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資訊融入運用於合作學習中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一共分為三小節,第一節科學探究能力,第二節透過合作學習達成知識的建構,

第三節資訊融入運用於合作學習中。

第一節 科學探究能力

壹、科學探究教學

探究教學是以建構主義為取向的教學方法。建構主義因理論背景不同而區分為四個 派別:個人建構主義(personal constructivism)、根本建構主義(radical constructivism)、社 會建構主義(social constructivism)和情境建構主義(context constructivism)。個人建構主義 學者 Kelly(1965)認為,知識是學習者本身的探究而建構的,他認為知識是個人與環境的 互動而賦予外在世界的意義,強調學習的主體是學習者。根本建構主義學者 Von Glasersfeld(1981)認為學習者的主動性與學習者所學習的新知識是奠基於舊有知識上。社 會建構主義學者 Vygotsky(1962)從社會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主張個人知識應包含自發的 知識和正式的知識,也就是學習者自己建構的知識和學校或團體介入建構的知識。情境 建構主義學者 Cobern(1993)強調個人對知識的建構必須發生在情境脈絡之中。綜合上述 學者之主張,建構主義應該包括下列各點:

一、 知識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主動建構。

二、 新知識必須建立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

三、 知識是個人與周遭環境互動產生的。(引自林正發,2008)

目前中小學教師採用的教學模式仍是講述式的教學模式為主,教師依課程進度表將 其準備的教材內容講給學生聽或演示給學生看,學生是被動地聽講或觀看。雖然教師在 備課過程會考慮學生的先備知識,但大都是根據其教學經驗,很難以個別學生的先備知 識為基準。講授式教學是以教師為主學生為客的一種教學模式,學生處在被動的地位,

並不合乎知識建構的精神。為使學生在學習階段能夠建構自己的知識,教師需以建構知 識的教學模式為主。Bybee 的建構教學 5E 模式分述如下:

8

一、 參與(Engagement)階段:扮演學習任務的起始階段,主要以預先設計的活動或任務,

將學生過去和現在的學習經驗加以連接,其設計流程著重在學生在學習過程的思考 歷程。

二、 探索(Exploration)階段:本階段希望藉以學生在「參與」階段所得到的新知識與概 念作為經驗基礎,讓學生對問題進行解決的過程中,基於過去的這些經驗基礎,對 所學到的新概念和過程技能重新加以確認並發展。

三、 解釋(Explanation)階段:本階段是讓學生能夠在進行問題解決時,針對特定面相讓 學生有機會歸納資料,協助其概念上的理解。

四、 精緻化(Elaboration)階段:這個階段是對學生新形成的概念重新加以挑戰,讓學生 能夠將其概念延伸發展外,還能夠去應用並產生新的想法。

五、 評鑑(Evaluation)階段:本階段鼓勵學生去評估他們自己的理解和能力,另一方面提 供機會讓老師去評鑑學生在學習過程所獲得的成就。(引自林正發,2008)

整理上述,如圖 2-1-1:建構教學 5E 模式。

圖 2-1- 1:建構教學 5E 模式

5E 教學模式的第一個階段即要學生能夠參與而不是被動接受,在國小階段透過實 驗或科學活動是能夠吸引學生參與的教學方式,從實驗或科學遊戲中,學生可以從形成 問題、設計實驗步驟、蒐集資料、分析結果等過程中,不斷練習探究技能。建構主義的 教學模式強調,教學活動必須考慮學生的基本能力、概念知識,強調新舊知識的連結。

建構主義是科學探究教學的理論基礎(顏弘志,2004),因為建構主義觀點對於教師在理 解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學習的複雜性有幫助,也能幫助教師重新理解與連貫相關教材,

並用於科學探究教學中。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領 域也明白指出探究活動是學會觀察、詢問、規劃、實驗、歸納、研判,也培養出批判、

創造等各種能力。

參與 探索 解釋 精緻化 評鑑

9

探究教學雖然是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活動,並非意味著放任學生自由學習,或教師依 個人習慣或興趣毫無目的的教學,探究教學仍是一個系統化、結構化的教學模式。美國 國家科學教育標準(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NRC,1996)指出,科學探究是一 個過程,包括問問題、計畫和使用適當的工具與技術收集資料,批判的思考和邏輯的分

10

11

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NRC,1996)提出促進科 學探究的改變如表 2-1-1:促進科學探究的教學變項。

12

13 活科技領域及 NSES,將科學探究能力分為四個面向:1.形成問題或假說的能力。2.設計 研究的能力。3.收集呈現數據的能力。4.分析解釋結果的能力。在這四個能力向度中,

14

王博賢(2009)以台北市某國小五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利用「知識論壇」 (Knowledge Forum,一個以知識翻新(knowledge-building)教育思想為核心所建立的電腦輔助合作學

15

16

科學探究教學不應只是一種教學方法與策略,它應包含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 在教師的部分,除了教學的基本知能外,對於「科學本質」和「知識形成」兩方面都必 須清楚理解。而教師的核心信念,對於表徵於外的教學方法有決定性的影響。因而在實 施探究教學時,必須對於原以目標或內容為導向的教學理念作出改變,以建構主義作為 實施探究的基本精神。在學生方面:探究學習可以讓學生體會,如何透過科學方法解釋 科學現象,利用收集證據來解釋問題。透過探究的歷程,使新舊知識得以連結,並以討 論的方式形成主張。此一過程,學生並不只是學到科學的內容知識,對於科學本質、過 程技能及探究能力都有影響。

17 策略(Johnson, Johnson & Stanne, 2000;Slavin, 1994)。

合作學習常常被誤認為一般學習分組,合作學習分組方式與一般學習分組的分組方

18 員間的溝通。林達森(2001)指出,合作學習的運作原理大致包含 1.特長互補原理、2.個別 績效計量原理、3.成功機會均等原理、4.群體目標、5.資源共用原理、6.團隊競爭、7.適

19

20

21 工具,可以幫助學生對資料的組織、整合及記憶(D’Antoni ,Zipp, & Olson ,2009)。運用 心智圖作為寫作策略,對學生的寫作學習是有幫助的(Al-Jarf ,2009)。在商業上越來越多 案例使用心智圖,因為心智圖對於解決問題和發展創意的活動相當適合(Gilhooly ,2006)。

從以上的文獻,可以了解心智圖對於學生得學習具有正向效果,而且是用在各種領域。

22

23

的良好教學策略。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在其教學標準 B 指出,要設法使學生們認識 到並擔負起他們在自己的學習中所應擔負的那份責任,並且努力達成(NRC,1996)。

所以合作學習不僅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共重要的是把學習責任回歸給學生,符合 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趨勢。國小學童在學習動機上雖然非常強烈,但是學習的基本方法 卻是很薄弱。在實際教學上,教導學生使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可以延續學生的學習動機,

以及獲得比較好的學習成效。因此本研究嘗試以行動研究的方式探討實施資訊融融入合 作學習的歷程,藉由研究者的省思與發現,將研究結果做為改進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 學之參考。

24

第三節 資訊融入運用於合作學習中

壹、何謂資訊融入

在資訊化的社會中,培養每個國民具備運用資訊科技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已為世界 各國教育發展的共同趨勢。傳統的讀、寫、算基本素養已不足以因應資訊社會的需求,

具備資訊科技的能力儼然成為現代國民應具備的第四種基本素養(教育部,2008)。同時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資訊教育)中明訂課程目標為:

一、導引學生瞭解資訊與網路科技與日常生活的關係。

二、培養學生使用資訊與網路科技的基本知識與技能。

三、增進學生利用各種資訊與網路科技技能,進行資料的搜尋、處理、分析、展示與溝 通的能力。

四、培養學生運用資訊科技進行邏輯思維的習慣,以有效解決日常生活與學習的問題。

五、導引學生瞭解資訊倫理、資訊安全及資訊相關法律等相關議題。

六、培養學生使用資訊與網路科技的正確態度,應用資訊科技提升人文關懷,增進合作、

主動學習的能力。

課程目標第三項中,資料的搜尋、處理、分析、展示與溝通的能力與科學探究能力 有密切的關係。美國科學教育標準(NRC,1996)列出 K5 到 K8 應該具備的探究能力中的 第三項,使用適當的工具和技術收集、分析和解釋資料:運用電腦來收集資料、整理並 呈現證據,學生應該要能使用軟硬體來接收、收集、儲存、修正並組織資料。

資訊化雖然非常重要,但在資訊與教學結合的過程中,並不是一股腦全部電腦化。

王全世(2000)即指出資訊化不等於電腦化,但是以電腦與網路作為資訊的主要來源。從 早期的電腦輔助教學、多媒體教學進步至今的網路教學時代。透過遠距離教學可不受時 空的限制,教師不一定要自己開發程式,卻可讓學生得到學習上的協助(李忠謀、邱瓊 芳,1999)。

25

26

27

是達到顯著水準,進一步探討實驗組學生對資訊融入合作式學習方式的看法及反應時,

除了部分較內向的學生較不適應外,大多數的學生多持正面肯定的態度,且認為自己在 考試成績上有顯著的進步,也覺得此教學方式比較有趣,並且表示願意繼續使用此種方 式,上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其他單元或其他科目。

近幾年資訊及網路科技快速發展及普及,資訊融入教學的授課方式受到重視及廣泛 的應用。在國小高年級的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分組學習中,除了在學習方向的引導外,

工具的提供與教導也非常重要。林育沖(2002)在其「在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利用資 訊融入 STS 專題式教學之行動研究」研究中提到:

一、 學生在專題研究問題的選擇上讓學生有較高的選擇權,選擇自己喜歡的題目,可以 讓學生有較強烈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果;合作學習的方式在本研究中以情誼分組較

一、 學生在專題研究問題的選擇上讓學生有較高的選擇權,選擇自己喜歡的題目,可以 讓學生有較強烈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果;合作學習的方式在本研究中以情誼分組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