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現代社會快速變遷的過程中,經濟、政治、社會以及文化的發展,彼此間

互相影響並產生關聯性,科技的日益更新,更促使了社會、文化、經濟面臨巨大 的改變與挑戰,科技伴隨而來便捷與高度發展,可能使人們產生重科學輕人文的 想法。一個國家若是只強調狹義的經濟發展與科技研發,往往會造成社會中,不 同體系之間的不平衡發展,甚至因此而衍生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註1)因此,

如何在自然科學與人文與社會科學的發展間取得平衡是相當重要的研究課題。人 類的知識可以分成人文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就人文社會學來說,領域涵蓋 甚廣,人文學方面包括文學、史學、哲學、語言、藝術等學門;社會科學方面則 包括政治、經濟、法律、管理、社會、心理、教育、人類、區域研究等學門。

在學術研究人員的研究歷程中,許多研究顯示無論是研究構思階段、資料蒐 集與分析階段、或是研究詮釋及呈現階段,圖書資料都是重要的資訊來源。

Weintraub 指出人文學者是學術領域最愛圖書的人,他們會一讀再讀古老的文 本,並且探討古舊的學術議題。(註2)Talja 也指出人文學者通常使用年代較久或 已定型的理論來印證新的研究主題,由此可知古籍對人文學研究者的重要性。(註 3)至於社會科學方面,因為科技的進步與環境變遷,社會科學的不斷發展,使得 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與對象不停的改變,二十世紀社會科學的思想潮流,除了馬 克斯與弗洛伊德的影響,社會科學發展的質量遽增,社會學科各分支的專門化與 科技的交融(cross-disciplinary approaches)與統合以及社會科學新理論建構等議 題,都是未來社會科學的發展方向。(註4)社會科學領域學術發表的方式,大多 以期刊文章與圖書的出版為主,然而,一個好的學術作品要能夠表現出與其之前 所發表成果的關連性,(註5)同時更進一步由不同學者的理論概念,來支持證明 其所討論內容的正確性,以及其可能具有的價值,(註6)則必須善用引用文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因此,引用行為被視為一種學術研究中主動溝通的模式,透過引用與被引用關係 的分析,可了解知識傳播的模式。(註7)

以學術出版的角度來看,圖書和期刊對研究者而言都是重要的出版品,而人 文社會學更仰賴圖書,不同於自然科學出版品主要集中在期刊上發表。此外,人 文社會學的出版品種類比自然科學多元,也間接反映人文社會學文獻比自然科學 文獻的分布更為零散,(註8)而導致此現象可能的原因是:人文社會學比自然科 學更強調啟迪一般社會大眾的功能,希望透過大眾性出版品(popularizing publications)將學術研究介紹給一般社會大眾了解。(註9)

傳統上自然科學之出版品主要集中在期刊上發表,故自然科學的學術評鑑 較適合單以期刊為學術研究產出的評鑑對象。反觀,人文社會學研究者多出版專 書,其出版品種類比自然科學多元,反映了人文社會學科比自然科學更仰賴圖 書,因此如仿照自然科學將學術評鑑焦點放在期刊此單一出版品的種類上,將會 漏掉期刊以外仍占不少比例的出版品種類,產生比自然科學評鑑更多的誤差。人 文社會學科研究專書的被引用大於期刊,反映了專書受重視程度,亦突顯專書作 者為學術評鑑指標的意義。(註10)

然而,不同性質文章的引用資料類型也會造成差異,期刊依類型可以分為評 述型期刊(review journal)和研究型期刊(research journal),此兩類型期刊之引用文 獻值得深入探討。評述型期刊所收錄的期刊多評述型文章,其將資訊給予濃縮,

並且能收集某一研究主題的相關文獻,加以綜合評論敘述;研究型文章則多為在 實驗性、理論性或觀測性上具有新研究成果、或創新見解和新進展的學術總結。

因為評述型文章的主要為評論,及評論的副本,也是對於一本新書或期刊的評論 介紹,評述型文章是通過對評述的內容進行評論、分析、表達反映出作者的觀點 與見解,評述型文章不僅將各種觀點羅列起來,還要求作者要對各家觀點進行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述,要指出觀點的合理性,以及所存在的偏頗與不完整之處,有時還需要以此為 基礎闡述自己對這一問題的看法,此外,評述型文章也提供新資訊和研究成果,

尤其能引領研究領域未來發展方向的成果,以及具前瞻內容的成果,須具備超前 潛意識,能對於學科研究現實表現的歸納整理與評述中,找出學科未來發展方向 與規律。(註11)換言之,二種類型期刊的文章,由於性質上的差異,其引用資料 是否亦有變化亦值得閱讀。

此外,《期刊引用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簡稱 JCR)中的影響係數 (Impact Factor) 可使用於評估期刊的影響力高低。通常影響係數值越高表示該期 刊的影響力越大,根據《期刊引用報告》對於影響係數的定義是某期刊兩年前出 版的文章總數在某一特定年平均被引用次數,換言之,意指第一年與第二年出版 的文章,在第三年被引用的總數。但是影響係數會受到許多因素操縱,例如:期 刊類型、期刊主題、以及每篇文章的作者人數等等。然而,評述性期刊的影響係 數較高,原因是評述性文章通常對於實證研究進行評論,大多在出版後的數年其 被引用才達到高峰,被引用半衰期相對較長,老化速度較慢,雖被引用次數並非 很高,但由於出版文章篇數分母相對較少,導致影響係數高。(註12)

綜上所述,人文與社會科學引用資料類型為何,反映了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 者的資料使用行為,進而可以突顯其出版作品之資料類型的重要性。學術研究之 發展隨著時間的進展而發生變化,因此,本研究以 2000 年與 2009 年為主要研究 範圍,以二個年代加以比較各學科引用資料類型之差異。探討各學科引用文獻之 資料類型、各學科引用圖書與期刊之變化及其是否因期刊性質與年代不同而有差 異。所以,本研究亦將探討各學科期刊引用文獻老化現象,並進一步以期刊性質 與年代加以比較,期能幫助研究人員與專家學者對於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使用資料 之行為更加了解,並協助圖書館館藏發展與管理的工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