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探討網路同步學習環境對於創造力的影響為主,其餘各層 面之影響因素不列入研究範圍。

本研究所使用的標準化測驗以測量學生的「語文」以及「圖形」兩 方面的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為主,其餘各方面之創造力不列入研究範 圍。

二、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僅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大學生為研 究對象,故研究結果可能無法推論到其它年齡層的學生。

(二)本研究以探討「語文」與「圖形」兩方面的創造力為主,無法 推論到實作或是藝術創作等其他方面的創造力。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網路同步學習

Wikipedia(2005)指出網路同步學習是一種具有即時性、教師引導 性的線上學習活動,所有參與者在同一時間上線學習,並且能夠直接與 其他參與者或教師進行互動。

二、人格特質

人格特質是指個體在不同的場合,長時間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具有一 致性的行為特質(王家鴻,2006),具有不同人格特質的人會因為其特質 在不同的領域有相異的表現。

三、創造力

創造力是指解決問題的一系列過程,此系列過程包含了發現問題的 癥結所在、了解自身資源的界限、利用自身知識與現有的資源去嘗試解 決問題,並將成果表現出來的一系列過程Torrance(1962)。

四、創造力教學

楊雅惠(2004)對創造力教學一詞所下的定義為:「創造力教學」是 指教學者提供學習者一種教學情境,此情境能讓學生的創意有所發展,

讓學生以自主、自信的態度,主動且自發性的去達成自己的想法,最後 將其創意想法具體呈現出來。

五、科技接受模式

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是由學者David 於1986年參考以理性行為理論提出,是藉由外部變數、知覺有用性、知 覺易用性、使用態度去預測學生對於新資訊系統的使用行為。

第二章 文獻探討

video conference)的技術,讓身處不同地點的老師與學 生透過此平台能夠即時的以文字、聲音、影像等方式即 時且雙向的進行互動。

表 2-1 網路同步學習定義整理(續)

學者 Hofmann(2004)提出,網路同步學習具有以下六項特點:(1)

在時間上具有即時性、(2)教學者與學習者可身處不同地點、(3)所有 學習者可以不用聚集在同一地點、(4)課程需要教學者全程參與、(5)

如果要用同步方式開設課程,則該課程要有即時互動的必要性、(6)同 步課程學習者間具有合作性,可以解決單機式數位學習以及非同步網路 學習可能會有的缺點。也因此網路同步學習的模式才會逐漸被發展且受 到重視。

經濟部工業局(2006)指出,以美國數位學習成長的趨勢來說,網路 同步學習是一項值得注意的趨勢,企業對於網路同步學習的使用是數位 學習市場成長的主因,有六成以上的企業均表示會增加網路同步學習使 用的比例。

因此網路同步學習將會變成許多企業與組織開始使用的學習方式

,所以我們有必要去了解一個成功的網路同步學習的進行有哪些必要的 條件,在進行一個網路同步學習活動過程之中,以下幾項功能是進行學 習活動重要的輔助角色(ASTD,2006b):

1.電子白板 2.雙向語音傳輸 3.文字聊天室 4.隨選視訊 5.事件記錄

6.支援 PowerPoint 檔案的讀取 7.互動式的問答

8.即時性的投票

9.可以開闢獨立的聊天室 10.應用程式的分享

這些工具或功能使得網路同步學習的課程更具親和力且更為方便 使用,而上述的十種工具或功能均是用來輔助互動或是分享之類的功能

,由此可知網路同步學習的最大特色與最大的優勢在於分享便利性與即 時互動性。

網路同步學習的英文名詞有多種說法,有些人使用 Synchronous E-Learning , 有 些 人 使 用 Real-time E-Learning , 有 些 人 使 用 Live

表 2-2 網路同步學習所具有的優勢(續)

Ebiz-enable(2006) 學生與教師可以收到即時的回饋。

提供模擬教室方式的虛擬教室,可以進行分享。

支援網路同步學習的系統被開發已久,諸如國外所使用的 Kansas 教學系統,是一種被用來學習機率的系統,該系統提供了一個 2D 的虛 音語音交談(Chen、Ko、Kinshuk、Lin,2005)。

上述的系統都是單一大學所開發設計使用,近年來也有許多業者開 發了網路同步學習的平台,且被業界或組織、大學等團體廣泛使用的,

諸如:Interwise、WebEx、Netmeeting、Microsoft Live Meeting、Macromedia Breeze 等等,均為可以使用文字、語音、影像來進行雙向互動,且具有 檔案分享與電子白板功能的網路同步學習平台(Webkonferenz,2005)。

Interwise 是一套結合了學習管理系統(LMS)的同步學習平台,支援

各種線上溝通模式,從 1 對 1 的輔導和諮詢,到 1 對 10000 的現場實況 轉播均可支援,安裝方便且傳輸時比較不佔用頻寬,在台灣已有許多大 企業採用該平台進行員工訓練(圓方科技,2004)。

Interwise 的同步平台包含了即時性的資料分享與即時性的電子白板

,可以同步的看到對方的影像與聲音,也支援word 等 office 家族的辦公 室文書處理程式,可以達成簡報、語音、影像及多媒體資料整合,對於 進行雙向傳輸互動可以說非常的方便。

同時 Interwise 也提供了多人檔案分享的模式,並且可以指定發言權 限,給予發言或收回其發言權,以及舉手跟領導者要求發言權等等功能

,可以避免一般傳統討論中某些學員可能忘我演出,影響他人發言時間

,或是部份學員不善面對面的溝通,此平台可避免類似問題發生,因此 使用 Interwise 同步平台有利於創意思考教學的實施(張偉杰、蘇照雅,

2006)。

以下將 Interwise 的同步平台的功能整理如下:

1.可以程式共享,或遠端支援,學生端畫面接管等等。

2.在同時段可建立 25 組課程或會議,可支援大型會議需求,

最多可以到1:10000 人。

3.課程與會議中可以進行分組討論,且有助教功能,與會者 也可私下討論,類似 MSN 的功能。

4.支援多媒體功能,如 midi、flash、java,不須安裝該軟 體,可直接讀取該種軟體格式。

5.與會者或系統皆可錄製課程與會議之互動過程。

6.可由 E-Mail 邀請與會者進入課程或會議。

7.提供教材 push 的機制,可自動將教材預先自動下傳到與 會者端,增加連線穩定度。

8.互動提問機制,帶領者或講師可掌握與會者狀況。

也因為網路同步學習平台Interwise具有本研究之實驗課程所需具備 的功能,也有上述ASTD所說明的11項功能,並且支援小組獨立的聊天 室,亦支援遠端程式共享等各方面的功能,非常符合本研究之創造力教 學課程的需求,因此本研究使用Interwise網路同步學習平台當成研究的 工具。

第二節 人格特質

學者之定義,將人格特質定義為:「不同的個體會有不同的特質,此特

Wikipedia,2006 遵循原則型(Regulator)特質 成就他人型(Helper)特質 自信成就型(Achiever)特質 我行我素型(Individualist)特質 理性分析型(investigator)特質 忠誠安分型(Loyalist)特質 尋求機會型(Optionist)特質 挑戰帶領型(Challenger)特質 和藹和平型(Peacemaker)特質 Costa & McCrea ,

1992

和善型(Agreeableness)特質

認真負責型(Conscientiousness)特質 外向型(Extraversion)特質

神經敏感型(Neuroticism)特質 新知接受型(Openness)特質

表 2-4 人格特質的分類(續)

Solomon(1996)

兩位學者將個人人格特質分為以下五種類型:

支配型(Dominance)特質 外向型(Extroversion)特質 耐性型(Patience)特質 安逸型(Confirmity)特質 綜合型(Integration)特質

基於以上文獻探討,並考量本研究之實驗對象與實驗設計後,決定 採用五大人格特質進行實驗,本研究所採用之五大人格特質(Big Five Model)是由學者 Costa & McCrea 於 1992 年所提出,並被廣泛應用在甄 選、工作滿意度等方面上(王振源,2001)。

本研究所採用之五大人格特質量表為學者 Saucier 於 1994 年修正 Goldberg 的單極五大人格量表,將原本的 100 個形容詞,用因素分析方 法萃取出 Big Five 的五個構面,去除以「un-」為首或字根相同(如 like-unlike)之類的形容詞,在維持一定的信效度情形下,所修訂的 40 題 Mini-Marker 型式五大人格量表(引自張翊祥,2004)。

每一種人格特質的特性如下表 2-5 所示:

表 2-5 五大人格特質的特性

人格特質類型 高分者的特性 低分者的特性 和善型

(Agreeableness)

樂於助人、可靠、心地善良 容易動怒、喜歡支配他人、

不喜歡合作 認真負責型

(Conscientiousness)

按部就班、努力不懈、

自我約束

意志薄弱、粗心大意、

不可信賴 外向型

(Extraversion)

行為主動、喜歡發表、

態度樂觀

行為保守、缺乏活力、

文靜不好動 神經敏感型

(Neuroticism)

泛情緒化、無安全感、

容易緊張

不易情緒化、較為堅強、

安靜 新知接受型

(Openness)

興趣廣泛、富有想像力、

是其他人格特質的學生會有較為突出的表現,就有待本研究進行實驗觀 察並進行推論。

第三節 創造力

Dewey(1910) 創造是問題解決的心理歷程,所以創造力也是一種問題解 決的能力。(引自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 Torrance(1962) 創造是一種思考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一系列過程,此系 列過程包含了發現問題的癥結所在、了解自身資源的界線

、利用自身知識與現有的資源去嘗試解決問題,推論假設 可能的結果並進行求證與修訂,並將成果表現出來的一系 列過程。

Guilford(1968) 創造力是一種思考能力,也就是擴散思考的能力。

陳龍安(1988) 創造力是指個體透過思考的歷程,對於事物產生不同的觀 點,並對事物產生新穎與獨特的觀點。

Shalley(1995) 創造力是組織或團體是否具有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Sternberg(1995) 認為創造力是由智力、人格特質、背景知識、當下環境、

動機、與思考型態交互作用而產生。

本身既有的知識加以變通用以解決問題,就是一種創造力」。

二、創造力的特性

吳靜吉(2006)認為,創造力的產生環境需要擁有 3T 特質,才能夠 產生更好的創造力,所謂的 3T 分別是指 Talent(才能)、Technology

(科技)和 Tolerance(寬容),也就是說現階段創意或創造力的產生,

除了要有本身的才能以外,還需要擁有科技以及容忍錯誤的環境來加以 配合,才能有更好的創意產出。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提出如果要創造出一個良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提出如果要創造出一個良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