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初任教師遭遇教學挫折後之認知及心理歷程,希望 本研究能提供給國小初任教師教學實務的參考並向職前教師、初任教師、師資 培育機構、學校系統、教育行政機關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全章分為四節,第 一節為研究緣起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則為名詞釋義,第 四節研究範圍及限制,以下分述之。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動機

壹、 教師心理健康影響學生學習

教師位於教學的第一線,對於學生的學習影響遠遠超過其他因素,表現 好壞為有關教育成敗的關鍵(蔡佳璋,2014)。而一個優秀的教師,除了需要 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能、精熟的教學技巧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健全的人格與健康 的心理狀態。因為有心理健康的教師,才能透過教學影響學生,以培養出身心 健全的學生(王以仁、陳芳玲、林本喬,2005)。

在台灣,少子化的浪潮,讓學生人數直線下降,但教師的壓力卻沒有因 此而降低。在教改的推行和多元社會的衝擊下,現代教師所扮演的角色比起以 前來得多,面臨的壓力和挑戰也較多(藍乙琳,2006)。今日的教師擔負的角 色越趨複雜,除了教學工作外,還有來自社會大眾、學生家長的期望與干預等,

接踵而來的壓力衝突與挫折挑戰,更直接衝擊到教育第一線人員—基層教師。

而也有學者指出,一個長期處於嚴重工作壓力下的教師,勢必抱著消極的自我 形象,對自身的社會地位產生焦慮(林清江,1971),亦感心力交瘁,甚至有 放棄角色的意願(郭生玉,1980),進而可能降低教學熱忱,間接影響學生身 心平衡與發展。

面對教學上的種種壓力,調適良好與否對教師身心健康的影響可謂極其 深遠。有些教師能化壓力為助力,不斷從挫折中自我調整與堅持,找出新的活 力,在遇到挫折時,能展現自我復原力,將所學所長發揮到淋漓盡致,化危機 為轉機,讓教師效能可以充分發揮;而這調節的機制正是自我復原力的展現(王 淑女,2011)。

近年來,教師個人適應及其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越來越被重視,像是關 心新進教師面對新環境或初任教師剛踏入職場的適應問題,彭欣怡(2000)就 曾針對幼稚園新進教師適應歷程進行研究,此外,有關教師職業倦怠或教師工 作倦怠成因之相關研究也非常多,如: 黃書瑾(2013)、林伯勳(2011)。由此 可知,教師如何調整其適應不良、挫折感及職業倦怠是現今不可忽視的重要議 題。

每位教師在學習成為一位成熟教師的歷程中,難免會因面對壓力而感到 挫折失敗,但教師要能不斷從挫折失敗中自我調整,尋找出新的因應策略,展 現出「自我復原力(ego-resiliecy)」與「教師自我效能感(teacher efficacy) 」,

並為教師帶來成長的意義和正面的價值,才能真正地提升自身之教學成效(王 淑女,2011)。而一份有關於教師工作研究顯示,除了教師發展與專業知識有 關之外,研究發現挫折復原力對於教師個人效能與情緒認同具有影響力

(Day,2008)。而許多學者也相信,高自我效能的教師對個人的教學能力充 滿信心,其教學行為表現較為積極:而低自我效能的教師,在教學上往往較易 感到挫折,其教學行為表現較為消極(孫志麟,2009)。

綜上所述,良好的教師心理健康需具備教師效能感、情緒認同與自我復 原力,而挫折復原力為教師心理健康的根本,會影響其他心理素質,對此,研 究者深感身為一名教師挫折復原力的重要性。

貳、 初任教師進入教育現場後的挫敗感最大

1980 年代 McDonald 與 Elias 在「初任教師的難題:訓練的危機」這份 研究提到的:幾乎所有教師都把他們進入教職的轉銜階段視為生涯中最艱難的 一段,甚至使用「創傷」來形容這一段經驗(吳麗君,2003)。許多學者在探 討教師生涯發展,有的將其發展歷程分為三段、五段,甚至是八段,雖然各家 學者對於擔任教師後的生涯規劃不盡相同,但是大部分學者皆認同初任教師階 段是一個教師求生存、進入社會化、大量學習,且觀念大幅改變的階段。甚至 有的學者更認為此一時期的教師所面臨的心理壓力及挫折感,是在整個教職生 涯中最大的(周麗華,2006)。

通常初任教師第一年的工作經驗往往是最深刻也是最焦慮與恐懼的,會 長遠的影響和形成這些老師的教學風格,如早期的任教生涯未獲得支持性的輔 導,孤立的度過嘗試錯誤的焦慮階段,很可能影響他們未來做事和教學的態度

(謝寶梅,1996)。因此,這第一年的經驗對於初任教師未來的教育生涯是影 響最深遠的(陳美玉,1996;韓玉芬,2004),更是教師生涯中特別艱難的轉 化時期(Lortie,1975)。Sandefur(1982)的研究也指出,教學生涯的前三年 是最具磨損力的階段,新老師迫切需要獲得許多有用的教學技巧,以維持班級 體系的正常運作,同時又要適應學校的環境生態,此種嚴厲的挑戰對初任教師 而言,的確是一種劇烈的震撼。研究者也曾聽過一種說法提到初任教師進入現 場大概有三年的適應期,三年過後會有些人選擇離開教育圈,有些人選擇留下 來。

而鄭閔澤(2009)提到,就像是市面上許多教老師們怎麼當老師的「工 具書」,卻很少詳細提到初任教師在現場面臨困境後尋找出路的過程,因此初 任教師很可能表面上模仿資深教師的方式來滿足社會期待,但內心卻不斷承受 理想與現實的衝擊,於是才會造成「離開」或「留下」的兩種結果。這樣的情

況直到十多年後的今日依舊如此。

由上述可知,初任教師時期可以說是一個教師養成的關鍵期(critical peroid),是成為直接影響到教師日後的生涯發展的重要因素(莊英正,2011)。

因此,探討初任教師發展歷程、教師自我效能及其身心調適實為重要。

研究者搜尋了許多關於初任教師的研究,從中不難看出,各學者的論述 中皆十分重視初任教師教學所面臨的困境(工作困擾)及適應問題,例如:張 德銳(2003)曾提出初任教師五大困境,分別有: (一)經驗越少,工作量越 大(二)環境孤立,缺乏支持(三)不熟悉學校文化(四)教師角色認知模糊

(五)家長與同事的不信任。李思宏(2006)也歸納國中初任教師來自教學現 場的壓力,包括行政事務、工作負荷、專業知能、人際關係、自我發展及社會 期待六個層面。在心理層面,劉華娟(2000)也提出了,生手面對教學的心理 困境有壓迫感及焦慮感。另外,游淳淑(2015)更整理了部分相關研究,發現 年資較深的教師其自我效能的程度高於年資較淺的教師,也就是說年資較淺的 教師,尤其初任教師的教師自我效能是較低的。

除了上述多項研究發現初任教師容易有適應不良的情況、也容易產生挫 敗感之外,研究者也發現,身邊很多同學懷抱著滿滿熱忱及期待進入教育現場 後,有別以往實習有輔導老師的協助,第一次獨當一面帶一整個班級,卻是遭 遇滿滿的挫折,除了能力不足、技巧不純熟,還有許多「現實震撼」打擊他們 的信心。但是遭遇教學挫折後,卻只能短暫的在社群網站發洩心情,與同事朋 友聊聊後,新的一天就必須提起精神繼續向前,身邊的初任教師們常打趣的 說,當老師需要很強的「再生能力」。所以,研究者便好奇初任教師們進入教 育現場後,究竟產生哪些現實震撼?而造成他們教學挫折的原因有哪些?又是 什麼樣的方法使他們再次提振精神的呢?此外,研究者身為教育大學出身的師 資培育生,也曾歷經半年實習及幾次的代課經驗,在進行此研究前沒有長期獨

立帶領一個班級的經驗,但是進入教育現場的現實震撼,以及身為初任教師的 焦慮及擔憂也曾感受過,而研究者在研究的這幾年間幸運地考上正式教師,也 進入教育現場成為初任教師,因此也希望能就此次研究,更深刻剖析初任教師 之心路歷程,並從中學習。

學者許燦祥(2011)曾針對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復 原力與教學效能之間呈現正相關,李宛儒(2012)也提出復原力之「個人強度」

對教學效能具有預測力。而挫折復原力越高,則工作熱忱越高(蕭如怡,2010)。 另外,從研究教師自我效能的學者論述看來,教師的挫折復原力對於教師自我 效能也有相關。高自我效能者傾向富於挑戰的任務,遇到挫折時亦不會隨意改 變其行為,相反的,低自我效能者不僅往往選擇較不具挑戰的任務,遇挫折時 也會採取逃避的方式(孫志麟,2009)。因此本研究針對國小初任教師在教育 現場所產生的教學挫折,並從中探討提升其復原力之歷程及方法。

參、 教學挫折及復原力之質性研究較為缺乏

有相當多的論文研究關於「挫折」這個主題,大多是針對學童、青少年 到大學生的挫折容忍力研究,除了量化的相關性研究調查外,也有不少發展出 如何面對挫折的教學策略。而在成人的挫折研究上,大部分的研究也都針對職 涯挫折進行探討,例如:護理師、創業家等。但是針對教師挫折的研究卻很少,

而僅有的少數研究也多是整個教師職涯廣泛的量化研究,調查出其挫折項目及 來源。

而關於挫折復原力,研究者整理文獻發現,教師復原力的研究大多為量 化的相關研究,只探討復原力與其他變項的關係,如:王淑蓉(2009)針對臺

而關於挫折復原力,研究者整理文獻發現,教師復原力的研究大多為量 化的相關研究,只探討復原力與其他變項的關係,如:王淑蓉(2009)針對臺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