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知識經濟1的來臨與資訊科技的發展

早於廿世紀的七十年代初期,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 D. Bell)於1973年 所著之「後工業社會的來臨」《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一書中,

即已探討到理論及知識對於新技術或科學創造與發展的重要性,首先揭櫫「知識」

係作為後工業社會的關鍵性資源,也就是所謂的知識財產(intellectual property),

(王宏周等譯,1989:156、215)。而在現今社會環境之中,這種快速流動的資 訊使經濟活動的平衡狀態正逐漸改變當中,由以往的物質製造業移至資訊處理、

知識蓄積和知識製造的產業(Burton,1999:12),這都拜於近年來網路及資訊科 技文明的躍進,改變了傳統經濟發展模式,正如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即將改變人 類的生產模式及流通效率,然二十一世紀將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資本」

(Intellectual Capital)將成為組織的第五種資源(吳瓊恩,2002:2)。

二、組織維持優勢的工具

組織在面對競爭日益加遽的資訊化及全球化的時代中,其成敗關鍵繫於是否 能創造出「持續性競爭優勢」(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使其能在變動不 居的環境中得以存活下來,進而發展出獨特的競爭力,展現出卓越的績效

(excellent performance);而組織「獨特的競爭力」(distinctive competencies)之來源,

則係由兩種互補的要素所組成:資源(resources)以及能力(capabilities)(Hill

&Jones,2004),因此現代的組織如何取得與運用(涉及到組織本身的能力)其本身 或外部的知識資本(資源),已被公認為組織成功的重大要素之一(Henry,1999:

82)。另外,Bill Gates在其《數位神經系統》一書中亦提到:政府比其他任何的

1 知識經濟(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一詞,於 1996 年由聯合國經濟合作開發組織(OECD) 所提出,而對於知識經濟的定義為:將知識及資訊,作為生產力中決定性的要素,進行生產、交 換和分配的經濟,以創造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與效率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引自 吳瓊恩,

2002:206)。資料來源: OECD(1996)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Paris : OECD.

組織更能因採用數位化的資訊科技而提昇公共服務的品質與效益,同時亦可改善 官僚組織之弊病(樂為良譯,1999:339-352),Beckman(1997)和Zimmermann(1999) 也認為,政府機構在其本質上即為適用知識管理原則的組織,而其運用知識管理 的成敗將影響其決策效能和施政品質,所以政府組織更應藉由資訊科技之利,以 及知識管理之器,來改善傳統官僚組織對於知識流動的限制,並提昇政府的組織 績效和服務品質。

三、知識管理中的靈魂

就流程論的觀點而言,在知識管理眾多流程與活動2當中,以知識分享為首 要核心關鍵。Nonaka和Takeuchi(1995)也認為,知識是存在於個人,而重要的是 如何使個人的默會知識能在組織內與其他成員分享與互相流通,並進而轉化成為 組織的知識。Davenport和Prusak(1998)也強調,組織中的「人」是知識分享與創 造的重點,換言之,知識的分享才是組織知識管理的真正成功關鍵。Hendriks(1999) 在知識管理眾多議題當中,其發現知識分享扮演著關鍵議題的角色,他認為:「知 識管理」其實只是關注「知識分享」文化的術語,工作環境系絡(context)中的社 會互動(social interaction)才是知識管理的重心,而政府組織的知識分享與持續學 習,才是政府組織維持治理優勢(Good governance)的所在。政府組織雖透過知識 管理或許能有效提升政府的決策效能,惟決策效率的提升並非政府存在的最終目 的,知識管理畢竟對於政府而言只是手段,對於提供民眾需要的服務才是政府存 在的意義,然而知識管理也可以視為一種強調「公共性」的參與式治理工具3, 公共管理者能在「聽命令」與「專業責任」間的抉擇之中,對其所產生的治理困 境而有所解決(陳敦源,2004:100)。

2 Beckman(1997)認為知識管理式組織利用正式管道來獲取有用的經驗、知識以及專業能力,使

其能幫助組織創新並提昇績效,而其執行過程可分八步驟:知識定義、知識擷取、知識選擇、知 識儲存、知識分享、知識運用、知識創造以及知識銷售。資料來源:

3 參與式知識管理是指是公部門著重「社會審視」與「民主審議」的一個決策過程;在目的方面,

參與式知識管理要達成降低外部成本的共識治理、真實彰顯的事實認識、以及權力制衡的目的;

而就實行方面,本文提出平等參與、對話學習、審議判斷、效率平衡、以及透明課責等五項原則,

這些原則可以作為政策參與程序設計的原則,也可以作為發展參與知識管理之績效評估標準的理 論基礎(引自陳敦元,2004:100)。資料來源: 陳敦源,(2004),「人民、專家與公共政策︰民主理

論下的「參與式知識管理」,國家政策季刊,第三卷,第一期,第100 頁

四、學術與實務的激盪

而近年來的公共行政領域中,首開國內對於知識管理的研究,如吳瓊恩(2002) 教授以知識的本體論和知識創造論為國內公共行政領域建立知識管理的典範,而 後若干相關層面的議題也隨之興起,如從資料採礦的技術觀點,探討公部門知識 管理的技術與系統架構,以「轉換民眾意見為施政知識:知識管理與資料採礦的 觀點」為主題,探索資料採礦的資訊科技與其方法,以作為將民眾陳情內容轉換 為可用施政知識的基礎,以及發展透過資料採礦原理建置的內容分析雛型 (蕭乃 沂、陳敦源、黃東益,2002) 。也有從政策績效評估面去看公共行政的知識管理,

以實證的觀點建構出知識管理的績效衡量指標,其包括投入面:知識深度與廣 度;過程面:知識普及度、知識成長與知識擴散;結果面:知識整合力、知識轉 化力以及知識創造力,作為政府知識管理績效之依據(郭昱瑩,2002),也有從網 絡社會與知識經濟的崛起下,政府面對的施政困難,主張政府生產力應以知識管 理為其思考核心,提供有利掌握知識的架構與知識流通速度、廣度、創新能力、

資訊蒐集與整合能力等作為政府生產力考量的面向(朱智帆、史美強,2003:26)。

以及劉宜君發現國內公部門知識管理之文獻,多從政策知識、組織結構、檔案管 理、績效評估以及政策個案與電子化政府等角度去探討知識管理在公部門應用之 重要性(劉宜君,2004a:75)。劉宜君(2004a:198-200)歸納出上述公部門之知識管 理相關研究議題後並提出幾項重點和建議,在重點部份:(一)目前公部門知識管 理及分享之研究,較少從公務人員個人對於知識管理及分享行為或態度上認知的 實證性研究,因此公務人員對於知識管理及分享的認知與動機,將是發揮知識管 理及分享成效的關鍵。(二)公部門在推動知識管理以及知識分享時,其主要限制 在於沒有建立適當的機制,以及缺乏誘因制度、閱於分享的組織文化、知識網路

4及實務社群5(Community of Practices,簡稱CoP)。在建議部分:(一)在全球化知

4知識網絡是以社會學的網絡分析途徑,以暸解網絡的行動者對於資訊、知識、理念、意見、觀 點和建議的交換與分享,人與人之間如何藉由共同目標或關心議題的相關知識傳遞與分享,而被

識治理的時代中,全球公共政策知識網絡可以作為政府知識管理以及參與全球事 務的模式。(二)領導者的全球視野,利用資訊科技結合知識管理以提高國家及城 市的競爭力。(三)強化本土實證性的研究,並集中政府部門知識管理、知識分享 認知以及知識網絡建立的實證研究。

因此很少有關於公部門的知識分享與創新,其原因賴於公部門科層結構、組 織文化以及高層掌握知識等,造成知識管理推行不易。黃朝盟(2005:156-157) 也以實證研究證實政府知識管理所面臨的現況與挑戰,並提出跨組織知識管理與 分享活動的重要性,根據他的調查研究顯示如圖【1-1-1】所示,目前政府組織 知識管理所面對的挑戰為:重視資訊科技而忽略組織層面上的議題(69.20%)、缺 乏高層主管的支持(69.20%)、員工抗拒(84.60%)、難以獲得員工的默會知識 (82.10%)以及員工使用資訊技術能力(84.60%)。由此可得知將近八成五的公務人 員認為,知識管理中所面臨的挑戰為重視資訊科技而忽略組織相關議題,以及員 工本身缺乏時間、資源以及資訊科技能力已進行知識分享。前者代表著公部門在 推動知識管理或知識分享時應該強調組織的文化環境以及人員的認知態度,正如 Taylor(2000)所認為政府在推動知識管理時並非單指新部門的建立、聘任新人 力,而是使組織內部員工皆能充分體認(perceived)知識產生、分享與應用之重要 性(Taylor,2000:3),進而建立成員對於樂於知識分享的組織氣候認知;後者表示 個人本身分享知識時所面臨的資源充裕程度的問題。

連結在另一個網絡結構中,彼此之間如何協助學習(引自劉宜君,2004b:32)。資料來源:劉宜 君,(2004b),「政府部門應用知識網絡之研究—以阿瑪斯號洩油事件為例之分析」,公共行政學 報,第十三期,第27~58 頁。

5Wenger(1998)指出實務社群的意義是由三個要素所組成的: 1.共同的參與投入(mutual engagement) 所謂實務,是指人們實際付諸行動來參與投入。實務社群不只是將人聚集起來並給予代表名稱而 已,重要關鍵是人員的共同參與投入。2.聯合願景(joint enterprise)參與者認同社群所要追求的事 物,通常在實務社群剛形成時產生。同時藉由願景所傳遞目標,在參與者之間創造共同的責任關 係。3.共享的智庫(shared repertoire)在共同追求願景的過程,也創造了參與者的資源。而這就是 一般所談的智庫,包含了社群在活動期間所產生或採用的事物,例如一般例行的活動、文字、工 具、行動、做事的方法等。資料來源: Wenger , Etienne (1998)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Learning ,Meaning and Identify , Cambridge ,U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s.

0.0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重視資訊科技而忽略組織層 面上的議題

缺乏高層主管的支持

員工抗拒 難以獲得員工的默會知識

員工使用資訊技術能力

政府組織知識管理所面對的挑戰

圖【1-1-1】:政府組織知識管理所面對的挑戰

資料來源:黃朝盟,(2005),「政府組織的知識管理現狀與挑戰」,

政治科學論叢,第二十四期,第 156 頁。

然而對於目前政府未來知識管理工作最需改善的項目,如強化員工知識分享

然而對於目前政府未來知識管理工作最需改善的項目,如強化員工知識分享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