的幾樣小物品,如:小文具、玩具、小汽 車……等,讓孩子的手從袋子中抽出一個小物品,來決定今天要說的故事,或將 抽到的物品做為故事的主題或主角,編出完整的故事與大家分享(白碧華,2007; 陳月文,1997a,1997b)。也可以讓學生兩人或幾人一組,抽出三樣東西,再把 這三樣東西編成一個故事(陳宏淑,2006)。只要孩子所編的故事與抽到的小物品 有相關,老師就給予支持與鼓勵。如果孩子所抽到的小物品與孩子的故事無關, 老師可以提出詢問,讓孩子解釋他的原因。這個遊戲可以看出孩子的聯想力、創 意與表達能力。 綜合上述,增進學童說故事能力的活動很多。但接說故事和編故事較適合 中、高年級(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1990)。故本研究採取看圖說故事、重述故事、 戲劇說故事來訓練低年級小朋友說故事的能力。看圖說故事可以訓練孩子的觀察

(39)

30 力、組織能力及口述能力。重述故事則以訓練口語表述為主。戲劇說故事可以訓 練小朋友的肢體語言和臉部表情。

四、說故事能力的相關研究

針對說故事能力的相關研究進行探討,並將學者專家對口語表達評量的看 法,及課程綱要中說話能力評量的內容進行探討分析,以做為自編量表的依據。 (一)說故事能力的相關研究 國內學者對於學童說故事能力的研究,研究者共找到六篇(如表 2-2-1)。教 材的內容主要以數位影音課程、數位故事、電子書、繪本、看圖說故事、圖畫書 來做為說故事的教材。研究對象,主要以幼兒為主。研究方法上,以行動研究法 最多。因此,本研究也採以圖畫書為教材,以行動研究的方法來進行,而研究對 象則以班上學童為主。 表 2-2-1 說故事能力的相關研究 論文題目 研究者 (時間)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創思教學技法對國 小六年級學童創意 數位說故事能力之 影響 劉芳琪 2011 六年級四個 班 126 名學 童為實驗 組,兩個班 62 名學童為 對照組 準實驗設計 創造思考教學技法 融入影音剪輯課程 可以顯著提昇學童 的獨創力、精密力、 數位說故事的能力。 讓幼兒創作數位故 事!鷹架口語遲緩 幼兒-說故事能力 之行動研究 張雯涓 2010 三位口語遲 緩幼兒 行動研究法 故事情境有助於提 升幼兒口語表達及 社會互動能力。教師 的態度、提問技巧能 引發幼兒的創作動 機及提升故事創作

(40)

31 能力。 鷹架幼兒電子書製 作以增進說故事能 力之行動研究 許儷蓉 2008 大班、中班 幼兒 行動研究法 幼兒能自行操作電 腦,說故事能力從複 述故事到自編故事。 幼稚園繪本教學之 歷程分析-以大班 幼兒說故事能力為 例 郭美雲 2007 大班幼兒 行動研究法 漸進式繪本教學策 略模式有助提昇幼 兒故事結構能力。 閱讀教學增進幼兒 說故事能力與閱讀 習慣之行動研究 李陸芳 2007 幼兒 27 名 行動研究法 看圖說故事,發表內 容增加。複述故事能 力逐漸提升。 圖畫書教學與幼兒 說故事能力發展之 行動研究 蔡幸怡 2004 幼兒 行動研究法 圖畫書教學能提昇 幼兒的說故事能 力、閱讀興趣、創造 力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自全國碩博士論文網 (二)說故事能力的評量 學童說故事能力評量的重點,有以下幾種: 1.學者專家們提出來的口語表達評量重點 魏瑛娟(2005)以「語音」、「語法」、「語意」、「態度」四個項目為主。各類別 及細項分別如下:(1)語音:標準國語、發音準確、音量速度、音高語調。(2)語 法:語詞正確、語句正確、運用修辭、連貫流暢。(3)語意:主題明確、語意完 整、表達具體、語言生動。(4)態度:神態表情、手勢動作。 陳儀君(2005)認為口語表達能力包含語言能力、表達內容、表情儀態。語 言能力的評分項目包含有語音正確清晰、語調自然、音量適中及語速流暢。表達 內容的評分項目包含有掌握重點、內容豐富,思緒清晰、條理分明,遣詞用字適 切妥當及富有創意、引人入勝。表情儀態的評分項目包含有態度自然大方、表情

(41)

32 豐富生動、肢體動作合宜及儀容整潔有禮。 林欣穎(2009)認為口語表達能力的評量上,分為語音、語義、語法和儀態。 在語音評量部分,應發音準確、咬字清楚,包括變調、輕聲、兒化韻等。在語義 評量部分,應能清楚、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意思,在敘述事物時,也能掌握主題, 作具體、明確、生動的描述與表達。在語法評量部分,應能使用正確無誤的語詞, 和組合出正確的語句,並能適度運用修辭的技巧,流暢連貫的將自己的意思表達 出來。儀態部分則應衣著要求整潔、儀態自然端莊;說話時也要從容、鎮定;而 面部表情、手勢、身軀等也要與表達的內容相互配合。 2.說故事能力的相關研究所採的評量方式 國內說故事能力的相關研究多採《光譜計畫》的評量方式。該書是針對學前 與小學低年級兒童所設計,學童使用語言的各項指標能力得分標準是依據在說故 事中所使用的重要句子來計算分數,從1分到3分來做評量,分數越高表示語言技 能越好,評量部份涵蓋了故事結構、主題一致性、表達力、字彙水準、句子結構、 時間指示詞及運用不同的聲音說故事等項目(梁雲霞譯,2001)。 3.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說話能力指標的評量重點 研究者依據現行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國語文學習領域第一階段說 話能力指標,二年級學生應具備的說話能力如下。 3-1-1 能正確發音並說流利國語。 3-1-1-1 能清楚明白的口述一件事情。 3-1-1-2 能簡單介紹自己。 3-1-1-3 能發音正確,口齒清晰。 3-1-1-4 能正確使用國語說話。 3-1-1-5 能用完整的語句回答問題。 3-1-1-6 能用自然的態度說話。 3-1-1-7 能依照文意,概略讀出文章的節奏。

(42)

33 3-1-1-8 能清楚說出自己的意思。 3-1-1-9 能清楚複述所聽到的事物。 3-1-1-10 能主動使用正確語詞說話。 3-1-1-11 能用完整的語句,說出想要完成的事。 3-1-1-12 能充分感受表達的成就感。 3-1-1-13 說話語音清晰,語法正確,速度適當。 3-1-2 能有禮貌的表達意見。 3-1-2-1 能愉快的與人溝通。 3-1-2-2 能先想然後再說,有禮貌的應對。 3-1-2-3 能表達自己的意思,與人自然對話。 3-1-2-4 能主動問候他人,與人問答。 3-1-3 能生動活潑敘述故事。 3-1-3-1 能流利的說故事。 3-1-3-2 能生動的看圖說故事。 3-1-4 能把握說話主題。 3-1-4-1 發言不偏離主題。 3-1-4-2 使用電話與人交談時,能掌握說話主題。 3-1-4-3 能依主題表達意見。 3-1-4-4 能簡要作生活報告。 4.師院說故事能力檢定的評分重點 說故事能力檢定的評分重點,主要分為三大部分:語言能力、故事內容、儀 態表情。語言能力包括:語音正確、咬字清晰、語調自然、語速適當、音量適中、 措詞適合講述對象。故事內容包括:主旨明確、內容生動有趣味、情節合理、層 次分明、結構完整、富有創意及啟發性。儀態表情包括:衣著端整、態度大方、 眼神自然。表情、動作能因應故事內容而有變化、發揮扮演的功效。

(43)

34

綜上所述,研究者認為說故事能力檢定的評分要項較符合本研究的目的,所 以本研究的評分標準以「語言能力」、「表達內容」、「表情儀態」等三項說故事能 力為主,至於二年級學童的說故事能力量表如何建立,待第三章的研究工具中再 詳細述說。

(44)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本研究依據前述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參考相關文獻後,以行動研究探討以 故事教學提升國小二年級學童說故事能力之成效。本章共分成五節,第一節為研 究方法,第二節為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第三節為研究流程與教學設計,第四節 為資料的蒐集與分析,第五節為研究信度與效度。

第一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依據行動研究的原理方法進行研究設計,故茲就行動研究的意涵、 採用行動研究的理由說明之。

一、行動研究之意涵

教師即研究者,可藉由行動研究提升自我的專業成長及教學品質。所謂的「行 動研究」(action research)即結合「行動」與「研究」兩個理念,其兼具理論 的可行性與實務問題的解決性(陳伯璋,1988;陳惠邦,1998)。故其旨為實務工 作者在實際工作情境中,根據自己的實務經驗,針對實務上所遭遇到的一些問 題,來進行研究,並研擬解決問題的途徑及策略以付諸實施,除了能解決或改善 問題,更能藉由研究促進知識的增長和自我的提升。行動研究包括計畫、行動、 觀察及反省四個階段(潘慧玲主編,2003)。

二、採用行動研究的理由

有鑑於班上學童平時說話表達能力較弱,常無法適切的掌握說話的要點,有 機會站到台前說話時,總是態度扭捏、表情緊張不自然、口語中常出現一些贅詞 或口頭禪,再加上參加校內國語文說故事比賽的表現不甚理想,因此想藉由學生 最愛的故事來進行教學,並融入相關的說故事能力訓練來加以改善。故以行動研

(45)

36 究的內涵與精神,希望透過故事教學來瞭解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的情形、學習態 度與反應,以提升學童的說故事能力,進而改善口語表達能力。冀希行動研究的 結果不但具有高度的實用取向,能提供解決當前問題的方法與策略,且參與行動 研究的過程中,教師能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及個別差異,協助學童發展出適合其 學習的策略。本研究秉持行動研究的精神,針對教學活動作不斷的做反省與修 正。在研究進行中,以錄音、錄影紀錄學童的學習過程,並持續蒐集各項資料, 包括:教學者省思札記、學生說故事行為觀察表、學生訪談紀錄、上課的學習單、 故事教學活動回饋單。並佐以說故事前、後測,來得知學童在說故事能力上的成 長與變化。研究者在教學過程中,會考量學生的特質與其對教學活動內容的看 法,隨時針對教學活動做調整,以期達到最理想的效果。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

本節針對「研究場域」和「研究參與者」的概況做分析,說明如下。

一、研究場域

研究場域將就「學校概況」、「班級概況」做分述。 (一)學校概況 太陽(化名)國小屬於仁類學校,位在台中市北部郊區,是個典型的農業區, 農戶約占全區戶數的 40%,耕地面積占全區的 56%。區內家長職業以農、工為 主,學歷多為高中程度,社經地位並不高,經濟狀況普遍不佳,近年與新移民女 性結婚者眾多,故區內新移民子女逐年增加。校內學生的語文能力普遍不佳。參 加分區國語文初賽,每年最多僅一至二位學生獲獎。太陽(化名)國小建校已八十 四年,在一百零一學年度全校班級數為十四班,學生總人數三百八十人,教職員 總人數二十九人。 學校裡有一座圖書館,館內藏書約一萬八千冊左右,供師生借閱使用。目前

數據

圖 3-2-1    二年快樂班教室配置圖 ………………………………………………………38  圖 3-3-1    研究流程圖 ……………………………………………………………………43
圖 3-3-1  研究流程圖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campus of an existed elementary school was this object of research which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evaluation tables of biodiversity, greenery and on-site water

The research focused on Nei-Wan, though the evaluation of tourism and make up relative researches with travel cost method, this research evaluate the Compensation Vari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velop an approach that uses the triangular distribution with the Fractile Method to estimate the optimistic and pessimistic duration of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dentify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major factors for choose Vocational College from Taiwanes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o identify any differences

This research does a survey on their children’s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the life adjustment at school, and studies how the backgrounds of the mothers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