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七章 研究發現與結論

第二節 研究結論

雖然台灣顯示器廠商體認到由於本身供應鍊體系不完備,但是供應鏈垂直整 合以及自給化速度過慢,因此造成落後韓國的劣勢遲遲無法追趕上,到底要如何 才能加速促成台灣液晶顯示器產業完整供應鏈的生成呢?本研究認為若依照液 晶顯示器現況,以跟隨者的姿態採取持續擴廠和強化供應鏈本土化,勢必無法在 短期內讓液晶產業取得主動且主導的態勢,因此極度需要另外一個有效機制刺激 液晶顯示器產業技術、設備和零組件的升級。以下便用國內外兩個產業升級的實 例,建議液晶顯示器產業參考,希望能夠早一步促進國內液晶顯示器產業供應鏈 體系的完整。

1. 內部創業:內部創業對液晶顯示器國家韓國而言是一大轉捩點,韓國三

星和 LG 為保住 TFT 產業,刻意促使內部人員優退,讓內部高階人才自行視企 業體那一部份有發展潛力,進而鼓勵內部人員自己創業,將集團內人員 Spin-off 出去設立子公司之後,以財團資源全力支持,激發人員鬥智,不僅刺激技術進步,

而且能夠累積充裕的人才,是很好的正向循環例子。

台灣目前國內面板廠商,只有奇美電子秉持比較積極的態度進行內部創業,

以轉投資方式在供應鏈上微弱環節部分,設置子公司進行研發和設計,充分善用 公司內外資源,提攜整個零組件供應鏈體系。

2.衍生公司:以台灣半導體產業為例,工研院扮演推手的角色輔助台灣半導 體業跨出國際領域,以技術研發、技術移轉、人才培育以及設立衍生公司等方式,

建立台灣半導體產業推上世界舞台。雖然工研院是政府立法設立的研發機構,但 並非只是單純的學術研究機構,其任務是執行政府的政策目標促成產業升級,主 要的工作是投身於各種關鍵與前瞻性技術的研發,為工業界提供技術服務,加速 工業界技術發展,並將研發成果移轉至產業界的生產線上,使其商品化,提昇我 國的產業競爭力。

- 92 -

投入新技術研發→成立衍生公司→裁撤原有部門,已經成為工研院衍生公司 的標準模式。半導體產業龍頭台積電公司的成功便是最好的例證,在技術趨近成 熟之時,實施策略性退出,將市場留給民間企業,進行移轉整批人才進入企業界 成立衍生公司,不僅培育出傑出的人才和領先的技術,對台灣新興的產業更發揮 了加乘的效果。

國內液晶顯示器產業目前非常需要政府與產業界雙方合作的強力機制,促成 彼此密切合作,減輕技術移轉的難度,才得以加速突破關鍵零組件技術、材料和 設備的瓶頸。並且工研院成立衍生公司和韓國三星內部創業的模式,以工研院基 礎技術為主,透過先期移轉和共同參與技術合作的方式,協同企業加強產業發 展,如此一來,才能夠有效且快速地促進產業供應鏈體系的整合以及提升自給化 的能力,催生出一個完整的產業供應鏈。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中文部分中文部分 中文部分

1.陳健誠,2003,兩岸 LCD 產業互動研究與商機探討,財團法人工業研究院產業 經濟與資訊服務中心,頁 4-4,4-13。

2.呂照斌,2003,我國零組件廠商大陸投資趨勢與未來兩岸互動模式探討,財團 法人工業研究院產業經濟與資訊服務中心。

3.林金雀、黃國維,2002,我國平面顯示器用化學材料發展機會之探討,財團法 人工業研究院產業經濟與資訊服務中心。

4.科技專案成果,2002,行動通訊用顯示器關鍵零組件發展策略,財團法人工業 研究院產業經濟與資訊服務中心。

5.吳翔、陳人豪、程正樺、吳季庭,2001,顯示器產業產銷及新興產品趨勢分析,

財團法人工業研究院產業經濟與資訊服務中心。

6.梁素貞,2002,探索中、日、韓大型彩色濾光片產業現況與未來佈局,財團法 人工業研究院產業經濟與資訊服務中心。

7.簡嫻雯、葉仰哲、葉永源,2001,我國彩色濾光片產業專題調查,財團法人工 業研究院產業經濟與資訊服務中心。

8.陳茂成,2003,平面顯示器與關鍵零組件產業,經濟部技術處產業技術資訊服 務推廣計畫,高雄國賓大飯店。

9.黃文輝,2003,平面顯示器材料產業,經濟部技術處產業技術資訊服務推廣計 畫,高雄國賓大飯店。

10.鄭嘉隆,2003,光電產業,經濟部技術處產業技術資訊服務推廣計畫,高雄 國賓大飯店。

11.趙中興編譯,2004,平面顯示器的關鍵元件‧材料技術,初版,岩井善弘‧

越石健司著(ディスプレイ部品‧材料最前線),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 司。

- 94 -

12.楊金峰,2004,高科技廠商圖表總覽光電業關聯圖暨廠商名錄,初版,開文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3.吳凱琳譯,2000,創新的兩難,初版,Clayton M. Christensen 著(The innovation’s dilemma: 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商周出版。

14.劉小梅、劉鴻基譯,2000,模仿是為了創新—南韓經驗:技術學習的典範,

初版,Linsu Kim 著(Imitation to imitation),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 公司。

15.吳思華,1996,策略九說(The Nature of the Strategy),初版,臉譜出 版,頁 212-216。

16.杜英儀,1996,台灣石化業向後垂直整合之研究—交易成本理論之應用,財 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頁 5-9,

17.劉承愚,賴文智,1999,技術授權契約入門(Understanding Technology Licensing),智勝文化股份有限公司,頁 26-32。

18.洪懿妍,2003,創新引擎—工研院:台灣產業成功的推手,天下雜誌股份有 限公司,台北。

19.張昭仁,1994,研究發展管理:理論與案例,翰蘆圖書出版公司,台北。

20.李明軒、邱如美譯,Michael E. Porter著,1999,競爭優勢(上),天下遠 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1.光電科技,2005,6 月,NO.71。

22.日經 FPD2005(實務篇)MICRODEVICES 平面顯示器技術及未來趨勢 2005 實 務篇(中文版),2005,4 月。

23.財訊,台灣面板產業版圖,2005,5 月。

24.呂巧玲,2000,蓬勃發展中的台灣 LCD 產業,1976~,私立淡江大學國際貿易 學系碩士論文。

25.梁爾謙,2002,我國非晶矽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面板業者經營策略分析,國

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6.林維林,2002,台灣 TFT-LCD 產業購併前後之綜效分析研究-以「聯友光電」

與「達碁科技」合併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學程碩士班碩士論文。

27.黃素莉,2003,台灣 TFT-LCD 廠商對關鍵零組件之統治結構,私立中原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8.蔣漢旗,2003,台、韓 TFT-LCD 製造發展策略比較分析之研究,國立交通大 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9.黃琴芳,2003,從資源基礎觀點探討台灣 TFT-LCD 產業之競爭優勢,私立長 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0.吳秀樺,2003,國際產業分工、兩岸布局類型與核心資源對台商投資區位選 擇影響,私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1.黎雅惠,2003,產業矩陣之應用-以液晶顯示器模組產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2.蕭茹蘭,2004,產業群聚與競爭行為之分析-以台灣大型 TFT-LCD 為例,國立 東華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33.許文賢,1995,技術來源、技術能力與績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

34.曾建勳,1984,技術移轉對產業開發之影響— 我國機械工業之研究,國立政 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5.陳怡之,1995,「我國廠商技術移轉需求與特性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元智工學院,中壢。

36.曾信超、王文賢,1993,「研究機構技術移轉之探討-以工研院為例」,促進 產業升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山大學,高雄,頁21-38

37.劉泰英,吳榮義,1990,「我國民營企業科技技術引進與技術瀑及管道之探 討」,台灣經濟研究院。

- 96 -

網站部分網站部分 網站部分網站部分

1. 工研院 IT IS 產業技術網 http://www.itis.org.tw 2. 工研院經資中心 http://iek.itri.org.tw

3. MIC AISP 情報顧問服務 http://mic.iii.org.tw/intelligence 4. 平面顯示器產業資訊網 http://www.display.org.tw

5. 電子時報 http://www.digitimes.com.tw 6. 科技投資網 http://www.2300.com.tw

7. 公開資訊觀測站 http://newmops.tse.com.tw 8. Display search http://www.displaysearch.com/

9. 拓璞產業研究所

http://www.topology.com.tw

英文部分英文部分 英文部分英文部分

1. Arrow, K. J., 1969. The 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Public Expenditure: The PPB System, Join Economic Committee, 91th Cong., 1st Sess., 59-73.

2. Baranson J., 1970. Technology Transfer through International Firm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60: 435-440.

3. Coase, R. H., 1991. The Nature of the Firm, 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 Origins,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Ed. By Williamson, O. E. and S. G. Wint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8-33.

4. Dietrich, M., 1994.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and Beyond

:

Towards a New Economics, New York: Routeledge.

5. Friar, J. and Horwitch, M., 1986. The Emergence of Technology in the Modern Corporation-A Strategic Perspective, New York: Pergamon.

6. Goffman, I., 1969. Strategic Interaction,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7. Kojima, K., 1977. Transfer of Technology to Developing Countries:Japanese Type Versus American Type. Hitotsubashi Journal of Economics: 103-116.

8. Madeuf B., 1984.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s and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Payments:Definitions, Measurement and Firms’ Behaviour, Research Policy 13 (3)

9. Morome, J. and Irvins, R., 1982. Problems and opportunities in technology transfer from the national laboratories to industry, Research Management 25(2): 35-48.

10. Pitelis and Christos, 1993. Transaction Costs,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UK:

Blackwell.

11. Rosenberg, Nathan, and Frischtak, eds., 1985.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Concepts, Measures, and Comparisons. New York: Praeger, 167-221.

- 98 -

12. Santikarn, M., 1981. Technology Transfer: A Case Study,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13. Schelling, T. C., 1960. The Strategy of Conflic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England.

14. Tsang, E. W. K., 1997. Choice of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Model: A Resource-Based View.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37(2): 151-168.

15. William, O. E., 1985.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Firms, Markets, Relational Contracting, New York: Free Press.

16. Willian, O. E., and Masten, S. E., 1995.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International Library of Critical Writings in Economics; Vol. 54, England: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附錄 附錄 附錄

附錄( ( ( (一 一 一 一) ) ) )訪談人員 訪談人員 訪談人員 訪談人員

訪談對象訪談對象訪談對象

訪談對象 服務單位服務單位 服務單位服務單位 訪談時間訪談時間 訪談時間訪談時間 LCM 三廠

LCM 整合部Ⅲ經理 蔡林展 經理

奇美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2005.04.09 PM 14:00~18:00 專案室協理

盧炯燊 協理 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 2005.04.01 AM10:00~11:30 董事長特助

張紋祥 先生 瑞儀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2005.04.01 AM 10:00~11:30

- 100 - E-Mail:m924011042@student.nsysu.edu.tw

附錄

(比較)韓國:Samsung 和 LG-Philips 兩家世界獨大,公司和政府全力支持。

2003~2004 年是進攻機會,世代一直演進。

結構、胃納量、EOS 等因素,所以垂直整合非一定的 solution,(EX.神達 VS.鴻海)。

 組裝業有大者恆大的的現象,壓低成本的力量強。

2.請問 TFT-LCD 產業產品價格不斷下跌的原因為何?降價影響主要由誰吸收?

- 102 - 策略,例如松下(Matsushita)在新加坡投資低溫多晶矽(Low Temperature PolySilicon Thin Film Transistor, LTPSTFT)。

韓國:不惜代價實行降價策略,例如 32 吋每片賠 500 美元。

更難。而且台灣迷信於削價競爭,相較之下,日本寧願放棄台灣。

更難。而且台灣迷信於削價競爭,相較之下,日本寧願放棄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