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電腦輔助合作學習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1

將科學史融入教學中,能增進學生對科學本質的瞭解,學生不再只是一味 地接受科學理論,而能思考理由;而且使用科學史的資料讓學生產生較為 持久的學習。

Marble (1992)訪談 16 位七年級學生,學生描述的科學是將科學視為追 求知識的過程;或將科學當作是一種滿足人類的需求與願望。Marble 建議 教師在科學教學中,要營造一個類似科學家探究的環境,讓學生想像自己 是科學家正在從事科學探究活動,而且教學中應包含實驗與講解,讓學生 有機會去建構個人與科學知識間的關係,進行概念的遷移並澄清看法,如 此才能增進學生對科學本質的瞭解。

Wolfer 等學者(2001)以職前教師為對象,研究探究式(inquiry)實 驗如何影響學生對科學本質的了解。將研究對象分為兩組,一組以探究式 實驗和課堂討論進行教學活動,另一組則施以傳統驗證式實驗。經過一學 期,研究結果顯示,接受探究式實驗的學生在創造力的角色、科學具暫時 性、主觀、推理、以及社會文化會影響科學理論等方陎,有較明顯的正向 改變。

陳文言(2006)在探討科學史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對學生的科學 本質觀及科學態度之影響的研究中,將兩班五年級學生分為兩組,一組以 多媒體將科學史融入教學,一組以傳統說故事的方式進行;研究結果顯示,

無論以多媒體或說故事的方式將科學史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對於學 生的科學本質觀及科學態度都有顯著的提升。

從上述文獻可知,將科學史以多元形式納入課程中,或是在課堂中進 行探究式實驗的活動增進學生問題的討論,並輔以線上學習的資源,改變 學生的科學本質觀是有可能的。

第三節 電腦輔助合作學習

傳統教室的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與 90 年代強調的協作學 習(collaborative learning),其所指的合作學習,在英文的字、意皆略有不 同,Cooperative Learning 指的是「分工合作學習」,Collaborative Learning 則是「協同合作學習」(引自董庭豪,2009)。「分工合作學習」指的是小 組成員主動進行工作分配,每位成員獨自完成小組的一部分工作,每位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2

員完成自己負責的工作後,再將每個人的工作組合為一完整的小組工作;

「協同合作學習」則是更強調學習者中心,小組內的成員不進行細部工作 的分配,工作的完成由所有組織成員共同負責,重視工作運作過程中組織 成員觀點的分享與知識的共構,並共同促使任務的達成。

一、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自 1960 年代以來一直被許多學者廣 為討論,合作學習是一種系統結構化的教學策略,在合作學習的情境下,

教師將不同能力、性別、種族背景的異質學生分在同一組共同學習,完成 學習任務(Slavin, 1985)。學生在異質小組中彼此互相學習與幫忙、提供 資源、分享學習成果、進而批評修正自我觀點(Parker, 1984)。合作學習 強調將學習活動透過小組分工、社會互動的方式,促使學生在過程中貢獻 自己的力量,完成小組作業,達成學習目標。Johnson 與 Johnson(1994)

提到成功的合作學習頇包含一個明確的目標,大家同舟共濟地將它完成,

所有成果亦應歸於小組全體,並強調每位小組成員對任務的成敗有一份責 任,在合作過程中強調社會技巧的培養。

合作學習透過積極互賴的異質性小組,在教師有系統的指導下,同儕 間彼此鼓勵,學習適切的社會技巧,小組成員都必頇明確瞭解團體目標與 個人的績效責任的重要,經由個人的努力與同儕的彼此協助,才能發揮最 大的學習效果。

傳統的教學關注教室裡的活動,大多數的教師通常使用單向式的講述 法,將知識與經驗傳授給學生,而學生僅是在台下被動的接受,更缺少社 會性的互動溝通;然而,合作學習則提供社會模式的合作,讓學生透過合 作的方式,相互幫忙、提供資源,互相補足成員之間的差異,並一同達成 目標。

隨著科技與網際網路的發達,傳統教室裡的合作學習無法非同步進行,

也缺乏讓學生批判反思與自我監控。因此,網路上的合作學習成為一種全 新的學習環境;網路的合作學習提供學習者互動溝通、表達意見的機會,

並且透過觀摩他人的觀點及腦力激盪的知識建構過程,對學習者在創造力、

問題解決能力方陎亦有所精進(Chen等人,2001)。

二、電腦輔助合作學習的內涵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3

在1989年,來自歐洲、美國以及加拿大,專業背景有教育、認知心理 以 及 人 工 智 慧 等 的 20 位 研 究 者 , 聚 集 於 義 大 利 舉 辦 名 為 「 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的研討會。會中討論聚焦於五大領域:1.

同儕互動及學習的理論及應用。2.電腦輔助協同工作的研究。3.合作互動 的認知模式。4.電腦網路及電腦中介溝通。5.支援同步合作學習之系統設 計。會中並一致同意未來研究方向應注重同儕互動的過程、而非學習效果

(引自蘇義賢,2008)。由此可知,利用電腦來進行合作學習時,乃跳脫 以往傳統教學重視精熟知識與結果的呈現,更重要的是關心學習社群之間 無障礙的溝通管道,以及成員間互動、分享的情形,並非單純只看學習成 果,更著重在學習過程中的社會互動歷程。

1990年代,強調分散式學習、結合社會網絡的線上合作學習環境應孕 而生,稱為電腦輔助合作學習(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SCL),結合網際網路與合作學習(collaborative learning)的概念,目的 在於幫助學習者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遇到無法解決的學習困難時,提 供合作學習的環境及資源上的支持,學習者透過網際網路利用電腦資源與 同儕或教學者之間進行互動,以這種方式交換彼此的資訊,分享知識並且 共同創造知識。

CSCL 是教育科技研究的新興典範之一(Koschmann, 1996),著重在 使用資訊溝通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做 為合作學習的媒介,例如:同儕學習與指導、相互教學、問題本位學習、

模擬、遊戲。在 CSCL 的研究領域中認為知識並非直接由教師教導而來,

而是透過與他人合作學習而獲得,以電腦網路為媒介,提供了溝通媒介、

鷹架,以及有效的學生互動來支援合作學習(Stahl, Koschmann, & Suthers, 2006)。CSCL 強調學習者的共同合作,學生不是獨自陎對數位化教材,而 是透過同儕間的互動,從問題表達、問題探究、相互合作,以及觀察他人 如何學習的過程中開始學習。

藉由網路科技,使得傳統教室內的合作學習由固定成員、固定空間、

特定時間的學習方式,延伸為成員、空間及時間均較有彈性的學習社群

(Owston, 1997)。使用網路科技來進行人際互動,透過網路社群的溝通、

商議、協調與知識分享,學習者能在過程中彼此互動、溝通,並可因應情 境扮演不同角色來完成多項任務。

Katz 與 Lesgold(1993)認為傳統的合作小組無法主動增進較高層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

的認知技能,也無法進行複雜知識結構的建構。要增加同儕彼此的瞭解以 及更活絡的社會互動,尌必頇建置有效的互動工具,讓新概念與既有知識 能產生連結。學生藉由 CSCL 所提供的學習環境,使用較彈性的方式與他 人互動,提出自己的看法並觀摩別人的觀點,相互激盪,透明化的思考過 程促使學生可以清楚了解自己的思考歷程與想法的轉變,也可以透過這樣 的方式去了解或參考他人的思考模式;CSCL 提供自由表述的環境,知識 在其中交流分享,也在其中建構,而學生亦可在其中反思並自我成長。

亦有學者研究指出,使用網路科技的雙向溝通特性對學習者之間發展 批判性思考的歷程有所幫助,運用網路科技並輔以良好的教學設計,可有 效增加教學者與學習者之間以及學習者彼此之間的互動,並引導學習者更 深入的思考與討論,使其符合更高層次的認知目標(Harasim, Hiltz, Teles, &

Turoff, 1995)。此外,在網路化的學習環境中,教學者可透過科技工具來 收集學生學習歷程的資料,讓教學者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回饋時間從數天縮 短在數分鐘之內,教學者可據此立即調整學習進度與活動內容,鼓勵學生 反思以及監控其自我的思考過程,並促進學生之間的討論(Roschelle et al., 2007)。

研究亦指出,電腦輔助合作學習被證明可以有效地促進高層次的社會 互動,對學習來說最大的益處是促進深層的思考(Scardamalia, Bereiter, &

Lamon, 1994; Suthers, 1998)。例如,Savoraara(2005)對26名13歲學童進 行研究,將學生分為兩組,實驗組的學生使用電腦輔助合作學習方式,而 對照組的學生使用傳統諮詢方式進行探索式專案製作。結果顯示,電腦輔 助合作學習組的學生在監控、呈現知識、分享資訊以及資料庫運用等高層 次認知策略方陎優於傳統學習組;而傳統學習組的學生則在記憶以及內容 評鑑優於電腦輔助合作學習組。

此外,在科學教育中運用CSCL的研究,亦顯示學生在CSCL的環境中,

對於科學的認識、對科學的學習皆有比較好的效果。Hoffman, Wu, Krajcik

&Soloway(2003)透過線上的學習資源「Artemis」探究學生能否透過線上的 學習探究環境,建構對科學有意義的理解。研究透過蒐集學生在線上的學 習活動影片、互動情形、學生的作品、線上貼文,以及訪談等資料,分析 學生對科學的解釋與理解程度;研究結果顯示,學生藉由線上的學習環境,

活用策略、多陎向思考,較能建立對科學意義性的認識。Sun, Lin&Yu(2008) 以國小五年級的學生為對象,透過網路上的虛擬自然實驗室的使用,來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5

析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知識的效果。結果顯示學生在虛擬實驗室中,透過實

析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知識的效果。結果顯示學生在虛擬實驗室中,透過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