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第一節 研究結論

本研究嘗試以行動研究的方式,將資訊融入與合作學習等教學策略加以整合,經由 研究者的反思與修正,以提升學生之科學探究能力。希望對於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 找到一個新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科學學習有正面之影響。研究者依據單循環三階段行 動研究歷程中的各項回饋,歸納並彙整出以下的結論:

壹、 如何妥善運用資訊科技融入小組合作學習以提升學生探究學習成效?

一、 學生的資訊能力的互補。

以 63B 為例,學生雖然在校有使用電腦的經歷,但因家庭背景關係,對資料搜尋並 不熟悉。課程本身並沒有設計時間去教導學生資訊能力,因此在課程設計中,必須先了 解學生所具備之資訊能力。以本研究對象而言,從三年級開始即開始使用網路瀏覽器,

已具備資料搜尋能力。資訊融入應該視教師教學所需或是學生學習所需而導入資訊科技,

並非為融入而融入,將資訊科技強硬加入教學過程中。

二、 增加合作的緊密度。

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過程中,討論的歷程是非常重要。若沒有足夠的素材,則討論內 容將非常空乏,因此相關知識的累積是影響討論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此現象則以 61D 組最為明顯。在第一階段,討論時幾乎全組無人發言,因為不知道說什麼。

在導入資訊後,該組學生討論時對話增加許多。也因為資訊搜尋方便,使得相關知 識不斷擴展延伸。

三、 電腦輔助繪圖比手繪更能吸引學生。

95

96

97

(二)習慣性試錯:鼓勵學生在沒有危險性的情形下勇敢嘗試,但學生常常是在沒 有規劃的情況下就執行,造成實驗失敗。

(三)至研究結束,對於大部分學生缺乏實驗設計的問題未能有效改善。

七、學校進度壓力:

(一)開學時各科進度已向家長說明,因此當學生學習狀況不佳時,沒有空白時間 可供調整。以第一循環第一次上課為例,因電腦設備的問題及學生放計帳號 的問題,致使課程進度延遲,卻沒有補救的機會。解決的方法是利用午休時 間,進行補救教學,但午休時間是各班導師班級經營時間及學生休息時間,

不適合常常用來進行補救教學。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在課程計畫中加入空白時 間,作為補救教學或補充教材的教學時間。

(二)來自家長的壓力,家長依照其習慣,要求學生要寫練習簿及測驗卷,形成另 一股進度壓力。解決之道即是多向家長說明資訊融入合作教學的好處。

八、研究者反思:

研究者在本次的研究中,透過不斷地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在教師專業方 面亦有所成長。一方面在合作學習的教材設計與教學都獲得經驗,對往後的教學工作多 有助益。另一方面在教師的信念方面,能以更敏銳的觀察力注意課堂上沉默的學生,以 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每一個學習歷程。

在行動研究的過程中,研究者身兼教學者、課程設計者與反省者,透過實際的教學 活動不斷的發現問題,隨時對於教學設計進行評鑑與修正,因而獲得合作教學活動設計 的實務經驗。而此經驗可延伸運用於其他單元,甚至其他教學領域。

在大班級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注意力很容易被某些特別有反應的學童所吸引,包 括特別互動良好的學生及破壞上課秩序的學童。然而,卻有大部分的學生是沉默的,這 些沉默的學生其學習意必須被關注。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