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究我國北部地區大學生之公民參與現況,比較不同個人背景 變項的大學生在公民參與之差異情形,並探討大學生社團參與對其公民參與差 異情形。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說明研究目的,

並列出具體之研究問題;第三節針對本研究之重要名詞加以定義;第四節則說 明本研究之範圍。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背景與動機

健全穩定的現代民主社會,除了依賴政治體制「基本結構」的公正性之外,

最重要的是仰賴其組成公民的素質與態度(蕭揚基,2000)。公民的素質與態度 是公民所應具備的重要素養,也是政治社會化所欲塑造的結果;而達成政治社 會化的方式之一是透過教育,公民素養並不是天賦的能力,而是後天教育訓練 不斷形成的態度與智能。相較於其他教育階段,社會大眾對大學教育培養大學 生成為理想公民的期待更是殷切。此種殷切期待,從臺灣大學醫學院學生因上 課吃雞腿,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洪蘭教授痛批「尸位素餐」(自由時 報電子報,2009);以及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生阻擋救護車(聯合新聞網,2010)

的兩則社會新聞所引起的後續輿論可見一斑。

相對於前述大學生公民素養缺乏的負面新聞,以大學生為主體,積極關懷 公共議題的案例也時有所聞。例如:2009年5月由臺灣大學學生發起的「百大維 新」運動,提出跟學生切身相關的六大議題:運動場地、社團活動、校園安全、

綠色環境、通識教育、社會責任;認為由學生自己來對臺大做評鑑,看這些項 目上臺大有什麼問題、得幾分,並提出「具體」的改革措施,要求校方做出改 善。又或是自2012年7月開始,因為反旺中併購中嘉案,由大學生所主導的一系 列反媒體壟斷抗議活動等,都可見大學生願意負起公民責任,並以行動表達其 對社會的關懷。面對此兩種極端的公民行為表現,不免引人思考:上述案例是

2

否僅是個案?若僅是個案,一般大學生的公民參與又是如何?大學生是逃避公 民責任、不願參與的「宅」公民?又或者是具社會責任感、肯參與的積極公民?

探究大學生公民參與情形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大學生進入學術的殿堂除專業知識學習外,對於問題解決能力、溝通表達 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人際關係的建立及策劃活動的技巧等,均有賴於 社團的養成教育。然而,研究指出臺灣大學生的社團參與卻有日漸低落的情形,

且似乎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例如:井敏珠(1982)發現75%的學生參加過社 團活動;劉惠琴(1994)以問卷調查臺北地區1,495位大學生,發現有46.9%有 社團活動參與的經驗;但張雪梅(2003)則發現1995年至2002年間,參與大學 社團學生總人數沒有增加,但社團數大量增加,同時發現許多社團社員人數低 於十人,有愈來愈多社團瀕臨倒社的經營困境。「臺灣高等教育資料庫」針對 94學年度(2005-2006年)的大三學生統計資料為例,從入學後對各種社團活動 的參與,都以「從不」的回答比例最高,且都高達50%以上。邱雅芳(2009)

則發現,隨著逾九成的大學高入學率,目前臺灣的大學生對校園生活有愈趨向

「旅館式」的生活方式進行,對學校相關課外活動的參與日趨冷淡。研究者投 身大學課外活動指導組之學生事務工作十餘年,也發現大學生參與社團型態已 與以前大不相同,學生在校園來去匆匆的生活形態,就好比將校園當旅館;上 課時來check-in,下課時就趕緊check-out離開校園。近年來高教資料庫雖曾針對 大學生的社團活動參與進行例行調查,但因個人資料保護法之故,並未釋出相 關研究報告,因此無從得知大學生目前參與社團的現況,故研究者想透過本研 究瞭解目前大學生社團參與的現況,是積極抑或是被動消極,此為本研究動機 之二。

過去研究發現,大學生透過社團活動參與對公民素養的培養有其正面的效 益,如:楊極東(1976)發現大學生課外活動參與對其公民與民主生活的訓練 有所助益;楊極東與林淑玲(1992)認為民主教育的功能是社團活動最重要的

3

一部分;康筆舜(2006)針對中部大學生的研究發現,參與社團活動對大學生 而言,不僅豐富其大學生活、提升學生多元能力,更使其具備畢業後進入社會 服務他人的知能;孫建文(2008)針對高雄市大學生所做研究,發現大學生有 參與社團,其公民參與態度及行為也越高;杜繐芬(2010)針對南部大學生所 做的研究發現,學生對於參與社團活動均具有正面態度;大學生在參與社團活 動的同時,其內在態度層面與外顯實際參與行為間,對於大學生的公民參與有 相當程度的影響。然過去實證研究略顯不足,且皆受限於區域性觀察;因此,

研究者希望以北區大學生為對象,探討社團活動參與及公民參與的相關性,此 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