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團參與的意涵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社團參與的意涵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本章探討國內外與本研究相關之理論和研究,並做概要性的整理。全章共 分三節,第一節首先釐清社團參與的意涵並回顧相關研究,第二節探討公民參 與的意涵與相關理論,第三節則回顧大學生公民素養的相關研究,以作為建構 本研究架構之理論基礎及第四章研究結果討論的依據。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社團參與的意涵與相關研究 社團參與的意涵與相關研究 社團參與的意涵與相關研究 社團參與的意涵與相關研究

壹 壹 壹

壹、 、 、 、社團參與的意涵 社團參與的意涵 社團參與的意涵 社團參與的意涵 一 一

一 一、 、 、 、社團之定義 社團之定義 社團之定義 社團之定義

根據教育部對社團的定義而言,學生社團是基於興趣與需要相同的結合,

是學校內部的組織,也是超越班級科系限制的組織(引自陳家菱,1993)。一 般而言,學生社團是指在校學生為主所組成的團體,是一群志趣相投的同學,

超越班級科系的界線,基於興趣與需要共同的結合,是學校內部學生運用課暇 之餘,在學校師長的輔導之下,一同研究專門知識、技藝或休閒活動,並以自 由參加、自治方式所組成的學生團體(廖燦輝,1991)。然而國內學者對學生 社團的定義並不全然相同,茲就年代先後,羅列相關學者對於社團的定義,說 明如下:

張火木(1992)認為學生社團為校內學生依學校規定申請成立,以同儕團 體為基礎,依個人興趣自由參加之組合。

何進財(2000)認為學生社團係指一群基於共同志趣與意願的同學,自動 籌組並由學校核准成立之組織;其活動係由全體社員共同參與,由學校老師輔 導,期能達成敦品勵學之目的,增進同學之身心健全發展,使感性與理性協調,

個性與群性調和,學理與生活結合,增廣學子們的人生體驗,讓學子們體驗群 體生活的意義與價值。

10

傅木龍(2000)認為社團的定義是校內學生,依照學校規定申請成立,並 由個人興趣自由參加的組織,是學校系統中的次級系統,也是學校次文化的主 要基石。

張雪梅(1999)認為社團係指學生利用課餘時間,依據個人的興趣需要,

共同參與不同性質的社團組織,舉凡社團運作的一切,都屬於此類。

王誕生、宋美妹(2001)認為社團是由一群志趣相投的同學,運用課餘之 暇,在學校師長的輔導下,一同研討專門知識、技藝或休閒活動,以自由參加,

自治方式所組成的學生團體。

朱偉競(2002)認為社團是具有共同志趣的一群人,每個人以自由方式加 入或退出,依校規得到學校許可設立,以校園為行政組織範圍,以負責人為獎 懲接受的對象,經由組織的自治與組織文化而能以民主方式自我傳承者。

綜上所述,無論對社團定義為何,大學社團都必須有以下幾個條件:(一)

以大學生為主體;(二)因個人意願而自由參與;(三)因共同志趣或理想而 組成;(四)以民主的方式自我傳承;(五)經學校相關規定申請成立並獲核 准等五個要項。本研究將大學學生社團定義為:「一群具有共同志趣的大學在 校學生,因共同的理想及目標而結合,以個人意願自由參與或退出,依民主方 式自我傳承,並依據學校相關規定申請成立並獲核准的學生團體」。

二 二 二

二、 、 、 、社團之分類 社團之分類 社團之分類 社團之分類

大學社團大致可分為兩類,第一類為依據 2011 年「大學法」第 33 條明文 規定應輔導學生成立,由全校學生經選舉產生的學生會及其他相關自治組織團 體,此類屬於法律明文規定必須「保障成立」的學生自治團體,包含學生會、

院系學生會及宿舍自治會等;第二類為一般性學生社團,係依前述之定義「由 一群具有共同志趣的大學在校學生,因共同的理想及目標而結合,以個人意願

11

自由參與或退出,依民主方式自我傳承,並依據學校相關規定申請成立並獲核 准的學生團體。」

國內學者對社團的分類皆有不同,茲就年代先後,說明相關學者對於社團 的分類,說明如下:

楊國賜(1992)將社團分成(一)學藝性;(二)康樂性;(三)服務性;

(四)聯誼性;(五)綜合性,等五大類。

張良漢、蘇士博(2000)將學生社團分類為(一)學術性;(二)藝術性;

(三)康樂性;(四)體育性;(五)政治性;(六)聯誼性;(七)服務性 社團,共七大類別。

教育部於 2002 年所公布之大專校院社團一覽表中,將學生社團劃分為以下 十大類型:(一)系學會;(二)服務性;(三)生命關懷類;(四)學藝類;

(五)聯誼類;(六)全校類;(七)康樂類;(八)體能類;(九)思潮類;

(十)綜合類。

臺灣大學(2013)則依據「學生自治組織及學生社團輔導辦法」,將學生 組織區分為「學生自治團體」及「學生社團」兩大類。學生自治團體包括學生 會、研究生協會、院(系、所)學生會及研究生會等;學生社團則分為學術、

服務、學藝、康樂、聯誼及綜合或體適能等六大類。

綜合上述分類,並參考教育部每年舉辦「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及全校性 學生自治組織評鑑暨觀摩活動」之評選類別,以及臺灣大學社團之分類方式,

研究者將全校性學生自治團體(學生會)與系學會合併歸為一類,因此本研究 將社團分為五大類,分述如下:

(一)自治性社團:以學生自治或系學生發展為宗旨者。例如:全校學生會、

英文系、國文系等各系學生會。

(二)服務性社團:以校內外服務及推展社會服務為宗旨者。例如:童軍團、

慈幼社、生命關懷社等。

12

(三)學術、學藝性:以學術研究、文藝或技藝發展為宗旨者。例如:英文研 習社、投資理財社、電腦研習社等。

(四)體能、康樂性:以提倡正當休閒康樂或體能活動為宗旨者。例如:籃球 社、康輔社、國標社等。

(五)綜合、聯誼性:以促進友誼、砥礪情操為宗旨者。例如:各地區校友會。

三 三 三

三、 、 、 、社團活動 社團活動 社團活動 社團活動參與 參與 參與之功能 參與 之功能 之功能 之功能

大學生參與社團活動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例如,前教育部長林清江(1979)

從教育社會學的觀點,指出學生社團活動對於大學生社會化的教育功能,有重 要的影響。傅木龍(2000)亦指出透過學生社團活動的參與,可以獲得具體且 豐富的人生經驗,更能幫助學生學習社會化,增進人際關係,更可以促進學生 的學習與發展。何進財(2000)則認為學生社團活動能達成敦品勵學之目的,

增進同學之身心健全發展,使感性與理性協調,個性與群性調和,學理與生活 結合,增廣學子們的人生體驗,讓學子們體諒群體生活的意義與價值。茲就年 代先後,羅列國內學者對於學生社團活動參與之功能,說明如下:

楊極東(1976)指出學生社團活動功能有(一)個人需要的滿足;(二)

德育的培養;(三)群育的陶冶;(四)知識領域的擴展;(五)特殊興趣的 發展;(六)領導才能的培養;(七)身心健康的增進;(八)心理治療的功 能;(九)安定學校環境;(十)經濟觀念的建立;(十一)社會需要的發展;

(十二)公民與民主生活的訓練等功能。

周甘逢(1992)發現社團具有下列功能:(一)發展個性,陶冶群性;(二)

配合各科教學,藉收相輔相成的效果;(三)領導才能的培養;(四)民主生 活的訓練;(五)增進身心健康;(六)建立正確的經濟觀念;(七)安定學 校環境。

13

楊極東與林淑玲(1992)認為社團活動是大學校園中大學生既已形成次文 化的重要環境,認為民主教育的功能是社團活動最重要的一部分。

張雪梅(1996)指出社團活動賦有多元功能的概念,必須讓全校師生有明 晰的認識。其多元功能包括:(一)發展組織與領導能力;(二)增進參與社 會的正向經驗;(三)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四)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機會;

(五)調劑身心健康;(六)促進自我了解與自我肯定。

邱皓政(1996)認為社團活動的發展功能包括:建立認知社會與服務社會 管道、人際互動的廣泛經驗與學習、學生多元化學習及探尋自我潛能的機會、

以及學生試探性向發展興趣的機會。

林至善(2000)綜合國內外學者對學生社團功能的觀點,認為學生社團有 以下之功能:(一)發展多元化的興趣;(二)培育學生服務熱忱;(三)領 導力的培養;(四)人際關係的建立;(五)訓練自治自律的能力;(六)自我瞭 解與成長;(七)組織經營的學習;(八)健全人格之培養;(九)奠定未來 就業市場的優勢。

傅木龍(2000)社團對大專學生的實際的功能,大致可包括六大層面:(一)

良好人際關係的建立;(二)滿足個人的社會參與;(三)適應民主的生活方 式;(四)熟悉行政工作流程、步驟及規範;(五)學習企業管理的方法;(六)

培養同理心及服務熱忱。

何進財(2001)認為學生參與學生社團,可增進自我了解、自我發展、自 我實現,在群眾中也能訓練口才與領導才能。

黃玉(2001)指出社團經驗會影響臺灣大學生心理社會發展,參加社團且 有幹部經驗的學生在「能力感」、「情緒管理」、「自主性」、「自我認定」

及「目標發展」上顯著高於未參加者或只作社員者,而社團中領導經驗可促進

14

學生在「能力感」、「自主性」及「目標」上的發展。

羅中展(2002)認為社團活動正因為可以為同學提供一個絕佳的生活成長 的學習環境,所以在其中所培養及訓練得到之人際關係、自我表達、自信心、

經營管理等技能,都是我們期望能早日擁有的社會生活技能。

張同廟(2003)認為學生參與社團活動是培養人格教育一個相當重要的環 節,許多實證研究顯示,社團活動對教育具有正向價值,並且對增進社會經驗、

領導才能、情緒管理、利他價值、服務觀念、生涯規劃及生活滿意度等皆有正 向的效果。張同廟(2007)進一步指出社團活動至少具備下列幾點功能:(一)

提供發展多方面興趣,增加休閒活動的選擇性;(二)增進參與社會的正向經驗,

有助於培養學生服務社會的熱忱;(三)培養領導的能力與被領導的胸襟;(四)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成為一位受歡迎的人;(五)訓練自治自律的能力,成為 一位具有獨立思考的人;(六)促進自我了解和自我成長;(七)健全組織發展,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成為一位受歡迎的人;(五)訓練自治自律的能力,成為 一位具有獨立思考的人;(六)促進自我了解和自我成長;(七)健全組織發展,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