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酒吧小鎮的階層關係中,我們已經知道解決問題必須要從個體的策略著手,

那個體會運用什麼樣的策略就是我們所關注的。Arthur[1]提出個體會利用過去的 經驗來進行預測,再由這些預測的人數決定下一週是否要去酒吧。

我們利用一套系統來模擬小鎮中居民們的活動。系統中有若干間酒吧,和許 多居民,居民們可以運用過去經驗的策略來預測下一週每間酒吧的人數,如果有 酒吧預測出來的人數是在他所能接受的範圍內,他就選擇其中最佳的酒吧去;若 是所有的酒吧預測出來的結果都超出這個範圍,本週他就不去酒吧。

個體策略所需的過去經驗,在 Arthur[1]的模型中就是前幾周酒吧的出席率,

每個居民皆獲知過去幾周酒吧內的詳細人數,並以此來預測。然而現實生活中,

我們不容易取得每一間酒吧的詳細人數。除非 真的去過酒吧消費,不然我們只能 透過周遭的朋友,分享去過的酒吧狀況。由於個體會透過周遭的朋友得到資訊,

所以我們必須將社會網路引進我們的系統,使個體在透過社會網路互相傳播資訊,

並且裡用這些區域資訊進行預測。無論是隨機網路、正規網路、小世界網路[6]

還是無尺度網路[7, 8],因為我們可能在任何社會網路中發生酒吧小鎮的問題。

系統執行完成後,我們定義三種值來測量這各階層的需求是否被滿足:

1. 每週成功的個體數:每週有多少個體成功。此值越高,表有越多的個體滿 意這次的選擇。當個體到了酒吧後發現,人數是他覺得合適的,那麼就稱 個體這一次執行成功;相反,那就是失敗。另外,選擇不去酒吧的個體,

若從朋友的口中得知,本週酒吧人數是合適的,那就當作這次失敗,因為 去是比較好的選擇;相反,若沒有被告知有酒吧的人數是合適的,就算成 功。表 3 簡單說明個體執行成功的定義。

成功 失敗

去酒吧 酒吧中的人數是合適的 酒吧中的人數是不合適的

不去酒吧 沒有被告知有酒吧人數是合適的 得知酒吧中人數是合適的 表 3. 執行成功定義

7

2. 單一酒吧出席率之標準差:此值越低越好,代表每週差異不大。每週系統 會紀錄每間酒吧有多少人,並且在執行結束時,計算各間酒吧的標準差。

3. 各間酒吧之出席率:鎮長希望每一間酒吧都生意很好,所以每一間酒吧的 人數都必需要高,才會滿足鎮長的需求。

這三個值是漸進式的,酒吧老闆的需求滿足前必須先確定個體需求已經被滿 足;相同的,鎮長的需求也先建立在居民與酒吧老闆上,當此二者的需求以被滿 足,我們才討論鎮長的需求是否有備滿足。之後,我們就可以在此系統上執行各 種的政策,並且測試是否可以盡可能的達到各階層的需求。

不過,在執行政策之前,必須知道有哪些政策可以使用,所以我們先觀察個 體在自由選擇下,會達到多大的共同利益,並且在什麼時後會發生。每一次執行 系統都會記住每一個策略每週被使用的狀況,被多少人使用、被使用了多久、哪 些人使用這個策略,當執行完成之後我們尋找最大共同利益發生的時間,並且檢 查此時各個策略被使用的狀態,此時個體使用的策略是怎樣的組合、這些策略的 相互關係為何、是否每一次產生較大共同利益時都是相似的策略組合。

得到發生最大共同利益時的策略資訊後,我們進一步的探討,這些策略是怎 麼被開始使用的。這些策略在整個執行過程式如何的變化,這些策略是否一開始 就被個體所發現,亦或是突然被個體所發現,產生了一次美好的巧合。這些策略 的存活時間多長,產生了最大共同利益之後就消失,還是依舊被某些個體使用。

總結以上,條列研究目標與流程:

1. 首先,我們要完成一個可以模擬酒吧小鎮中個體行為的系統,並且制定評 量各階層利益的標準。

2. 利用評量標準來找出在執行過程中,何時達到最大共同利益。

3. 觀察發生最大共同利益時,個體的策略如何被使用。

4. 最終我們將提出,策略與共同利益之間的關係,提供解決類似問題時的可 以使用的政策。

8

第2章、 文獻探討

2.1 個體策略

在上述的介紹中,我們提到這種多人共享有限資源模型的系統中,只有個體 擁有主控權,最終影響結果的因素只有個體每次所做的各種決定,並且這些決定 是依據個體每次使用的策略而來。首先,我們就必須要瞭解個體會使用什麼樣的 策略,才能模擬出個體在什麼狀況下會做什麼樣的決定,最終才能來探討這些策 略如何對結果造成影響。

2.1.1各種可能策略

LeBaron[9]從一堆多人共享有限資源模型中,歸納出幾種較典型例子,我們 從中整理了幾種個體可能使用策略。

1. 隨機策略[10]:個體的選擇沒有什麼理由,每一次的選擇間也沒有關係。

2. 利用過去的經驗[2, 11]:個體會因為過去幾次的選擇而決定這次要做什麼 樣的決定。

3. 尋找有用的資訊[12]:個體必須付出一些代價來收集對這次決策非常有用 的資訊,可是個體尋求的資訊好壞取決於付出代價的多寡。

但哪一個是現實生活中的個體較常去使用的策略,又怎麼使用。在此,我們 借助行銷學中,個體在購買商品時的決策程序,來觀察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決策 行為是如何運作。行銷學中有許多種消費者的決策模型。其中以 EBM 模型定義 出的消費者決策過程較廣泛的被應用,以下我們詳細的介紹 EBM 模型[13, 14]。

2.1.2 EMB

模型

EBM 模型針對消費者的決策過程分成七個連續的階段(如圖),一切由「需 求」這個刺激開始。當消費者確認並且瞭解自己真正的需求後,就去會蒐集相關 的資訊,這其中又分成內部搜尋與外部搜尋,內部搜尋是指過去購買的相關經驗 和自己的標準;外部搜尋就是透過朋友、家人、報章雜誌或是和商家得來的訊息。

接著個體利用收集來的資料對於各商品進行比較與評估,並且透過這些評估尋找

9

在 LeBaron[9]介紹的幾個模型中,使用第二種策略的就是 Arthur[2, 11]的酒 吧模型,此酒吧模型也是大部分探討在有限資源下,進行個體互相分享資源的集

10

2.2 酒吧模型

在酒吧模型[1]中,有 100 個個體與一間擁有 100 個座位的酒吧,每個星期 個體要各自決定本週是否要去酒吧。酒吧內的座位是固定不會變動的,對於個體 來說酒吧內最適合ℒ個人去,在此設定ℒ為 60。如果人數超過 60 人個體就會覺得 不舒服。沒有任何的辦法知道本週的人數會有多少,所以個體只能各自猜測。

個體依據過去幾周酒吧的人數來猜測本週的酒吧人數,例如前幾星期到酒吧 的人數是 60、48、59、61、70、45、80、40、35,那個體策略可能就有下列幾 種:

1. 和兩個星期前人數一樣,那這樣看來就是 40 個人。

2. 前四星期的平均,那就猜這個星期大概會有 50 個人去酒吧。

3. 是上一個月的平均,那就是(48、59、61、70)的平均,59 人。

4. 上個星期的人數以 50 人做一對應,猜測的結果就是 65 人。

個體的這些策略是由整個世界中的策略池所得到,並且是固定的,個體無法 對這些策略進行改變或是額外開發出的新的策略。若是個體利用這些策略猜測出 來的結果是低於 60 人的那就決定去酒吧;相反地,本週就不去酒吧。個體每週 選擇去酒吧的行為會成為結果的一部分,最終,收集每週酒吧的出席率來觀察個 體行為每週的變化。

圖 4. 酒吧模型流程 隨機選擇

結果 挑選策略集合

預測 是否去酒吧 滿意度評估 選擇最佳策略

經驗

11

上圖 4 呈現了酒吧模型的流程。一開始的幾個星期,所有的個體以隨機選擇 的方式決定是否要去酒吧,以建立之後預測的基礎。接著,每個個體都從策略池 中任意挑選 K 條策略,策略池中的策略數目永遠不會改變,個體也只能從這個 策略池中挑選。個體每一次在做決策之前,會挑出目前最好的策略進行預測,並 且判斷是否要去酒吧。不管個體當週是否有去酒吧,都會對於這次使用的策略進 行滿意度的評估,變成個體自己的經驗。若是策略使他太過於不滿意,以後就會 影響到個體是否會再使用該策略來進行預測。

個體由選擇最佳策略開始到收集經驗不斷的重複執行 100 次,最後收集這 100 次每週酒吧的人數當成結果(如圖 5)。

圖 5. 酒吧模型結果[1]

我們由圖 5 可以看出來,每一周的人數都呈現不斷的上下震盪,就算有 幾周人數稍微穩定,但也會馬上出現大幅度的變化,這就是酒吧模型的重要 貢獻。在沒有任何外力因素只有個體自己決定是否要去酒吧的情況下,為甚 麼會如此震盪。原因是當太多人使用相同的策略,該策略就會馬上失效,例 如今天有 80 個人預測今天酒吧人不會太多,所以決定上酒吧,那這樣的結 果就是 80 個人都去了酒吧,超出了酒吧的最適合人數,造成策略的失敗;

相反地如果大部分的人猜今天酒吧人會很多,所以決定不上酒吧,那就是酒 吧沒有什麼人。

在圖 5 方框的區間內,我們就可以發現連續幾次大家都在適合得時候去 酒吧,接著就引起他人的跟隨,使用相同策略的人數增加,策略就馬上失效,

12

於是產生較大的波動。

Arthur 1998 年提出了酒吧模型,因為發現個體在沒有外力因素下還無法使 得群體行為形成某一種穩定的狀態而引起其他學者的興趣,紛紛以此酒吧模型為

Arthur 1998 年提出了酒吧模型,因為發現個體在沒有外力因素下還無法使 得群體行為形成某一種穩定的狀態而引起其他學者的興趣,紛紛以此酒吧模型為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