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是以台中市太陽(化名)國小二年級快樂班(化名)為研究對象,探討以 故事教學提升其說故事能力之行動研究。

本章共分為二節,第一節依據上述研究之歷程與結果,歸納本研究之結論。

第二節將依據研究的發現與結果,對未來教學及研究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第一節 結論

本節將就「故事教學能有效提升學童之說故事能力」、「故事教學讓學生感到 有收穫,學生肯定故事教學活動」、「教師在故事教學中的觀察與反思,能解決教 學困境與缺失」這三項做以下的說明。

一、故事教學能有效提升學童之說故事能力

由學童說故事評定量表的前、後測之得分差距,可知經過八週的故事教學課 程,每一位學童在說故事的表現上都有進步。從前、後測之t考驗可以發現,學 童在「整體表現」的前測分數平均數為26.30,後測分數平均數為37.15,兩次測驗 分數顯著性達.000,表示經過八週的「故事教學」課程實施過後,學童在「整體 表現」方面有非常顯著的進步。見此故事教學課程對學童的說故事能力之提升有 所助益。三大能力前後測的t值達顯著,後測分數明顯高於前測分數,學生的學習 有明顯的進步。因此,本研究的故事教學活動對學童在語言、內容、儀態上具有 正面效果。

二、故事教學讓學生感到有收穫,學生肯定故事教學活動

從學童的分組訪談紀錄和教學活動回饋單中,可以得知學童對故事教學的反 應與評價。

106

(一)學童喜愛故事教學課程

大多數學童都喜愛故事教學課程,理由有:有趣、好玩、可聽故事、可練習 說故事、可角色扮演或自由的改變故事的內容。在故事教學的課程中,學童最喜 歡的活動有:嘴上功夫、角色扮演、看圖說故事。

(二)故事教學後,學童覺得自己在說故事方面有進步

經過故事教學的課程後,學童表示現在說故事時,比較能放鬆、不緊張、有 自信、表情自然、音量變大、不怕上台。90%的學童認為故事教學活動可以讓其 發音更標準。90%的學童認為其說故事的自信心提升了。而學童認為自己最大改 變的前三項,包括:音量變大、語調更有變化、有自信。

(三)學童肯定故事教學活動

如果以後還有這樣的課程,大部分學童都表示會想上。對課程的建議上,都 無任何意見,僅一人表示希望活動內容能再多一些表演的活動。最令研究者覺得 感動的是—S5 還說「應該給老師鼓勵!」讓教師覺得雖然教學研究工作很辛苦,

但看到學生的進步、聽到學生的鼓勵,一切都是值得的。

三、教師在故事教學中的觀察與反思

以下從掌握教學時間、分組活動的方式、教學設計、教學者之能力四方面做 說明。

(一)教師要掌握教學時間,避免延宕

教師要隨時注意教學活動進行的流暢性、時間的掌控,避免延誤學童的下課 時間或其他課程的學習,否則,對於學童的學習成效或注意力的持續也會造成影 響。

(二)分組活動的方式,降低學生說故事時的焦慮與緊張

本研究以分組的方式來進行故事重述或語音、儀態的練習,是希望學童一方 面可以觀摩別人的良好表現,加以學習,另一方面則是希望透過合作學習,可發

107

揮團隊精神共同完成說故事的練習。

(三)故事教學的設計,應顧及說故事之三大能力

在延伸活動的部分,有《灰王子》、《阿文的小毯子》的語音自編教材、儀 態訓練自編教材來做語音、儀態上的練習。內容部分,除了分析故事的結構之外,

可以再多加入一些訓練學童故事思維的練習。也可配合學校的課程,做看圖說故 事的練習,讓學童學習觀察圖片、思考組織自己的故事,最後運用口頭發表的方 式說一說故事。

(四)提升教學研究者自我省思、故事教學之能力,改善教學問題

在整個研究過程中,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教學歷練,研究者覺得自己自我省思 的能力增加了,因為要不斷的從教學活動的表現、反應,以及相關資料中,重新 檢視自己的教學目標、活動活動、教學流程等,因此研究者覺得自我省思的能力 提升了,能透過教學觀察及省思發現教學應該改進的地方。其次,透過對教學問 題的討論及查閱相關文獻,可以使問題獲得解決或改善。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以解決學童口語表達能力較弱的問題為起點,希望透過故事教學及相 關延伸活動,學童能有良好的說故事能力,進而有良好的口語表達技巧。本節僅 就研究的結果提出對後續研究的建議,以做為未來研究時的參考。以下分別就教 學者及未來研究者提出建議:

一、對教學者的建議

對於教學者,有以下幾點建議事項:

(一)以學童的角度來選擇適合的教材

故事教學的教材必須適合學童的年齡與經驗,方能引發學童學習的興趣。除

108

此之外,故事還須具有完整的結構、豐富的插圖、可預測的內容、有趣與具象化 的文字描述,如此一來,讀者或聆聽者才能從故事中增進相關的語文能力,並獲 得成長。

(二)教學者應加強說故事能力

教學者若覺得自己在說故事能力方面有專業能力之不足,應多參與相關的進 修活動,以提升自我的能力。在進行說話教學或說故事指導時,才能得心應手、

充分掌握指導的要點,也才能真正有能力去設計教學活動,落實說話教學。

(三)教學者應提升問題引導的能力

教師問題引導的技巧很重要,引導得好才能使學童從更廣泛、更全面、更有 建設意義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學童才更能掌握住故事的要點、情節順序,並理解 其中的因果關係與圖文意義。

(四)教師要能接納學童的各種不同的觀點

作故事討論時,教師要用包容、溫暖的態度來面對學童的討論與提問,學童 才會更願意充分的表達自我的想法、分享自己的經驗。

(五)善用合作學習模式

本研究發現小組教學模式,除了可使師生互動頻繁之外,教師也可掌握住每 位學童的學習情況,更有助於學童間的同儕互動。學童能有充分的機會和同儕進 行故事討論,接納彼此的不同觀點,並在故事重述練習時和組員合作共同完成任 務。合作學習可以讓人人有機會進行意見的表達與意見的回饋,提供學童有足夠 機會進行說話的練習。

(六)組成教師教學團隊,共同研究,增進教學效能

本研究實施行動研究,有協同教師可一起討論、分析教學資料,以改進教學 的缺失。因此,研究者覺得教師組織教學團隊很重要。如此一來,教師們可針對 某一有興趣的研究主題,一起共同研究,一起精進教學能力。

109

二、對未來研究者的建議

以下分別就教材的選用、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研究時間、研究工具提出幾 點建議,以供未來研究者參考。

(一)教材的選用

本研究僅以兩本繪本來設計故事教學及相關延伸活動,未來的研究者可以使 用更多元的主題繪本,或設計更多元的主題延伸活動,來探究研究對象在說故事 能力上的成長、改變或差異性。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質、量兼具的模式,日後的研究者可以針對單一或少數學童進行個 案研究,更近一步的了解其說故事的思考模式及進步歷程。或將學童分成低、中、

高之能力等級,來比較其進步程度。

(三)研究對象

未來或可嘗試從不同地區、不同年級等方向去擴大研究範圍,比較其差異性。

(四)研究時間

本研究僅進行兩個月的時間,時間不是太長,未來的研究者可以再將時間加 長,繼續追蹤研究以印證此說故事能力是否達到保留的成效。

(五)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工具,日後的研究者,可再加入家長訪談的部分,應可得到更多值 得分析的資料。

說故事是一種口語表達的行為,必須透過相關的說話教學來加強這方面的能 力。研究者在本研究中,嘗試運用兩本繪本,從中融入語言、內容、儀態三方面 的訓練,冀能提升學生的說故事能力。研究顯示故事教學有助於提升學童說故事 能力,但研究者受限於教材、時間、對象等諸多因素,可能未臻完善,提出以上

110

幾點淺見,供以後的教學者作教學時的參考。

111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子魚(2007)。說演故事空手道。台北市:天衛文化。

天主教善牧基金會(編譯)(1998)。傾聽的藝術(原作者:Child to Child.國際天 主教兒童局(作))。台北市:善牧基金會。

方素珍(譯)(2003)。阿文的小毯子(原作者:凱文‧漢克斯)。台北縣:三之三。

王淑俐(1994)。說故事的教育意義。師友月刊,329,26-29。

王萬清(1999)。讀書治療。台北市:心理。

王靜怡、李紀唐(譯)(2006)。故事在我口袋─帶小朋友說故事(原作者:瑪莎‧漢 彌頓與米齊‧衛思)。台北市:東西圖書。

王瓊珠(2002)。故事結構教學與閱讀分享(第二版)。台北市:心理。

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編印(1990)。有效的說話教學策略。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白碧華(2007)。偶來說故事:多元、多樣、多層面的說故事方法。台北縣:菁品 文化。

白碧華(2008)。「大聲」說故事:如何說好一個故事的技巧。台北縣:菁品文化。

任晟蓀(1985)。談對幼兒說故事之重要性及方法。國教之聲,19(1),9-11。

朱美如(2003)。國小一年級看圖說話提升口語表達能力之實踐(碩士論文)。取自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 91NHCTC625020)

何三本(1995)。幼兒故事學。台北市:五南。

112

何三本(1997)。說話教學研究。台北市:五南。

何三本(2001)。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何三本(2002)。九年一貫聽說教學。台北市:五南。

吳 鼎(1989)。兒童文學研究。台北市:遠流。

吳英長(1986)。從發展觀點論少年小說的適切性與教學應用。高雄市:慈恩。

吳湘靈(2004)。圖畫故事書在國小一年級國語文領域的應用—情緒教育融入故 事教學之實踐(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 93NHCT5625012)

吳湘靈(2004)。圖畫故事書在國小一年級國語文領域的應用—情緒教育融入故 事教學之實踐(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系統編號 93NHCT562501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