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說明,第二部分為本研究之 研究限制,茲說明如下。

壹、 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為我國某一科技大學,簡稱為 A 科技大學。

貳、 研究限制

一、文獻資料蒐集之限制

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之官方統計資料以普通高等教育 居多,較少高等技職教育國際化之相關統計資料,且我國官方多數高等教育國際 化之統計資料並未特別區分出技職體系之數據資料。此外,有關高等技職教育國 際化之官方資料多以技專院校為單位做統計,並未特別區分科技大學之統計資料。

據此,本研究在進行科技大學教育國際化現況探討與發展沿革時,恐較難呈現精 確之統計數據。

二、研究對象之限制

在研究對象方面,受限於本研究之可接近母群體為中部某國立科技大學,僅 以一所科技大學做為研究對象,研究樣本未能涵括全臺灣之科技大學,故研究結 果在推論上有其侷限性。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高等教育國際化之意涵

壹、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背景

隨著資訊科技的高度發展,各國之間的交流不再受限於地理上的藩籬,互動 越來越密切,今日已為全球化的時代,國際間的競爭亦日益加劇。楊朝祥(2009)

指出全球的發展與進步已將大學帶入國際化與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國高等教育所 面臨的挑戰之一即為全球化的衝擊。不同於全球化,國際化所重視的是國家的獨 特性,因此,國際化可以視為個別國家對於全球化所產生影響的因應策略,而高 等教育的國際化則可謂是各國回應全球化衝擊的一種方式(Knight, 1999)。

我國於 2002 年 1 月 1 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以後,高等教育市場的開放更是無可避免

「世界貿易組織」迄 1994 年烏拉圭回

合談判結束時所達成之多邊及複邊貿易協定與附屬之法律文件,共分為四大類(經 濟部國際貿易局,2011),其中貨品貿易多邊協定中的服務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簡稱 GATS)所規範承諾開放的服務業則包括商業、

通訊、營造及工程、行銷、教育、環境保護、金融、健康及社會、觀光及旅遊、

娛樂文化及運動,以及運輸等十一大類服務業(經濟部國際貿易局,2001),意謂 我國的教育市場需對「世界貿易組織」的所有會員國開放,我國目前教育服務業 實施市場開放承諾部份包括開放外國人來華設立高中以上之學校、開放遠距教學、

設立短期補習班以及留學服務業等四大項(經濟部國際貿易局,2002)。教育市場

的開放,使我國的高等教育必需面對國際間競爭所帶來的招生、經營等壓力,我 國高等教育自無法再置身於國際化的浪潮之外。

我國教育部(2007 a)於 94 至 97 年度中程施政計畫中指出我國加入 WTO 將 對國內高等教育將產生重大的衝擊,高等教育必須加速提升運作效能,掌握在亞 洲甚至世界的競爭優勢,以迎接國際競爭的挑戰。我國教育報告書中亦說明在面 臨全球化及市場開放的趨勢下,我國高等教育必須朝國際化發展,以提升國家的 競爭力(教育部,2011)。

此外,學者也相繼指出教育市場的國際化已成為近來教育政策的重要方向之 一,高等教育的競爭日漸激烈,國際化無疑是高等教育必需面對的問題與發展方 向(Knight, 2003;蕭霖、馮丰儀,2006;馮丹白、熊亮原、張銘華,2007;楊朝 祥,2009)。而高等技職教育的定位一向重視實務與技術表現,因此,更需要深思 全球趨勢對未來臺灣社會所帶來的衝擊(吳靖國、林騰蛟,2010),面對國際處境 不斷的變化與進步,顯現我國高等技職教育體系導向國際化的必然性(馮丹白等 人,2007)。

我國教育部為因應高等教育國際化亦陸續訂頒許多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之施 政方針、政策與方案等。教育部(2001)於 2001 年頒布之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即 指出我國大學問題之一為國際化程度不足,隨即在 91 至 94 年度中程施政計畫將大 學追求卓越列為優先發展課題之一,施政計畫中提及大學必須面對國際的競爭,

政府應協助國內高等學府與國外學術機構建立實質的合作關係,融入國際學術主 流,進而提升我國的整體學術研究水準與教育品質,增進國際學術地位與能見度

(教育部,2002),可說是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政策的開端。教育部 94 至 97 年度 中程施政計畫中,則將與高等教育有關之優先發展課題明訂為提升高等教育國際

競爭力,將外語環境的建構及學生外語能力增強列為高等教育國際化之重點,持 續辦理吸引外國留學生、鼓勵國外留學,並將推動高等教育卓越化、國際化,促 進產學合作訂為策略績效目標之一(教育部,2007 a)。教育部於 98 至 101 年中程 施政計畫中除了延續先前施政計畫之高等教育國際化目標,持續強化我國國際競 爭、鼓勵國際交流與參與國際服務之外,更加入推動兩岸交流之目標,以漸進方 式推動大陸學歷採認與開放大陸學生來台就讀(教育部,2009)。而在教育部 101 年公告之 102 至 105 年中程施政計畫中,提升國際競爭力仍為我國高等教育之重要 目標,持續推動我國高等教育輸出、鼓勵學生出國留學及研習,並進一步將打造 東亞高等教育重鎮為當前之施政重點(教育部,2012)。

自教育部各項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政策中,不難發現高等技職教育的國際 化發展同樣受到重視。為提升技專院校的國際競爭力,教育部自 1999 年起成立技 職教育國際合作諮詢委員會與國際合作工作小組,分別負責指導國際合作之相關 政策,以及推動執行技專院校之國際學術合作與交流(教育部,2006)。而為鼓勵 技專校院辦理國際合作,教育部自 2001 年起訂定要點補助技專校院規劃執行國際 合作計畫,並自 2003 年起持續辦理技專校院學生外語能力提升計畫。在招收外國 學生方面,則配合行政院擴大招收外國學生策略,訂定補助技專校院招收國際留 學生計畫申請要點(教育部,2007 a)。而教育部在 2004 年 10 月推出的「技專校 院國際化整合方案」亦為技專校院推動國際化的重要策略。此外,於 98 至 102 學 年度的科技大學評鑑中,國際化成果亦為評鑑指標之一,足見教育國際化已成為 我國高等技職教育發展中不可或缺之重要環節。

貳、 高等教育國際化之定義

Yang (2002)曾指出「國際化」並沒有一個簡單、獨特或是能完整涵括所有面 向的定義。多數人對國際化的認識都來自於不同的國際化活動類型,包括國際化 的課程發展與課程創新、教師與學生的跨國流動、跨文化的研究…等。Altbach (2002) 將國際化定義為一個國家、學術機構或教育體系,用特定的政策與機制回應「全 球化」的方式。Altbach對國際化的定義與Knight在1999年提出的高等教育國際化 定義相似,Knight同樣認為國際化為世界各國回應全球化衝擊的一種方式(Knight, 1999)。我國學者對國際化亦有類似的定義,呂木琳、徐昌慧、馮莉雅與張佳玲(2014)

將國際化定義為國家政府為因應全球化的環境,對內調整各項法規制度,加強對 多元文化之認識及接納;對外強化與其他國家之合作關係,以提升國家及國民國 際競爭力的歷程。由此可見,我們可以將國際化視為國家在面對全球化時代的一 種因應策略。

而在瞬息萬變的當代世界,我們確實能從各種不同的觀點來詮釋「國際化」

一詞(Yang, 2002),因此,要為高等教育國際化下一個精確的定義確屬不易之事。

Knight (1999)曾指出面對不同的國家與相異的文化,要給高等教育國際化一個精確 的定義是相當具有挑戰性的。世界各國之間,除了文化各具特色以外,教育體制、

政策內容亦不盡相同,因此,高等教育國際化至今仍難以有一放諸世界皆準的精 確化定義。高等教育國際化所涵蓋的範圍廣泛,包含教師、學生、課程、研究、

價值觀念等,從橫向面來看,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為影響主因;如就縱向面而言,

即使是相同的國家政府,自學校單位以至個人對教育國際化都可能有不同的認知 與解讀。此外,在知識經濟快速變動的社會下,亦為高等教育國際化難以定義的

原因之一(王保進、林妍好,2010)。Frølich (2006)從宏觀、中觀和微觀等三個不 同層次來描述高等教育國際化,從宏觀的角度而言,國際化指的是變動環境對於 高等教育政策制定、高等教育機構、教學活動與研究所產生的影響;從中觀的角 度來看,國際化係企圖整合高等教育機構與研究活動中的國際面向;若以微觀的 角度出發,則國際化所指的是國際合作、國際性的出版品以及學生的國際流動等 國際性活動。

此外,學者對於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定義顯示高等教育國際化應為動態歷程之 概念。Knight 與 De Wit (1995)即將國際化定義為將國際的與文化間的向度融入高 等教育的教學、研究與服務的過程。Knight 在 2003 年重新為高等教育國際化下定 義,但仍將焦點置於將國際化、跨文化與全球面向統整入高等教育的目標、活動 的過程(Knight, 2003)。Yang (2002)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係透過教學、研究以及服務 等面向,與多元文化產生互動與覺知,以達成跨文化間相互理解之最終目的。

Harman (2004)亦提出相同的觀點,認為國際化就本質而言,是一種將國際的或跨 文化面向統整於高等教育機構的教學、研究及服務等功能的歷程。

Harman (2004)亦提出相同的觀點,認為國際化就本質而言,是一種將國際的或跨 文化面向統整於高等教育機構的教學、研究及服務等功能的歷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