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階段以「情意」為主要(陳玉琨,1997)。綜言之,小學階段的環境教育以情 意目標最為重要,而情意目標包含了環境覺知與敏感度、環境價值觀與態度。

有了環境覺知與敏感度進而能發展環境價值觀與態度。Iozzi(1984)針對 有關環境教育中情意教育的研究論文加以分析,發現:積極的環境價值觀和 態度可藉由特別設計的教材教法有效的培養,而各類教學法對環境價值觀和 態度的培養都具有效果,且積極的環境價值觀和態度一但獲得,可以長期維 持。因此,積極的環境態度可經由設計過的教材教法培養,一旦積極的環境 態度養成,此態度可望長期維持。因此,本研究欲設計並實施蝴蝶生態教學 課程,以探討國小學童的環境意識。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節敘述研究者設計蝴蝶生態課程教學及探究此教學對學生環境意識之 影響的背景及動機。

一、研究背景

研究者所任教的快樂國小屬於農村型小學,密集農業與畜牧業雙重汙染 下,學區自然生態資源貧乏,校園內生態資源亦不多。過去在學校經常發生 學生任意傷害小動物生命、行為粗暴等情事,以及四年級自然教師在昆蟲單 元養蠶,飼養過後,蠶蛾、卵、蟻蠶的處理總成問題。

林柏昌、林有義(2008)認為,飼養蠶寶寶無理想善後處置,而部分適應 都會環境的蝴蝶容易就地取材,飼養後可現地放生,是理想的飼養觀察素材。

此類蝴蝶的食草及幼蟲取得容易、易復育,是小學階段自然生態教學入門的 好題材。為改善校園生態環境,提供自然教學資材,決定選擇營造蝴蝶生態,

以養蝶取代養蠶。

3

99 學年度,在幾位老師的共同參與及家長會的支持下,開始了蝴蝶園的 建置。老師及家長的努力維護,加上食草、蜜源逐漸擴充,蝴蝶的種類及數 量愈形豐富。

快樂國小雖然屬於農村型的小學,但學生和臺灣大多數學校的學生一樣,

在過度文明的生活環境中,電視、電腦成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對生活周 遭的一草一木、蟲鳴鳥叫,表現出冷漠與疏離。研究者在﹤失去山林的孩子 --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一書中,發現本校學生同樣有「大自然缺失 症」的問題。大自然缺失症不是醫學名詞,它指的是「人類因疏遠自然而產 生的各種表現,如感覺遲鈍、注意力不集中、好發生理和心理疾病。」書中 提到(Richard Louv,郝冰、王西敏譯,2009):

個人或文化層面的自然缺失可以被識別和糾正,但自然缺失只是問題的 一面,另一面則是大自然的多元豐富。透過大自然缺失症的表現,我們可以 更清楚地了解自然對於兒童生理、認知和精神等有哪些益處。事實上,新的 研究焦點,不是在自然消失時,我們失去了什麼,而是有機會和自然共處時,

我們能獲得什麼。

研究者讀後頗受鼓舞,覺得只要增加校園生態的豐富度,增加學生與自 然共處的動機與機會,學生應該會有所獲得,有所轉變。吳海音(1999)認為 以熟悉或可就近觀察的生物為生態教材,對於養成環境意識及生態關懷有相 當大的助益。是故,要達到環境教育目標,以可就近觀察或熟悉的生物當做 生態教材應有助於環境意識的養成。而校園常見的蝴蝶其幼蟲易觀察、易飼 養,加以蝴蝶的美麗,與其完全變態的生命史,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陳維 壽,1997),故本研究以蝴蝶生態教學來探究實施教學是否能提升國小學童之 環境意識為主要研究目的。

4

二、研究動機

在快樂國小蝴蝶園建置的一年後,研究者開始擔任四年級自然教師,辦 公室座位開始出現各年級學生報告他們在校園裡發現的蟲,甚至直接把蟲送 來,詢問「這是什麼?」、「有沒有毒?」等問題。研究者發現蝴蝶園建置後 學生開始對校園自然生態產生好奇心、興趣與學習意願,經常看到學生下課 時間流連蝴蝶園,或是遇到學生回報蝴蝶園的新發現,當然也有私自採摘蝶 蛹、抓取幼蟲的負面行為。在研究者擔任四年級自然領域教師後,發現以下 情事:

(一) 從上課及課餘時間,學生(通常是進辦公室,或校園中遇到)的提問 及報告,研究者發現關心校園內的小動物(不限於蝴蝶)的學生日多。

(二) 昆蟲單元教學前,一個班學生只說得出一、兩種蝶名;教學後,輕 易說出近十種蝶名。

(三) 學生私自抓走大量幼蟲飼養,不知善待與尊重生命,其中不乏生態 知識豐富(從書籍影片學習得來)的學生。

(四) 飼養蝴蝶的課程中,部分學生將蝴蝶幼蟲視為寵物,研究者擔憂飼 養活動成為負面的生態教育。

吳海音(1999)認為,「如果環境教育中的生態教材,是以我們熟悉或可就 近觀察的生物為例,對環境意識及生態關懷的推動與養成,應有相當大的助 益。」蝴蝶園建置的主要目的正是希望提供在生態教育方面的活教材、活化學 習,期盼以蝴蝶生態學習為基礎,能喚起學生的環境識覺與關懷,強化、落 實環境教育。然而,以「蝴蝶生態」為主的生態教學課程,其教學成效為何?

學生的環境意識是否可以因而提升?此為本研究之研究動機一。

許民陽(2011)認為經由「實際的體驗與接觸」的教學「才可以在一般課堂 之外」,「由對自然環境的認識中,洞察環境危機,嘗試配合解決環境問題。」

5

當蝴蝶生態成為校園生活環境的一部分,經過四年級的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課程昆蟲單元的教學,學生的環境意識能因此提升嗎?飼養蝴蝶的課程對於 學生的環境意識會是正向提升嗎?若再加上蝴蝶生態的體驗活動,結果又是 如何呢?故本研究欲探究實驗組班級實施四年級昆蟲單元教學,搭配飼養蝴 蝶的課程與蝴蝶生態的體驗活動的蝴蝶生態教學,其學習成效如何?能否提 升學生環境意識?控制組實施四年級昆蟲單元教學,其學習成效又是如何?

學生環境意識又有何變化?此為本研究之研究動機二。

故本研究首先蒐集蝴蝶生態相關教材、書刊、網站來編製蝴蝶生態教學 課程,再分析不同實驗組別學童之蝴蝶生態教學學習成效與環境意識的差異 情形。最後,探討實驗處理後的國小學童,其蝴蝶生態教學學習成效與環境 意識的相關情形。

綜上所述,本研究旨在進行蝴蝶生態教學,以探究蝴蝶生態教學對國小 學童環境意識之影響。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