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科技接受模式

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最早是由學者 David 於 1986 年參考以理性行為理論所提出,此模式希望能有效的預測 或是解釋新資訊科技的使用會有哪些影響因子,後經由學者 Adams(1992)

、Straub(1995)等提出科技接受模型修正版,包含外部變數、知覺有用 性、知覺易用性、使用態度、實際使用系統五個構面,用以解釋電腦使 用行為,以追蹤使用者外部變數、使用者認知、態度、實際使用行為之 間的關係,進而有效解釋並預測使用者的行為以及對於新資訊科技的接 受程度。科技接受模式各變項的關係圖如圖 2-3 所示:

知覺有用性

外部變數

知覺易用性

使用態度 使用行為

圖 2-3 科技接受模式示意圖

資料來源:修改自 Adams(1992)、Straub(1995)

從上圖可以了解,使用者在接受一個新的資訊科技的時候,一開始 的決定因素在於外部變數,外部變數可能包含使用者本身的電腦能力、

本身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該新科技使用的必要性等等,其次則是知覺 易用性,也就是如果一個新的資訊科技的技術操作起來非常容易,則使 用者也會覺得有較高的使用效能,會覺得該技術是非常有用的(David,

1989),如果使用者覺得一個技術容易使用且有很好的使用成效,自然 會有較高的學習滿意度或更好的使用態度,對於實際使用上也會更有信 心,更喜歡使用該新資訊技術。

潘朝明(2007)的研究指出,科技接受模式的各項因子主要影響如 下:(1)知覺易用性影響知覺有用性;(2) 知覺有用性影響學習滿意度

;(3) 知覺易用性影響學習滿意度;(4) 知覺有用性影響學習成效;(5) 學習滿意度影響學習的成效。

科技接受模式已經被發展十多年,學者洪新原、梁定澎、張嘉銘 (2005)研究了 58 篇應用科技接受模式所作的研究,發現其調查結果與 實際使用上大多呈正向相關,顯示越高的外部變數、知覺易用性、知覺 有用性、使用滿意度都會讓使用者對該資訊系統有更高的使用效能。

科技接受模式主要是被用來探討新的資訊科技的導入,學生對該科 技的使用行為與接受程度,本研究所使用的新資訊科技為「網路同步學 習平台」以及「利用此同步平台實施創造力課程」學生的使用行為與接 受程度。

第六節 網路課程設計

在網路教學上設計課程,因為學生與教師在不同的場合,所以在課 程的設計上除了要考量到傳統的課程設計要素之外,尚需考量到如何吸 引學生的注意力,本研究是以網路同步學習方式來設計,也因此在課程 的設計上一需要考量到網路課程設計的原則。

根據數位學習網路科學園區(2006)指出,線上教師要進行一個網 路線上學習課程,總共有下面四個階段的基本工作要進行,如下圖 2-4 所示:

課前熟悉線上課程開設環境

研擬線上課程帶領策略

進行線上課程帶領活動

完成線上課程與總結

圖 2-4 線上教師進行網路線上學習課程四個階段 資料來源:數位學習網路科學園區(2006)

每個教師進行網路線上學習課程的階段都有以下幾點是需要考量 到的部份,研究者根據數位學習網路科學園區(2006)的文獻以及研究 者準備線上同步課程時的自身準備經驗、教學參與式觀察、研究者實際 進行線上教學時的經驗,將每個準備階段的詳細步驟以及需求考量整理 如下表 2-11:

表 2-11 第一階段:課前熟悉線上課程開設環境

進行步驟 考量要項

熟悉同步平台的功能 熟悉所有課程進行中會用到的功能。

如何擅用這些功能來輔助教學進行。

準備需要的硬體設備 準備教學過程中會用到的器材,如視訊、麥克風等設備。

考量到如果網路斷線時的備案。

進行測試教學與改進 實際進行教學演練。

從教學演練中發現缺失並改進。

與學生進行連絡 詳細告訴學生進行同步課程的步驟。

給予學生簡易的使用手冊。

第一階段主要是需要考量進行一個網路線上課程之前的準備工作

,預想到各種可能會發生的情況並加以預防,透過實際的演練來發現實 際進行課程時候的可能缺失並加以修正,並且告訴學生如何使用該學習 平台;在線上課程準備好之後,就可以開始研擬線上課程帶領策略,如 下表 2-12:

表 2-12 第二階段:研擬線上課程帶領策略 進行步驟 考量要項

考量學生特質 考量學生的年齡、性別、專業背景來決定線上帶領的方式 與策略。

本實驗研究對象為科技學院的大學生,因此在帶領上著重 輕鬆活潑、兼具趣味性與教學性兼具。

考量教學科目 考量教學科目的不同使用不同的帶領策略。

本次教學活動以「創造力」的培養為主,創造力需要在輕 鬆的環境下,藉由討論與互動來培養,也因此本研就選用 陳龍安的「ATDE」教學模式來進行。

表 2-12 第二階段:研擬線上課程帶領策略(續)

網路同步學習考量 在網路的學習環境下,如果只是死板的與機械進行互動,

學生容易失去耐性與興趣,因此需要多增加人際間的即時 互動,人際互動的學習活動是指人與人之間的討論、觀摩

、與合作學習等活動(林奇賢,2004),同時這也是網路同 步學習的最佳優勢之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會著重於教師 與學生或是學生間的人際互動。

第二階段主要是需要考量進行一個線上課程所要使用的帶領策略

,在擬定策略的過程需要綜合考量到學生的性別、年齡層、背景、教學 科目、學生人數等各方面,依情況擬定不同的策略方能因材施教,唯一 共通的一點策略就是要多增加人際之間的互動;在線上課程與教學策略 擬定好之後,就可以開始研實際的進行線上課程,實際的進行線上課程 需要考量的要點有以下幾點,如下表 2-13:

表 2-13 第三階段:進行線上課程帶領活動 進行步驟 考量要項

再次與學生連絡 開課前再次提醒學生上課時間與需要準備的器材。

提供相關的支援 提供以下幾項支援將可以確保課程更順利的進行:

開課前讓學生可以測試連線該平台。

課程進行中設置「助教」,讓學生在不會操作的時候可以尋 求協助。

協助學生準備好相關的軟硬體設備。

過程中要鼓勵同學 對於不善主動發言的學生可以給予富有趣味性或是較簡易 的題目來鼓勵學生發言。

課程開始前準備有趣的「破冰活動」讓學生放鬆心情。

表 2-13 第三階段:進行線上課程帶領活動(續)

善用各項輔助工具 同步學習平台有多項特性,可以用來輔助課程進行例如:

支援各種多媒體檔案讀取,教師可以用聲音或是影片來呈 現教材內容。

使用線上即時發問保持學生的注意力。

線上即時投票可以幫助教師統計學生的投票結果。

善用授課過程錄製到伺服器的功能,幫助教師課後進行檢 討與改進。

觀察學生行為 觀察學生的行為,並在課後進行分析,例如可以觀察:

多數學生不會操作的功能 學生的主動發言次數

學生較喜歡用哪一種表達方式來回應老師課堂的發問。

從上表中可以發現,有一個很重要的要點是讓學生可以專注於課堂 學習之上,而不要讓學生花費額外的心力去準備所需要的軟體或是因為 不知道如何操作該平台以至於無法積極參與,所以協助學生準備相關軟 硬體與配置線上助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注意事項,另外就是可以善用學 習平台的各項多媒體輔助與記錄功能,並且於課堂上觀察學生的各項行 為,包含學生是否樂於參與互動、常用的表達方式或是較不會操作的功 能等等,視研究者的研究目的而定;在實際教學活動結束之後,就可以 著手進行總結與進行相關研究,如下表 2-14:

表 2-14 第四階段:完成線上課程與總結

進行步驟 考量要項

統計線上問卷結果 在課程進行中教師可以即時發問,調查學生對於 本次課程是否喜歡與是否有其他感想,作為日後 教學改進的參考。

表 2-14 第四階段:完成線上課程與總結(續)

記錄你的教學過程 在進行教學課程之後可以把教師本次教學經驗紀 錄,並撰寫結論心得報告。

獲取相關研究資料 根據教師的教學過程記錄資料,獲取教師需要的 資料進行研究。

結論報告撰寫 根據教師的觀察,把優點部份當成下次課程進行 的準繩,缺點部份則進行改進,讓下次的網路同 步學習課程更加的順利。

從上表可以得知,紀錄課程中所獲取的資訊,且更進一步的進行後 續的檢討與研究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動作,根據課程前的準備、課程進行 中的觀察還獲取資料,並進行分析與歸納整理,以利後續研究的進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