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網路同步學習環境下人格特質對創造力 影響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網路同步學習環境下人格特質對創造力 影響之研究"

Copied!
1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網路同步學習環境下人格特質對創造力 影響之研究 研 究 生:張偉杰 指導教授:蘇照雅.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網路同步學習環境下,人格特質對學生創造力的影 響。研究目的分為以下五個: 一、探討在網路同步學習環境下,如何實施創造力教學。 二、探討以網路同步學習的方式實施創造力教學之優缺點。 三、探討學生對於網路同步學習方式的接受程度。 四、探討在網路同步學習環境下,是否可以提升學生之創造力。 五、探討哪些人格特質的學生較適合使用網路同步學習的方式進行 創造力的教學。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訪問調查法、觀察研究法、問卷調查法與 準實驗研究法來進行研究,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學部三年級的學生為 研究對象,有效的研究對象共 26 人。研究工具包含 Mini-Marker 五大人 格量表、問題解決創造力測驗、綜合座談大綱、同步學習使用意見問卷 、教學觀察檢核表、以及創意思考教學活動。 根據分析結果,本研究得到下列結論: 一、教師授課前應先研擬教學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情況與解決的方式 ,且利用同步學習平台的各項功能,讓課程進行得更為順利。 二、網路同步學習包含的優點如下: (一)環境上,學生可選擇較舒服的環境,利於創造力的發揮。. i.

(2) (二)資訊上,教師與學生有更多的方法呈現教材與其創意。 (三)教學與學習上,網路同步學習平台可以幫教師記錄學生的各 方面的資料,也可以保存上課中學生透過電子白板互動或討論 的過程,有利於日後的分析與檢討。 網路同步學習包含的缺點如下: (一)環境上,教師與學生或同儕間較難以進行情感方面的交流。 (二)資訊上,初期可能需要投入一筆建置成來購買相關的設備。 (三)教學與學習上,教師需花額外的時間與心力把教材數位化。 三、從問卷與課堂觀察記錄來看,有八成以上的學生覺得此一教學 方式有效,且滿意此一教學方式。 四、經由前後測分數比較,學生後測成績比起前測成績有顯著的進 步,說明在網路同步學習的環境下,可以提昇學生的創造力。 五、從學生的主動發言次數與前後測進步分數與人數比例來看,以 「新知接受型」以及「外向型」的學生最適合透過網路進行創 造力的學習。. 關鍵詞:網路同步學習、人格特質、創造力、創造力教學、 科技接受模式. ii.

(3) The research of the effect of personality on creative ability when Synchronous E-learning occurs. Author: Wei-Chieh Chang Adviser: Chao-Ya Su. ABSTRACT The aims of the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Discuss how to deliver the creativity teaching model on e-learning situation. 2. Discuss the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creativity teaching model on e-learning situation. 3. Discuss the acceptability of the students of the creativity teaching model on e-learning situation. 4. Discuss is that correct that we can raise students’ creativity from the creativity teaching model on e-learning situation. 5. Discuss what kinds personalities for students is better for them to accept the class design and learn more efficiently on the creativity teaching model on e-learning situation. The study is formed by documentary analysis, interview survey, observation research,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participants are the junior students from Nation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and the effective research objects are twenty six. The tools for the study includes Mini-Markers, Problem-Solving-based Creativity Test, the outline of discussion, the questionnaire of Synchronous E-learning, the checklist of observation, and the design of creativity teaching. The conclusions from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eachers need to prepare the essential software for the students before the class and draft some situations some situations in the class and think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s. 2. The advantages of Synchronous E-learning: iii.

(4) A. For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 the students can choose the more comfortable or relaxing environment. B. In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can show the materials more diversely. C. In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EPC on the net can help the students record the rate of participation, it benefit the analysis and review in the future. The disadvantages of Synchronous E-learning: A. For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 it’s harder for the students to convey emotion. B. In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project, it needs money to set up the learning platform. C. In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teachers need spend additional time and consideration for digitalize the material. 3. From the data from the questionnaire and classroom observation, there are more than eighty percentages of the students think they can learn more effectively and more interestingly than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4. From the data Problem-Solving-based Creativity Test pre-test and pro test, student’s grades improve significantly. It shows that students can raise their creativity using e-learning. 5. From the layer of interaction and the correction of the question, the students in the type of Extraversion and type of Openness are better. Thus the researcher infers that the students in these two types are more suitable for this kind of learning. Keywords: Synchronous E-learning, Personality, Creativity, Creativity teaching,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iv.

(5) 目. 錄. 中文摘要 .......................................................................................................... i ABSTRACT ...................................................................................................iii 目. 錄 ......................................................................................................... v. 表. 次 .......................................................................................................vii. 圖. 次 ........................................................................................................ i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網路同步學習 ......................................................................... 7. 第二節. 人格特質 ............................................................................... 14. 第三節. 創造力 ................................................................................... 19. 第四節. 創造力教學 ........................................................................... 21. 第五節. 科技接受模式 ....................................................................... 29. 第六節. 網路課程設計 ....................................................................... 3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37. 第一節. 研究對象 ............................................................................... 37.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38. 第三節. 研究流程 ............................................................................... 40.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42. 第五節. 資料分析 ............................................................................... 5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53 v.

(6) 第一節. 研究對象資料分析............................................................... 53. 第二節. 同步學習使用意見問卷結果分析....................................... 55. 第三節. 問題解決創造力測驗結果分析........................................... 59. 第四節. 訪問調查結果分析............................................................... 62. 第五節. 網路同步學習課程觀察紀錄分析....................................... 66. 第六節. 研究成果討論與推論........................................................... 6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81. 第一節. 結論 ....................................................................................... 81. 第二節. 建議 ....................................................................................... 84. 參考文獻 ....................................................................................................... 86 一、中文部分 ....................................................................................... 86 二、外文部分 ....................................................................................... 89 附. 錄 ....................................................................................................... 92 附錄一 五大人格特質量表............................................................... 92 附錄二 同步學習使用意見問卷....................................................... 93 附錄三 Interwise 同步學習平台簡易使用手冊............................ 96 附錄四 創意思考技法學習單........................................................... 99 附錄五 同步學習觀察檢核表......................................................... 105. vi.

(7) 表. 次. 表 2-1 網路同步學習定義整理................................................................... 7 表 2-2 網路同步學習所具有的優勢......................................................... 10 表 2-3 人格特質的定義............................................................................. 14 表 2-4 人格特質的分類............................................................................. 15 表 2-5 五大人格特質的特性..................................................................... 17 表 2-6 人格特質的相關研究..................................................................... 17 表 2-7 創造力的定義................................................................................. 19 表 2-8 創造力教學的定義與特性............................................................. 21 表 2-9 創意思考技法的類型..................................................................... 25 表 2-10. 六頂思考帽技法介紹................................................................... 27. 表 2-11 第一階段:課前熟悉線上課程開設環境................................... 32 表 2-12. 第二階段:研擬線上課程帶領策略........................................... 32. 表 2-13. 第三階段:進行線上課程帶領活動........................................... 33. 表 2-14. 第四階段:完成線上課程與總結............................................... 34. 表 3-1 綜合座談大綱與訪問調查題目..................................................... 43 表 3-2 教學活動教材表............................................................................. 46 表 3-3 活動流程表..................................................................................... 46 表 3-4 教學活動流程................................................................................. 47 表 4-1 研究對象比例表............................................................................. 53 表 4-2 研究對象人格特質分布與比例表................................................. 54 表 4-3 同步學習使用意見問卷題目與結果-外部變數構面................... 55 表 4-4 同步學習使用意見問卷題目與結果-知覺有用性構面............... 56 表 4-5 同步學習使用意見問卷題目與結果-知覺易用性構面............... 56 表 4-6 同步學習使用意見問卷題目與結果-使用態度構面................... 57 vii.

(8) 表 4-7 同步學習使用意見問卷題目與結果-實際使用構面 .................. 57 表 4-8 問題解決創造力測驗前後測統計資料 ........................................ 59 表 4-9 問題解決創造力測驗「語文測驗」前後測統計資料 ................ 60 表 4-10. 問題解決創造力測驗「圖形測驗」前後測統計資料 .............. 60. 表 4-11 人格特質與「問題解決創造力測驗」比對 .............................. 61 表 4-12. 綜合座談大綱............................................................................... 62. 表 4-13. 訪問調查學生回饋意見整理 ...................................................... 63. 表 4-14. 學生主動發言次數統計 .............................................................. 66. 表 4-15. 人格特質與發言次數比較表 ...................................................... 67. 表 4-16. 網路同步學習適合創造力教學的原因 ...................................... 70. viii.

(9) 圖 圖 2-1. 次. ATDE 教學模式................................................................................ 23. 圖 2-2 魚骨圖法範例................................................................................. 28 圖 2-3 科技接受模式示意圖..................................................................... 29 圖 2-4 線上教師進行網路線上學習課程四個階段................................. 31 圖 3-1 研究流程圖..................................................................................... 41 圖 3-2 問題解決創造力測驗架構示意圖................................................. 43. ix.

(10) x.

(1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探討在網路同步學習的環境下,人格特質對於學生創造力的 影響,本章共分為以下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第二節為 研究目的;第三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第四節為重要名詞解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近幾年,隨著資訊設備的普及與寬頻網路的興起,原本只能以文字 方式做同步互動的教學轉變成可以用聲音與影像來進行互動,此一原因 也讓網路同步學習有了更多的教學與學習方式,然而近幾年多數的研究 或文獻都把研究的焦點放在非同步網路學習的模式上,從事探討網路同 步學習上的研究篇幅相對較為少數(Chen,Ko,Kinshuk&Lin,2005)。 根據美國訓練與發展協會(ASTD,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 Development)於 2006 年二月份的調查,在 2005 年有 90%的員工曾經使 用過網路同步學習,到了 2006 年有 97%的員工使用過網路同步學習,在 還沒使用過網路同步學習的員工之中,有 86%的人表示會在六個月之內 計畫去使用網路同步學習,可見網路同步學習工具的使用已經成為一股 潮流且逐漸的為更多使用者所接受(ASTD,2006a)。 國內有許多企業紛紛導入網路同步學習的平台,台灣知名學術界與 企業界均開始導入網路同步學習平台,諸如北科大、中華電信、中科院 等機構均開始導入並使用(圓方科技,2004),因此網路同步學習的學習 模式便值得去討論。 學者黃忠英(2006)提到,世界性經濟的不景氣連帶影響台灣,如何 讓景氣復甦成了當務之急。而創造力的提升是解救景氣的萬靈丹,許多 國內大企業家均認為國內學生普遍缺乏創造力(涂富嵩,2000),因此如 何提升學生的創造力乃是當務之急。 1.

(12) 教育部(2003)在創造力教育白皮書中亦提到:不論是創新思考能 力、批判思考能力或是解決問題能力,均是將來人民與國家發展的重要 基礎能力,所以創造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僅是提昇國民素質的重要 關鍵,也是發展知識經濟之前提,所以創造力教育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 作,可見得創造力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 Howe(1997)認為,影響創造力的成果產出有以下六點:(1)個人人格 特質、(2)創造的過程、(3)知識領域、(4)創造的成果、(5)環境變數、(6) 創造的溝通與說服能力(引自蕭錫錡、張仁家、黃金益,2000)。以網路 同步學習來說,在創造的過程、環境變數、創造的溝通與說服能力部分 均與傳統學習環境或非同步網路學習環境大不相同。 國內學者陳忠欣(2008)、楊翠凌(2002)的研究均指出,高創造 力的人都有類似的人格特質,Torrance(1975) 也曾把高創造力的人的人 格特質歸納成七點,說明了具有較高創造力的人的人格特質也會較為類 似;從以上兩段可以得知,創造力與人格特質是有所關連的。 綜合以上段落說明,我們可以得知創造力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能力, 因此有學習與培養的必要,然而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在網路同步學習 的環境下進行創造力的學習,如果能夠先行找出哪些人格特質的人在網 路同步學習的環境下具有較高的創造力,相信可以省下許多的資源。 以學術觀點來思考,找出哪些學生適合使用網路同步學習的方式來 進行學習是很重要的,因為學生都有其適合他自己的學習方式,如此一 來方能收到因材施教的效果;或許有一位學生只是羞於在眾人面前發言 ,但是其實卻很有才能與創意,如果能夠讓該學生透過網路以同步學習 的方式來表達其想法,就不至於埋沒其潛能。因此本研究發展一完整且 可行之網路同步學習課程之教學活動,利用其探討在網路同步學習環境 下人格特質對學生創造力之影響。. 2.

(13) 本研究使用問(Asking) 、想(Thinking) 、做(Doing) 、評(Evaluation) 教學模式來進行,又簡稱為ATDE創意教學模式(陳龍安,2005),此 一教學模式在傳統學習環境下已經被證明有不錯的學習成效,但是在網 路同步學習平台上則少有研究,希望能夠藉由本實驗,讓教師在日後欲 進行網路同步教學課程時能有所憑藉,以及歸納出於網路同步學習環境 之下,哪些人格特質的學生會有比較高的創造力,供欲以網路同步學習 方式進行授課的教師做參考。. 3.

(14)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探討在網路同步學習環境下,如何實施創造力教學。 二、探討以網路同步學習的方式實施創造力教學之優缺點。 三、探討學生對於網路同步學習方式的接受程度。 四、探討在網路同步學習的環境之下,是否可以提升學生之創造力。 五、探討哪些人格特質的學生較適合使用網路同步學習的方式進行創造 力的教學。. 4.

(1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探討網路同步學習環境對於創造力的影響為主,其餘各層 面之影響因素不列入研究範圍。 本研究所使用的標準化測驗以測量學生的「語文」以及「圖形」兩 方面的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為主,其餘各方面之創造力不列入研究範 圍。 二、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僅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大學生為研 究對象,故研究結果可能無法推論到其它年齡層的學生。 (二)本研究以探討「語文」與「圖形」兩方面的創造力為主,無法 推論到實作或是藝術創作等其他方面的創造力。. 5.

(16)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網路同步學習 Wikipedia(2005)指出網路同步學習是一種具有即時性、教師引導 性的線上學習活動,所有參與者在同一時間上線學習,並且能夠直接與 其他參與者或教師進行互動。 二、人格特質 人格特質是指個體在不同的場合,長時間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具有一 致性的行為特質(王家鴻,2006),具有不同人格特質的人會因為其特質 在不同的領域有相異的表現。 三、創造力 創造力是指解決問題的一系列過程,此系列過程包含了發現問題的 癥結所在、了解自身資源的界限、利用自身知識與現有的資源去嘗試解 決問題,並將成果表現出來的一系列過程Torrance(1962)。 四、創造力教學 楊雅惠(2004)對創造力教學一詞所下的定義為:「創造力教學」是 指教學者提供學習者一種教學情境,此情境能讓學生的創意有所發展, 讓學生以自主、自信的態度,主動且自發性的去達成自己的想法,最後 將其創意想法具體呈現出來。 五、科技接受模式 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是由學者David 於1986年參考以理性行為理論提出,是藉由外部變數、知覺有用性、知 覺易用性、使用態度去預測學生對於新資訊系統的使用行為。. 6.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在探討網路同步學習、人格特質、創造力、創造力教學、 科技接受模式與網路課程設計的相關文獻,全章共可分為六節:(1) 網路同步學習、(2)人格特質、(3)創造力、(4)創造力教學、(5)科技 接受模式、(6)網路課程設計。. 第一節 網路同步學習 網路同步學習是未來普遍的趨勢,也有許多使用上的優勢與成效, 本研究先整理與探討網路同步學習的相關文獻,進行歸納與分析,提出 本研究對網路同步學習的定義與整理。 一、網路同步學習的定義 關於網路同步學習的定義國內外學者皆有其各自之定義,茲將國內 外學者對網路同步學習的定義整理如下表2-1,並歸納整理出本研究對 於網路同步學習的定義: 表 2-1 網路同步學習定義整理 學者與年代. 對網路同步學習的定義. 楊家興,1998. 網路同步教學主要是利用視訊會議的技術,讓身處於不 同地點的老師以及學生,可以彼此看到對方的影像,聽 到對方的聲音,進行課程的講授以及問題的討論,突破 空間的限制,達到「面對面」教學的效果。. 資策會,2003. 教學者與學習者在不同的地方但是相同的時間透過電 話、視訊會議、網路聊天室等方式來進行學習。. 陳衍華,2003. 網路同步教學是讓分隔兩地的師生,以視訊或音訊的方 式來傳遞所要表達的訊息或互動,達到與面對面教學類 似效果的學習方式。. 陳雪華,2003. 透過網路上的網路同步學習平台,以及利用視訊會議( video conference)的技術,讓身處不同地點的老師與學 生透過此平台能夠即時的以文字、聲音、影像等方式即 時且雙向的進行互動。 7.

(18) 表 2-1 網路同步學習定義整理(續) 陳年興、王逸宏,2004 使用事先放置網路平台中的教材,透過視訊會議與協 同合作工具的協助,配合著即時講解,與學生進行互 動的教學。 李春雄,2005. 透過網路視訊會議及多媒體技術,學習者不需要聚在 同一地點,只需要在固定的時間上線。. 從上表中可以得知李春雄(2005) 、陳雪華(2003) 、陳衍華 (2003) 等學者均提到網路同步學習的特點是可以讓不同地點的師生可以在 同一時間進行即時性的互動,陳年興、王逸宏(2004)、楊家興(1998) 亦提到網路同步學習是藉由視訊的方式與同步學習平台來達到互動 與學習的效果,整理以上各學者之研究,本研究將網路同步學習定義 為:「教師與學生在同一時間透過網際網路與網路同步學習平台所進 行之有意義的學習活動,活動過程中可以透過網路同步學習平台之各 種功能進行雙向且即時的互動」。 二、網路同步學習的優點 網路同步學習的發展由來已久,但是到了近幾年網路技術的發達與 頻寬的增加,才由以往僅能以純文字方式進行的即時雙向互動改變為能 夠以聲音影像進行即時互動。此一技術的改變也為網路同步學習帶來許 多新的可能發展(陳年興,2005),例如以往受限於互動方式而無法於網 路上以同步方式進行的課程如今也變得可行。 傳統的單機式數位學習有以下的缺點:(1)沒有同伴一起學習,容 易喪失學習的興趣與學習動機、(2)沒有對象可以進行討論,如果遇到 學習障礙乏人可問容易阻礙不前,而從單機式數位學習演變到非同步式 網路學習解決了上述的缺點(孫春在,1995)。非同步網路學習可以與 其他學員一同在討論區進行討論,遇到困難或問題也可以留言尋求協助 。然而非同步式網路學習仍然具有以下的缺點:(1)無法直接且立即的 進行回饋、(2)許多的教學活動受到限制,無法呈現。 8.

(19) 學者 Hofmann(2004)提出,網路同步學習具有以下六項特點:(1) 在時間上具有即時性、(2)教學者與學習者可身處不同地點、(3)所有 學習者可以不用聚集在同一地點、(4)課程需要教學者全程參與、(5) 如果要用同步方式開設課程,則該課程要有即時互動的必要性、 (6)同 步課程學習者間具有合作性,可以解決單機式數位學習以及非同步網路 學習可能會有的缺點。也因此網路同步學習的模式才會逐漸被發展且受 到重視。 經濟部工業局(2006)指出,以美國數位學習成長的趨勢來說,網路 同步學習是一項值得注意的趨勢,企業對於網路同步學習的使用是數位 學習市場成長的主因,有六成以上的企業均表示會增加網路同步學習使 用的比例。 因此網路同步學習將會變成許多企業與組織開始使用的學習方式 ,所以我們有必要去了解一個成功的網路同步學習的進行有哪些必要的 條件,在進行一個網路同步學習活動過程之中,以下幾項功能是進行學 習活動重要的輔助角色(ASTD,2006b): 1.電子白板 2.雙向語音傳輸 3.文字聊天室 4.隨選視訊 5.事件記錄 6.支援 PowerPoint 檔案的讀取 7.互動式的問答 8.即時性的投票 9.可以開闢獨立的聊天室 10.應用程式的分享. 9.

(20) 這些工具或功能使得網路同步學習的課程更具親和力且更為方便 使用,而上述的十種工具或功能均是用來輔助互動或是分享之類的功能 ,由此可知網路同步學習的最大特色與最大的優勢在於分享便利性與即 時互動性。 網路同步學習的英文名詞有多種說法,有些人使用 Synchronous E-Learning , 有 些 人 使 用 Real-time E-Learning , 有 些 人 使 用 Live E-Learning,由以上名詞可以得知網路同步學習的特色在於雙向同步、 具有即時性、現場直播的三種特性。網路同步學習的學習過程是將教學 者與參與者集中在一個虛擬的教室中,而要使用同步的課程最好是沒有 固定答案的課程或是非結構性的課程,這整個課程也可以使用網路同步 學習的平台記錄下來,讓學習者事後可以使用錄下來的課程進行學習。 本研究整理出網路同步學習的優勢,如下表 2-2 所示: 表 2-2 網路同步學習所具有的優勢 學者. 網路同步學習所具有的優勢. 陳年興(2003). 直接且即時的回饋。 學習活動的呈現上,有更多互動、參與及分享。. Chen、Ko、. 邏輯上的優勢:在地域性上更具有彈性。. Kinshuk、Lin,. 教學上的優勢:更多樣化的多媒體資源來支援,適當的使用 多. (2005). 媒體,會成為提升學習成就的重要因素。 經濟上的因素:不需要花費旅行的費用。. Joel Foreman. 可以把在不同地點的教師與學生結合在一起。. (2005). 可以學習比較複雜的問題或觀念。 可以以小隊方式、合作的方式進行。. ASTD(2006b). 可以用匿名的方式進行發問。 減少旅行所需花費的時間,可以用在工作上。 減少旅行所需花費的金錢。 學習事件會被記錄與保存。 與參與者合作學習。 與指導者進行即時互動。. 10.

(21) 表 2-2 網路同步學習所具有的優勢(續) Ebiz-enable(2006) 學生與教師可以收到即時的回饋。 提供模擬教室方式的虛擬教室,可以進行分享。 對於學生與教師來說是一種新的刺激。 彭立忠(2008). 同步線上學習可以擴大學習經驗的分享,並且增加與學生互動 的深度與廣度。. 在網路同步學習的過程之中,有兩個主要的角色,分別是教師與學 生,教師與學生都希望可以更有彈性的且更自由的教學或學習,對他們 而言只有一個要求而已,就是需要同時間一起在線上的教室,他們可以 從任何一個地方到線上的教室,包含自己的家裡,教育機構提供的電腦 實驗室,或是世界上的任何一個角落,因此,才會說地點是可以任意教 師或學生選擇的。 三、網路同步學習的平台 支援網路同步學習的系統被開發已久,諸如國外所使用的 Kansas 教學系統,是一種被用來學習機率的系統,該系統提供了一個 2D 的虛 擬空間讓所有學生可以在該虛擬空間活動且見面,學生在使用此系統的 時候可以更容易的做互動,好比說影像、聲音、應用程式的分享,讓學 生可以組成小組彼此工作。另外還有一門計算機教學的課程用了一個叫 做 TANGO 的網路同步教學系統,它是一個以 Java 為基礎包含了分享瀏覽 器的協同工具,內含電子白板,2D 與 3D 的聊天工具,可以雙向進行聲 音語音交談(Chen、Ko、Kinshuk、Lin,2005)。 上述的系統都是單一大學所開發設計使用,近年來也有許多業者開 發了網路同步學習的平台,且被業界或組織、大學等團體廣泛使用的, 諸如:Interwise、WebEx、Netmeeting、Microsoft Live Meeting、Macromedia Breeze 等等,均為可以使用文字、語音、影像來進行雙向互動,且具有 檔案分享與電子白板功能的網路同步學習平台(Webkonferenz,2005)。 Interwise 是一套結合了學習管理系統(LMS)的同步學習平台,支援 11.

(22) 各種線上溝通模式,從 1 對 1 的輔導和諮詢,到 1 對 10000 的現場實況 轉播均可支援,安裝方便且傳輸時比較不佔用頻寬,在台灣已有許多大 企業採用該平台進行員工訓練(圓方科技,2004) 。 Interwise 的同步平台包含了即時性的資料分享與即時性的電子白板 ,可以同步的看到對方的影像與聲音,也支援 word 等 office 家族的辦公 室文書處理程式,可以達成簡報、語音、影像及多媒體資料整合,對於 進行雙向傳輸互動可以說非常的方便。 同時 Interwise 也提供了多人檔案分享的模式,並且可以指定發言權 限,給予發言或收回其發言權,以及舉手跟領導者要求發言權等等功能 ,可以避免一般傳統討論中某些學員可能忘我演出,影響他人發言時間 ,或是部份學員不善面對面的溝通,此平台可避免類似問題發生,因此 使用 Interwise 同步平台有利於創意思考教學的實施(張偉杰、蘇照雅, 2006)。 以下將 Interwise 的同步平台的功能整理如下: 1.可以程式共享,或遠端支援,學生端畫面接管等等。 2.在同時段可建立 25 組課程或會議,可支援大型會議需求, 最多可以到 1:10000 人。 3.課程與會議中可以進行分組討論,且有助教功能,與會者 也可私下討論,類似 MSN 的功能。 4.支援多媒體功能,如 midi、flash、java,不須安裝該軟 體,可直接讀取該種軟體格式。 5.與會者或系統皆可錄製課程與會議之互動過程。 6.可由 E-Mail 邀請與會者進入課程或會議。 7.提供教材 push 的機制,可自動將教材預先自動下傳到與 會者端,增加連線穩定度。 8.互動提問機制,帶領者或講師可掌握與會者狀況。 12.

(23) 也因為網路同步學習平台Interwise具有本研究之實驗課程所需具備 的功能,也有上述ASTD所說明的11項功能,並且支援小組獨立的聊天 室,亦支援遠端程式共享等各方面的功能,非常符合本研究之創造力教 學課程的需求,因此本研究使用Interwise網路同步學習平台當成研究的 工具。. 13.

(24) 第二節 人格特質 人格二字起源於希臘字「persona」,也就是演員所帶的面具,不 同的個體也會有不同的人格,後來衍生為人格特質,人格特質是指支配 個體在行動上、思想上、言語表達上與生活習慣等等的特性(余昭, 1981)。 一、人格特質的定義 人格特質一名詞由來已久,也有許多學者給予不同的定義,茲將國 內外學者對人格特質一詞所下的定義整理如下表 2-3: 表 2-3 人格特質的定義 學者或組織姓名. 對人格特質所下的定義. 張春興(2001). 人格特質等同於人格,有以下三方面的解釋: 社會面:指的是一個人的人品與品格。 法律面:具有權利或義務之資格。 心理學面:個體的個性與性格,人格特質一般來說具有 整體性、一致性、特殊性三種特性。. 詹益民(1996). 人格特質是指一個人真正的自我,不光是指其所表現出 來的外在行為,尚包括其內在的動機、情緒、與思想等 方面的行為。. 簡玉坤(1998). 人格特質是指個體在成年之後,在個人行事風格以及人 際關係所展現出來的一種固定的模式,在孩提時代被稱 為「氣質」 ,在成人之後被稱為「人格特質」 ,也被稱之 為「個性」或「性格特點」等等。. 朱南光(2005). 人格特質是指個體在傳、環境、成熟、學習等因素交互 作用下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獨特的個性,這種個性是具有 統整性與持久性的。. 吳清華(2006). 人格特質是指會影響個體行為的特性,不同的個體之間 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會有差異性。. 從上表中可以得知人格特質是在不同的個體是具有獨特性的(張春 興,2001、吳清華,2006),且是具有長期不易改變的特性,所展現出 來的外在行為方式(簡玉坤,1998、朱南光,2005),本研究綜合以上 14.

(25) 學者之定義,將人格特質定義為:「不同的個體會有不同的特質,此特 質一旦形成之後會具有持久性且不易被改變,是影響該個體外在行為的 重要因素」。 二、人格特質的分類 在了解人格特質的基本定義之後,可以得知不同人格特質的人會有 不同的外顯行為,因此人格特質這一變項也常常被拿來進行相關研究, 人格特質常常被分成以下幾種型態,見下表 2-4: 表 2-4 人格特質的分類 學者或組織姓名. 對人格特質的分類. Abush(1984). 將人格特質二分為 A 型人格特質與 B 型人格特質兩種, 說明如下: A 型人格特質:具有高度競爭性、積極進取性,成就慾望 較高。 B 型人格特質:具有安穩沉著性、樂天知命性、成就慾望 較不高。 AB 型人格特質:為上述兩種人格的中間型。. Wikipedia,2006. 遵循原則型(Regulator)特質 成就他人型(Helper)特質 自信成就型(Achiever)特質 我行我素型(Individualist)特質 理性分析型(investigator)特質 忠誠安分型(Loyalist)特質 尋求機會型(Optionist)特質 挑戰帶領型(Challenger)特質 和藹和平型(Peacemaker)特質. Costa & McCrea , 和善型(Agreeableness)特質 1992. 認真負責型(Conscientiousness)特質 外向型(Extraversion)特質 神經敏感型(Neuroticism)特質 新知接受型(Openness)特質. 15.

(26) 表 2-4 人格特質的分類(續) 吳武典、林幸台、王 四位學者將人格特質分為十種人格特質,如下所示: 振德、郭靜姿(1996) 慮病特質 vs-健康特質 抑鬱特質 vs-開朗特質 人際問題特質 vs-人際和諧特質 迫害感特質 vs-信任感特質 焦慮特質 vs-自在特質 虛幻感特質 vs-現實感特質 衝動特質 vs-穩健特質 內向特質 vs-外向特質 自貶特質 vs-自尊特質 異常特質 vs-正常特質 Houston Solomon(1996). & 兩位學者將個人人格特質分為以下五種類型: 支配型(Dominance)特質 外向型(Extroversion)特質 耐性型(Patience)特質 安逸型(Confirmity)特質 綜合型(Integration)特質. 基於以上文獻探討,並考量本研究之實驗對象與實驗設計後,決定 採用五大人格特質進行實驗,本研究所採用之五大人格特質(Big Five Model)是由學者 Costa & McCrea 於 1992 年所提出,並被廣泛應用在甄 選、工作滿意度等方面上(王振源,2001)。 本研究所採用之五大人格特質量表為學者 Saucier 於 1994 年修正 Goldberg 的單極五大人格量表,將原本的 100 個形容詞,用因素分析方 法萃取出 Big Five 的五個構面,去除以「un-」為首或字根相同(如 like-unlike)之類的形容詞,在維持一定的信效度情形下,所修訂的 40 題 Mini-Marker 型式五大人格量表(引自張翊祥,2004)。 每一種人格特質的特性如下表 2-5 所示:. 16.

(27) 表 2-5 五大人格特質的特性 人格特質類型. 高分者的特性. 低分者的特性. 和善型. 樂於助人、可靠、心地善良 容易動怒、喜歡支配他人、. (Agreeableness). 不喜歡合作. 認真負責型. 按部就班、努力不懈、. 意志薄弱、粗心大意、. (Conscientiousness). 自我約束. 不可信賴. 外向型. 行為主動、喜歡發表、. 行為保守、缺乏活力、. (Extraversion). 態度樂觀. 文靜不好動. 神經敏感型. 泛情緒化、無安全感、. 不易情緒化、較為堅強、. (Neuroticism). 容易緊張. 安靜. 新知接受型. 興趣廣泛、富有想像力、. 為人實在、缺乏藝術性、. (Openness). 創造性高. 興趣無多. 資料來源:黃堅厚(1999). 對於五大人格特質與創造力之間的關連性的研究,有以下幾位學者 著墨於此,茲將整理資料呈現如表 2-6: 表 2-6 人格特質的相關研究 學者姓名. 研究成果. 王振源(2001). 五大人格特質中,和善型特質的人與認真負責型的人較 擅長於創造性思考。. 陳群聰(2004). 在人格特質中以具有「新知接受型」之研發人員最具有 創新行為,其次分別為「認真負責型」與「外向型」等 特質。. 鄭伊芬(2005). 五大人格特質中,以新知接受型的人最具有創造力,和 善型特質次之。. 由上表可以得知在傳統研究當中五大人格特質在各方面的表現與 績效,以新知接受型特質者有較高之創造力(陳群聰,2004、鄭伊芬, 2005),然而上述研究僅限於傳統環境之下所做的研究。隨著網路同步 學習的日益重要,本研究將以網路同步學習方式進行實驗,來檢測五種 人格特質的學生是否與在傳統環境之下有所不同的研究結果,對於在創 造力教學的課程中,是否仍是新知接受型的學生會有較高的創造力,或 17.

(28) 是其他人格特質的學生會有較為突出的表現,就有待本研究進行實驗觀 察並進行推論。. 18.

(29) 第三節 創造力 一、創造力的定義 創新與創造力是提升國民素質的關鍵,也是國家知識經濟發展的重 要因素(吳靜吉,2002),在深入探討創造力之前,需要先行對創造力一 詞有一定的了解,眾多國內外學者對創造力一詞下定義,雖大同仍有小 異,本研究將各學者對創造力之分類整理如下表 2-7: 表 2-7 創造力的定義 學者姓名. 創造力的定義. Dewey(1910). 創造是問題解決的心理歷程,所以創造力也是一種問題解 決的能力。(引自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 Torrance(1962). 創造是一種思考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一系列過程,此系 列過程包含了發現問題的癥結所在、了解自身資源的界線 、利用自身知識與現有的資源去嘗試解決問題,推論假設 可能的結果並進行求證與修訂,並將成果表現出來的一系 列過程。. Guilford(1968). 創造力是一種思考能力,也就是擴散思考的能力。. 陳龍安(1988). 創造力是指個體透過思考的歷程,對於事物產生不同的觀 點,並對事物產生新穎與獨特的觀點。. Shalley(1995). 創造力是組織或團體是否具有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Sternberg(1995). 認為創造力是由智力、人格特質、背景知識、當下環境、 動機、與思考型態交互作用而產生。. 吳靜吉(2002). 創造力是指個體在特定的領域中,對事物產生一適當的新 觀點,該觀點是具有原創性與獨創性的。. 吳思華(2005). 「創意」泛指個人所擁有之獨特、新穎、適當、有用的觀 念、想法或作品,將該創意具體化為產品,產生新的價值 ,或發揮影響力,便可稱之為「創造力」。. 綜觀上表可以得知創造力與個體知識背景息息相關 (Torrance,1962、Sternberg,1995),且是加以改變用來解決問題的一種 能力(陳龍安,1988、吳思華,2005);為了讓研究目標與方向更明確, 本研究將創造力一詞定義為「創造力的產生基於個體的知識與背景,將 19.

(30) 本身既有的知識加以變通用以解決問題,就是一種創造力」。 二、創造力的特性 吳靜吉(2006)認為,創造力的產生環境需要擁有 3T 特質,才能夠 產生更好的創造力,所謂的 3T 分別是指 Talent(才能)、Technology (科技)和 Tolerance(寬容) ,也就是說現階段創意或創造力的產生, 除了要有本身的才能以外,還需要擁有科技以及容忍錯誤的環境來加以 配合,才能有更好的創意產出。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提出如果要創造出一個良 好的創造力發展環境,有以下幾點要素:(1)建立友善的環境氣氛,諸 如開放的或幽默的環境、(2)告訴學生不要害怕失敗,勇於發表、(3)讓 學生可以透過許多途徑發表其創意、(4)鼓勵透過多種感官方式進行學 習、(5)減少權威式的領導,鼓勵獨立或合作學習、(6)不要太重視團隊, 要尊重獨特性的見解、(7)給予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8)不把學生的意 見進行優劣的比較、(9)減少結構性的條件限制、(10)增強學生的信心、 (11)適當的給予學生讚美;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研究者也將根據這些 原則來進行課程的設計與安排。. 20.

(31) 第四節 創造力教學 所謂的創造力教學是指教學者提供學習者一種教學情境,此情境能 讓學生的創意有所發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運用創造性思考,讓學生 以自主、自信的態度,主動且自發性的去達成自己的想法,最後產生創 造力作品出來(楊雅惠,2004)。 一、創造力教學的定義與特性 創造力教學具有以下六點特徵:(1)以學生為主角,教師僅擔任協 助指導角色、(2)教學目的在於啟發學生的想像力、(3)教師要營造活潑 、自由、安全、無拘無束的教學環境以及良好的師生關係、(4)除了重 視學生創造力的培養也重視教學方法的創新、(5)可以在任何科目之中 實施、(6)不一定要整堂課都實施創造力教學。本研究以網路同步學習 平台實施創造力教學,除了在學習環境上比傳統教室來的無拘束,也符 合了教學方法要創新的條件 (陳龍安,2005)。 關於創造力教學的教學目標,許多國外學者均有其相關研究並舉出 其看法,本研究將之整理如下表 2-8 所示: 表 2-8 創造力教學的定義與特性 學者姓名. 創造力教學的定義與特性. Parnes(1967). 認為創造力是可以透過學習而培養的,而創造力教學的 目標就在於開發學生的創造力。. Davis(1986). 創造力教學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幾項: (1)培養學生成為有創造意識與創造態度的人。 (2)讓學生更了解創造力的意義。 (3)讓學生致力於創造力活動。 (4)讓學生能夠應用創造性思考解決問題。 (5)培養學生創造性的人格特質。 (6)協助學生學習思考的技巧。 (7)經由練習增強學生的創造思考能力. 21.

(32) 表 2-8 創造力教學的定義與特性(續) 毛連塭、郭有遹、陳 創造力教學的主要目標在培養學生的創造思考能力,主要在 龍安、林幸台(2000) 於培養幾種擴散性思考的能力,包含了敏覺力、流暢力、變 通力、獨創力與精進力。 葉玉珠(2006). 實施創造力教學的目標在於: (1)提升個人的創造力。 (2)強化創造力教學的專業知能與教學效能。 (3)增進創造力有效教學行為的應用。. 從上表可以得知,創造力的教學主要在於引導學生可以去思考,運 用創意去解決問題(Davis,1986),且在教學方法上也可以使用創新的 教法進行教學(陳龍安,2005)。統整上述各學者對於創造力教學的定 義與特性的看法之後,本研究對創造力教學的定義為:「以創新的教學 方式,引導學生在課程中使用各種創意思考技法,期能提升學生之創造 力的一種教學方式」。 二、創造力教學模式 提升學生之創造力有以下幾種主要的教學模式,說明如下: (一)威廉氏「創造與情意的教學模式」 :教師透過課程內容,利 用創造思考的策略來增進學生創造行為的模式,目的在於 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與培養學生樂於創造之態度,此教學模 式由「課程」、「學生行為」和「教學策略」三項要素所構 成,彼此互相影響,從而發展學生的擴散性的思考能力, 包括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和精進力(引自陳龍安,2005)。 (二)基爾福特「創造思考教學模式」 :依據其智力結構理論,發 展出一種以知識經驗為基礎的教學模式,此種模式強調學 習者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需以自身的知識基礎,將資料加 以分析,先用擴散性思考想出不同的問題解決方法,再用 聚歛性思維評估可行度,再選出最佳解決方案(引自陳龍 22.

(33) 安,2005)。 (三)陳龍安「愛的創造思考教學模式」 :又稱為「問想做評」的 教學模式,由問(Asking)、想(Thinking)、做(Doing) 及評(Evaluation)等四個要素所組成因此又被稱為 ATDE 教學模式,其架構如下圖 2-1 所示(陳龍安,2005):. 圖 2-1 ATDE 教學模式 資料來源:陳龍安(2005:228). 其中「問」就是「問題」,問學生問題或安排問題的情境、「想」: 就是「思考」,鼓勵學生思考,給予其思考的時間與空間、「做」:就是 「活動」 ,運用各種教學活動,讓學生透過做來學習、「評」 :就是「評鑑 」,以讚美來代替批評,不要用不可能來評斷學生的想法。 對於如何以評量的方式增進學生之創造力,學者陳龍安(2005)提出 了十點建議: 1. 評量的內容不僅是課本的知識,讓學習者能利用分析、綜 合、評鑑等思考高階層次才能達到評量的要求。 2. 評量的方式要有變化,不要只是選擇題、填充題,有時候加 上創作性的方式,可激發學生的思考。 23.

(34) 3. 除了具有標準答案的評量外,利用創造性發問技巧,適量的 增加部分「答案不只一個」的問題,讓學生有機會思考更 多答案。 4. 評量的標準宜多樣化,方能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考。 5. 除運用傳統測量、考試等方法外,亦可讓學生自我評量。 6. 利用觀察、發表、量表、角色扮演等方式配合筆試的評量。 7. 能接受學生任何有道理的答案,並鼓勵提出不平凡的意見。 8. 不太早下判斷,讓學生有機會說明其作品或答案。 9. 鼓勵學生從生活中實踐,從做中學,利用創意解決問題。 10. 師生共同欣賞學生的作品。 對於如何實施增進學生創造力的教學,學者陳龍安(2005)認為: 1.安排適合創造思考的教學環境。 2.善用創造思考的發問技巧。 3.教材多元化,並靈活運用各種激發創意小遊戲。 4.鼓勵學生閱讀,培養學生興趣。 5.充分利用環境資源,擴大學習領域。 6.運用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創造思考教學活動。 7.選擇適當教具,以啟發學生的智能。 本研究所設計之創意思考教學活動將參考上述原則進行設計,惟上 述所提之原則均適用於傳統學習環境下,尚不知於網路同步學習環境下 此原則是否仍適用,雖然經由文獻探討後,文獻上亦支持創造力教學適 合在網路同步學習環境下發展,但是在實際操作上卻可能會有許多的問 題與困難,不是光從文獻中可以發現的,故需本研究之深入綜合座談與 觀察,以深入探討在網路同步學習環境之下,如何實施創造力教學。. 24.

(35) 三、創意思考技法 要培養學生創造力的方式有許多種,其中一種較為有效的就是教導 學生一些創意思考的技法,讓學生利用這些技法去進行思考,希望學生 在碰到問題的時候可以發揮其創造力來解決問題。 創意思考技法是指發揮創意來解決問題的一種具有系統性的方法 (陳龍安,2005) ,創意思考技法是用來實施創意思考工具的工具,利用 創意思考技法亦可以有效增加創意的產生(潘裕豐,2006),在高科技 的時代資訊增加迅速,需要解決的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複雜性也相對的增 加,也因此需要有創意思考技法的產生,使用創意思考技法來進行思考 有以下幾項優勢(許書務,2006): 1.解決問題的效率較高,速度也較快。 2.常以新的角度來看問題處理的過程。 3.刺激頭腦,讓腦部變得較為靈活,想像力亦隨之高。 4.激發出來的點子具有多樣性。 5.容易突破思考上的盲點或是死結。 6.各式各樣的思考結果都有可能被產生。 創意思考的技法又被分成發散型思考技法、收斂型思考技法、綜合 型思考技法三種(陳龍安,2005),整理如下表 2-9 所示: 表 2-9 創意思考技法的類型 技法類型. 發散型思考技法. 收斂型思考技法. 綜合型思考技法. 技法名稱. 腦力激盪法. 魚骨圖法. 德懷術. 六頂思考帽. 假說檢定 NM 法. T.T.-HS 法. TRIZ 矩陣法. 歸納法. Key-Word 法. 其中發散型思考技法在思考過程中鼓勵學生天馬行空的發揮其創 意,能夠解決創意的點子越多越好,鼓勵學生將其想法說出來,無論其 可行性的高低與否,此一類型技法的好處是學生所發表的創意點子具有. 25.

(36) 多元性,且各式各樣的創意都有,比較不會有遺珠之憾,但是缺點在於 學生可能會因為盡情發揮而過於忘我,導致思考結果離題過遠,或是耗 費太多的時間,且不一定能夠真正有效率的解決問題。 收斂型思考技法則是在學生思考的過程給予學生一個思考的目標 與方向,要求學生將思考到的點子需要以該方向為原則進行,其優點在 於較為節省時間,且學生思考出來的結果往往是較為正確的答案,在同 儕間的討論上有較有一個具體明確的方向,缺點則在於學生一開始的思 考方式容易被限制住,可能會有一些部分的創意會被限制住而無法盡情 發揮。 本研究在研究者比較過數種收斂與發散的思考技法之後,決定將收 斂型思考技法與發散型思考技法中分別選取一種在課堂中進行教學,選 擇思考技法的過程考量到授課時間的長度,因此選擇以簡單容易上手使 用的思考技法,以及不需太長時間進行,約 20 分鐘左右就可以有初步 結果的思考技法為主,在經過篩選之後,在發散型思考技法上選擇以「 六頂思考帽」進行,收斂型思考技法上選擇以「魚骨圖法」進行教學, 將此兩種創意思考技法簡單說明如下: (一)六頂思考帽:六頂思考帽是 Edward de Bono 於 1992 年所發 展的思考訓練的一種技巧,期望藉由此一思考方式,提升使 用者的思考能力、幫助使用者集中精神並增加思考技巧、進 而增進對思考主題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江麗美,1996), Edward de Bono 認為思考上最容易碰到的困難是問題複雜,有 太多的觀點要思考,同時思考很多個點因而最終導致混亂。 如果思考方式能夠被簡化,就會變得比較有趣而且有效果。 因此 Edward de Bono 建議在面對一個問題上,以六個觀點來進行思 考,想像自己在思考的時候戴上六頂不同顏色的帽子,並進行該種思維. 26.

(37) 方式的思考,六頂思考帽的顏色與簡單使用說明如下表 2-10 所示(江 麗美,1996) : 表 2-10 六頂思考帽技法介紹 六頂思考帽. 思考方向. 紅色思考帽. 代表在思考的時候只憑情緒和感覺,沒有加入自己的 解釋或觀點。. 黑色思考帽. 代表在思考的時候以審判的角度、負面的評估及批判 的思想來進行思考。. 綠色思考帽. 在思考的時候加入創意或是奇想,以天馬行空的觀點 來思考。. 白色思考帽. 在思考的時候用客觀的實際數據來進行評估。. 黃色思考帽. 代表在思考的時候以正面的態度看待、用積極性與建 設性的角度來評估。. 藍色思考帽. 代表綜合上述的觀點進行理性、決定、全面的考慮。. 六頂思考帽可以幫助使用者以各種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因此使用 六頂思考帽輔助思考具有下列幾項的優勢: 1.有建設性的意見的產量提升 2.幫助研究者思考每一種情況和問題,得到更好的產出 3.使用“平行"思考技能,替代傳統對抗型和垂直型思考方法 4.提高使用者的合作能力,讓團隊的潛能得以發揮 (二)魚骨圖法:魚骨圖法又稱之為特性要因圖(Cause and Effect Diagram),是一種用來說明產品特性與特質,及影響產品之特 性的主要因素與次要因素之間關係的圖形,又被稱為石川圖 或是因果圖,使用範例如下圖 2-2 所示:. 27.

(38) 圖 2-2 魚骨圖法範例 資料來源:張俐玲,2006. 如上圖所示,此一圖形是用來讓使用者分析飯煮得不好吃的原因, 最右邊框框中的文字是由帶領者所指定學員要分析的原因的主題,另外 的四個小框框則是四個可能會影響飯煮的不好吃的幾個大原因,視需要 可以讓帶領者指定或是由學員自定,其他的文字則由學員自行填上,以 上圖為例,飯煮得不好吃得原因可能是因為鍋子、人、方法、材料四方 面的因素影響,再從材料方面來細分,又可以分成是受到米的影響與水 的影響,從這些特性再去進一步探討飯煮得不好吃的原因。 使用魚骨圖法去進行創造性思考的優勢在於可以幫助使用者清楚 的釐清成因與結果之間的關連性,也較容易讓他人迅速了解你的想法 (陶幼慧,1998)。. 28.

(39) 第五節 科技接受模式 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最早是由學者 David 於 1986 年參考以理性行為理論所提出,此模式希望能有效的預測 或是解釋新資訊科技的使用會有哪些影響因子,後經由學者 Adams(1992) 、Straub(1995)等提出科技接受模型修正版,包含外部變數、知覺有用 性、知覺易用性、使用態度、實際使用系統五個構面,用以解釋電腦使 用行為,以追蹤使用者外部變數、使用者認知、態度、實際使用行為之 間的關係,進而有效解釋並預測使用者的行為以及對於新資訊科技的接 受程度。科技接受模式各變項的關係圖如圖 2-3 所示:. 知覺有用性 外部變數. 使用態度. 使用行為. 知覺易用性 圖 2-3 科技接受模式示意圖 資料來源:修改自 Adams(1992)、Straub(1995). 從上圖可以了解,使用者在接受一個新的資訊科技的時候,一開始 的決定因素在於外部變數,外部變數可能包含使用者本身的電腦能力、 本身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該新科技使用的必要性等等,其次則是知覺 易用性,也就是如果一個新的資訊科技的技術操作起來非常容易,則使 用者也會覺得有較高的使用效能,會覺得該技術是非常有用的(David, 1989),如果使用者覺得一個技術容易使用且有很好的使用成效,自然 會有較高的學習滿意度或更好的使用態度,對於實際使用上也會更有信 心,更喜歡使用該新資訊技術。. 29.

(40) 潘朝明(2007)的研究指出,科技接受模式的各項因子主要影響如 下:(1)知覺易用性影響知覺有用性;(2) 知覺有用性影響學習滿意度 ;(3) 知覺易用性影響學習滿意度;(4) 知覺有用性影響學習成效;(5) 學習滿意度影響學習的成效。 科技接受模式已經被發展十多年,學者洪新原、梁定澎、張嘉銘 (2005)研究了 58 篇應用科技接受模式所作的研究,發現其調查結果與 實際使用上大多呈正向相關,顯示越高的外部變數、知覺易用性、知覺 有用性、使用滿意度都會讓使用者對該資訊系統有更高的使用效能。 科技接受模式主要是被用來探討新的資訊科技的導入,學生對該科 技的使用行為與接受程度,本研究所使用的新資訊科技為「網路同步學 習平台」以及「利用此同步平台實施創造力課程」學生的使用行為與接 受程度。. 30.

(41) 第六節 網路課程設計 在網路教學上設計課程,因為學生與教師在不同的場合,所以在課 程的設計上除了要考量到傳統的課程設計要素之外,尚需考量到如何吸 引學生的注意力,本研究是以網路同步學習方式來設計,也因此在課程 的設計上一需要考量到網路課程設計的原則。 根據數位學習網路科學園區(2006)指出,線上教師要進行一個網 路線上學習課程,總共有下面四個階段的基本工作要進行,如下圖 2-4 所示: 課前熟悉線上課程開設環境 研擬線上課程帶領策略 進行線上課程帶領活動 完成線上課程與總結 圖 2-4 線上教師進行網路線上學習課程四個階段 資料來源:數位學習網路科學園區(2006). 每個教師進行網路線上學習課程的階段都有以下幾點是需要考量 到的部份,研究者根據數位學習網路科學園區(2006)的文獻以及研究 者準備線上同步課程時的自身準備經驗、教學參與式觀察、研究者實際 進行線上教學時的經驗,將每個準備階段的詳細步驟以及需求考量整理 如下表 2-11:. 31.

(42) 表 2-11 第一階段:課前熟悉線上課程開設環境 進行步驟. 考量要項. 熟悉同步平台的功能. 熟悉所有課程進行中會用到的功能。 如何擅用這些功能來輔助教學進行。. 準備需要的硬體設備. 準備教學過程中會用到的器材,如視訊、麥克風等設備。 考量到如果網路斷線時的備案。. 進行測試教學與改進. 實際進行教學演練。 從教學演練中發現缺失並改進。. 與學生進行連絡. 詳細告訴學生進行同步課程的步驟。 給予學生簡易的使用手冊。. 第一階段主要是需要考量進行一個網路線上課程之前的準備工作 ,預想到各種可能會發生的情況並加以預防,透過實際的演練來發現實 際進行課程時候的可能缺失並加以修正,並且告訴學生如何使用該學習 平台;在線上課程準備好之後,就可以開始研擬線上課程帶領策略,如 下表 2-12: 表 2-12 第二階段:研擬線上課程帶領策略 進行步驟. 考量要項. 考量學生特質. 考量學生的年齡、性別、專業背景來決定線上帶領的方式 與策略。 本實驗研究對象為科技學院的大學生,因此在帶領上著重 輕鬆活潑、兼具趣味性與教學性兼具。. 考量教學科目. 考量教學科目的不同使用不同的帶領策略。 本次教學活動以「創造力」的培養為主,創造力需要在輕 鬆的環境下,藉由討論與互動來培養,也因此本研就選用 陳龍安的「ATDE」教學模式來進行。. 32.

(43) 表 2-12 第二階段:研擬線上課程帶領策略(續) 網路同步學習考量. 在網路的學習環境下,如果只是死板的與機械進行互動, 學生容易失去耐性與興趣,因此需要多增加人際間的即時 互動,人際互動的學習活動是指人與人之間的討論、觀摩 、與合作學習等活動(林奇賢,2004) ,同時這也是網路同 步學習的最佳優勢之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會著重於教師 與學生或是學生間的人際互動。. 第二階段主要是需要考量進行一個線上課程所要使用的帶領策略 ,在擬定策略的過程需要綜合考量到學生的性別、年齡層、背景、教學 科目、學生人數等各方面,依情況擬定不同的策略方能因材施教,唯一 共通的一點策略就是要多增加人際之間的互動;在線上課程與教學策略 擬定好之後,就可以開始研實際的進行線上課程,實際的進行線上課程 需要考量的要點有以下幾點,如下表 2-13: 表 2-13 第三階段:進行線上課程帶領活動 進行步驟. 考量要項. 再次與學生連絡. 開課前再次提醒學生上課時間與需要準備的器材。. 提供相關的支援. 提供以下幾項支援將可以確保課程更順利的進行: 開課前讓學生可以測試連線該平台。 課程進行中設置「助教」 ,讓學生在不會操作的時候可以尋 求協助。 協助學生準備好相關的軟硬體設備。. 過程中要鼓勵同學. 對於不善主動發言的學生可以給予富有趣味性或是較簡易 的題目來鼓勵學生發言。 課程開始前準備有趣的「破冰活動」讓學生放鬆心情。. 33.

(44) 表 2-13 第三階段:進行線上課程帶領活動(續) 善用各項輔助工具. 同步學習平台有多項特性,可以用來輔助課程進行例如: 支援各種多媒體檔案讀取,教師可以用聲音或是影片來呈 現教材內容。 使用線上即時發問保持學生的注意力。 線上即時投票可以幫助教師統計學生的投票結果。 善用授課過程錄製到伺服器的功能,幫助教師課後進行檢 討與改進。. 觀察學生行為. 觀察學生的行為,並在課後進行分析,例如可以觀察: 多數學生不會操作的功能 學生的主動發言次數 學生較喜歡用哪一種表達方式來回應老師課堂的發問。. 從上表中可以發現,有一個很重要的要點是讓學生可以專注於課堂 學習之上,而不要讓學生花費額外的心力去準備所需要的軟體或是因為 不知道如何操作該平台以至於無法積極參與,所以協助學生準備相關軟 硬體與配置線上助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注意事項,另外就是可以善用學 習平台的各項多媒體輔助與記錄功能,並且於課堂上觀察學生的各項行 為,包含學生是否樂於參與互動、常用的表達方式或是較不會操作的功 能等等,視研究者的研究目的而定;在實際教學活動結束之後,就可以 著手進行總結與進行相關研究,如下表 2-14: 表 2-14 第四階段:完成線上課程與總結 進行步驟. 考量要項. 統計線上問卷結果. 在課程進行中教師可以即時發問,調查學生對於 本次課程是否喜歡與是否有其他感想,作為日後 教學改進的參考。. 34.

(45) 表 2-14 第四階段:完成線上課程與總結(續) 記錄你的教學過程. 在進行教學課程之後可以把教師本次教學經驗紀 錄,並撰寫結論心得報告。. 獲取相關研究資料. 根據教師的教學過程記錄資料,獲取教師需要的 資料進行研究。. 結論報告撰寫. 根據教師的觀察,把優點部份當成下次課程進行 的準繩,缺點部份則進行改進,讓下次的網路同 步學習課程更加的順利。. 從上表可以得知,紀錄課程中所獲取的資訊,且更進一步的進行後 續的檢討與研究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動作,根據課程前的準備、課程進行 中的觀察還獲取資料,並進行分析與歸納整理,以利後續研究的進行。. 35.

(46) 36.

(4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章共分成五小節說明本研究的研究設計與實施。第一節說明本研 究的研究對象、第二節說明研究方法、第三節說明研究流程、第四節說 明研究工具、第五節則對研究資料分析進行說明。. 第一節 研究對象 考量到時間、人力、物力等因素,本研究僅以本校工業科技教育學 系,修習「資訊科技」課程的33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在研究過程中, 有7位研究對象因為個人因素無法全程參與三週共11堂課的實驗研究, 全程參與研究的有效研究對象共計26位。. 37.

(48)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為了達成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訪問調查 法、觀察研究法、問卷調查法與準實驗研究法來進行研究,茲將各種研 究方法說明如下: 一、文獻分析法 本研究對網路同步學習、人格特質、創造力、創造力教學與科技接 受模式五個方面的文獻,進行深入的分析探討與整理比較,進而先行歸 納出可行理論於課程中實施,亦歸納出網路同步學習之優勢與可能之缺 點、其它學者對人格特質與創造力影響之研究成果等資料,用以確定研 究變項的重要性、找出研究問題的方法、了解相關學者研究成果,用以 建立本研究的理論基礎。 二、訪問調查法 訪問調查法是透過綜合座談與對話方式,讓受試者表達其意見、態 度的一種研究方法,此種方法的好處是可以直接從受試者處得到第一手 的資料,是質性研究法中常用的一種資料蒐集方法(葉重新,2007) 。 本研究在網路同步學習教學實驗完成後,隨機抽取六位學生進行訪 問,在取得研究對象的同意後,進行約四十分鐘的訪問調查,並取得受 試者同意採用紙筆方式加以記錄,訪問過程依據訪問大綱採取半結構性 問題詢問受試者對問題的看法或感想,並整理受試者的意見後,在不改 變受試者原本意思情形下加以呈現。 三、觀察研究法 觀察研究法是搜集外界資訊最直接的方法,近幾年因為電腦技術的 進步,經由觀察所得到的資料容易量化,且可以客觀的分析與解釋,常 被用於教育研究方面,亦是質性研究常被採用的一種研究方式(葉重新 ,2007) 。 38.

(49) 本研究所使用的觀察研究法屬於參與式觀察,在進行實際教學活動 的同時,透過同步學習平台,以視訊或音訊的方式遠距觀察同學們的反 應時間、主動回答問題次數、所碰到的操作上的問題等各項目,並輔以 同步學習觀察檢核表來輔助觀察。在「教學活動」的階段,由研究者本 身直接觀察並以檢核表來記錄學生的行為,同步學習觀察檢核表請見附 錄五。 四、問卷調查法 本研究以問卷方式調查研究對象在接受過本次研究實驗之後,對於 在網路同步學習環境下實施創造力教學是否滿意、是否願意繼續使用, 以及對於網路同步學習平台的使用感想等方面,為了能夠得到較完整的 資料,問卷的設計上以「科技接受模式」的五個構面來設計,即「外部 變數」、 「知覺有用性」 、「知覺易用性」、「使用態度」、 「實際使用行為」 五個構面。 五、準實驗研究法 因為行政上與樣本上取得較為困難,因此本研究使用準實驗研究法 ,實際進行網路同步學習教學實驗,本研究的自變項為學生的人格特質 包含外向型、新知接受型、和善型、神經敏感型與認真負責型。依變項 為問題解決創造力測驗之分數,透過本研究之實驗來了解自變項與依變 項之間的關係。. 39.

(50) 第三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的研究流程分成以下十二個步驟進行,詳列如下: 一、準備階段 (一)確定研究題目。 (二)文獻蒐集整理。 (三)發展研究工具。 二、實驗處理及教學階段 (一)同步平台使用教學。 (二)實施問題解決創造力測驗前測。 (三)實施五大人格特質測驗。 (四)進行教學活動與參與式觀察。 (五)實施問題解決創造力測驗後測。 (六)實施訪問調查。 三、資料分析及論文撰寫階段 (一)資料處理與分析。 (二)撰寫論文。 (三)論文完成。 茲將上述十二個步驟之流程圖繪製如下圖 3-1 作為參考:. 40.

(51) 確定研究題目 準備階 段. 文獻蒐集整理 發展研究工具 同步平台使用教學. 與試用 實施問題解決創造 力測驗前測. 實驗處理及教. 實施五大人格 特質測驗 進行教學活動與 參與式觀察 實施問題解決創造 力測驗後測. 實施訪問調查 資料分析及論文撰寫. 資料處理與分析 撰寫論文 論文完成. 圖 3-1 研究流程圖. 41.

(5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用的研究工具包含下列幾項:Mini-Marker 五大人格量表 、問題解決創造力測驗、綜合座談大綱、同步學習使用意見問卷、教學 觀察檢核表、以及創意思考教學活動,分別詳細說明如下: 一、Mini-Marker 五大人格量 此量表原為 Costa & McCrae(1985)所發展,簡稱為五大人格量表, 後經學者 Goldberg(1992)將原本的 100 個形容詞的選項,在具有合理信 效 度 之 下 修 正 為 40 個 選 項 , 國 內 學 者 林 能 白 、 邱 宏 昌 (1999 ) 將 Mini-Marker 五大人格量表翻譯成中文方式呈現,並維持 Mini-Marker 原 先的 9 等第式量表,1 分表示完全不具備此種特徵,9 分表示完全符合 本身的特徵,而 Mini-Marker 五大人格量表之信效度部分,根據學者許 雅婷(2002)所測,該量表 Cronbach’s α 係數約為 0.6,信度為 0.74( 引自張翊祥,2004)。 此量表共有 40 個形容詞,受試者根據該形容詞是否合乎受試者的 部份人格特質給予 1-9 分的評斷,9 分代表非常符合,反之 1 分代表極 不符合,該量表之 40 個形容詞分屬五大人格特質,依據受試者之回答 分數作計算,得分最高的欄位就是受試者所屬之特質,本量表在使用之 前已取得將該量表翻譯成中文化量表的國內學者林能白教授的同意,詳 細量表請見附錄一。 二、問題解決創造力測驗 問題解決創造力測驗為學者朱錦鳳於 2005 年所編撰,適用於大專 學生,測驗主要目的在於對大專生之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作一評量, 施測時間約一小時,可採個人測驗與團體測驗兩種方式進行(朱錦鳳, 2005)。 該測驗包含語文測驗與圖形測驗兩大部分,其中語文測驗部份包含. 42.

(53) 「字詞聯想」、「成語替換」、「情境式問題解決」三部分來測驗;而圖形 測驗部分包含「創意圖形」及「不合理圖形覺察」兩部分來測驗,而其 中「創意圖形」又包括「點線思考」 、 「圖形創作」與「形狀思考」三種 題目(朱錦鳳,2005)。 茲將該測驗之構面與測驗內容說明如下圖 3-2:. 圖 3-2 問題解決創造力測驗架構示意圖 資料來源:朱錦鳳(2005). 三、綜合座談大綱 本研究之綜合座談大綱參考學者陳龍安的「問想做評」教學模式的 構面進行設計,加入專家學者的意見進行修正之後,本研究所使用的綜 合座談大綱可以分成五個構面,即「問」 、「想」、「做」 、「評」 、 「其他」 五個構面,茲將訪問調查的題目呈現如下表 3-1: 表 3-1 綜合座談大綱與訪問調查題目. 問的 構面. (1)請問此次的教學活動中老師所提供之創意性問題是否能讓你發揮 創意,請舉例說明? (2)請問您覺得網路同步學習模式與傳統教室學習,教師發問有哪些 差異?對您造成哪些影響? (3)在網路同步學習的環境下,您是否會較勇於發問?. 43.

(54) 表 3-1 綜合座談大綱與訪問調查題目(續). 想的 構面. (4)請問您覺得網路同步學習模式與傳統教室學習,對您在思考題目 上有哪些差異?對您造成哪些影響? (5)在思考學習單部份,您覺得老師給您的思考的時間是否足夠?與 傳統課堂相比較,所花費的時間是否相同?對您造成哪些影響? (6)請問教師可以增加哪些方式將有助於您的思考? (7)請問在思考或回答題目的過程,您遇到哪些困難?如何去解決?. 做的 構面. (8)請問您在網路同步學習與傳統教室學習的模式下,對您在完成學 習單上有哪些差異?你比較喜歡哪一種方式?請說明原因。 (9)請問在填寫學習單的過程中,您遇到哪些困難?您如何去解決? (10)請問經過這個活動之後,您學到哪些?對您日後的思考是否有 幫助?日後如果有相關機會,是否願意使用網路同步學習模式 進行學習?. 評的 構面. (11)請問您覺得在網路同步學習模式與傳統教室學習下,對您在分 享與討論上有何差異? (12)請問您覺得在網路同步學習模式與傳統教室學習,與教師跟同 儕間的互動有哪些差異?. 其它 構面. (13)網路同步學習可以增加哪些輔助的軟硬體來輔助您的學習? (14)您覺得網路同步學習還有其他優點或缺點?. 訪問調查於學生們接受同步平台上課之後一週進行,對所有受試者 以隨機抽樣方式,抽取六位受訪者,徵得受訪者同意之後,進行訪問調 查,共約 50 分鐘,以面對面訪問調查方式進行,訪問調查後並與受訪 者確認訪問調查內容。 四、同步學習使用意見問卷 本研究之同步學習使用意見問卷共有 21 題,屬於封閉式問卷,依 照受試者答題情況給予 1~5 的分數,分數愈高代表受試者越同意或是越 滿意網路同步學習的該項特性,其中問卷的第 1-6 題為使用新資訊科技 的外部變數與學生的基本資料,7-8 題為知覺有用性的部份,9-11 題為 知覺易用性的部份,12-17 題為使用態度的部份,最後 18-21 題為實際 4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Building on the strengths of students and considering their future learning needs, plan for a Junior Secondary English Language curriculum to gear students towards the

• Information on learners’ performance in the learning task is collected throughout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process so as to help teachers design post-task activities

The above learning targets are translated into learning objectives arranged within the six strands of the PSHE KLA, defining more specifically what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learn,

• to develop a culture of learning to learn through self-evaluation and self-improvement, and to develop a research cultur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Courtesy: Ned Wright’s Cosmology Page Burles, Nolette & Turner, 1999?. Total Mass Density

Monopolies in synchronous distributed systems (Peleg 1998; Peleg

(2007) demonstrated that the minimum β-aberration design tends to be Q B -optimal if there is more weight on linear effects and the prior information leads to a model of small size;

Corollary 13.3. For, if C is simple and lies in D, the function f is analytic at each point interior to and on C; so we apply the Cauchy-Goursat theorem directly. On the other h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