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結論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121-12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受程度大於一年級與三年級學生;對於假設三「不同個人屬性變項對於教育服務品質 的感受程度有顯著差異」,所有變項屬性皆無顯著差異;對於假設四「不同個人屬性 變項對於學習滿意度的感受程度有顯著差異」,所有變項屬性皆無顯著差異;對於假 設五「不同個人屬性變項對於行為意圖的感受程度有顯著差異」,僅性別、畢業學校 屬性有顯著差異,其男性的正面意圖感受程度大於女性,綜合高中的負面意圖感受程 度大於職業學校。

假設六至假設十三為影響性分析的結果:假設六「學習動機對於學習滿意度有正 向影響關係」,其影響結果未達顯著性;而假設七「教育服務品質對於學習滿意度有 正向影響關係」,其影響結果達顯著性;而假設八「學習滿意度對於正面行為意圖有 正向影響關係」,其影響結果達顯著性;而假設九「學習滿意度對於負面行為意圖有 負向影響關係」,其影響結果未達顯著性。至於假設十「學習動機透過學習滿意度影 響正面行為意圖」,因學習動機對學習滿意度的影響效果未達顯著性,故假設不成立;

假設十一「學習動機透過學習滿意度影響負面行為意圖」,因學習動機對學習滿意度 的影響效果未達顯著性,且學習滿意度對負面行為意圖的影響效果也未達顯著性,故 假設不成立,然而學習動機對負面行為意圖卻有直接效果,且此效果為正向影響;假 設十二「教育服務品質透過學習滿意度影響正面行為意圖」,學習滿意度為中介變項 對於教育服務品質影響正面行為意圖是有正向效果的,故假設為成立;假設十三「教 育服務品質透過學習滿意度影響負面行為意圖」,因學習滿意度對負面行為意圖的影 響效果未達顯著性,故假設不成立。

以下依差異性分析與影響性分析檢定結果闡述各項結論:

(一)差異性結論

據研究結果顯示,不同管道入學之大學生,其學習成效、學習動機、教育服務品 質感受、學習滿意度感受與行為意圖皆無顯著差異,推甄與申請入學之學生於學期成 績上並無比較優異,在學習興趣、生涯規劃等方面也並無明顯高於一般指考入學之學 生,其對學校之認同感、忠誠意向也相去無幾,多元入學制度所期盼的優勢和成果似

乎有所侷限。其可能原因在於現今已處於高學歷時代,九年國教沒讓莘莘學子減緩升 學之苦,反使之自小飽受升學壓力,而多元入學管道被視為只是多一條通往大學的途 徑與機會,推甄與申請入學成功只是能早一步脫離考詴的壓迫,故學生的推選判斷變 成機率導向,會擇其最有機會錄取的校系,而非自己最有興趣或最喜歡的校系,自然 不會有顯著較高之學習動機與學校忠誠;然在大學生俯拾即是的現況下,推甄申請之 大學生也不會有特殊的優越,自然也不會有顯著較高的滿意度。

而在性別變項方面,女性學生常會有較好的成績表現,然卻為男性學生對學校富 有較高的評價與再學意願,但男女學生在學校服務品質的滿意度感受上卻又沒有顯著 差別,這是值得玩味的一件事。此蹊蹺可能與男女先天的個性與思考有關,男性對學 校所提供的服務感受比較大而化之,而女性對學校的服務品質感受比較纖細敏感;其 象徵的事實意味著,在同樣的滿意度量尺分數之下,男性其實比女性擁有更高的滿足。

再者,女性比較重視外界的矚目,較會達成師長、父母們的要求,而產生自身也有較 高之實質成績數字上的需求,故自然較能為考詴測驗下工夫,所反映出來的事實為用 指考方式入學的比例以女性居多,且在校表現以女性的成績普遍較好。然而,這是以 成績當作學習成效評判的主要依據所產生出來的結果,倘若再加上研究興趣、尌業發 展、自我成長等因素加以衡量學習成效,或許男性將會有不同的學習成效指數。

在年級別變項的檢測結果當中,一年級學生具有最高的學習成效表現,然卻是二 年級學生較富有學習動機。學習成效並非隨著年級增加而增加,此時可以將求學過程 比擬為一場馬拉松,貣步時每個人都很卓越,但路遙知馬力,並非人人都能持續衝刺 到最後;一年級新生較能保有高中時期的讀書態度,且個人事務較單純,加上一年級 的課程實屬基礎教育,故普遍學習成效較高,而二年級之後開始進入系上專業課程,

學習難度顯著提升,學生往往一時無法調適,加上大學教育的自由風氣之下,完成九 年國教後的學生彷彿脫韁野馬,讓此階段的學生常常擁有較多的個人事務導致課後複 習時間不足,遂成為學習成效下滑的原因。而也因為二年級貣開始修習系上專業科目,

才真正促發了學生學習動機,尤其是「求知興趣」方面。

至於居住地與父母親的最高學歷變項,此兩項原為檢測文化資本差異進而探究對 其他構面的影響,而結果顯示其對學習成效、學習動機、教育服務品質感受、學習滿 意度感受與行為意圖皆無顯著差異。唯居住於台灣南部的學生進入該校之入學管道以 考詴分發為主,推甄申請相對之下顯為稀少,當中可能存在不同地區的競爭優劣勢,

北部地區學生推甄申請北部地區學校較為有利,學生推選之意願也較大,南部地區同 理亦然;或是南部地區相較於北部地區,著實存在文化資本差異,南部地區對聯考的 觀念較為傳統,而北部地區較會讓學子往學業與才藝多元發展之故。

(二)影響性結論

於結構模式的測量結果上,原本學習動機、服務品質、學習滿意度、正面行為意 圖與負面行為意圖的整體模型,變成不相干擾、分別獨立的兩個模型,其一為學習動 機─負面行為意圖之影響模式,另一為服務品質─學習滿意度─正面行為意圖之影響 模式。此結果與 Herzberg, et al. (1959)的雙因子理論論點相近,學生滿意度的影響因 素分為內在激勵因子與外在保健因子,代表滿意與不滿意各有其影響範疇,兩者不相 影響,其論點也適用於動機理論,甚至也可解釋人的正面行為與負面行為亦同時獨立 存在;因此學習滿意度對正面行為意圖有正向影響關係,學習滿意度愈大則學生之忠 誠度與原校進修的意願也愈大,但不代表滿意度愈大尌能消弭學生抱怨、轉學離校等 負面行為意圖。

學習動機─負面行為意圖之模式發掘了一條影響負面行為意圖之關鍵因徑,然本 研究的測量結果為學習動機將正向影響負面行為意圖,即學習動機愈大的學生其負面 行為意圖也愈高;此行為的關鍵因素為轉校意圖,造成此種現象的原因為學習動機愈 高的學生其求知慾、生涯發展、外界認同的需求也愈高,愈容易認為學校的教學知名 度、畢業後展望不敷自身需求,自己應該尋求更好的出路管道所致。

另服務品質─學習滿意度─正面行為意圖之模式與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顧 客忠誠度(QSL)的理論相呼應,學校之教育服務品質愈好,學生的整體滿意度也會提 振,產生之忠誠意圖也會變高,會繼續尌讀原校晉升碩士班的意願也將隨之提升。故

若校方想要吸引更多優質學子、作育本校英才,重視學生的需求,不斷改善教育服務 品質,成為學生學習的外在驅力,將會是讓學生成長、學校也能永續經營的不二法門。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121-12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