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根據身心學觀點,啟發原住民舞蹈學習者正確的身體覺察能力來加強 學習原住民舞蹈動作;透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指導學生,體會不同呼吸的身體變 化、提昇覺察身體的能力,經由動作操作來加強對身體結構的認知,開發身體動 作更多的可能性及自我覺察動作。讓學習者有效率及安全的使用身體,進而探究 學習者在身體的使用、認知與心理態度的效能。本章分為五節,第一節說明研究 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為名詞解釋,第四節說明研究 範圍與限制,第五節研究重要性。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肢體動作是人們最早用來溝通的工具。在原始時代,人類的日常生活會模擬 動物的動作來教導青年人打獵,祈求打獵的豐收,或是遇到大自然中不可抗拒的 大洪水或乾旱時,默默的祈求上天保佑,這些漸漸發展成為儀式,儀式中的步驟 與過程,就形成了最早的表演模式。而在原住民部落生活中,經常會為了家庭成 員中的生、老、病、死來進行祭儀,在祭典中,大部分是由群居的族人一起共同 完成,凝聚了對團體的向心力,族人的自信心增強,能共同對抗外界的干擾,保 衛家園,而掌控儀式的人,如巫師就成為最早的舞者(伍曼麗,1996)。而後,因 為不同場合的需求,漸漸發展出多樣化的儀式,一直到了近兩百年,因專業劇場 演出的要求,發展出特定的舞蹈形式。

目前,國內的舞蹈資優班或舞蹈科系,上課的課程必須包含芭蕾、現代及民 族舞蹈,而原住民舞蹈就是涵蓋在民族舞蹈之內,有時為了表演,課程會安排原

住民舞蹈教學,而原住民的文化也因為族群的不同,所呈現的舞蹈也有所不同,

有阿美族、卑南族、排灣族、魯凱族、達悟族、布農族、泰雅族、鄒族、賽夏族、

薩奇來雅…等,而這些文化的傳承與保留,落在教育之中,落在各級學校的社團 或是部落社區中,舞蹈課程也因為指導老師背景的不同,訓練及要求的標準不一,

學習者所呈現的方式也不盡相同。

為了因應各種比賽或是表演,能夠拿到很好的成績,在教學訓練過程中,一 定是要求動作一直重複練習,或是作出超出能力的動作,這樣機械式的模仿訓練,

往往讓學習者不知不覺得受到肢體及軀幹的傷害;且大多數的人沒有適當的休息 或治療,讓這個傷害越積越深,這些都是因為對自己身體認知的不足,而造成的。

一個人在腦海中呈現出的自我身體結構概念認知地圖,可以引領我們進入身體的 探究之旅,如果身體結構認知是不對或不精確的,則動作的表現就可能會沒有效 率,容易造成運動傷害(林文中,2007;彭建翔、黃詩雲,2008;Conable, 1998)。

能夠提供腦海中一個正確的身體地圖,是可以藉由對自我身體結構的認知與體會 進行修正與精緻化,來產生有效率、具協調性的優雅動作(王偲潔,2007;Conable, 1998),因此,正確的使用身體,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傷害。身體產生的動作是構成 舞蹈的要素,但身體對大部分的人而言,是一種工具,而不是自身的主體,林懷 民(2011)指出傳統的文化,讓我們迴避身體,忘了身體是我們畢生的朋友。

在一般傳統舞蹈課程中,舞者因為對自己身體的認識不足,不知如何使用身 體,覺察不出來自己該注意什麼,自從研究者在接觸到身心學課程之後,深信覺 察自己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身心學的理念基礎下,依據不同的目的可分為身心 教育與身心療法。而「身心教育是一個強調開發身心覺察的教育過程」(劉美珠,

2004a:195),是一個從生活經驗、感知、覺察,來檢視身體結構和功能的教育領

即可透過感覺、動作及反應來調整身心,發展潛能,也能進一步體察自我與他人、

環境的互動關係及差異性,改善之間相處對待的方式,最後得以享受生命、享受 當下(劉美珠,2004a)。身心動作教育就是在「身心學」的哲思和身心教育的理 念下,所發展出來的新的課程模式,提出了「重視個人內在經驗體會和反省」的 主張,藉由「身體動作」進入自我的內在世界,來重新教育身體與學習對身體的 尊重和傾聽(劉美珠,2003a)。在身心學者的理念中,人體的動作有其深層意義,

透過身體動作的實際操作的體認,回到身體的原點,體會和反省自我的動作經驗、

內在的感受與需要,能夠開發身體覺察,從新體知身體的使用方式,做自己的主 人(林大豐,2001)。

除了認知身體之外,蔡琇琪(2004)則提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呼吸覺察活 動教學,可以協助學習者身體肌群的放鬆,避免肌肉緊繃引發身體不必要的疲勞,

真正達到休息的目的;因此得知,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可以改善學習者身體的不良 姿勢,有顯著的治療效果。另外,卓子文(2002)也指出透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的學習,影響了舞者對身體的看法及對待身體的態度。因此瞭解到身心動作教育 課程是具有喚醒身體覺察的能力,提供學習者選擇的機會,去改變身體使用方式,

避免身體的不當使用所引起的運動傷害。希望透過身心動作教育的教學過程中,

來增強覺察能力,在人體動作中,體驗身體與心靈。

每一位學生因身體結構的不同,若用同一套方式來訓練與教學,可能會讓身 體傷害出現,林文中(2007)指出,臺灣舞者的技巧訓練舉世聞名,但過去往往 偏重於「關起門來苦練」,沒強調「打開心智體現」的部分,可能是國人個性、歷 史背景緣故,但也可能是身體運用的資訊不足,導致舞蹈技巧駐足不前時,只能 依循苦行僧的「機械式訓練」,如此造成了許多運動傷害的問題。身心動作教育提 供了再訪身體、認識身體,並和內在的自我做深度溝通的好方法(劉美珠、林大 豐,2004a)。舞者在學習時,如果能注意到呼吸、注意的身體的使用、注意到身 體結構的正確位置,重新建立正確的身體觀,讓訓練時更有效率、更能達到最佳

的學習狀態。

「覺察」,是改變的開始(Feldenkrais, 1977),在追求外在事務和價值的同時,

別忘了「回到身體,了解自己」的論調,是每一個人都擁有的權利。另方面學校 課程,只重「知識」與「技能」的學習,而忽略「人」的教育,教育到底出了什 麼問題?接觸身心學的領域之後,身為一個舞蹈教師,在實施舞蹈教學時,在動 作的教與學中,如何透過身心動作教育來幫助學生學習自我體察,讓學生經驗自 己,透過身體的再教育,學會尊重與體會身體智慧,共同達成教學相長及自我價 值的肯定。設計一套身心動作的教育課程,讓原住民舞蹈學生學習,在不斷的身 體訓練中,防範身體的酸痛疲勞與傷害,讓學習者具有正確的舞蹈涵養與良好的 學習效果,並具有良好的健康身體,將原住民文化背景與傳統歌舞繼續傳承,此 即為研究者的主要動機。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