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我國政府在金融自由化與國際化之國內外經貿環境變遷下,於 1990 年以後,

陸續開放 16 家新設銀行參與金融中介之經營,並允許舊有銀行增加分行數及外 國銀行在台增設分行。於台灣的金融市場開放新銀行設立之後,整體金融市場中 銀行家數鉅增。由於銀行開放家數過多,且大多新設立之銀行的規模又太小,使 得銀行業陷入惡性競爭的窘境,導致銀行業存放款利差縮小,因而大膽從事高風 險放款導致不良債權比率的增加,造成嚴重的金融問題。

而我國總體景氣自 1995 年開始有明顯的波動,當時由於兩岸飛彈危機,使 得股價指數重挫,傳統產業與房地產市場景氣開始持續衰退。並於 1995 年中爆 發彰化四信事件及國票楊瑞仁舞弊案等基層金融機構的信用問題,1其後便有多 家基層金融機構發生擠兌,充分顯示農漁會信用部與地方信用合作社經營陷入困 境。但於這段期間中,我國高科技產業開始明顯成長,並顯現出其強大的吸金效 果。

接著而來的是 1997 年至 1998 年由泰國開始延燒的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亞 洲多國對美元的匯率出現慘跌的骨牌效應,此次危機造成我國出口衰退,貨幣受 影響而貶值,股價指數亦由萬點下跌至五千多點,房地產市場與傳統產業景氣也 持續衰退,金融機構不良債權比率皆明顯上升,我國房地產及股票市場泡沫經濟 的後遺症開始明顯浮現,當時政府忙於四處救火,但並未進行制度性改革。所幸

1 1994 年 7 月,彰化第四信用合作社(簡稱為彰四信)經營階層人員舞弊,造成約有 28 億 元的不法資金缺口,終釀成 80 億的擠兌。1995 年 4 月交易員楊瑞仁盜開商業本票賣給台銀,

另方面利用人頭戶進行附買回,待台銀匯入買票款項時,順利的轉入人頭戶帳上;國票損失一佰 多億,引發國票擠兌減資經營。的不法資金缺口,終釀成 80 億的擠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當時美國經濟相當繁榮,資訊科技 (IT) 產業勃興,再加上千禧年 (Y2K) 效應,

資訊產品需求旺盛,使台灣科技產業高速成長。然而台灣經濟景氣於 1999 年中 期復甦後,不但遭遇 921 大地震衝擊,且政黨輪替後核四引發之朝野爭議不斷,

政治不安定及政策未有效降低不利衝擊,經濟景氣自 2000 年第三季即開始走下 坡。而銀行業之不良債權問題也並未因 1999 年中至 2000 年第三季之短暫經濟 復甦而疏解,我國銀行業逾放比率於 1999 年第二季首度突破 5%。

2000 年以來,因美國經濟在擴張將近 10 年之後開始趨向衰退,在加上網 路泡沫破滅,使得我國資訊科技產品景氣重挫,金融機構營運更如雪上加霜。自 此台灣經濟每況愈下,2001 年更創下 50 年來經濟成長呈現嚴重衰退經濟成長 率為負的現象。當時台灣傳統內需產業與房地產市場景氣仍一路挫跌,金融機構 之放款被倒帳比率高漲。且高科技產業較仰賴直接資金融通 (direct finance) 與國 際籌資,2間接資金融通 (indirect finance) 比重持續下挫,3銀行放款成長日趨緩 慢。再加上債券基金這類新金融商品出現,擁有高收益、高流動性與免稅等特性,

吸走銀行活期及定期資金,銀行存款成長亦降為個位數。出現所謂金融逆中介現 像 (disintermediation)。4金融機構獲利大減,逾放比則不斷升高。

逾放比率可怕的增加速度使我國政府不得不正視並且嚴重看待此問題。政府 在這一連串金融危機及總體經濟衝擊下,也陸續制訂相關政策以企圖降低金融機 構的不良債權比率。值得一提的是,2001 年初政府提出第一次金融改革,其又 稱為二五八改革方案,即在二年內將金融機構壞賬比率降到 5% 以下,銀行資 本充足率提高到 8% 以上。此金融改革目的為積極打消金融呆帳,並重建金融

2 直接資金融通 (indirect finance) 是由資金盈餘部門直接購入資金短缺部門的有價證券而實現 資金融通的金融行為。

3 間接資金融通 (direct finance) 為資金盈餘部門與資金短缺部門之間通過金融中介機構間接實 現資金融通的金融行為。

4 金融逆中介 (disintermediation) 為資金由金融中介機構流出而透過其他方式轉入資金需求 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由圖 1 中我們可觀察到,我國失業率確實由 1995 年開始有明顯的提升,

更在 2001 年又一波明顯的上升趨勢,且面對這一系列的經濟衝擊,我國銀行業 之逾放比率自 1995 年不到 3% 逐年攀升至 2001 年第四季已經到達 11.27%。

而我國政府於 2001 年初推行之一次金融改革成功的讓銀行業逾放比率由 2002 年第一季達最高峰後開始逐年下降,且在 2007 年至 2008 年中間因美國次級房 貸風暴的延燒,讓銀行業逾放比率有小幅的上揚,其後便又持續下降,由此可見,

一次金融改革不僅讓總體銀行業逾放比率有明顯的改善,更讓銀行業在面對大型 金融風暴時,不再產生無法收拾的龐大不良債權。

一般而言,銀行業之不良債權比率的高低被視為監測金融市場穩定程度的指 標,Shen and Hsieh (2002) 利用 1993 年至 2000 年,印尼、馬來西亞、泰國、

韓國與菲律賓等國 617 個追蹤資料,結合總體與個體銀行指標修正早期幫助監 控金融危機對各別銀行衝擊的警示系統及預測銀行業是否破產。研究結果顯示,

以私人銀行及非家族企業銀行而言,不良債權比率是最具解釋力且最常被用來衡 量銀行營運失敗與否的指標。近十幾年來,我國銀行業不良債權比率因為多次的 金融風暴而持續上升,又因政府金融改革方案的推行而抑制其持續上揚趨勢,因 此,本研究希望藉由本國銀行業不良債權比率的波動來了解我國銀行業之營運效 率及金融市場之穩定程度。

在過去,金融機構之逾期放款增加的原因多是由於大型傳統企業獲利不佳,

以及政商民代超額貸款所致。而當前逾放比率攀升,最大的主因是失業率不斷攀 升,使得繳不出貸款的比例增加,這是讓各個銀行最憂慮的地方。根據中央銀行 分析,導致逾期放款比率暴增的原因,主要有四點,包括一、部分廠商營運仍欠 佳、資金短絀、周轉困難;二、失業率持續上升,個人償債能力降低;三、部分 企業受關係企業經營不善影響,以致財務陷入困境;四、不動產市場仍未明顯復 甦,擔保品處分不易,影響債權歸收速度。由這四點來看,經濟大環境不佳才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主因。6而過去國內於研究銀行業不良債權比率之文獻,多關注於銀行本身資本 健全度及其經營效率等個體變數的影響效果,對於總體景氣變動的影響效果則較 少文獻有深入的討論,因此本研究將利用本國失業率及各項金融市場總體變數來 探討我國總體景氣的波動對銀行業不良債權比率的影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