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成,合作重於爭論。

四、實證取向(positivist-oriented)

強調感官是獲得客觀知識的唯一途徑,主張科學知識起源於觀察,且 經由歸納和假設演繹便可保證知識的確實性(林陳涌,1996)。

因此,認為科學必頇要遵循一定的法則才能得到科學知識,而所得到 的科學知識是極不易改變的、且不斷累積的;認為科學方法是客觀的、並 且具有眾所公認的科學方法;而科學家的任務是發現,且科學家被認為是 絕對客觀的研究者。

五、建構取向(constructivist-oriented)

建構取向著重知識獲得的主動性,知識不是被動的吸收,而是透過人 與人或人與社會互動所發展。知識是人所建構出來的,感官知覺所察覺到 的訊息最主要的是決定人們已有的知識、信念和理論(郭重卲,1996)。

科學知識是人類想像與邏輯推理的創作,必頇受到科學社群的認同,

因而科學知識具有暫時性及可修改的特質,科學知識並非絕對的真理。在 科學方法方陎,因為有人為因素存在,所以沒有絕對客觀的觀察;每一位 科學家的文化、工作不同,所以沒有一套絕對且永久適用的科學方法。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受制於研究之人力、物力及時間的囿限,對本研究相關因素之探討,

勢必無法臻於整全,故本研究依研究目的,將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分述如 下。

一、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乃探究電腦輔助合作學習融入自然科學教學活動中,學生科學 本質觀轉變的情形。選取臺北市某大學修習「自然科學概論」通識課程的 42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內容

教師教導自然科學相關知識,如:自然科學的內涵與範疇、歷史與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展趨勢,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及地球科學等科學知識為主要的學習內容。

藉由教師講述與電腦輔助下的合作學習,研究學生在期初與期末對自然科 學認知的轉化,以及在學習帄台上的合作情形。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旨在探究學生學習自然科學時融入電腦輔助合作學習,學生科 學本質觀前後的轉變,並探討學生合作的情形。研究過程力求多方考量,

使研究結果趨於完整與客觀,但仍未能全然避免主、客觀之人為與環境因 素之影響,故本研究尚有如下限制,茲分述說明之。

(一)研究樣本的限制

本研究以方便取樣的方式,選取臺北市某大學修習「自然科學概論」

的42位大學生為調查對象,乃為考量時間成本、人力限制,所採用之權宜 方法。因此,本研究的研究結果,除需顧及樣本的誤差之外,對於研究結 果之解釋與應用仍有其限制。

(二)研究方法的限制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以及在線上學習帄台的知識訊息分享,進行質量 並進的分析。然而受詴者在填答問卷或是在學習帄台上作業時,可能受到 其個人之認知、情緒、主觀判斷、社會期許效應與施測時之環境狀況等因 素之影響,而出現不符實際之填答。因此,在問卷內容分析或結果之解釋 上,可能與其實際知覺或行為表現間產生部分誤差。

(三)研究時間的限制

本研究以教師講述並輔以電腦進行線上的合作學習,前測、教師教學、

電腦輔助合作學習、結果呈現以及後測,總共僅歷時一學期的時間,故研 究結果可能會受到時間因素影響而產生限制,因此在結果解釋與推論上必 頇更為謹慎。

(四)研究結果推論的限制

由於受限於時間及資源的因素,本研究採取方便取樣的方式,僅選取 一個班級做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除了在課堂上學習自然科學外,大部分 都是利用網路上的學習帄台與同儕互動、進行合作分享。因此,研究結果 僅能推論至有相似條件的研究群體,是否可推論到其他領域中,尚待進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步驗證。

(五)研究效果的限制

學生偏向建構取向的科學本質觀,是否為短暫效果,而致使其變化無 法長久?本研究的時間僅一學期,對於學生後續的的科學本質觀是持續偏 向建構取向?還是會轉變為實證取向?無法獲知,為本研究之限制。

(六)其他因素的限制

研究時間達一學期,在這段期間中,學生除了「自然科學概論」的課 程,還有其他課程,而上課的內容亦可能會影響學生的觀點,使學生對科 學的觀點產生變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