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章簡述本研究之背景與動機,並定義本研究之相關名詞。全文分為三節,第 一節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說明研究目的、問題及假設,第三節則為名詞解 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自2002 年教育部創造力白皮書發布後,創造力受到重視的程度日益攀升,而 培養創造力的重責大任則落到了各級教師身上。教學現場圍繞著創造力所發展的 教案及研究如雨後春筍般產出,各家爭相發展能提升學生創造力之教學方法,以期 能達到提升學生創造力的成效。

創造力是一種能力,通常包含擴散性思考中的敏覺力、流暢力、變通力、獨創 力及精進力(陳龍安,2006)。既然稱之為能力,即有藉由各種方法學習的可能。

Williams(1972)認為,每個人天生具備創造力的潛能,而後天的環境和教育,會 影響其創造力的表現。Guilford(1968)亦指出,創造性思考可以藉由學習加以增 進。張世彗(2007)從行為主義取向說明創造是一種可以學習的複雜的行為。綜合 前述,創造力是可以藉由學習加以增進的一種行為或能力。

因為創造力可以被學習,延伸出創造力教育一詞。創造力教育(teaching for creativity)是以激發或培養學生創造思考能力為目標的教學(陳龍安,2006),在 教育現場中尤其被重視。而達成創造力教育的方法有許多種,郭有遹(2001)指出,

發展創新力的方法有求新法、示範法、增強法與壓力法等四種,其中示範法是藉由 讓受試者理解創造作業所要達到的標準,達到增進作業創造力的效果。「示範」指 的是說明及表現可供學習的方法,例如提供範例。在教學現場中,提供範例是各科 教師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教學技巧,不管是在寫作、數學、生活科技或是美術的教學,

都可以見到範例的應用。

2

根據Piaget 的基模建構理論,Sweller & Cooper(1985)建議學生利用範例來 學習特定問題。而學習心理學所談到的學習遷移(learning transfer),指過去學習所 獲得的知識、技能、方法及態度等內容對學習新事物所產生的影響。劉映(2011)

指出範例教學有助於學生產生學習遷移,亦即範例會對學習產生影響。

Sweller 的認知負荷理論,延伸出許多範例在數學領域教學上應用的研究。數 學領域教學中所展示的範例,提供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的模仿與練習,有助於相似 問題的解決。而Dewey(1910)視創造力為一種問題解決的能力。可見範例的呈現 對問題解決,亦及創造力的提升有一定的幫助。除了數學領域以外,在設計、美術 等其他領域,也有與範例的相關的探討,研究指出觀摩創意的展示作品、創意的點 子,可以從中提升自我的創意,且創意是可以學習、模仿、改進、強化的(李分明、

莊耀輝,2008)。當創意受到限制或停滯時,教師可提供線索或指引來激發學生的 思考(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綜合上述,範例可以視為是一 種提升創造力的方法。不過,文獻也同時提到,提供的時機是在當創造力已有侷限、

有強化的需要時,提供範例才可以對創造力的提升有所助益,說明範例對創造力的 影響,與個體本身的狀態有關。

縱使許多文獻支持指引及線索是可以增進創造力,但是亦有研究持不同的看 法。Ward、Smith 與 Finke(2005)認為實例對於問題解決有正向影響,但也有阻 礙創新的可能。在接受範例的提示後,受試者可能會因為範例的內容而造成心向作 用,造成阻礙創新的現象。Smith, Ward, & Schumacher(1993)提出順從假說,指 出提供範例可能會抑制創造力的產生,使個體無法逃脫範例的框架束縛。Jansson

& Smith(1991)提出設計固著,指設計者盲目的堅持某種思想概念,限制了設計。

無論是順從假說或是設計固著,都與心理學中所提的功能固著(function fixedness)

有關,都是表示個體在某種情境脈絡下,於解決問題的時候受到限制,妨礙創新、

影響思考。研究者也曾在美術課時,因教師提供優秀作品參考反而受到影響,遲遲 無法動筆的經驗,一方面認為自己無法畫出如此優秀的作品,一方面也因為畫作的

3

風格及構圖而使自己的創作受到侷限,換句話說,研究者因本身的能力以及範例的 性質而使得創造力受到限制。根據「專業知能的反向效應」相關研究(Kalyuga, Ayres, Chandler, & Sweller,2003; Kalyuga, Chandler, Tuovinen, & Sweller, 2001),對於問題 解決精熟者提供範例,反而會增加其認知負荷量,無助於學習。而根據Vygotsky 近 測發展區理論,在近測發展區提供協助才能有效使學生達到潛在發展區。提供程度 過低或過高的範例將無助於學習。範例對創造力的提升有所影響,但是提供時機必 須是在個體本身創造力有所限制時。範例對個體創造力所產生的影響,會依據範例 的內容以及個體本身的狀態而有所不同。

研究者曾在課堂教學生繪製心智圖,一開始先提供基本範例,部分學生即可繪 製出具有創造力的心智圖,而在蒐集具創造力的優秀作品供他班學生參考後,部分 學生的作品創造力提升了,而部分原被視為富有創造力的學生作品卻未有更多的 進步。因而使得研究者產生了幾個問題:不同的範例究竟是如何影響個體的創造力?

而不同創造力程度的個體,是否因為接受不同的範例而有所影響。

Mueller(1978)曾利用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進行研究,發現高創意示範會提高 受試者在圖形分測驗中變通力、獨創力以及精進力的表現,低創意示範則使個體表 現顯著低於未提供範例以及高創意範例組。亦即範例本身的創造力程度對個體的 創造力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在國中生活科技教學部分,評量學生在接受高級與中級 創意成品範例後的創作表現,在主題設定、色彩變化、造型變化及外加機能,都有 正面的創意效果(張玉山、李大偉、游光昭、林雅玲,2009)。該研究未提及學生 本身的狀態,對學生本身的創造力部分並無著墨,創造力的表現是針對作品的外觀、

材料及機能等,無法看到創造力中流暢力、獨創力、變通力等項目的差異。林美宇

(2010)的七巧板實驗指出,不同示範類型僅對低創造力的個體會造成影響。該實 驗使用七巧板,雖能看到擴散性思考的向度,但與張玉山等人的實驗同屬操作性質,

難以看到在語文方面的表現。語文方面的創造力表現雖可在Mueller(1978)的研 究中看到,但該研究年代久遠,且與林美宇(2010)的研究同是採用大學生為研究

4

對象。研究者身為國中教師,期盼能了解高低獨創力範例應用在國中學生上的效果,

進行相關研究,將有助於教學現場教師的課程準備,給予教師進行創造力作業時的 範例依據。

第二節 研究目的、問題與假設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