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影響高中職學生手機使用與手機依賴之 相關因素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影響高中職學生手機使用與手機依賴之 相關因素研究"

Copied!
14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學科技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蔡東鐘 博士

影響高中職學生手機使用與手機依賴之 相關因素研究

研究生:陳怡如 撰

中華民國一○一年六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教學科技碩士班

碩士論文

影響高中職學生手機使用與手機依賴之 相關因素研究

研究生:陳怡如 撰 指導教授:蔡東鐘 博士

中華民國一○一年六月

(4)

 

(5)

 

(6)

謝 誌

大學畢業多年後,抱持著興奮與忑忐不安的心情,重拾學生身份來到東大教 科所就讀,回首這二年的點點滴滴,在工作、學業的雙重壓力下,論文能順利的 完成,要感謝的人實在很多!

首先萬分感謝我的指導教授-蔡東鐘老師,感謝老師體諒我在職生的身份,

犧牲許多假日或休息時間,不辭辛苦的指導,從研究題目的確立到論文撰寫完 成,給予我正確的指引且適時解決統計上的疑惑,老師細心嚴謹的指導與建議,

著實讓我受益良多。再感謝鄭承昌教授、劉明洲教授撥冗辛苦的審查計劃與論 文,謝謝你們提供寶貴且明確的建議,讓我修改論文時受用無窮,也讓論文內容 更加周全,我由衷銘謝於心。

另外,感謝協助我完成問卷設計的台東專科蔡年泰老師、新生國中楊明政主 任、公東高工吳建芳老師、富岡國小郭木財主任與東商同事劉秀文老師,感謝你 們願意在忙碌工作之餘,願意花時間審查專家問卷,也感謝協助發放問卷與協助 施測七所學校的老師,沒有你們用心與大力的幫忙,研究工作無法如此順利完成。

在論文完成期間,深刻感受到人不能獨學而無友,感謝秋有、郁玲、惟淑、

淑敏、建芳、淑慧、柏翰,當我陷入困惑時可以指點我迷津,無時無刻為我加油 與打氣,讓我可以堅持與努力,這些過程將永留我心中成一段美好的回憶。最後,

感謝台東高商的行政同仁與同事,謝謝你們排課上的協助與包容,讓我可以安心 於課業;也謝謝爸媽體諒,女兒忙於工作與課業,無法時常陪伴你們身邊,而你 們對我的支持是我完成論文最重要的激勵。

當論文完成同時,表示我的碩班學生生涯即將畫下了一個句點,由衷謝謝一 路陪伴與協助過我的人,謹以此文獻給我最愛的家人與關心我的人!

陳怡如 謹誌 民國一○一年六月

(7)

影響高中職學生手機使用與手機依賴之 相關因素研究

作者:陳怡如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學科技碩士班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影響高中職學生手機使用與手機依賴之相關因 素,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分析台東縣高中職學生在手機的使用概況與依 賴程度;本研究以台東縣七所高中職的在學學生為母群,採分層隨機 抽樣,共計抽取 1300 位學生,有效問卷為 1056 份,有效問卷回收率 為 87.42%;研究工具為自編「手機使用行為與依賴調查問卷」,所 得資料則以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多 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檢定。研究結果如下:(一)高中職學生 對手機的使用以溝通為主而影音為輔;(二)高中職學生對手機依賴

程度稍微偏高; (三)不同背景變項對「手機使用概況」 、 「手機依賴」

有顯著差異存在;(四)不同「手機使用概況」對「手機依賴情況」

有顯著差異存在; (五) 「手機使用動機」與「手機依賴影響因素」對

手機依賴為顯著正相關; (六) 「手機使用動機」與「手機依賴影響因

素」對手機依賴具有預測力。

關鍵詞:手機使用概況、手機使用動機、手機依賴

(8)

A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cell phone using and cell phone dependency among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hen, Yi-ju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cell phone using and cell phone dependency among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Researcher used survey methods to analyze the cell phone using and dependency situations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tung.

Totally, 1300 questionnaires sent and 1056 valid questionnaires taken from 7 schools, and the overall response rate is 87.42%. The research tool is “Questionnaire on the behaviors and dependence of using cell phones”

which is developed by the researcher.

The data analyzed with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ce sample t-test, chi-square test, one-way ANOVA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findngs of this study are concluded as the followings :

1. The motivation of using cell phone in the senior high students is communication and multimedia.

2. The dependency of the cell phone in th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ends to be a little high.

3.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exist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4. The different using situations have significautly difference about the dependency of the cell phone.

5. The relations between using motivation and dependence factors are positive.

6. The relations between using motivation and dependence factors can be predicted.

Keywords: the situation of using cell phone, the motivation of using cell

phone, dependence of the cell phone

(9)

目 次

謝 誌... I 摘 要... II Abstract ... III 目 次... IV 圖 次... VII 表 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壹、 研究背景 ... 1

貳、 研究動機 ...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 6

壹、 研究目的 ... 6

貳、 研究問題 ...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8

壹、 研究範圍 ... 8

貳、 研究限制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手機使用與相關研究 ... 9

壹、 手機持有率 ... 10

貳、 手機使用概況 ... 12

參、 手機使用動機 ... 14

第二節 手機依賴及相關研究 ... 18

壹、 手機依賴現況 ... 19

貳、 手機依賴定義 ... 20

參、 手機依賴影響因素之相關研究 ... 23

第三節 背景變項對手機使用之研究 ... 27

壹、 性別 ... 27

貳、 年級 ... 28

參、 科別 ... 28

肆、 小結 ... 28

(10)

第三章 研究設計... 2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29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31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31

第四節 研究對象 ... 32

壹、 研究母群 ... 32

貳、 樣本選取 ... 32

第五節 研究工具 ... 34

壹、 預試問卷編製 ... 34

貳、 填答與計分方式 ... 35

參、 內容效度 ... 35

肆、 預試實施 ... 41

伍、 項目分析 ... 42

陸、 建構效度分析 ... 42

柒、 信度分析 ... 46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46

壹、 問卷處理 ... 46

貳、 統計分析 ... 46

第七節 研究程序與進度 ... 47

壹、 研究程序 ... 47

貳、 研究進度 ... 50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51

第一節 樣本統計資料分析 ... 51

壹、 高中職學生背景資料分析 ... 51

貳、 手機使用概況分析 ... 53

參、 高中職學生手機使用動機分析 ... 57

肆、 高中職學生手機依賴情況分析 ... 60

伍、 高中職學生手機依賴影響因素分析 ... 61

陸、 小結與討論 ... 65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差異分析 ... 67

壹、 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在手機使用概況上的差異分析 ... 67

貳、 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在手機使用動機的差異分析 ... 87

參、 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在手機依賴情況的差異分析 ... 89

肆、 小結與討論 ... 91

第三節 不同手機使用概況在手機依賴差異分析 ... 94

壹、 使用支數與手機價位在手機依賴差異分析 ... 94

貳、 手機使用時間與數量在手機依賴差異分析 ... 95

(11)

參、 小結與討論 ... 96

第四節 手機依賴相關與預測分析 ... 97

壹、 手機使用動機與手機依賴相關與預測分析 ... 97

貳、 手機依賴影響因素與手機依賴相關與預測分析 ... 98

參、 小結與討論 ... 10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01

第一節 結論 ... 101

壹、 台東縣高中職學生手機使用以溝通為主影音為輔 ... 101

貳、 台東縣高中職學生手機使用以工具性動機為主 ... 101

參、 台東縣高中職學生對手機依賴程度稍微偏高 ... 102

肆、 手機依賴影響因素以人際關係為主 ... 102

伍、 不同背景變項對手機使用概況有明顯差異 ... 102

陸、 不同背景變項對手機使用動機無明顯差異 ... 103

柒、 不同背景變項對手機依賴情況有部份差異 ... 103

捌、 手機使用概況對手機依賴產生不同差異 ... 103

玖、 手機使用動機愈強造成手機依賴傾向愈高 ... 103

壹拾、 手機依賴影響因素對手機依賴呈正向變動... 103

第二節 建議 ... 104

壹、 中階類型手機是首選 ... 104

貳、 關注子女使用手機的習慣 ... 104

參、 共同制訂手機使用原則 ... 104

肆、 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 105

參考文獻... 106

中文部分 ... 106

外文部分 ... 111

附錄... 113

附錄一 專家問卷 ... 113

附錄二 預試問卷 ... 123

附錄三 正式問卷 ... 126

(12)

圖 次

圖 1-1 台灣行動通信用戶數一覽表 ... 3

圖 2-2 一週發簡訊數 ... 12

圖 3-1 研究架構 ... 30

圖 3-2 研究流程圖 ... 49

圖 4-1 手機使用動機與手機依賴之迴歸分析圖 ... 98

圖 4-2 手機依賴影響因素與手機依賴之迴歸分析圖 ... 100

(13)

表 次

表 2-1 手機使用動機文獻彙整 ... 17

表 2-2 手機依賴影響因素 ... 26

表 3-1 台東縣高中職學生樣本數 ... 33

表 3-2 內容效度專家名單 ... 35

表 3-3 手機使用概況內容效度專家意見 ... 36

表 3-4 手機使用動機專家內容修改意見表彙整 ... 36

表 3-5 手機使用依賴專家內容修改意見表彙整 ... 39

表 3-6 預試學校情況表 ... 41

表 3-7 手機使用動機建構效度分析摘要表 ... 42

表 3-8 手機使用動機因素分析摘要表 ... 43

表 3-9 依賴影響因素建構效度分析摘要表 ... 44

表 3-10 依賴影響因素分析摘要表 ... 45

表 3-11 研究進度表 ... 50

表 4-1 樣本背景變項資料表... 52

表 4-2 樣本其他項目資料表... 52

表 4-3 學生手機使用支數與可接受的手機空機價摘要表... 53

表 4-4 購機主要考量因素摘要表... 54

表 4-5 手機主要通話對象摘要表... 54

表 4-6 手機主要用途摘要表... 55

表 4-7 學生手機通話時間與數量摘要表... 55

表 4-8 學生手機簡訊使用時間與數量摘要表... 56

表 4-9 學生手機其他功能使用時間摘要表... 57

表 4-10 學生手機使用動機量表 ... 58

表 4-11 手機使用動機之「工具性」層面分量表 ... 58

表 4-12 手機使用動機之「娛樂性」層面分量表 ... 59

表 4-13 手機使用動機之「社會性」層面分量表 ... 60

表 4-14 手機依賴情況樣本檢定表 ... 60

表 4-15 手機依賴情況量表 ... 61

表 4-16 學生手機依賴影響因素量表 ... 62

表 4-17 手機依賴影響因素之「生活態度」分量表 ... 63

表 4-18 手機依賴影響因素之「人際關係」分量表 ... 63

表 4-19 手機依賴影響因素之「家庭因素」分量表 ... 64

表 4-20 手機依賴影響因素之「學業成就」分量表 ... 65

表 4-21 不同性別在手機使用支數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68

(14)

表 4-23 不同性別在手機通話時間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69

表 4-24 不同性別在撥接通話數量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70

表 4-25 不同性別在簡訊時間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71

表 4-26 不同性別在簡訊數量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72

表 4-27 不同性別在手機遊戲時間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72

表 4-28 不同性別在手機影音時間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73

表 4-29 不同性別在手機閱讀時間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74

表 4-30 不同性別在手機上網時間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74

表 4-31 不同年級在使用過手機支數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75

表 4-32 不同年級在可接受手機價位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76

表 4-33 不同年級在手機通話時間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76

表 4-34 不同年級在撥接通話數量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77

表 4-35 不同年級在手機簡訊時間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77

表 4-36 不同年級在寄收簡訊數量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78

表 4-37 不同年級在手機遊戲時間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79

表 4-38 不同年級在手機影音時間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79

表 4-39 不同年級在手機閱讀時間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80

表 4-40 不同年級在手機其他使用時間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80

表 4-41 不同科別在已使用過手機支數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81

表 4-42 不同科別在可接受手機價位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82

表 4-43 不同科別在手機通話時間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82

表 4-44 不同科別在撥接通話數量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83

表 4-45 不同科別在手機簡訊使用時間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84

表 4-46 不同科別在寄收簡訊數量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84

表 4-47 不同科別在手機遊戲使用時間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85

表 4-48 不同科別在手機影音使用時間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85

表 4-49 不同科別在手機閱讀使用時間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86

表 4-50 不同科別在手機上網使用時間之卡方檢定摘要表 ... 87

表 4-51 不同性別在手機使用動機之差異分析表 ... 88

表 4-52 不同年級在手機使用動機之差異分析表 ... 88

表 4-53 不同科別在手機使用動機之差異分析表 ... 89

表 4-54 不同性別在手機依賴之差異分析表 ... 90

表 4-55 不同年級在手機依賴之差異分析表 ... 90

表 4-56 不同科別在手機依賴之差異分析表 ... 91

表 4-57 不同手機使用支數與可接受手機價位在手機依賴之差異分析表 ... 94

表 4-58 不同手機使用時間與數量在手機依賴之差異分析表 ... 95

表 4-59 手機使用動機對手機依賴之多元迴歸分析表 ... 97

表 4-60 手機依賴影響因素對手機依賴之多元迴歸分析表 ... 99

(15)

第一章 緒論

隨著電信科技不斷推陳出新,手機不僅款式多,設計新穎,其功能也不斷擴 充與提升,除了通話與簡訊功能外,兼具了拍照、影音多媒體、上網與遊戲…等 功能,不只成年人人手一機或多機,甚至絕大多數學生也擁有個人手機,畢竟它 對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性,但另一方面,也造成許多人對手機產生了極大 的依賴性,其負面影響值得我們深思與擔憂。本章主要針對研究動機與目的之闡 述,清楚瞭解本研究背景與其重要性,並透過研究問題的提出,清楚呈現本研究 的主題。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 研究背景

2011 年 7 月環保團體與許多的學生家長代表,聚集在教育部門口舉手高呼

「教育部硬起來!」希望藉由行動呼籲校園禁用手機(陳心冕,2011)。因根據 世界衛生組織研究,長期暴露於手機電磁波容易致癌,兒童、青少年使用手機,

大腦吸收的輻射量,高於成人 2 倍,而頭骨腦髓吸收率則高於成人 10 倍,所以 希冀此次理性和平的訴求,教育部可以下達公文明定校園禁用手機,以維護台灣 未來主人翁的健康。

「學生該不該帶手機上學?」早已是各國教育界討論的話題,許多家長為掌 握子女行蹤與安全而買手機給孩子,卻也造成不少困擾,如詐騙、色情簡訊散播 或手機通話費日益高漲,而隨著手機功能愈來愈多,利用手機上網、玩遊戲與其 他媒體影音,嚴重影響學生學習的心思與專注力,目前部份學校實施的「禁機 令」,又能發揮多大功效,是值得我們教育人員深思的地方(江昭倫,2011)。韓 國在 2006 年就曾發生過一名 17 歲的學生因利用手機沉迷於網路遊戲而欠下鉅額 的手機費高達 370 萬韓元,由於無法償還而自殺事件,因此韓國政府立法監管對

(16)

青少年手機的使用(廣州日報,2006)。去年 12 月新竹某國中也曾發生過學生因 上課玩手機被老師沒收,竟憤而拿掃帚追打老師甚至揮拳相向的事件,今年 9 月一名男高中職學生也因講手機太大聲,引發女同學不滿而夥同十幾名男女生持 鋁棒狠打男學生,因手機洐生的負面新聞在學校陸續傳出,而低頭玩手機長期容 易頸椎退化、導致頸脊髓病變,陸續到醫院求診的病人也日益年輕,所以教育部 在今年 9 月份召集專家學者明定「校園攜帶行動電話使用規範原則」,希望高中 職以下學校依據此規範原則,訂定各校相關管理辦法(教育部,2011)。

然而,手機已是學生隨身攜帶的物品,而學生攜帶手機至學校上課也是社會 趨勢,但上課時傳簡訊、玩手機遊戲、聽音樂等不合宜的手機使用行為時常發生,

甚至因深夜手機聊天或手機上網致使手機費高達數萬元的個案或其他暴力事 件,身為教師要如何讓學生擁有正確的媒體素養(如使用手機、網路的觀念), 必須自己先瞭解學生依賴手機的原因,從中瞭解並端正學生使用手機的觀念,鑑 於上述理由,研究者認為此題目在教育上有其重要性,所以有其研究之必要。

貳、 研究動機

自 1997 年政府開放行動通信業務以來,台灣行動電話用戶的普及率從原本 的 6.9%成長至 2011 年為 121.4%,用戶數高達 2,813 萬戶,其中 3G 用戶為成長 的主力約為 1,935 萬戶,佔全台手機門號數比例 68.8%(如圖 1-1),另外在手機 文字簡訊數方面,2011 年第 1 季文字簡訊總量約 19.2 億則,較去年(2010)同 季增加 24.6%,平均單月簡訊數高達 6.4 億則,這也證明利用手機進行文字溝通 或聯絡對民眾來說已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現在手機對許多民眾來說,已視 為跟錢包一樣的隨身重要物品,對它日漸產生依賴。近年來隨著通信產品不斷的 推陳出新,智慧型手機相繼問市,在各家電信營運商促銷智慧型手機的帶動下,

使用人口成長飛快。根據資策會 FIND 中心(2011)調查結果顯示台灣用戶持有 智慧型手機普及率達到 12.9%,有近 300 萬人持有智慧型手機,到 2015 年台灣 持有智慧型手機比重將達用戶數一半。而智慧型手機搭載的功能如上網瀏覽網

(17)

頁、收發電子郵件、使用社群網路、GPS 定位或下載應用程式…等,在在吸引許 多人加入姆指族的行列,也造成許多人對手機日漸產生過度依賴情形。所以當手 機成為生活上的一部份時,習慣它的便利後,便很難捨棄它不用,而且有手機在 身便會有種安全感,沒有手機就會坐立難安,這意謂著已經產生所謂的「手機依 賴」或「手機沉迷」的情形(陳秀蓉,2003)。

圖 1- 1 台灣行動通信用戶數一覽表

(資料來源:資策會 FIND)

在學生手機使用調查方面,2011 年 5 月金車教育基金會的調查報告指出,

10 到 20 歲的台灣青少年中有個人手機者達 80%,比 2009 年成長 15%,其中高 中職學生擁有手機者達 96%,而大學生比率更高達 99.5%。報告中透露出另一項 重要訊息,有 93%的青少年有手機焦慮或不安的傾向,造成他們不安原因是因為 沒帶手機出門、手機沒電、打電話對方沒接或不通,這些資料都明白指出手機已 成為青少年的民生必需品(陳怡靜、林曉雲,2011),愈來愈多的學生對手機日 漸產生依賴。另外澳洲昆士蘭科技大學完成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高達 20%的民 眾承認有強迫性使用手機症狀,心裡明知撥打次數過多,在手機花費金錢與時間 上過多,但就是無法克制(柯俊銘,2011)。而韓國資訊通訊部主持的研究發現,

接受調查的 1085 名 9 至 19 歲的青少年中,111 名承認自己使用手機成癮,最受

(18)

依賴或強迫性使用手機的事件層出不窮,而手機依賴或沉迷雖非正式上的醫學診 斷,但已被認為與賭癮、毒癮與酒癮等疾患類似,不僅對身體造成危害,還對日 常生活造成了影響,使其身心受疲,所以青少年過度依賴手機,是繼「網路成癮」

後的另一項隱憂,值得我們教育人員好好正視此問題。手機被視為既是流行、也 是科技,手機創造了自己的用戶文化,也創造新的都會文化與生活方式,而人們 在享受新科技與新通訊帶來便利與娛樂的同時,也讓他們不知不覺成為手機的奴 隸一族(廖婉沂,2008)。根據上述資料顯示,青少年有不同的手機使用行為與 依賴程度,所以研究者想知道台東縣高中職學生手機使用的現況?是否有手機依 賴情形發生?

然而,手機依賴或手機沉迷似乎是伴隨著手機使用後所產生的一個重要現 象,為什麼會造成手機依賴?台東縣高中職學生手機依賴的影響因素為何?是研 究者接下來想探討與了解的問題,但目前國內學者針對手機依賴方面的研究極 少,何況是以青少年或高中職學生為對象的研究,利用手機依賴與手機沉迷為關 鍵詞查詢,在台灣期刊論文或碩博網沒有相關研究,但在大陸或其他國家已有許 多類似的研究。根據大陸學者房敏(2007)研究報告指出,造成學生手機依賴的 主要原因是來自於手機本身的優勢與學生的心理需要的訴求,因手機功能發展快 速而且方便攜帶已成為繼報紙、廣播、電視及網路之後的第五媒體,而學生面對 繁重的課業壓力,需要尋找適合他們身份與經濟能力的休閒輕鬆方式,所以手機 提供了多媒體的功能便以其獨特的優勢使其成為學生緩解壓力的首選,另外人際 關係之需求與消費者從眾行為也是造成依賴的原因。根據上述研究顯示,造成手 機依賴的因素有很多,研究者想瞭解造成台東縣高中職學生手機依賴的因素為 何?

影響人的行為因素很多,根據社會化理論指出,人的行為受動機影響,而動 機受背景因素影響,台灣目前學術研究針對依賴、沉迷因素的研究大都著墨在青 少年的網路使用或遊戲的沉迷與成癮。戴秀津(2003)在研究網路成癮的相關因 素時發現到,人口特性中的性別與就讀科別在網路成癮上有顯著差異,男生是女 生的 2.78 倍,高職生是高中生的 3.76 倍,而人格特質中具有神經質傾向較高者

(19)

也有顯著差異,另外人際關係不好、家庭功能有障礙者與被限制上網較多者在成 癮上有顯著差異。陳冠名(2004)針對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及網路沉迷因素的研 究,發現到就學年級較高者,其網路使用時間與及網路沉迷有愈嚴重傾向。由上 述資料來看,不同的背景變項其沉迷是有不同程度的差異,研究者想了解不同的 背景變項下台東縣高中職學生手機依賴的情形是否有所差異?而其差異情形又 是如何?

目前台灣學術研究觀點著眼於手機使用方面的實證探討,大多是偏向商業行 銷或產業發展,如楊聖慧(2005)針對台灣在學青少年以手機消費之社會化的研 究,其結果發現青少年手機消費行為忠誠度的影響明顯來自提供經濟資源的父 母,但當青少年的年齡越大時,其消費忠誠度受媒體的影響就越明顯。王偉臣

(2005)年針對青少年使用手機行為在品牌形象與消費者自我概念方面的研究,

其指出青少年消費者選擇與他們風格相近的名牌來表現出自我,並展現出對於特 定階級的認同,當品牌形象與消費者真實自我概念一致性越高,其購買意願也就 越強。綜觀來看,相較於其他手機使用普及的國家,將重點放在青少年或學生的 手機沉迷與依賴的相關研究,我國在這一方面的確是相對缺乏,然而,手機依賴 的形成除了與手機使用者本身的特質有關之外,與手機使用行為之間有什麼樣的 關係卻鮮有學者深入探討,同時,手機依賴是一種抽象的說法,所以研究者想知 道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生對手機依賴情形是否有所差異?不同的手機使用行為是 否有不同的依賴情況?而手機依賴是否與手機使用行為有相關?這都是研究者 認為值得深入探究的議題。

(20)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壹、 研究目的

根據前述之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透過問卷調查瞭解學生手機使用行為,

將高中職學生目前手機使用行為與依賴現象具體呈現,並利用 SPSS 迴歸分析法 分析以尋找手機使用行為與手機依賴之間的相互影響關係,希冀本研究可提供學 校教師及輔導人員在輔導青少年手機使用行為方面之參考。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歸 納如下:

一、瞭解台東縣高中職學生手機使用行為。

二、瞭解台東縣高中職學生手機依賴影響因素。

三、瞭解高中職學生手機使用行為與手機依賴的關係。

貳、 研究問題

依據上述研究目的及文獻探討的結果,本研究欲提出問題如下:

一、台東縣高中職學生手機使用行為為何?

(一) 台東縣高中職學生的手機使用概況為何?

(二) 台東縣高中職學生的手機使用動機為何?

(三) 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對手機使用概況是否有所差異?

(四) 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對手機使用動機是否有所差異?

二、台東縣高中職學生手機依賴的影響因素為何?

(一) 台東縣高中職學生的手機依賴情況為何?

(二) 台東縣高中職學生對手機依賴的影響因素為何?

(三) 不同背景變項學生對手機依賴情況是否有所差異?

三、台東縣高中職學生手機使用行為與手機依賴的關係為何?

(一) 不同手機使用概況對手機依賴是否有所差異?

(二) 手機使用動機與手機依賴的關係及預測效果為何?

(三) 依賴影響因素與手機依賴的關係及預測效果為何?

(21)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了使研究中所用的變項名稱在意義上更為明確,以下分別將「手機使用行 為」、「手機依賴」名詞加以界定,其說明如下:

一、 手機使用概況

「手機使用現況」指的是學生實際使用手機的各種情況(形),研究 者利用問卷所測得的結果,以瞭解其「手機使用概況」,包括手機使用支 數、購買手機的價位、使用手機的類型,以及手機的通話對象…等。

二、 手機使用動機

「手機使用動機」指的是學生在使用手機時因心理層面原因,所表 現出來的外在行為,而研究者將動機分為三個主要構面,分別為工具性 動機、社會性動機與娛樂性動機。研究者利用問卷調查學生手機使用的 理由包括購買手機的原因、聯絡的對象、通話的時間、使用的功能…等,

以瞭解學生手機使用的主要動機為何。

三、 手機依賴

「手機依賴」意指使用手機做為其日常生活與人際互動的主要工 具,只要沒帶手機出門、手機沒電或手機未響起,就會開始感到不安的 心理現象。本研究以問卷結果進行量化分析,其採用 Likert 五等量表計 分,若分數愈高表示手機依賴程度愈高,反之則依賴程度愈低。

四、 依賴影響因素

「依賴影響因素」意指造成學生手機依賴的各種影響因素,包含生 活態度、人際關係、家庭因素與學業成就四個因素。本研究以問卷結果 進行量化分析,其採用 Likert 五等量表計分,若分數愈高表示此因素對 手機依賴影響程度愈高,反之則影響程度愈低。

(22)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 研究範圍

本研究因考量時間與成本經費等限制因素,故在研究上有其範圍與限制,敘 述如下:

一、 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是以台東縣七所高中職的在學學生為研究對象,其包含台東高 中、台東女中、台東專科學校高職部、台東高商、關山工商、成功商水、公 東高工,依教育部 100 年 3 月 22 日統計資料顯示,99 學年度七所高中職在 學學生男女生一年級共計 2,483 人,二年級共計 2,291 人,三年級共計 2,265 人,合計 7,039 人。

二、 研究內容方面

本研究以問卷針對台東縣高中職學生進行抽樣調查,重點在分析不同背 景變項的高中職學生在手機使用行為各方面是否有顯著差異,且探討是否有 依賴行為產生,並藉以尋找手機使用行為與手機依賴之間的相互影響關係。

貳、 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採用量化問卷調查法為主,以自陳量表做為研究工具,受測者在 填答時可能受限社會期許效應,本研究假設受測者能誠實作答而且未受 社會期許影響,因此在解釋與應用上有其限制。

二、研究地區因受研究者本身時間與經費問題的考量,其研究範圍侷限在台 東縣,無法推估至其他區域。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根據台大智活中心(李孟潔,2010)的調查指出,台灣學生於小學時期獲得

「首」支手機的比率逐漸成長,且手機年齡層不斷下降,而隨著相關科技技術更 新及智慧型手機不斷推陳出新,通話、簡訊功能已不能滿足使用者需求,具有影 音播放、相機、無線上網、電子書等功能的手機已逐漸成為主流。國立惠文高中 在 2010 年 7 月做了一份問卷調查,高中職學生在小學擁有第一支手機不到二成,

而現在國中生在小學擁有第一支手機比率卻高達五成,成長了 2.5 倍以上,這資 料傳達一個訊息:「手機已成為學生普遍使用的的行動裝置,且學生對手機的需 求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手機功能就是用來打電話與聯絡事情,多數學生也 表示不認同,因問到最常使用手機功能時,大部分的答案都是聽音樂、拍照、傳 簡訊與通話不相上下,且隨著手機功能愈來愈多,學生使用手機上網人數亦不斷 向上攀升(盧金足,2010)。手機在青少年眼中已視為是生活中的幫手,取代了 鬧鐘等生活物品,相對的其手機依賴程度也呈現上升現象。所以本章將探討有關 手機使用相關研究、手機依賴影響因素之相關文獻,作為建立概念架構及理論基 礎之依據。

第一節 手機使用與相關研究

手機的便利性與多功能性對許多人來說是無法抗拒的魅力,而手機的使用更 是慢慢佔據了青少年大量的使用時間,國內外很多報告都顯示學生早已成為手機 使用的最大族群,究竟青少年是如何使用手機,本章將從手機的持有率、手機使 用的動機、手機的使用行為與相關研究來論述。

(24)

壹、 手機持有率

隨著通訊時代的來臨,使用手機做為通訊傳遞,已成為生活中的必備工具。

在現今社會中,「人手一機」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大多數人都「至少」擁有一支 手機,而且持有手機的年齡層越來越往下降。擁有手機已不是上班族的專利,連 現在部分的國小學童都因為要方便與家長聯繫而擁有一支手機,更何況是國中生 與高中生?台灣資策會 FIND 中心在 2011 年 6 月公佈一份最新數據,全台行動 電話門號數為 2,829.2 萬,行動電話人口數為 1,786.5 萬,代表人手一機或多機已 是潮流與趨勢,此種現象不只出現在台灣,也出現在世界上大部分的先進國家。

據報導(路透社,2011),手機用戶在過去一年成長 20%,突破 50 億人次,到 2010 年年底,已開發國家的手機普及率已超過 100%,手機已是每個人重要的生 活必備品。

在西方國家調查研究方面,以美國為例,Mediamark 研究機構在 2009 年針 對美國孩童進行研究發現,有超過三分之一的 10 至 11 歲孩童擁有手機,與 2005 年相比,大幅增加 16 個百分點(如圖 2-1)。從性別來看,男生及女生手機持有 率逐漸增加,分別為 18.3%及 21.8%,尤其是男生的手機持有率成長較快,在 2007 年男生手機持有率僅為 12.4%,女生為 18.6%(資策會 FIND,2011)。

2005年及2009年美國孩童手機持有率

4.9%

10.6%

20.0%

6.5%

17.7%

36.1%

0.0% 10.0% 20.0% 30.0% 40.0%

6-7 8-9 10-11

持有率

2009 2005

圖 2- 1 2005 年及 2009 年美國孩童手機持有率

(資料來源:資策會 FIND 中心)

(25)

在亞洲各國相關研究中,2009 年 2 月世界電信產業聯盟 GSMA 協會和韓國 KTF 電信公司,針對韓國、日本、中國、印度和墨西哥 5 個國家的 6000 多名 12 至 18 歲青少年進行了一項調查,其結果顯示韓國青少年的手機普及率最高,達 到 80.6%,其次是日本 77.3%、墨西哥 64.0%、中國 48.9%和印度 30.6%(朝鮮 日報,2009),這些數據顯示韓國的青少年中,每 5 名就有 4 名擁有手機,據報 導指出這是因為在韓國手機是生活必需品,而每個人對手機的認識已經貫通整個 社會層級。另外,2010 年 8 月深圳思緯市場資訊公司發表一份以亞洲青年為對 象的調查報告,訪問亞洲 11 個地區、17 個城市近 12,300 名 8 至 24 歲青少年使 用手機情況,調查發現,香港青少年擁有手機的比率為 87%,較 2008 年上升 5 個百分點,而隨其後是韓國和新加坡的 85%,中國則為 71%,由以上報導都明 白指出,青少年手機持有率是呈現大幅遞增狀況。

在國內的相關研究調查中,根據金車教育基金會在 2011 年 5 月針對國內做 的一項「青少年使用手機」調查報告指出,青少年使用手機普及率高達 8 成,大 學生幾乎人手一機;台灣青少年(10 至 20 歲)持有手機比率達 80%,比 2009 年明顯成長 15%,其中高中生達 96%,大學更直逼 100%。另外,青少年追逐流 行手機的比率也不低,27.25%的青少年持有智慧型手機,其中大學生使用智慧型 手機比率最高,達 27.83%,其次是小學生有 27.44%。而當有最新型的手機出產 時,35%的青少年表示想買,國中生最想買的比率最高為 42%,24%國中生會要 求父母買,17%會打工賺錢來買,所以手機對青少年而言,已是漸漸滲透進他們 日常生活中。

綜合上述調查報告,發現青少年是相當重要的一個消費族群,他們已成為行 動通信市場的成長主要動力,而手機持有率的增長,所帶來的訊息與衝擊不容小 瞻。

(26)

貳、 手機使用概況

高中職學生處於青少年階段,而青少年和成年人對手機使用的情況與動機相 當不同,文字簡訊、手機照相、音樂播放、電子書與手機遊戲是青少年手機文化 的重要部分,而彩殼變換、手機鈴聲下載則是呈現手機個人特色的表現。

在世界多國的研究中,顯示青少年與手機之間密切的關係,如日本與芬蘭的 研究(Ling & Pedeson, 2005:131-148; Kamibeppu, 2005)都發現青少年運用手機 與簡訊來實現個人的獨立性、躲避成人的監控,並增進與同儕之間的交流與認 同,手機的使用行為與外表是一種身分的象徵,讓沒有手機的人會感到丟臉,更 甚至因為未收到朋友回傳的簡訊而感到焦慮,手機儼然已成為青少年的「皮膚媒 體」,是一項前所未有的貼身媒介物(富邦文教基金會,2008)。

根據富邦文教基金會委託政大傳播學院媒體素養研究室策劃「2008 全國青 少年媒體使用行為研究調查」顯示,青少年一支手機約使用一年三個月,比 2004 年更短(一支手機平均使用 2 年以上)。一個月帳單約 325 元,有五分之一(18.9%)

的青少年每週發出 11 封以上簡訊(全體平均一週發出約三封半之簡訊,見圖 2-2),而手機費用基本上仍仰賴父母協助,有近八成之青少年由父母代為支付通 話費。

圖 2- 2 一週發簡訊數

(資料來源:富邦文教基金會)

0則

1~3則

4~6則

7~10則

11~15則

16則以上

0 5 10 15 20 25 30

百 分 比

26.1 27.6

18.1

9.4

5.3

13.6

(27)

青少年最常使用手機的場所是家裡(31.9%),而有 62.8%的青少年最常通話 的對象是同學與朋友,所以此報告與青少年使用動機不謀而合,手機對青少年來 說是同儕團體聯繫之重要通訊工具。另外此研究將手機功能分為三類分別為:

1. 行動電話基本功能:如通話、簡訊和鬧鐘…等。

2. 檔案類多媒體應用:如 MP3 播放、照相攝影、藍芽應用和手機遊戲等需 支援檔案傳輸。

3. 非檔案類多媒體應用:如上網、收發電子郵件、錄音、記事本、廣播和 加值服務等不需檔案傳輸類型。

此調查結果發現到,青少年除了注重基本功能之外,MP3 播放、照相攝影、

藍芽應用是青少年高度重視之應用功能。

另外,國立惠文高中在 2010 年一項針對學生使用手機調查結果報告指出,

國中女生一天通話近一小時,比國中男生多七倍;高中男生通話一小時以上比率 則高出同齡女生三倍,高中男生愛煲電話粥,一個月手機費飆上萬,而有學生還 擁有四支手機,比大老闆還闊氣,在手機使用行為方面,高中男生使用手機拍照,

竟然比高中女生多四成以上,隨著手機功能擴大,也有愈來愈多學生使用手機上 網,手機在青少年眼中,其五花八門的遊戲,已讓生活變得有趣,而拍照、聽音 樂、查單字、錄音、便籤、鬧鐘等功能更是他們生活好幫手,讓他們愈來愈離不 開手機(盧金足,2010)。

總結來說,時代不斷演變而手機功能不斷的擴充,手機已是大多數人的生活 物品,學校基於教育場域的責任,本來就必須教導學生適應未來的生活,而手機 既然是生活物品,教導與端正學生的手機使用行為本就責無旁貸,禁止攜帶手機 到學校只是消極作法,如何教導學生正確的手機使用行為,才是教育人員應盡之 責任與義務。

(28)

參、 手機使用動機

隨著行動通訊的普及化,手機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各家 業者紛紛研發與生產多功能手機,讓消費者產生更大的動機購買與使用該產品,

而電信通訊業者為吸引更多消費者,加入上網與其他多媒體影音服務,以提供全 方位的通訊服務。手機所提供的功能一方面滿足了基本的通話功能,以提供點對 點的溝通聯繫,另一方面手機克服了傳統電話在移動性方面的障礙,增益人們日 常生活的便利性(Leung & Wei, 2000)。除此之外,行動科技的發展與快速演進,

使得行動網路逐漸與電腦的網路服務相互重疊,透過手機使用行動服務、查詢即 時資訊、上網觀看影音內容,無疑地將電話從單純的通訊載具轉變為多功能的整 合媒體(Gershowitz, 2008)。

在傳統電話的使用動機研究方面,學者 Keller 和 Noble 將電話使用區分為兩 種動機類型,包括「內在的或社交性」(intrinsic or social)與「工具性或任務導 向」(instrumental or task-oriented),研究發現社交性使用頻率高於實用性使用

(Keller, 1977; Noble, 1987, 1989)。Claisse & Rowe(1987)則將電話的使用動機 分為「功能性」(functional)與「關係性」(relational);Williams, Dordick, & Jesuale

(1985)擴增動機類目,加入「娛樂性」(entertainment)使用動機,也就是說,

使用電話成為一種尋求樂趣的行為。整體而言,傳統電話的使用動機為工具性、

社交性與關係性與娛樂性,而上述動機類型的提出,對於後續在手機方面的研 究,有著深遠的貢獻。

針對手機的動機研究方面,Leung & Wei(2000)研究發現「移動性」

(mobility)、「即時性」(immediate access)、「工具性」(instrumentality)、

「情感與社交性(affection and sociability)」、「時尚與地位(fashion and status)」、

「休閒性(relaxation))為使用手機最明顯動機;Ozcan & Koçak (2003)在進 行手機相關研究時,進一步將手機使用動機分成三個主要面向,分別是地位/休 閒(status / relaxation)、工具性/業務(instrumentality / business)與安全感/社交 性(security / sociability),而研究結果則發現「安全感/社交性」為主要使用動機;

前後兩組研究都認為手機的即時性和移動性是與傳統電話最大差異且獨具的媒

(29)

介特性,也是手機吸引大眾使用的主因(Leung & Wei, 2000 ; Ö zcan & Koçak, 2003),雖然兩組研究結果主要動機不一樣,研究者認為可能是國土民情差異或 是研究對象不一造成。

手機在全世界的青少年之間非常普及,青少年利用手機在任何時間與任何地 點去維持他們的社交關係以及獲得樂趣(Castells, Fernandez-Ardevol, Qiu, &

Sey,2006),手機也接觸到青少年的日常生活與學習的各種不同層面,在青少 年這個階段裡,他們渴望與同儕接觸,且與父母保持一定距離,因此手機對他們 來說不只是工具性的功能外,也是用來宣示其所屬的社會團體,以及內涵的社交 與情感互動性(Ling & Yttri, 2002)。Plant(2001)在其研究中亦發現,手機在年 輕一代的社交生活中已漸漸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對年輕世代來說,手機所能提 供的自由移動性與私密性是十分寶貴的,而由於手機已是突破生活疆界的連繫工 具,因此它不但影響了人們的感知、界線和功能,也改變了人們獨處時的生活經 驗,使得人們在獨處時也不會有隔世獨立之感,手機更改變了公共空間的限制,

模糊了私人世界的界線,過半數受訪者甚至表示他們無法想像沒有手機的生活。

Henderson (2003)針對青少年手機使用與同儕人際關係研究時發現,手機是他 們社交生活的「必需品」,儼然已成為青少年累積或交換社會資本的經濟工具,

因為手機可避免自己被排除在團體之外,有促進並維繫其社會資本的功能。而其 他研究如 Katz & Sugiyama(2005, 2006)亦發現到年輕人使用手機作為一種展現 個人風格與追求社會地位的象徵。

在國內相關研究方面,陳玲玲(1999)指出對於年輕人來說,手機不僅是手 機,手機是一種個人識別、是一種姿態,甚至是確定自己存在的方式,手機經常 響起的人,弦外之音表示他是 Mr. Popular or Miss Popular,對於渴望得到朋友認 同的年輕人來說,帶有很濃的虛榮成分與虛榮心 (轉引自葉玫君,2004)。林 希展、陳怡潔、林婷婷(2001)針對台灣大學生行動電話的使用與滿足研究時發 現,娛樂性與時髦性是受訪者最主要的使用動機,與傳統電話的聯絡性有很大不 同,而結果也發現到,受訪者在時髦性、工具性以及娛樂性方面獲得最大滿足。

馮清灜(2004)針對青少年手機消費動機與手機使用研究時發現到,社會需求動 機與青少年手機購買行為最為相關,而所謂的社會需求指的是希望個人可以歸屬

(30)

(2009)在研究行動定位服務時,發現到手機的使用動機最大的正向影響在於「便 利聯繫性」,也就是可以即時性聯絡的行動裝置。秦永悌(2008)年研究青少年 手機使用行為時發現到,高中職學生使用手機的主要動機在於「聯絡方便」,另 外也發現到男生使用動機上傾向工具性的使用,對於手機功能或科技新發展較有 興趣,而女生則成為發展自我定位及社會性網路發展的重要媒介,利用手機來維 持其友誼關係,也就是強調在於情感與社交部份。

隨著無線技術進步與智慧型手機不斷上市,行動網路與方便的資訊內容服 務,愈來愈多人利用手機上網,而手機行動上網功能逐漸成為研究的焦點。Kim, Kim, Lee, Chae, & Choi(2002)將行動上網的使用動機分為「實用性動機」與「享 樂性動機」,Taylor et al.(2008)根據此分類,再進一步將實用性動機區分為「知 曉」與「時間管理」,享樂性動機區分為「好奇心」、「消遣娛樂」、「社會連 結」與「社會逃避」,但其中最重要的在於知曉性為 其主要因素,而知曉性意 謂利用手機上網查詢資料、收發電子郵件與瀏覽網路新聞…等,也就是資訊方面 的構面,而時間管理表示利用手機內建的工具,消遣娛樂則為娛樂性構面,社會 連結為社會性構面。

總結來說,我們可以發現到手機如同傳統電話一樣,在導入市場初期時均是 便利與經濟效益的工具(朱耀明、黃一峰,2006),然而隨著使用基礎的擴大與 延伸,情感交流的社會性(sociality)功能逐漸成為手機的主要價值,而高中生 在尋求同儕認同的想法下,手機的即時性以及隱私性讓行動電話扮演著時下青少 年情感交流的重要工具。

(31)

表 2- 1

手機使用動機文獻彙整 構面 研究者

(年份)

工具性 社會性 娛樂性

移 動 性

即 時 性

工 具 性

時 間 性

業 務 性

資 訊 性

情 感 性

社 交 性

流 行 性

社 會 地 位

安 全 感

好 奇 心

私 密 性

社 會 迴 避

休 閒 性

娛 樂 性 Leung & Wei

(2000) ● ● ● ● ● ●

Ozcan & Kocak

(2003) ● ●

Plant(2001) ● ● ● ● ● ● Ling & Yttri

(2002) ● ●

Tanaka(2002) ● ● ●

Henderson(2003) ● ●

Castells,

Fernandez-Ardevol, Qiu, & Sey(2006)

● ● ●

Katz & Sugiyama

(2006) ● ●

Taylor et al.(2008) ● ● ● ● ● ● ● ●

陳玲玲(1999) ● ● ●

林希展、陳怡潔、

林婷婷(2001)

馮清灜(2004) ● ●

朱耀明、黃一峰

(2006) ● ●

秦永悌(2008) ● ● ● ● ●

曾秀芬(2009) ● ●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32)

根據表 2-1,本研究提出使用手機的主要動機有三個構面,分別為「工具性 動機」、「社會性動機」與「娛樂性動機」,分別彙整說明如下:

一、工具性動機

1. 可以隨時隨地方便聯絡與即時處理。

2. 透過手機可以獲取所需資訊。

3. 常使用內建工具程式,如計算機、鬧鐘、記事本、行事曆。

二、社會性動機

1. 可以擴展人際關係範圍,不僅維繫舊情誼還可結交新友。

2. 強調追求時代潮流及展現個人品味。

三、娛樂性動機

1. 使用手機可以滿足娛樂或打發時間的需求。

2. 強調在能讓人放鬆心情、紓解壓力。

第二節 手機依賴及相關研究

前一個以大學生為訪問對象的談話性節目,討論到手機對他們的重要性,許 多學生表示表示沒有手機在身就覺得日子難過,直言活不下去,分享的經驗過程 雖然逗趣好笑,但他們對手機的依賴程度,著實讓人擔憂,手機為我們生活帶來 了便利,但相對的過度依賴卻也引發新的文明病。

(33)

壹、 手機依賴現況

近幾年來,世界各國陸續有「手機成癮症」案例報告出現,匈牙利科學院心 理研究所進行的調查發現,該國十四至廿歲的青少年,尤其是教育程度較低的技 工學生和專業學院學生,出現這種情況的機會最高,報告指出,患有「手機依賴 症」的人會認為手機已成為他們生活的中心,一刻也不能離開(大紀元,2001)。

大陸在 2006 年的一項調查顯示:77%的人每天開機 12 小時以上,33.55%的人 24 小時開機,65%的人表示如果手機不在身邊會有些焦慮(何國慶,2011)。2009 年澳洲昆士蘭科技大學完成的調查報告指出,高達 1/5 的民眾坦承強迫性使用手 機,明知撥打次數或花費金錢、時間過多,就是欲罷不能(柯俊銘,2009)。

日本中小學生習慣使用手機網路交友,許多學生每天收發手機簡訊達 10 封 以上,甚至還有學生收發 50 封以上,而發送簡訊後若是沒收到回應就會開始感 到不安,呈現「簡訊依存現象」(鄭曉蘭,2008)。

市場調查公司思緯(Synovate)進行的一份 11 個國家 8,000 多名受訪者網上 調查發現,其中有 3/4 的人表示他們到哪兒都會帶手機,其中尤以俄羅斯人和新 加坡人為甚。超過 1/3 的受訪者表示,沒了手機就無法生活,這以台灣和新加坡 人為代表,而有 1/4 的受訪者手機比錢包更重要,大約有 2/3 的受訪者睡覺時會 把手機放在附近,且不關機,因為他們擔心自己會錯過某個電話(明報,2010)。

如果沒有手機,多數人無法生活,出門不能不帶手機,如果在手機和錢包之間一 定要做個選擇,他們選的也是手機,手機已成為人們生活的遙控器,手機無處不 在,這明顯都是手機依賴的典型表現。

金車教育基金會 2009 年 3 月公布一份「青少年使用手機」調查報告,結果 顯示,高達 88%的青少年產生「手機依賴症」徵兆,影響學習及生活日趨嚴重

(湯雅雯,2009)。而今年(2011)5 月份調查報告指出,有 93%的青少年有手 機焦慮傾向,手機沒帶或沒電最讓青少年感到不安,電話不接或不通也讓青少年 感到焦慮,在沒有手機的青少年中,超過 80%認為沒手機「不方便」,19.34%青 少年擔心與朋友脫節(陳怡靜、林曉雲,2011)。

(34)

總結來說,手機對青少年來說益發重要,而手機使用是繼網路使用問題受到 人們關注之後的另一個新的探討問題,而手機依賴的比率從上述報告都呈現出每 年遞增現象,值得我們教育人員好好重視。

貳、 手機依賴定義

出門忘帶手機,就會魂不守舍;當一段時間手機鈴聲不響,就會感到不適,

甚至出現幻聽;有時明知沒有簡訊或來電,也會不時地翻出手機看一下……”如 果開始出現了上述“症狀”,也許已經患上了一種叫「手機依賴症」的心理疾病(湖 南日報,2011)。

國內外不同的研究者使用的術語不同,「手機依賴症」又被稱為「手機成癮」、

「手機濫用」、「手機焦慮症」、「手機綜合徵」等,主要指個體因為使用手機行為 失控,導致其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明顯受損的一種狀態(科技日報,2011)。

趙軍燕指出:「手機依賴症是隨著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而出現的現代心理問 題,根據依賴程度的不同,可以分為輕度依賴、中度依賴和重度依賴。到目前為 止,還沒有一個標準的疾病分類系統正式把手機依賴症列為一種精神障礙,但參 照美國精神病協會制定的《美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手冊》(DSM-IV-TR)中界 定物質成癮(或依賴)的標準,重度依賴屬於一種精神障礙。國外研究者正在研 究和討論,是否將手機依賴作為一種信息和交流技術成癮,寫入 DSM-V 版本中。

另外有心理專家將「手機依賴症」定義為「對手機存在強烈的、持續的需求感和 依賴感的心理和行為」(湖南日報,2011)。

如何判斷是否得了手機依賴症,根據「健康世界雜誌」報導(柯俊銘,2009),

如果使用手機且最近經常出現以下舉止時,小心手機依賴症已經上身。

1. 只要忘了帶手機或手機沒電或斷訊,馬上覺得心煩意亂、定不下心。

2. 一段時間手機沒響,就會不自覺地查看一下手機,看鈴聲設置是否正 確、又是否有未接來電或簡訊。

3. 不斷留意手機鈴聲是否響起,甚至把別人手機鈴響當成自己手機在響。

4. 一坐上公車、捷運,馬上拿起手機查看所有來電、已撥電話、簡訊或玩

(35)

遊戲。

5. 一看到手機上有未接到的號碼保密電話,就開始猜測、擔心,是否漏接 了什麼重要電話或簡訊,或有工作漏失了,或有朋友出事了。

而根據 ICD-10(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第十版)把依賴定義為:「一 組生理、行為、認知現象,用藥者將使用藥物作為第一需要(priority),放棄了 既 往 認 為 是 重 要 的 事 情 」 。 而 美 國 心 理 學 協 會 所 出 版 的 The Diagnostic Statistical-Manual Disorder, 4th ed.(DSM-IV)一書中提到所謂的依賴症狀可能包 括失控、耐受性、戒斷和渴求(Edwards et al., 1990),其 DSM-IV 診斷準則可以 用作測量是否具有依賴症狀之用途(Morgenstern, 1994),而在 DSM-IV 這本書 中,並沒有「Addiction」這個字的定義,取而代之則是「Dependence(依賴)」

和「Abuse(濫用)」這些字眼,原因或許是醫學講求 Physiological Evidence(生 理證據),若純粹是心理上的異常則不在精神科的界定範圍,過去精神科將 Physiological Dependence(生理依賴性)歸類為 Addiction(沉迷或成癮),將 Psychological Dependence(心理依賴性)歸類為 Dependence,相比起精神科的嚴 謹定義,部份心理學家則持比較寬鬆的態度。如英國伯明翰大學心理學教授 Jim Orford 認為人不只會對化學物質上癮,行為也可以令人上癮,所以陸續有暴食 症、強迫性賭博(Compulsive Gambling)等名詞出現。

沉迷或是成癮其概念源自臨床醫學中的藥物成癮(藥物依賴)現象,比如成 癮者對酒精,尼古丁或咖啡因等的依賴。這些藥物成癮,都具有相應的生化機制 和明顯的生物學效果,與此同時,藥物成癮也具有心理因素的成分,多數的致癮 藥物都是透過中樞神經系統起作用,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了生物體的心理活動,並 通過心理活動表現出來,比如興奮劑,鎮痛劑等,因此,藥物成癮實際包含兩個 方面:一是生理藥癮,一是心理藥癮,而其中心理藥癮影響更大,持續作用時間 也更長。以戒毒為例,消除心理毒癮就遠比消除生理毒癮需要更大的精力和更多 的時間。

而手機依賴則與藥物成癮較不相同,反觀網路成癮則與手機依賴較為相似,

網路成癮指的是過渡使用網路,對網路產生心理依賴的失序行為,與手機皆屬於 科技性成癮範疇,而所謂的科技性成癮便是一種人機互動 (human-machine

(36)

interaction)的歷程,屬於行為成癮(non-chemical addiction),與藥物成癮依賴 物質的涉入不同。

在探討手機成癮或依賴的定義之前,讓我們先對成癮(addiction)一詞作一 定義,成癮為一種難以克制的藥物使用行為模式,其特性為無法自拔的繼續使用 並隱瞞使用的量,同時也有戒斷之後再度沈迷的現象(蕭銘鈞,1998)。而世界 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對於「成癮」的定義為「一種慢性或週期 性的沈迷狀態,因為無法克制其再度使用的慾望,而不斷的重複使用天然或人工 合成的藥物,隨著藥物使用量的不斷增加,產生了生理及心理性的依賴。」(蕭 銘鈞,1998)。

由上述探討的定義我們可以知道,過去對於成癮的定義大多還停留在藥物濫 用的部分。然而,隨著研究的發展,基於藥物涉入的成癮定義已經受到了挑戰,

人們發現在一部分人身上存在著過度沉澱於某種事物或活動的行為,而在這些行 為中並不像酗酒和吸煙那樣包含有藥物的攝入。在此基礎上,人們不再囿于傳統 的以藥物攝入為核心和基礎的成癮概念。對應于藥物成癮,行為科學提出了行為 成癮概念,包含了許多個人對於飲食、抽煙、賭博、休閒活動、性等產生成癮的 情況(蕭銘鈞,1998),例如,電視成癮、病態性賭博行為、性成癮,甚至是電 玩成癮都已經納入了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SM-IV)當中的衝動-控制疾患。

當人們使用科技產品時會引起心智與意識狀態的轉移,使其進入一種充滿掌控的 虛擬世界,這是造成人們對科技產品產生心理依賴的主要原因。我們以網路成癮 來說,其衍生歷程,與強迫性購物行為或強迫性運動行為類似,初期上網是種放 鬆的體驗,然而有一小群個案會逐漸呈現網路成癮耐受性,因此上網時間不斷增 加,直到無法自拔,最後變成網路成癮。許多學者對於網路成癮究屬衝動性疾患 或強迫性疾患雖尚無共識,但網路成癮確可歸類為成癮症中的一種,看法則是一 致的。而手機依賴與成癮目前雖然並未受到相關研究的矚目,但手機所帶來的負 面影響,已經受到教育、心理、輔導等關注。

綜合上述,手機依賴在醫學與研究上不一,輕者是對手機不在身邊感到不方 便,重者是列入精神障礙,本研究因研究對象為高中職青少年學生,所以將「手 機依賴」定義為「使用手機做為其日常生活與人際互動的主要工具,只要沒帶手 機出門、手機沒電或手機未響起,就會開始感到不安的心理現象。」

(37)

參、 手機依賴影響因素之相關研究

因手機依賴歸屬於「科技性成癮」,同「網路成癮」、「遊戲成癮」屬於行為 成癮(non-chemical addiction)範疇,所以許多學者的研究中探討科技成癮的成 因,大多數認為自尊低落者、經常被拒絕與否定者、或是對生活感到不滿足者,

較容易產生這些成癮行為,另外,人際關係與生活適應還有家庭功能都是產生成 癮行為的重要因素,所以整理手機依賴的因素報導與網路成癮、遊戲成癮的造成 因素,藉以歸納手機依賴的可能因素。

一、 手機依賴影響因素

中國社會心理協會會長馮伯麟(廣佛都市網,2009)認為,現代社會工作壓 力大,人際交往日益頻繁,資訊更新流通速度快,這些原因使得手機成為大多數 人工作和生活的重心,手機無形中在這些人的心裏佔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一旦 手機沒電或來電頻率突然降低就會出現情緒波動,如焦慮、煩躁、抑鬱等症狀;

另外一些性格內向、缺乏自信的人是感染「手機依賴症」的高危險群,因為這些 人往往交際圈小,朋友少,想與外界聯繫又不積極主動,只能借助於手機來排解 孤獨感和證明自己的存在,另外還有一些人通過頻繁接電話來向別人顯示自己工 作繁忙,以此證明自己在社會上的重要性,從而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Woong Ki Park (2005)根據成癮的心理模型, 以韓國大學生為被試者建 立具有信效度的手機依賴問卷,並得出對手機過度依賴的行為與儀式的動機(R itualistic motives)相關,習慣性、消磨時間的動機、逃避等能更好地預測手機 的不當使用。而 Bianchi and Phillips(2005)透過自行設計的「手機問題使用量 表」(Mobile Phone Problem Usage Scale) 對澳大利亞民眾的一次調查研究中,

得到內外向、自尊水準、神經質、年齡、性別也是影響手機問題使用的主要因素,

並發現外向的、低自尊的年輕人更容易會有手機使用上的問題。

而中國學者徐華、吳玄娜、蘭彥婷與陳英和(2008)編制「大學生手機依賴 量表」中,發現其量表對手機依賴者具有一定的辨別力,量表顯示手機依賴者在

(38)

人格、社會狀況等方面有顯著差異,其結論與國外手機依賴的研究一致(不穩定 的情緒、不良的社會關係更易導致手機的不當使用),甚至與網路成癮的研究表 現出一定的一致性。另外,韓登亮、齊志斐(2005)針對大學生手機成癮的心理 學探究時發現,影響手機過度的原因除了手機本身的功能外,與個人本身的原因 有關,如對訊息的渴求、從眾心理、追求時尚與情緒遷移有關,研究結果也發現 手機成癮大多在一些性格孤僻、人際關係不融洽甚至不合群,具有封閉心理以及 缺乏自信的人群中出現,還有就是各方面壓力比較大的人也極容易出現手機成癮 症。

綜合上述,可以看出手機依賴者在人格特質(易焦慮、神經質、內向、缺乏 自信、不主動)、生活態度(不穩定的情緒、壓力、逃避)、人際關係(社交關係 不良、缺乏溝通、不合群)等方面其影響有著獨特的相關性。

二、 網路成癮因素

青少年網路成癮原因複雜,但主要與他們在家庭、學業,以及社會環境,所 帶來的精神壓力有關。他們為了逃避現實,紓緩壓力,都會以上網玩網路遊戲或 瀏覽社群網站打發時間,之後就會形成「一有壓力就上網」的習慣。當青少年愈 來愈喜歡花時間上網而無法自制,生活危機也日益擴大,現實愈難處理,伴隨而 來的精神壓力、挫折,又讓他們想上網發洩,於是跌入網路成癮的惡性循環當中。

戴秀津(2003)研究台南縣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的相關因素,發現個人相關 因素中的性別、科別、網路使用狀況、上網頻率、有神經質傾向與易焦慮者為網 路成癮的顯著影響因素,而社會環境因素的同儕關係、學業成就與家庭功能為其 外在的顯著影響因素。李佳蓁(1996)研究高職學生網路成癮相關因素與學習成 就探討時,發現性別、經濟狀況、思考外向、憂鬱情緒、每週平均上網時數等變 項最能顯著影響網路成癮。龔慧玲(2000)針對大學生研究網路行為與網路成癮 相關因素時,則發現善於在網路上尋找虛擬社交和找尋生活娛樂的學生具有顯著 相關性,而人際關係呈成癮是呈現正相關。

(39)

從上述資料來看,生活態度(逃避現實、紓緩壓力、憂鬱情緒)、上網時間、

人際關係、家庭因素(家庭社經狀況、父母親職業、父母親教育程度)、學業成 就皆是影響青少年網路成癮的相關因素。

三、 遊戲成癮因素

馮嘉玉(2002)在探討影響國中學生電玩遊戲使用的相關因素與成癮傾向 時,發現「人際溝通動機」、「逃避歸屬動機」越強,使用電玩遊戲的「沉浸狀態」

越深,電玩遊戲成癮傾向越高者,其身心健康、自尊與人際關係都越差,其中人 際關係與遊戲成癮關係最為密切。馬嘉宏(2003)進行國中學生網路線上遊戲成 癮因素個案研究時發現,其成癮因素主要來自外在環境給予的壓力,如同儕關 係、家庭因素、學業成就、時代潮流等,而這些因素造成其不同的心理衝突與心 情轉換,因而產生了負面情緒如心情不好與壓力緊繃。

黃雅慧(2004)針對線上遊戲成癮現象及其相關因素探究時,發現生活型態 與人格特質均會影響遊戲成癮,其中「生活不規律」、具有「金錢慾望」的玩家 及「不嚴謹自律」的人格特質者,愈容易產生線上遊戲成癮的症狀。

賴亞岐(2011)發現國中生的心理需求、自我概念、同儕關係可預測網路遊 戲成癮傾向,表示上列因素對遊戲成癮具有顯著相關。李柏學(2009)探討大學 生對線上遊戲成癮的關係時發現,人際關係會影響線上遊戲的成癮程度。

綜上所述,人際關係(同儕關係)、生活態度(逃避歸屬、個人壓力)、家庭 因素、學業成就、心理需求與自我概念皆是影響遊戲成癮的相關因素。

(40)

四、 小結

綜合上述文獻整理,將手機依賴、網路成癮與遊戲成癮影響之相關因素可歸 納成如表 2-2 所示:

表 2- 2

手機依賴影響因素

手機依賴 網路成癮 遊戲成癮

生活態度 ● ● ●

人際關係 ● ● ●

上網時間 ●

家庭因素 ● ●

學業成就 ● ●

心理需求 ●

自我概念 ●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根據表 2-2 可以發現影響手機依賴的最相關因素為生活態度、人際關係、家 庭因素與學業成就,所以在探究台東縣高中職學生手機依賴的影響因素時,以上 述五個項目來分析與預測手機依賴的情況。

(41)

第三節 背景變項對手機使用之研究

手機的無所不在已經成為當前人際傳播的一個重要現象,這種隨身、隨時、

隨地都具有溝通可能的特性,甚至可能已經造成了一場典範移轉。每個人如何使 用手機,如何利用這個通訊工具去維繫其社交網路,不同的背景變項有不同的研 究結果,本小節整理手機使用與依賴相關研究與報導,做為後續研究分析之用。

壹、 性別

根據美國 Yankee Group (GNN,2004)所提出的研究報告指出,女性比 男性還要愛玩手機上的電玩遊戲,而其他手機使用項目沒有差異。廖婉沂(1998)

在研究青少年手機使用與成癮因素時,發現簡訊、遊戲、照相、MP3 音樂與 FM 收音機會因性別不同而有所差異,但手機使用時間長短與手機使用地點不會因性 別而有所差異。胡牧野(2003)針對北市高中職學生行動文字簡訊使用行為時發 現,男性較女性愛用行動簡訊,也較容易成為「行動簡訊迷」。張瑋(2009)在 手機使用者之認知空間與隱私管理時發現,女生每天平均撥打手機次數較男生 多,但平均的通話量卻沒有顯著差異。游敏鈴、陳曉宜與吳佩玲(2004)探討青 少年行動電話與同儕關係時,發現手機簡訊使用存在著性別差異,男生屬於多功 能取向,而女生則偏向情感取向。秦永悌(2008)在探討高中職學生手機使用行 為、人際互動與社會支持的相關研究時,發現不同性別的高中職學生在手機持 有、手機使用及手機依賴上有顯著差異,但在父母態度上則無顯著差異。

Rautiainen(2001)則指出青少年用手機維繫人際關係,走到哪都帶著手機,以 感覺和他人之聯繫感,雖然男女生在使用手機上態度上同樣積極,但傳統的性別 角色在行動通訊文化上還是存在,男生較積極在無線通訊科技的創新上,而女生 則較重視溝通的價值。

數據

表 2- 1  手機使用動機文獻彙整  構面  研究者  (年份)  工具性  社會性  娛樂性 移動 性 即時性 工具性 時間性 業務性 資訊性 情感性 社交性 流行性 社會地位 安全感 好奇心 私密性 社會迴避 休閒性 娛樂性 Leung & Wei
圖 3- 1  研究架構 背景變項 性別 年級 科別  手機使用概況 手機使用動機 工具性動機 社會性動機 娛樂性動機 手機依賴情況  依賴影響因素 生活態度 人際關係 家庭因素 學業成就 手機使用 手機依賴
圖 3- 2  研究流程圖  界定並分析問題 文獻探討 研究計畫擬定 形成研究問題 編制問卷  問卷預試與信、效度分析 正式施測 資料統計與分析 比較 問卷回收 撰寫研究報告
表  4- 1  樣本背景變項資料表  背景變項  項目  人數  百分比  性    別  男  498  47.2%  女  556  52.8%  就讀年級  一年級  356  33.8% 二年級  362  34.3%  三年級  336  31.9%  就讀科別  綜高未分科  396  37.6% 普通科/學術學程  131  12.5%  職業科/專門學程  525  49.9%  而在學生的其他基本資料部份調查顯示(如表 4-2) ,先從受試者手機使用類 型來說,以使用影音媒體手機為大多數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ccording to Shelly, what is one of the benefits of using CIT Phone Company service?. (A) The company does not charge

學生使用手機進入本 網站(www.jobs.org.tw)

The researcher of this study maintained that the junior high school curriculum emphasized too much on plane geometry and should incorporate existing high school curriculum

1.本招生以參與「工業工程與設備管理產學攜手專班」之國立霧峰農工 104 學年度日間部機 械科、國立秀水高工 104

In the citric acid cycle, how many molecules of FADH are produced per molecule of glucose.. 111; moderate;

運用 Zuvio IRS 與台日比較文化觀點於日本文化相關課程之教學研究 Applying Zuvio IRS and Perspective on 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 to Teaching

Due to low birth rate and setting up many new senior high schools and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s, now the rate of entering a higher school for junior high school graduates has

(計畫名稱/Title of the Project) 提升學習動機與解決實務問題能力於實用課程之研究- 以交通工程課程為例/A Study on the Promotion of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Pract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