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研究程序

本節介紹本研究之研究程序步驟流程共分為以下四個階段:研究準備階段、

研究介入階段、研究結束階段,其研究程序流程如圖3-3 所示。

圖 3-3 研究程序流程圖

研究準備階段研究介入階段研究結束階段

確定研究主題

蒐集相關文獻

選取研究對象

教學課程與教材設計

進行實驗教學

資料處理與分析

撰寫研究報告

壹、研究準備階段

在研究準備階段,可分為確定研究主題、蒐集相關文獻、選取研究對象、教 學課程與教材設計四個流程,分別說明如下。

一、確定研究主題

研究者依據教學現場實際學生需求並針對感興趣的主題與指導教授進行討論,

在瞭解研究之可行性及研究價值後,確定研究主題與方向。

二、蒐集相關文獻

確認本研究主題後,研究者即進行相關文獻資料的蒐集,包括繪本故事教學 的理論基礎及其在實徵性研究上的應用、詞彙教學相關研究的探討等相關資料,

並將之歸納統整,以建立本研究之理論基礎及教學實證參考。

三、選取研究對象

依據研究對象篩選標準,選定具備基本識字能力但對詞彙理解有困難的資源 班學生三名,並在徵求家長同意後確定參與教學研究。

四、教學課程與教材設計

依研究所需選擇教學繪本,並於六本繪本中挑選共 40 個目標詞彙作為實驗教 學中詞彙理解之目標詞彙,並依據目標詞彙進行相關的評量編製。

貳、研究介入階段

實驗教學前,先對研究對象進行八次的自編詞彙理解能力測驗之前測,並計 算其答題正確率,以了解實驗教學前研究對象對於目標詞彙的理解情形。接著開 始進行實驗教學階段,合計為十二週,每週一節課,共十二節課。研究者於每次 教學後進行評量,以了解研究對象學習之立即成效。待實驗教學結束後一週,對 研究對象進行八次的自編詞彙理解能力測驗之後測,並計算其答題正確率,以了 解研究對象學習之維持成效。

參、研究結束階段

在研究結束階段,可分為資料處理與分析、撰寫研究報告兩個流程,分別說 明如下。

一、資料處理與分析

研究者整理研究對象的所有評量測驗資料並進行量的分析。同時將教學回饋 問卷、教學省思單的結果加以整理並進行質的分析。

二、撰寫研究報告

依據文獻探討及本研究資料的研究結果,加以分析整理後撰寫研究報告,並 針對實驗教學結果進行討論和提出具體建議。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依據本研究之目的將資料處理與分析分為以下幾個部分進行說明:

壹、資料蒐集

研究者使用自編詞彙理解能力測驗(詞彙意義、詞彙填空)對研究對象在基 線期進行八次評量;處理期進行十二次評量;維持期進行八次評量,並將評量結 果加以彙整,計算每位研究對象之答題正確率。其答題正確率計算方式如下:

答題正確率=正確題數/測驗總題數×100%

貳、資料分析

本研究共分兩部分進行分析:第一部分為量化資料分析,將研究對象各階段 測驗資料整理後,繪製成表格及曲線圖,並對曲線圖進行目視分析,再根據曲線 圖整理出各變化分析摘要表;第二部分為質性資料分析,包括教學省思單及教學 回饋問卷的分析。

一、量化資料分析

本研究採單一受試實驗的目視分析法進行分析。研究者將基線期、處理期與 維持期蒐集到的評量資料畫成曲線圖,再以摘要表呈現並進行說明。圖表資料的

目視分析包含階段內與階段間的資料分析(鈕文英、吳裕益,2011),分別說明如下。

(一)階段內分析

階段內分析包括階段長度、水準、趨勢,分別說明如下。

1.階段長度:指階段內的資料點數目。

2.水準指縱軸所表示的資料量,可獲得以下四項資料:

(1)平均水準:指階段內所有資料點縱軸值的總和,除以總資料點數。

(2)水準範圍:指階段內最小和最大資料點的縱軸值。

(3)水準穩定度:指資料路徑中代表各個資料點數值的變化或範 圍。當資料點的數值範圍很小時,該資料即呈現穩定。

(4)階段內水準變化:指同一個階段內的水準變化量,即階段內最後 與第一個資料點的縱軸值相減,若水準變化為正值,代表研究對象 在詞彙理解測驗得分分數增加;反之,若水準變化為負值,代表研 究對象在詞彙理解測驗得分分數下降。

3.趨勢:包括趨勢方向、趨勢穩定度,分別說明如下:

(1)趨勢方向:指資料路徑的斜度,並採用中分法畫出趨勢線,有上 升(/)、下降(\)、水平(-)三種資料路徑,其意義為進步(+)、退步(-),

等速或沒進步也沒退步(=)。

(2)趨勢穩定度:指資料點落在趨勢線範圍內的程度。趨勢線及依穩 定標準值畫出穩定標準範圍,再計算曲線上所有資料點落在範圍內 的百分比,即趨勢穩定百分比。本研究採用20%的穩定標準百分比,

若有 80%的資料點落在趨向範圍內,則該趨向視為具穩定性。故本 研究趨向穩定百分比若高於 75﹪判定為穩定,低於 75﹪判定為變 動。

(二)階段間分析

階段間分析包括水準變化、趨勢方向變化與效果、趨勢穩定度的變化、重疊

率,分別說明如下。

1.水準變化:指後一個階段的第一個資料點縱軸值和前一個階段的最後一 個資料點縱軸值相減。若水準變化為正值,代表研究對象於詞彙理解測 驗得分表現呈增加情形;若為負值,則代表研究對象於詞彙理解測驗得 分表現呈下降情形。

2.趨勢方向變化與效果:比較兩階段間趨勢的變化效果,是正向、負向、

或無變化。

3.趨勢穩定度的變化:比較兩階段間趨勢穩定度的變化情形,是穩定到穩 定、穩定到變動、變動到穩定、或變動到變動。

4.重疊率:指後一階段的資料點數落在前一階段範圍內所佔的百分比。重 疊率越低,表示兩階段間研究對象的表現差異較大;若重疊率高,則表 示兩階段間研究對象的表現差異較小。

二、質性資料分析

本研究除了使用目視分析解釋實驗教學成效以外,亦輔以質性方面的資料進 行分析,以彌補量化資料的不足。其包括教學省思單、教學回饋問卷,分別說明 如下:

(一)教學省思單

研究者於每次教學活動結束後,皆針對該節教學表現進行教學檢討和心得分 享,以能對下一次的教學活動進行修正,同時亦可藉由教學省思單瞭解研究對象 在處理期的學習情況、反應與回饋。

(二)教學回饋問卷

為能了解繪本故事教學對資源班學生詞彙理解能力提升成效之滿意度為何,

使用「教學回饋問卷」針對研究對象之家長、導師進行問卷調查,以蒐集相關人 員對於繪本實驗教學研究的看法與意見,並加以整理後進行分析說明,以建立本 研究之社會效度。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