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隨著電信科技不斷推陳出新,手機不僅款式多,設計新穎,其功能也不斷擴 充與提升,除了通話與簡訊功能外,兼具了拍照、影音多媒體、上網與遊戲…等 功能,不只成年人人手一機或多機,甚至絕大多數學生也擁有個人手機,畢竟它 對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性,但另一方面,也造成許多人對手機產生了極大 的依賴性,其負面影響值得我們深思與擔憂。本章主要針對研究動機與目的之闡 述,清楚瞭解本研究背景與其重要性,並透過研究問題的提出,清楚呈現本研究 的主題。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 研究背景

2011 年 7 月環保團體與許多的學生家長代表,聚集在教育部門口舉手高呼

「教育部硬起來!」希望藉由行動呼籲校園禁用手機(陳心冕,2011)。因根據 世界衛生組織研究,長期暴露於手機電磁波容易致癌,兒童、青少年使用手機,

大腦吸收的輻射量,高於成人 2 倍,而頭骨腦髓吸收率則高於成人 10 倍,所以 希冀此次理性和平的訴求,教育部可以下達公文明定校園禁用手機,以維護台灣 未來主人翁的健康。

「學生該不該帶手機上學?」早已是各國教育界討論的話題,許多家長為掌 握子女行蹤與安全而買手機給孩子,卻也造成不少困擾,如詐騙、色情簡訊散播 或手機通話費日益高漲,而隨著手機功能愈來愈多,利用手機上網、玩遊戲與其 他媒體影音,嚴重影響學生學習的心思與專注力,目前部份學校實施的「禁機 令」,又能發揮多大功效,是值得我們教育人員深思的地方(江昭倫,2011)。韓 國在 2006 年就曾發生過一名 17 歲的學生因利用手機沉迷於網路遊戲而欠下鉅額 的手機費高達 370 萬韓元,由於無法償還而自殺事件,因此韓國政府立法監管對

青少年手機的使用(廣州日報,2006)。去年 12 月新竹某國中也曾發生過學生因 上課玩手機被老師沒收,竟憤而拿掃帚追打老師甚至揮拳相向的事件,今年 9 月一名男高中職學生也因講手機太大聲,引發女同學不滿而夥同十幾名男女生持 鋁棒狠打男學生,因手機洐生的負面新聞在學校陸續傳出,而低頭玩手機長期容 易頸椎退化、導致頸脊髓病變,陸續到醫院求診的病人也日益年輕,所以教育部 在今年 9 月份召集專家學者明定「校園攜帶行動電話使用規範原則」,希望高中 職以下學校依據此規範原則,訂定各校相關管理辦法(教育部,2011)。

然而,手機已是學生隨身攜帶的物品,而學生攜帶手機至學校上課也是社會 趨勢,但上課時傳簡訊、玩手機遊戲、聽音樂等不合宜的手機使用行為時常發生,

甚至因深夜手機聊天或手機上網致使手機費高達數萬元的個案或其他暴力事 件,身為教師要如何讓學生擁有正確的媒體素養(如使用手機、網路的觀念), 必須自己先瞭解學生依賴手機的原因,從中瞭解並端正學生使用手機的觀念,鑑 於上述理由,研究者認為此題目在教育上有其重要性,所以有其研究之必要。

貳、 研究動機

自 1997 年政府開放行動通信業務以來,台灣行動電話用戶的普及率從原本 的 6.9%成長至 2011 年為 121.4%,用戶數高達 2,813 萬戶,其中 3G 用戶為成長 的主力約為 1,935 萬戶,佔全台手機門號數比例 68.8%(如圖 1-1),另外在手機 文字簡訊數方面,2011 年第 1 季文字簡訊總量約 19.2 億則,較去年(2010)同 季增加 24.6%,平均單月簡訊數高達 6.4 億則,這也證明利用手機進行文字溝通 或聯絡對民眾來說已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現在手機對許多民眾來說,已視 為跟錢包一樣的隨身重要物品,對它日漸產生依賴。近年來隨著通信產品不斷的 推陳出新,智慧型手機相繼問市,在各家電信營運商促銷智慧型手機的帶動下,

使用人口成長飛快。根據資策會 FIND 中心(2011)調查結果顯示台灣用戶持有 智慧型手機普及率達到 12.9%,有近 300 萬人持有智慧型手機,到 2015 年台灣 持有智慧型手機比重將達用戶數一半。而智慧型手機搭載的功能如上網瀏覽網

頁、收發電子郵件、使用社群網路、GPS 定位或下載應用程式…等,在在吸引許 多人加入姆指族的行列,也造成許多人對手機日漸產生過度依賴情形。所以當手 機成為生活上的一部份時,習慣它的便利後,便很難捨棄它不用,而且有手機在 身便會有種安全感,沒有手機就會坐立難安,這意謂著已經產生所謂的「手機依 賴」或「手機沉迷」的情形(陳秀蓉,2003)。

圖 1- 1 台灣行動通信用戶數一覽表

(資料來源:資策會 FIND)

在學生手機使用調查方面,2011 年 5 月金車教育基金會的調查報告指出,

10 到 20 歲的台灣青少年中有個人手機者達 80%,比 2009 年成長 15%,其中高 中職學生擁有手機者達 96%,而大學生比率更高達 99.5%。報告中透露出另一項 重要訊息,有 93%的青少年有手機焦慮或不安的傾向,造成他們不安原因是因為 沒帶手機出門、手機沒電、打電話對方沒接或不通,這些資料都明白指出手機已 成為青少年的民生必需品(陳怡靜、林曉雲,2011),愈來愈多的學生對手機日 漸產生依賴。另外澳洲昆士蘭科技大學完成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高達 20%的民 眾承認有強迫性使用手機症狀,心裡明知撥打次數過多,在手機花費金錢與時間 上過多,但就是無法克制(柯俊銘,2011)。而韓國資訊通訊部主持的研究發現,

接受調查的 1085 名 9 至 19 歲的青少年中,111 名承認自己使用手機成癮,最受

依賴或強迫性使用手機的事件層出不窮,而手機依賴或沉迷雖非正式上的醫學診 斷,但已被認為與賭癮、毒癮與酒癮等疾患類似,不僅對身體造成危害,還對日 常生活造成了影響,使其身心受疲,所以青少年過度依賴手機,是繼「網路成癮」

後的另一項隱憂,值得我們教育人員好好正視此問題。手機被視為既是流行、也 是科技,手機創造了自己的用戶文化,也創造新的都會文化與生活方式,而人們 在享受新科技與新通訊帶來便利與娛樂的同時,也讓他們不知不覺成為手機的奴 隸一族(廖婉沂,2008)。根據上述資料顯示,青少年有不同的手機使用行為與 依賴程度,所以研究者想知道台東縣高中職學生手機使用的現況?是否有手機依 賴情形發生?

然而,手機依賴或手機沉迷似乎是伴隨著手機使用後所產生的一個重要現 象,為什麼會造成手機依賴?台東縣高中職學生手機依賴的影響因素為何?是研 究者接下來想探討與了解的問題,但目前國內學者針對手機依賴方面的研究極 少,何況是以青少年或高中職學生為對象的研究,利用手機依賴與手機沉迷為關 鍵詞查詢,在台灣期刊論文或碩博網沒有相關研究,但在大陸或其他國家已有許 多類似的研究。根據大陸學者房敏(2007)研究報告指出,造成學生手機依賴的 主要原因是來自於手機本身的優勢與學生的心理需要的訴求,因手機功能發展快 速而且方便攜帶已成為繼報紙、廣播、電視及網路之後的第五媒體,而學生面對 繁重的課業壓力,需要尋找適合他們身份與經濟能力的休閒輕鬆方式,所以手機 提供了多媒體的功能便以其獨特的優勢使其成為學生緩解壓力的首選,另外人際 關係之需求與消費者從眾行為也是造成依賴的原因。根據上述研究顯示,造成手 機依賴的因素有很多,研究者想瞭解造成台東縣高中職學生手機依賴的因素為 何?

影響人的行為因素很多,根據社會化理論指出,人的行為受動機影響,而動 機受背景因素影響,台灣目前學術研究針對依賴、沉迷因素的研究大都著墨在青 少年的網路使用或遊戲的沉迷與成癮。戴秀津(2003)在研究網路成癮的相關因 素時發現到,人口特性中的性別與就讀科別在網路成癮上有顯著差異,男生是女 生的 2.78 倍,高職生是高中生的 3.76 倍,而人格特質中具有神經質傾向較高者

也有顯著差異,另外人際關係不好、家庭功能有障礙者與被限制上網較多者在成 癮上有顯著差異。陳冠名(2004)針對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及網路沉迷因素的研 究,發現到就學年級較高者,其網路使用時間與及網路沉迷有愈嚴重傾向。由上 述資料來看,不同的背景變項其沉迷是有不同程度的差異,研究者想了解不同的 背景變項下台東縣高中職學生手機依賴的情形是否有所差異?而其差異情形又 是如何?

目前台灣學術研究觀點著眼於手機使用方面的實證探討,大多是偏向商業行 銷或產業發展,如楊聖慧(2005)針對台灣在學青少年以手機消費之社會化的研 究,其結果發現青少年手機消費行為忠誠度的影響明顯來自提供經濟資源的父 母,但當青少年的年齡越大時,其消費忠誠度受媒體的影響就越明顯。王偉臣

(2005)年針對青少年使用手機行為在品牌形象與消費者自我概念方面的研究,

其指出青少年消費者選擇與他們風格相近的名牌來表現出自我,並展現出對於特 定階級的認同,當品牌形象與消費者真實自我概念一致性越高,其購買意願也就 越強。綜觀來看,相較於其他手機使用普及的國家,將重點放在青少年或學生的 手機沉迷與依賴的相關研究,我國在這一方面的確是相對缺乏,然而,手機依賴 的形成除了與手機使用者本身的特質有關之外,與手機使用行為之間有什麼樣的

其指出青少年消費者選擇與他們風格相近的名牌來表現出自我,並展現出對於特 定階級的認同,當品牌形象與消費者真實自我概念一致性越高,其購買意願也就 越強。綜觀來看,相較於其他手機使用普及的國家,將重點放在青少年或學生的 手機沉迷與依賴的相關研究,我國在這一方面的確是相對缺乏,然而,手機依賴 的形成除了與手機使用者本身的特質有關之外,與手機使用行為之間有什麼樣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