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身心動作教育對原住民舞蹈團學生 身體覺察能力影響之行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身心動作教育對原住民舞蹈團學生 身體覺察能力影響之行動研究"

Copied!
19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

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劉美珠 博士

身心動作教育對原住民舞蹈團學生 身體覺察能力影響之行動研究

研 究 生: 廖瑞姿

(2)
(3)
(4)

謝 誌

終於要畢業了。回首這兩年的研究所生活,能有機會再繼續當學生,是一件 幸福的事。在這過程中,每週末台東關山兩地奔波上課,論文寫作期間,對著書 本與電腦埋頭苦思,這點點滴滴的累積,成就了一趟豐富的知識之旅,真心感謝 許多人的幫助與眷顧,讓我順利完成碩士學位。

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美珠老師,帶領我進入身心學領域,耐心、細心地指導 並鼓勵我將身心動作教育運用在舞蹈教學實務上,獲益良多,在老師身上看到了 對教學的敬業與熱情,除了佩服,還提醒自己要向老師學習,保持一顆赤子之心 來面對教學的態度與熱忱。感謝大豐老師用親切和藹的態度,免除了對論文寫作 的緊張與焦慮,提供了研究過程中的方向與方法。感謝口試委員靜萍老師,給予 本論文精闢的指點與講解,提供了寶貴的建議與看法,得到愛的肯定與鼓勵。另 外,謝謝碩班的同學們,有緣相聚在一起學習、成長,尤其是身心組的同學,大 家加油打氣、互相扶持、分工合作完成任務,姊妹情深的感情,讓我珍惜與感動,

有你們真好。

最後要感謝我的家人,感謝老公賢霖在我寫論文期間,給我很多精神上的支 持與滿滿的愛,沒有你的協助、陪伴,是無法完成論文的。感謝家中兩位可愛又 貼心的小寶貝韻翔、韻婷,帶給媽咪無比的量,讓我安心的去唸書,體諒媽咪假 日沒時間跟你們相處。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沒有您們,就沒有今天的我。現在,

願把這份喜悅分享給家人及我的朋友,讓人生的旅程更添美麗的色彩。

廖瑞姿 謹誌 2013 年 6 月 23 日

(5)

身心動作教育對原住民舞蹈團學生 身體覺察能力影響之行動研究

研究生:廖瑞姿 指導教授:劉美珠

日期:2013.6

摘 要

本研究目的:藉由課程設計來瞭解應用身心動作教育理念於原住民舞蹈團學 生,對於身體覺察能力開發之影響,透過研究歷程之觀察,進而促進研究者於實 務教學中之成長與省思。 研究對象為臺東縣關山高級工商職業學校原住民舞蹈團 二年級之學生,進行為期十週共二十節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採用行動研究方法 進行,透過研究者的參與觀察與教學省思日誌、觀察員的記錄表、學員的課後回 饋單、及焦點團體訪談等各項資料的蒐集與分析,來瞭解學員在接受此課程後對 身體覺察能力的影響,並進行課程修正。 研究結果發現:

一、本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適合應用於原住民舞蹈團學生舞蹈活動。

二、原住民舞蹈團學生對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有八成的接受度,學習情形與反應 良好,以身體歸零、身體彩繪接受度最高。

三、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適合原住民舞蹈團學生,並對身體覺察能力之呼吸覺察、

身體使用、身體肌肉張力、身體控制能力、身體疲勞與疼痛有提升效果,

以呼吸覺察最為明顯。

四、研究者透過研究歷程,對身心動作課程設計內容及教具的使用皆有助益。

(6)

A Study on the Impact of Body Awareness Ability of Aboriginal Student Troupe by the Approach of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Gradnate: Ruei-Zih Liao Adrisor: Mei-Chu Liu, Ph. D.

M. Ed. Thesis, 2013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body awareness ability on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Therefore, it was to promote the progress and reflection in practical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s. The subject group of this research was the eighth grade students of Aboriginal Student Dance Troupe of Kuanshang Vocational High School. After 20 classes of ten-week course by adopting the methods of Action Research,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by study survey, teaching diary, data sheet of observer, answer sheet of the students and interview of focused group. By collecting and analying these data,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students' body awareness ability and to promote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curriculum.The follings wer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1.The course of Somatic Movement was well suited to dance activity of the aboriginal students.

2.Most students of the troupe were accepted to the course. The progress and reflection of the class were refined, especially in the programs of body-relaxation and body-painting.

3.There were several positive improvements in body awareness ability for the students, such as breathing awareness, physical movement, muscle flexibility, ability of body-controlling, the awareness ability of physical fatigue and body soreness. Among these promotion, the breathing awareness was the best of all.

4.There were practical benefits in the use of teaching aids and design of content on the Somatic Movement course throughout the progress of this research.

Conclusion: The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program was suitable for the Aboriginal Students Dance Troupe. And there were positive improvements in body awareness ability.

Keyword :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aboriginal student troupe, body

awareness ability

(7)

目次

中文摘要 ……….………...Ι 英文摘要 ……….………...Ⅱ 目次 ………. Ⅲ 表次 ……….Ⅵ 圖次 ……….Ⅶ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5

第三節 名詞解釋...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五節 研究的重要性...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原住民舞蹈之相關研究...10

第二節 身心動作教育之理論...18

第三節 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覺察能力的相關文獻...30

第四節 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舞蹈教學的相關文獻...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37

研究參與人員與場域...39

(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歷程...72

第二節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實施成效分析...104

第三節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原住民舞蹈團學生 身體覺察能力影響之分析 .112 第四節 研究省思與成長...11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26

第二節 建議...128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30

英文部份 ...134

附錄

附錄一 參與研究同意書...135

附錄二 教學省思日誌...136

附錄三 觀察員紀錄表...137

附錄四 第一單元 學生課後回饋單 ...138

附錄五 第二單元 學生課後回饋單 ...139

附錄六 第三單元 學生課後回饋單 ...140

附錄七 第四單元 學生課後回饋單 ...141

附錄八 第五單元 學生課後回饋單 ...142

附錄九 第六單元 學生課後回饋單 ...143

附錄十 第七單元 學生課後回饋單 ...144

附錄十一 第八單元 學生課後回饋單 ...145

附錄十二 第九單元 學生課後回饋單 ...146

附錄十三 第十單元 學生課後回饋單 ...147

附錄十四 課程設計教案...148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原住民舞蹈團學生課程設計教案(一) ...148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原住民舞蹈團學生課程設計教案(二) ...150

(9)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原住民舞蹈團學生課程設計教案(三) ...153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原住民舞蹈團學生課程設計教案(四) ...156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原住民舞蹈團學生課程設計教案(五) ...159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原住民舞蹈團學生課程設計教案(六) ...162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原住民舞蹈團學生課程設計教案(七) ...165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原住民舞蹈團學生課程設計教案(八) ...168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原住民舞蹈團學生課程設計教案(九) ...171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原住民舞蹈團學生課程設計教案(十) ...174

(10)

表次

表2-2-1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模式...20

表2-2-2 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呼吸與放鬆之研究 ...22

表2-2-3 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身體結構認知之研究 ...25

表2-2-4 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改善疼痛之研究...28

表2-3-1 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覺察能力之研究...30

表2-4-1 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舞蹈教學之研究...34

表3-3-1 資料編碼方式...44

表3-5-1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內容分析表...48

表3-5-2 課程實施規劃表...69

表4-1-1 課程內容修正前後對照表...100

表4-2-1 原住民舞蹈團學生對課程的接受度分析表 ...104

表4-2-2 原住民舞蹈團學生對課程的學習難易度分析表 ...108

表4-2-3 學習情形檢核表...110

表4-1-1 課程實施情形檢核表...118

表4-1-2 教學行為情形檢核表...120

表4-1-3 教學者與研究者互動情形檢核表...121

(11)

圖次

圖2-2-1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內容架構圖...21

圖3-1-1 研究架構...38

圖3-2-1 木質地板教室...40

圖3-4-1 研究流程...45

圖3-5-1 課程架構圖...50

圖3-5-2 三度空間呼吸法(一)...52

圖3-5-3 三度空間呼吸法(二)...52

圖3-5-4 三度空間呼吸法(三)...52

圖3-5-5 三度空間呼吸法(四)...52

圖3-5-6 丹田呼吸法(一)...52

圖3-5-7 丹田呼吸法(二)...52

圖3-5-8 背部呼吸法(一)...53

圖3-5-9 背部呼吸法(二)...53

圖3-5-10 打哈欠(一)...53

圖3-5-11 打哈欠(二)...53

圖3-5-12 伸展(一)...54

圖3-5-13 伸展(二) ...54

圖3-5-14 小蝦米(一)...54

圖3-5-15 小蝦米(二)...54

圖3-5-16 坐骨走路(一)...55

圖3-5-17 坐骨走路(二)...55

圖3-5-18 頭部(一)...56

圖3-5-19 頭部(二)...56

圖3-5-20 肩膀(一)...56

(12)

圖3-5-25 胸腔(二)...57

圖3-5-26 脊椎(一)...58

圖3-5-27 脊椎(二)...58

圖3-5-28 骨盆(一)...59

圖3-5-29 骨盆(二)...59

圖3-5-30 腿部(一)...59

圖3-5-31 腿部(二)...59

圖3-5-32 身體歸零(一)...60

圖3-5-33 身體歸零(二)...60

圖3-5-34 身體彩繪(一)...60

圖3-5-35 身體彩繪(二)...60

圖3-5-36 擺動(一)...61

圖3-5-37 擺動(二)...61

圖3-5-38 頭部轉動(一)...61

圖3-5-39 頭部轉動(二)...61

圖3-5-40 脊椎之舞(一)...62

圖3-5-41 脊椎之舞(二)...62

圖3-5-42 手之舞(一)...63

圖3-5-43 手之舞(二)...63

圖3-5-44 肌膜之舞(一)...63

圖3-5-45 肌膜之舞(二)...63

圖3-5-46 骨骼之舞(一)...64

圖3-5-47 骨骼之舞(二)...64

圖3-5-48 伸收轉(一)...64

圖3-5-49 伸收轉(二)...64

圖3-5-50 伸收轉(三)...64

圖3-5-51 骨盆時鐘(一)...65

圖3-5-52 骨盆時鐘(二)...65

圖3-5-53 足之舞(一)...65

圖3-5-54 足之舞(二)...65

(13)

圖3-5-55 雙手拍擊遊戲(一)...66

圖3-5-56 雙手拍擊遊戲(二)...66

圖3-5-57 搔癢遊戲(一)...66

圖3-5-58 搔癢遊戲(二)...66

圖3-5-59 含羞草(一)...67

圖3-5-60 含羞草(二)...67

圖3-5-61 木偶人(一)...67

圖3-5-62 木偶人(二)...67

圖3-5-63 水草之舞(一)...68

圖3-5-64 水草之舞(二)...68

圖4-1-1 介紹身心動作教育...74

圖4-1-2 身體歸零 ...74

圖4-1-3 三度空間呼吸法(一)...74

圖4-1-4 三度空間呼吸法(二)...74

圖4-1-5 三度空間呼吸法(三)...74

圖4-1-6 身體彩繪...74

圖4-1-7 頭與肩膀的認知與說明...77

圖4-1-8 頭部轉動...77

圖4-1-9 丹田呼吸法...77

圖4-1-10 伸展...77

圖4-1-11 身體歸零...77

圖4-1-12 身體彩繪...77

圖4-1-13 手臂與胸腔的認知與說明...80

圖4-1-14 背部呼吸法...80

圖4-1-15 手之舞...80

圖4-1-16 打哈欠...80

圖4-1-17 三度空間呼吸法(一)...82

(14)

圖4-1-21 坐在球上(一)...83

圖4-1-22 坐在球上(二)...83

圖4-1-23 坐骨走路(一)...85

圖4-1-24 坐骨走路(二)...85

圖4-1-25 骨盆時鐘(一)...85

圖4-1-26 骨盆時鐘(二)...85

圖4-1-27 腿部的認知與說明(一)...87

圖4-1-28 腿部的認知與說明(二)...87

圖4-1-29 背部呼吸法...87

圖4-1-30 足之舞(一)...87

圖4-1-31 足之舞(二)...88

圖4-1-32 小蝦米...88

圖4-1-33 肌膜之舞(一)...89

圖4-1-34 肌膜之舞(二)...89

圖4-1-35 骨骼之舞(一)...90

圖4-1-36 骨骼之舞(二)...90

圖4-1-37 痛點球體驗(一)...90

圖4-1-38 痛點球體驗(二)...90

圖4-1-39 打哈欠(一)...92

圖4-1-40 打哈欠(二)...92

圖4-1-41 伸-收-轉(一)...92

圖4-1-42 伸-收-轉(二)...92

圖4-1-43 伸-收-轉(三)...93

圖4-1-44 伸-收-轉(四)...93

圖4-1-45 雙手拍擊遊戲(一)...94

圖4-1-46 雙手拍擊遊戲(二)...94

圖4-1-47 雙手拍擊遊戲(三)...95

圖4-1-48 搔養遊戲(一)...95

圖4-1-49 搔養遊戲(二)...95

圖4-1-50 搔養遊戲(三)...95

(15)

圖4-1-51 含羞草(一)...97

圖4-1-52 含羞草(二)...97

圖4-1-53 木偶人(一)...97

圖4-1-54 木偶人(二)...97

圖4-1-55 水草之舞(一)...98

圖4-1-56 水草之舞(二)...98

(16)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根據身心學觀點,啟發原住民舞蹈學習者正確的身體覺察能力來加強 學習原住民舞蹈動作;透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指導學生,體會不同呼吸的身體變 化、提昇覺察身體的能力,經由動作操作來加強對身體結構的認知,開發身體動 作更多的可能性及自我覺察動作。讓學習者有效率及安全的使用身體,進而探究 學習者在身體的使用、認知與心理態度的效能。本章分為五節,第一節說明研究 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為名詞解釋,第四節說明研究 範圍與限制,第五節研究重要性。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肢體動作是人們最早用來溝通的工具。在原始時代,人類的日常生活會模擬 動物的動作來教導青年人打獵,祈求打獵的豐收,或是遇到大自然中不可抗拒的 大洪水或乾旱時,默默的祈求上天保佑,這些漸漸發展成為儀式,儀式中的步驟 與過程,就形成了最早的表演模式。而在原住民部落生活中,經常會為了家庭成 員中的生、老、病、死來進行祭儀,在祭典中,大部分是由群居的族人一起共同 完成,凝聚了對團體的向心力,族人的自信心增強,能共同對抗外界的干擾,保 衛家園,而掌控儀式的人,如巫師就成為最早的舞者(伍曼麗,1996)。而後,因 為不同場合的需求,漸漸發展出多樣化的儀式,一直到了近兩百年,因專業劇場 演出的要求,發展出特定的舞蹈形式。

目前,國內的舞蹈資優班或舞蹈科系,上課的課程必須包含芭蕾、現代及民 族舞蹈,而原住民舞蹈就是涵蓋在民族舞蹈之內,有時為了表演,課程會安排原

(17)

住民舞蹈教學,而原住民的文化也因為族群的不同,所呈現的舞蹈也有所不同,

有阿美族、卑南族、排灣族、魯凱族、達悟族、布農族、泰雅族、鄒族、賽夏族、

薩奇來雅…等,而這些文化的傳承與保留,落在教育之中,落在各級學校的社團 或是部落社區中,舞蹈課程也因為指導老師背景的不同,訓練及要求的標準不一,

學習者所呈現的方式也不盡相同。

為了因應各種比賽或是表演,能夠拿到很好的成績,在教學訓練過程中,一 定是要求動作一直重複練習,或是作出超出能力的動作,這樣機械式的模仿訓練,

往往讓學習者不知不覺得受到肢體及軀幹的傷害;且大多數的人沒有適當的休息 或治療,讓這個傷害越積越深,這些都是因為對自己身體認知的不足,而造成的。

一個人在腦海中呈現出的自我身體結構概念認知地圖,可以引領我們進入身體的 探究之旅,如果身體結構認知是不對或不精確的,則動作的表現就可能會沒有效 率,容易造成運動傷害(林文中,2007;彭建翔、黃詩雲,2008;Conable, 1998)。

能夠提供腦海中一個正確的身體地圖,是可以藉由對自我身體結構的認知與體會 進行修正與精緻化,來產生有效率、具協調性的優雅動作(王偲潔,2007;Conable, 1998),因此,正確的使用身體,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傷害。身體產生的動作是構成 舞蹈的要素,但身體對大部分的人而言,是一種工具,而不是自身的主體,林懷 民(2011)指出傳統的文化,讓我們迴避身體,忘了身體是我們畢生的朋友。

在一般傳統舞蹈課程中,舞者因為對自己身體的認識不足,不知如何使用身 體,覺察不出來自己該注意什麼,自從研究者在接觸到身心學課程之後,深信覺 察自己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身心學的理念基礎下,依據不同的目的可分為身心 教育與身心療法。而「身心教育是一個強調開發身心覺察的教育過程」(劉美珠,

2004a:195),是一個從生活經驗、感知、覺察,來檢視身體結構和功能的教育領

(18)

即可透過感覺、動作及反應來調整身心,發展潛能,也能進一步體察自我與他人、

環境的互動關係及差異性,改善之間相處對待的方式,最後得以享受生命、享受 當下(劉美珠,2004a)。身心動作教育就是在「身心學」的哲思和身心教育的理 念下,所發展出來的新的課程模式,提出了「重視個人內在經驗體會和反省」的 主張,藉由「身體動作」進入自我的內在世界,來重新教育身體與學習對身體的 尊重和傾聽(劉美珠,2003a)。在身心學者的理念中,人體的動作有其深層意義,

透過身體動作的實際操作的體認,回到身體的原點,體會和反省自我的動作經驗、

內在的感受與需要,能夠開發身體覺察,從新體知身體的使用方式,做自己的主 人(林大豐,2001)。

除了認知身體之外,蔡琇琪(2004)則提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呼吸覺察活 動教學,可以協助學習者身體肌群的放鬆,避免肌肉緊繃引發身體不必要的疲勞,

真正達到休息的目的;因此得知,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可以改善學習者身體的不良 姿勢,有顯著的治療效果。另外,卓子文(2002)也指出透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的學習,影響了舞者對身體的看法及對待身體的態度。因此瞭解到身心動作教育 課程是具有喚醒身體覺察的能力,提供學習者選擇的機會,去改變身體使用方式,

避免身體的不當使用所引起的運動傷害。希望透過身心動作教育的教學過程中,

來增強覺察能力,在人體動作中,體驗身體與心靈。

每一位學生因身體結構的不同,若用同一套方式來訓練與教學,可能會讓身 體傷害出現,林文中(2007)指出,臺灣舞者的技巧訓練舉世聞名,但過去往往 偏重於「關起門來苦練」,沒強調「打開心智體現」的部分,可能是國人個性、歷 史背景緣故,但也可能是身體運用的資訊不足,導致舞蹈技巧駐足不前時,只能 依循苦行僧的「機械式訓練」,如此造成了許多運動傷害的問題。身心動作教育提 供了再訪身體、認識身體,並和內在的自我做深度溝通的好方法(劉美珠、林大 豐,2004a)。舞者在學習時,如果能注意到呼吸、注意的身體的使用、注意到身 體結構的正確位置,重新建立正確的身體觀,讓訓練時更有效率、更能達到最佳

(19)

的學習狀態。

「覺察」,是改變的開始(Feldenkrais, 1977),在追求外在事務和價值的同時,

別忘了「回到身體,了解自己」的論調,是每一個人都擁有的權利。另方面學校 課程,只重「知識」與「技能」的學習,而忽略「人」的教育,教育到底出了什 麼問題?接觸身心學的領域之後,身為一個舞蹈教師,在實施舞蹈教學時,在動 作的教與學中,如何透過身心動作教育來幫助學生學習自我體察,讓學生經驗自 己,透過身體的再教育,學會尊重與體會身體智慧,共同達成教學相長及自我價 值的肯定。設計一套身心動作的教育課程,讓原住民舞蹈學生學習,在不斷的身 體訓練中,防範身體的酸痛疲勞與傷害,讓學習者具有正確的舞蹈涵養與良好的 學習效果,並具有良好的健康身體,將原住民文化背景與傳統歌舞繼續傳承,此 即為研究者的主要動機。

(20)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基於上述的研究背景與動機,提出了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一、研究目的

(一)針對原住民舞蹈團學生設計一套身心動作教育之教學課程。

(二)原住民舞蹈團學生對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接受程度與學習情形。

(三)原住民舞蹈團學生參與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於身體覺察能力之影響。

(四)透過教師教學行為,師生互動情形與教學省思來了解教師自我省思與 成長歷程。

二、待答問題

(一)如何應用身心動作教育於原住民舞蹈團學生的課程教學?

(二)原住民舞蹈團學生對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接受程度與反應為何?

(三)學生參與身心動作教育教學對身體覺察能力影響如何?

1、呼吸覺察情形為何?

2、身體的使用情形為何?

3、身體肌肉張力情形為何?

4、身體控制能力情形為何?

5、身體疲勞與疼痛之改善情形為何?

(四)透過研究者教學行為、師生互動交流與教學省思,來瞭解研究者自我 內在體悟與教學能力提昇的歷程為何?

(21)

第三節 名詞解釋

一、身心動作教育

身心動作教育即依據身心學重視身心整合、強調由內在去經驗身體感受,以 瞭解身心現象,提昇自我身體的認知與控制、提昇動作效率及學習放鬆的方法,

所發展之動作教育課程,主要是採用許多不同的身心技法綜合成教學內容,透過 重新檢視、具體經驗、自我身體結構、功能、動作、感官知覺、感受、意識活動,

以達到調整和平衡身心的一個教育課程(劉美珠、林大豐,2003a)。

二、原住民舞蹈團

原住民舞蹈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集合名詞。原住民指的是居住在臺灣的南島語 族,眾多的臺灣南島語族中,每一群都有其獨特的身體表現文化,有些族群有著 十分獨特且豐富的舞蹈文化,有些族群卻連舞蹈一詞都沒有。本研究以關山工商 原住民舞蹈團為主要對象,本校位於臺灣省臺東縣縱谷地區的關山鎮,人口約1萬 人,以農耕為主要產業。於民國82年﹝1993年﹞九月成立,由ㄧ群愛好舞蹈之原 住民及原住民藝能班學生60餘人組成,傳承優良歌舞技藝,大部分以阿美族為主。

三、身體覺察能力

曹雯芳(2007)針對大學生所編制的身體覺察能力量表,是將身體覺察能力 定義為:指透過接觸、經驗、注意、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感覺及反應的過程,

包含對呼吸、身體的使用、身體異常、肌肉張力及身體控制等五大項的知覺。本

(22)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一)研究者以臺東大學研究所課程中,學習劉美珠教授與林大豐教授所提 供的身心動作教育理念及動作為教學課程之編排為主。

(二)以關山工商原住民藝能班二年級15位學生,作為研究及教學對象。二年 級的學生已參與原住民舞蹈團一年,且學習狀況較穩定。

二、研究限制

(一)因原住民學生天生的體能好,喜愛參與課後球類活動,對於身心動作教 育課程練習的次數較不能掌握。

(二)在研究的過程中,因每個人身體覺察能力不同,皆為主觀的陳述,所寫 下的資料與分析結果,故研究結果不宜廣泛推論。

(23)

第五節 研究的重要性

本研究將西方的身心動作教育理念應用於原住民舞蹈團學生身上,重新瞭解 身體與覺察自己,並在教學活動中,體會身體與心理的關係。很多舞者或運動選 手,不斷的練習,卻不知道身體的需求,不當的使力或使用錯誤的觀念,使得學 習效果減低,肌肉緊繃無法放鬆,身體疲勞與疼痛產生,覺察不到身心個人內在 的經驗與與體會。所以本研究試圖將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原住民舞蹈團學生,開 發其覺察能力,進而從研究歷程中,了解身體覺察能力的影響;研究結果對未來 身心動作教育研究與原住民舞蹈教學者實施教學課程,具有參考的價值。研究的 重要性如下:

一、學術研究上

目前舞蹈的文獻,研究的對象大多以舞蹈實驗班為主,缺乏一般喜愛舞蹈或 初學者,而本研究資料是以學習原住民舞蹈一年為研究對象的原住民學生,他們 並未受過專業的舞蹈訓練,而研究結果顯示身心動作教育可以增加舞蹈學習者身 體覺察的能力,增加自我感受與身體的經驗。

二、教學策略上

本研究透過身心動作教育,讓學生重新面對自己的身體和動作,建立正確的 知識;嘗試讓學生回到自己,增加覺察的可能,找到安全又有效率的方式,以減

(24)

三、教學者方面

教學者將身心動作教育的概念及教材內容教導給學生,學生學習正確的方 式,並更有效率的達成教學目標。

四、學習者方面

身心學者認為,若想深入體會身體智慧的存在,就必需向內探索,學習與它 溝通,傾聽它所發出的訊息。(劉美珠,2003a)。而本研究的重要課題是要讓學習 者回到自己的身體,認識自己,瞭解自己,重新思考身體。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主要探討身心動作教育對原住民舞蹈團學生身體覺察能力影響之行動 研究。在身心動作教育理論與原住民舞蹈的內涵中,尋找相關之連結與發展的可 行性。本章分成四小節進行文獻探討,第一節原住民舞蹈之相關研究;第二節身 心動作教育之理論;第三節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覺察能力的相關文獻;第四節身 心動作教育應用於舞蹈教學的相關文獻,進行分析與探討。

第一節 原住民舞蹈之相關研究

為探討原住民舞蹈之發展及其內涵特色之相關研究,本節分成三部分敘述,

一、原住民舞蹈的起源、內涵與特色;二、原住民舞蹈之探討 ;三、小結。

一、原住民舞蹈的起源與內涵

中國舞蹈的起源,早在五千年前的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黃河流域,以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來表達他們激烈奔放的思想情感,舞蹈在當時的社會活 動中,不論勞動、狩獵、戰爭、祭祀、娛樂或愛情,均無所不在的發生著,成為 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劉鳳學(1996)曾提到:「有關原住民的最早文獻,可能是 距今一百年前,及一九00年八月十五日,伊能嘉矩在日記中以文字描述魯凱族少 女的舞步。」李天民在年1949年,也開始研究原住民舞蹈。高炎(1952)開始前

(26)

祭儀、神話、飲食等等相關的文化資產,成為最寶貴,其中原住民的舞蹈至今仍 保持著相當的原始性(即祭神、鬼、祖先的儀式性)和娛樂的性質,最有人文特 色。而原住民舞蹈,透過舞蹈過程,也有促成族群教育與社會化功能,我們簡單 地將原住民舞蹈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祭典舞蹈

是指部落集體強化儀式 (例如:團結祭、收穫祭、或複合式的年祭)

時所跳的舞,例如阿美族的年祭、卑南族的大獵祭、排灣族的五年祭、

鄒族的戰祭、賽夏族的矮靈祭等。例如:阿美族特別把祭典舞蹈稱為 malikuda 。不論有沒有其他特別的名稱,祭典舞蹈在族人的心中,具有 神聖的地位,相關的規範、禁忌也多,例如:不能隨便在非祭典情境時 唱跳、男女或長幼之舞,是要分門別類。祭典舞蹈往往具有完整的結構 和豐富的形式,通常成為各族舞蹈中的經典。

(二)社會儀禮舞蹈

是指特定人群在重要關頭舉行的社會儀禮(例如:成年禮、出生、

男子從軍和退伍、生日、婚禮、新居落成、通過考試等社會成就、還包 括喪禮與除喪禮)時所跳的舞。這一類舞蹈通常沒那麼嚴肅,但隨儀禮 的性質和人群聚合的規模差異,在表現上有所不同。例如:除喪禮的舞 蹈必定比出生禮或婚禮舞蹈來得嚴肅。

(三)一般生活舞蹈

是指兩、三人(或更多)在日常生活中所跳的舞蹈,例如:勞動、

休閒娛樂。這類舞蹈通常較為隨性,也較不具形式上的限制或約束,甚 至有很強烈的即興動作。

(27)

以上不同類型的原住民舞蹈,重視還原各類舞蹈的情境,是了解原住民舞蹈 的第一步。我們更要理解原住民舞蹈有其社會與形式的原則,掌握這些之後,才 能更深層的欣賞原住民舞蹈的美與精神。

孫大川(2000)對原住民樂舞有以下的闡述:「眾所周知,早期臺灣原住民 並沒有文字,早期部落裡的傳播主要市以『口傳』的行式進行,直接透過聲音語 言的傳遞訊息與表達情感。在這樣的傳播活動中,訊息的符號載體裡,直接訴諸 說話的聲音變化、眼神、面部表情、手勢等肢體符號,其感染力是具體而直接的。

由聲音和肢體語言的形式延伸,我們發現臺灣原住民各族的傳統社會,有著非常 豐富嚴密的樂舞傳統和祭儀活動。文化訊息的傳遞、人際間的倫理位置、個人情 感的抒發,往往就藉著自由填詞的吟唱、舞步及隊形的變化,以及種種儀式的演 出達到傳播的效果。」過去原住民舞蹈講求姿勢與外形,藉由外力訓練可以達到 學習目標,現在是以身體為中心的能量來源,重視身體能量的外放。要認識原住 民舞蹈,了解真正的意涵,必須要知道原住民族為什麼要跳舞、在什麼情況之下 跳舞。以下四點為原住民舞蹈的特色:

﹙一﹚合歌而舞

歌謠具備著關鍵的重要性,有舞必有歌,舞蹈動作往往跟隨著歌 謠的特性來轉換;或是說歌曲調節了舞蹈的動作。族人的身體動作並 不只是歌曲的附庸,而是強化了歌謠所要展現的力度與集體的形式。

(二)生活舞蹈

(28)

舞蹈動作不矯作,甚至取材於日常生活中的動作,例如:播種、行走 等。不強調違反身體自然體態的技巧;卻強調了耐力、毅力、和群體 的合作性。

(三)社會範式

原住民舞蹈反映了社會秩序的規範。舞蹈是部落集體的活動,但 誰可以跳、什麼時候跳、跳哪一支舞、誰站在哪一個位置等,並不是 技術自由競爭的結果,而是必須要遵守社會階層的原則。舞蹈強化了 社會凝聚力,也注重個人表現自我以及受社會評價的時機;最典型的 就是手牽手圍成圓圈圈或是排列成隊的隊形形式。

(四)無名有義

雖然有舞蹈表現,但族人們很少賦予動作一個特定的名稱或是舞 蹈類型。跳舞這件事在原住民社會中可能被歸類為政治的結盟、信仰 的儀式、集體的勞動及社會的娛樂。

二、原住民舞蹈之探討

原住民舞蹈大多注重下半身的腳步動作,並以腳步的節拍變化為核心來發 展,有走、跑、跳、踏、擦、跺、頓、蹲、騰、躍、搖、踢等,在加上簡單的手 勢動作變化,男生的動作豪放有力、英勇善戰,;女子則輕盈活潑、熱情洋溢,

舞蹈動律豐富深具民族情感。根據(楊杜煜,2003)整理出幾個原住民舞蹈之特 色:

(29)

(一)達悟族(雅美族)

因達悟族居住在蘭嶼,四面環海,生活方式與海洋有十分密切的 關係,連帶著舞蹈也跟海洋有關。達悟族特色的舞蹈:《髮舞》和《竹 竿舞》,這樣的舞蹈動作跟其它原住民的方式全然不同,而這兩種舞 蹈的重心移動、軀幹起伏等都很像是在與海洋對話,表現出海洋文化 的藝術特色。另外《勇士舞》也是達悟族獨特的舞蹈文化。

(二)排灣族

是一個階級很重社會。但舞蹈時則排除了階級的限制,唯一特別 的禁忌是清晨時不能跳舞,原因為何則未說明。其舞蹈大多是以儀式 活動為中心。 另外較不同的是排灣族的《狩獵舞》。劉鳳學指出排灣 族的《狩獵舞》是一種只有男性才可以參加的舞蹈,全舞是以「急馳 步」(gallop)為主題動作,魯凱族也有類似的《狩獵舞》,劉鳳學則 懷疑這種舞步是否有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

(三)賽夏族

矮靈祭是賽夏族最負盛名的祭典,分為三種:迎靈、娛靈和送靈。

一般對於矮靈祭,強調的大多是祭歌的部分,因為祭歌被看重是賽夏 族的民族史詩,內容非常豐富,相對舞蹈則比較簡單。舞蹈動作有「跑 步」、「走步」、「前、後躍步」、「側踏步」。動作一直重複,配 合祭歌為主。另外,賽夏族舞蹈中有一特殊的道具是其他原住民族沒 有的:臀鈴,會跟隨著動作而發出有節奏的停頓、強弱、或持續的聲

(30)

(四)泰雅族

泰雅族人跳舞的主要目的是要抒發內心情感或是為了集體歡樂而 跳舞,在正式的祭典當中反而不跳舞。因此他們有各種類的舞蹈,甚 至也有《示愛舞》。不過因為泰雅族是臺灣分布最廣的族群,受到外 界文化的影響很深,祭儀都慢慢消失,幸好近年來有重新採集編作,

但表演的味道就大於原始祭典的目的。

(五)魯凱族

和排灣族一樣,也是一個階級的社會。劉鳳學在研究了兩族的舞蹈 中,發現兩族的舞蹈動作、舞步都有許多類似之處。她甚至大膽的指稱:

「排灣族和魯凱族傳統舞蹈的空間結構完全相似,舞步也都有雷同,」 不 過魯凱族是一個兩性區別非常明顯的社會,跳舞時,男女行列分開來跳,

女性的舞步也偏向保守。 這點就和排灣族的男女在跳舞的時,區隔較不 明顯的情形不同。

(六)阿美族

阿美族舞蹈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每一首歌謠皆可以為舞蹈伴 奏。造成他們的舞蹈比歌曲還豐富且出色。不過阿美族的歌大半是重 複的虛字, 而舞蹈則是以下肢動作為主,以腳步的節拍變化為中心來 發展,前踏、後退的反覆,不論男性的、女性的、傳統的、現代的,

族人都以這樣的概念及表現來處理,但女性的歌舞較男生歌舞複雜。

(七)布農族

最著名的八部合音是布農族的歌唱才華特色,相對的,布農族對 於舞蹈表現就不那麼的熱愛。只是很簡單的隨著歌唱移動腳步、交換

(31)

身體重心或是拍手。不過受到現代資訊的影響,慢慢可見到創新的舞 蹈作品。

(八)鄒族(曹族)

是一個階級社會的族群。其祭典的目的是在建立社會的秩序。所 以音樂和舞蹈的呈現也是非常莊嚴。 也因為它音樂的特殊性,往往被 編舞家拿來作為配樂。如林懷民的作品《九歌》中,〈東皇太乙〉一 段即選用了鄒族的音樂。

(九)卑南族

同樣的舞步在不同的場合所表現的態度也不同。在歡樂的場合要 展現歡樂的氣氛;在嚴肅的祭典則是以莊重的態度呈現。特別是卑南 族的舞蹈是有性別之分的,有女性舞蹈,只不過大部分的舞蹈是男女 混合共舞的。男女依照順序拉著充滿張力的手,兩腳強而有力的交互 蹲跳,上半身穩定不動,結束時,有一種身體張力延伸達到極致的感 覺。透過多種情緒歌聲和身體舞蹈的動作,傳遞對神、人、社會的關 係。歌舞蘊含著人與人、人與神、人與社會的文化意涵。

三、小結

綜合以上文獻內容,瞭解原住民的文化是那麼的多元,原住民的舞蹈是那麼 的豐富,透過部落或跟著族人代代相傳,讓傳承的使命延續與發展;創新與流變,

而又要不失原住民舞蹈的原味,對於致力於原住民舞蹈的專家學者及舞者們而

(32)

一致性為原則,代表了整齊、有精神與團結。學習原住民歌舞的內涵與特色,讓 舞蹈變成生活,生活變成娛樂,傳遞先人流傳下來的智慧,更豐富我們的生命,

歌舞植入人心。

(33)

第二節 身心動作教育之理論

本節將身心動作教育理論分成三部分:一、身心動作教育意涵、二、身心動 作教育的課程模式、三、身心動作教育相關文獻。

一、身心動作教育意涵

身心動作教育(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是在身心學和身心教育的哲思、

理念下,所發展出來的一種新的體育課程模式,藉由「身體動作」進入自我的內 在世界,回到身體的原點,並重新學習尊重、傾聽和教育身體,以覺察身心的一 系列教育過程(劉美珠,2003b;劉美珠、林大豐,2004)。以下將概述身心動作 教育課程的意涵與發展:

劉美珠(2003c)學者主張「重視個人內在經驗體會和反省」,以重塑身體觀 並學習尊重與傾聽身體。陳怡真(2004)亦指出在透過「動作形態」,以「動作」

為手段來檢視身體的構造與功能、體會動作和感受、覺察身體和心理的關係,進 而瞭解和掌握自己的全人教育,身心動作教育不再是簡單外顯可見的肢體表現。

也涵蓋了透過呼吸、聲音、道具的操作、意象、圖畫、音樂、與他人身體的接觸…

等不同方式所產生的動作,來當作是探索身體的路徑(蔡琇琪,2004),劉美珠 學者歸納「動作」一辭的首要定義為:位置改變或移動的現象。在運動領域對於

「動作」的解釋多為:一改變位置、姿態的運動行為及現象;在運動科學的研究 中,研究者身分常以第三人稱客觀的角度來觀察動作者,研究著重以外顯、可測 量的、數據化的資料為主,對動作的看法則限於-外顯的身體各部位相關位置之

(34)

國外身心平衡學派創始人邦妮・柯珩(Bonnie Bainbridge Cohen)就指出「動 作」和接觸建立了知覺的發展,並可作為從其他感官進行學習的基礎。應包含身 體內外在的呈現,建立了人類如何知覺一切內、外在現象的過程,也是生命存在 最重要素。動中覺醒技巧(Awareness Through Movement,簡稱ATM)的創始人 Moshé Feldenkrais博士說,人的一生之中,人類的頭腦都有能力且有效率地去學習 新的行為、新的動作以及功能,他也發現“Changing our muscular patterns will alter thoughts, emotions and our self image"---改變身體肌肉的模式,將會改變的思考、

情緒還有自我印象;而反之亦然。所有的身體肌肉活動本身就是動作,而動作是 所有感覺的基礎。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以身心學理論為參考基準,從各派的身心技法中,選擇不 同特色來引導身體動作練習,增進身體覺察能力與改善身心狀態,讓學習者透過 自我的體驗,學習重新經驗身體的機會。

二、身心動作教育的課程模式

劉美珠學者(2006)在身心學的理論與觀點下,整理出來「身心動作教育」

的模式,提出課程的基本概念、目標、觀念、教師角色、內容設計及評量方式,

各方面,陳述如下表2-2-1:

(35)

表2-2-1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模式

分類/模式 身心動作教育

基本概念 身心合一,以身體為原點,強調身體智慧的體認,並重視自我 探索的過程。

課程目標 透過身體的探索,開發覺察能力(包括與自我、與他人、與環 境)及提昇身體使用的效率,並瞭解自我,以因應外在多變的 環境,促進身心平衡之健康。

課程觀念 身體本身即是動作體,強調內在經驗的反省,及自然本能動作 的探索,從動作中瞭解到當下自我的身心狀態,並享受動作中 所得到的滿足與自信。

教師角色 ♦ 有正確的身體觀點和態度。

♦ 對動作的結構與功能擁有充分的知識與體會。

♦ 是為一個協助者、引導者。

課程設計 課程內容主要規劃出六個方向:以呼吸練習為基礎,進而認識 與體會身體結構、學習與體會身體中心與各部位之關係、探索 本能性的自由動作、提昇身心適能、以及改善人際關係與適應 環境等,來進行課程內容的設計。

評量方法 以檔案評量為主(包含學生的學習日誌、身心檢核表、學習 單……等)

資料來源:劉美珠(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模式,2006:16)

進入身體的自我探索、對話與將身體歸零,最佳的手段與暖身方法即是經由 最基礎的呼吸探索與靜心訓練來進行,因而架構內容之規劃從呼吸的探索與靜心 切入,再延伸至身體構圖、身體中心與各部位關係、本能性自由動作、身心適能 及人際關係與適應環境等五大領域的探索(劉美珠,2006),如圖 2-2-1。

(36)

圖2-2-1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內容架構圖

(劉美珠,2006166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發展,乃根據身心學的理念為基礎,找到與健康教育和體 育之間的交集與關係,發展及建構出新教材和課程的可能性,其是一種透過身體 活動來開發身心覺察的教育過程(劉美珠,2006)。經由上述的發展,歸納而出 的身心動作教育模式基本概念主要是強調自我的探索、身體智慧的體認,以開發 身體對自我、他人和環境的覺察為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設計規劃成六個方向,以 呼吸探索為基礎的練習,進而重新認知身體結構和功能、體察身體中心與各部位 之關係、探索本能性的自由動作、提升身體適能及改善人際關係與環境的適應等。

整體課程著重在身體實際的經驗、覺察和意識過程,透過身體動作來開發覺察、

探索自我,以回到身體的觀點,藉以重新學習和瞭解自己,進而檢視身體的結構 與功能,達到改善身心的效果(林大豐、劉美珠,2007)。學校的教育課程,讓

身心動作教育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呼吸探索與靜心

身心適能覺察能力,亦考慮

體適能的本要件︶ 人際關係適應環境

本能性自動作的探

身體中心各部位關之探索

︵動作發

身體構圖結構與功的認知

與體會︶

(37)

學生的身體,缺少探索、陌生,不知如何使用,若能重新學習對身體的價值觀,

尊重自己,及與他人、環境的和諧,是身為教育者要朝著「全人教育」目標邁進 的一大事。

三、身心動作教育相關文獻

國內的身心學者劉美珠與林大豐教授,大力推廣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教 學中,近年來,有研究者從事相關實證研究,並受到各界重視與推廣。本研究目 的針對原住民舞蹈團學生實施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以(一)呼吸放鬆(二)身體 結構認知(三)身心動作探索為主要內容,藉以降低身體的疲勞與疼痛,開發身 體覺察能力,因此,以下是針對呼吸與放鬆、身體結構認知與改善疼痛來進行探 討,如下表2-3-2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呼吸與放鬆之研究、表2-3-3身心動作教育應 用於身體結構認知之研究、表2-3-4 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改善疼痛之研究所述,另 外身體覺察能力與舞蹈教學之相關文獻,安排在下一章節來作探討。

(一)呼吸放鬆:本研究參考蔡琇琪(2004)、黃晴淇(2007)、林永承(2008)、

李光哲(2009)對於身心動作教育應用對呼吸與放鬆之研究,整理出 表2-2-2如下:

表2-2-2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呼吸與放鬆之研究

研究者 論文名稱 對象 著重內容 研究結論

蔡琇琪

(2004)

身心動作教育 課程對國小三 年級學童靜 定、放鬆效果之 行動研究-以

國小三年 級學生

◆對呼吸的覺察。

◆對身體部位放鬆的覺 察。

學童透過呼吸覺察活 動,達到靜定、放鬆 效果。

(38)

續表2-2-2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呼吸與放鬆之研究

研究者 論文名稱 對象 著重內容 研究結論

黃晴淇

(2007)

身心動作教育 課程對國小教 師身心放鬆效 果之研究

十位國小 教師

◆ 認識自己的身體及開 發自我覺察能力的方 法。

◆ 學習身心放鬆的動作 技巧,以提昇對工作壓 力的處理能力。

1.提升自我壓力的處 理方式。

2.增強身體放鬆能力 及開發覺察能力。

林永承

(2008)

身心動作教育 應用於裘馨氏 肌肉失養症患 者之個案研究

一個高中 一年級,

一個國中 三年級

◆呼吸訓練、身體使用訓 練、核心肌群與肌力訓 練及放鬆訓練。

以呼吸訓練為主,提 高專注力,同時讓體 內器官按摩,以活化 體內器官機能,增加 抵抗力,對於強化呼 吸肌功能有幫助。

李光哲

(2009)

以身心放鬆課 程進行教師工 作紓解之研究

十位教師 ◆身心放鬆壓力紓解課 程。

1.放鬆與自我覺察可 幫助身體放鬆。

2.可改善行為困擾,

並紓解身心壓力。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綜合以上的文獻,針對呼吸與放鬆進行分析,玆分析如下。呼吸是 最尋常但卻容易被忽視的,存在於每天的生活中,無時無刻,覺察呼吸 的存在,並把呼吸當成身體與身心之間溝通的橋樑,較容易用放鬆的態 度來面對。所以呼吸與放鬆的練習,在教學效果上,有正面的提升。

蔡琇琪(2004)指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呼吸覺察活動,對於國小 三年級學童學習靜定與放鬆的效果具有正面性。黃晴淇(2006)針對國 小教師工作壓力的處理,發現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教學,國小教師學習 身心放鬆技巧具有正面的效果。林永承(2008)對裘馨氏肌肉失養症患 者的研究結果指出以呼吸訓練為主,提高專注力,同時讓體內器官按摩,

以活化體內器官機能,增加抵抗力,對於強化呼吸肌功能有幫助。李光

(39)

哲(2009)以身心放鬆課程進行教師工作紓解之研究,放鬆與自我覺察 可幫助身體放鬆,也可改善行為困擾,並紓解身心壓力。

由此得知,透過呼吸覺察,找到自己,身體變得自在,達到放鬆的 效果,身心靈有獲得很大的改善與喜悅。

(40)

(二)身體結構認知:本研究參考陳怡真(2004)、學者劉美珠、林大 豐(2004)、林季福(2005)、謝文茹(2006)、張鈴(2007)

與郭立仁(2011)對於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身體結構認知之研究,

整理出表2-2-3如下:

表2-2-3 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身體結構認知之研究

研究者 論文名稱 對象 運用身體部位 研究結論 陳怡真

(2004)

身心動作教 育課程應用 於國小體育 教學之行動 研究

國小六年 級

◆ 脊椎、肩膀、手臂、

肩胛骨。

對國小學童身體覺察能 力的提升有正面的成 效。

劉美珠、林 大豐(2004)

身心動作教 育應用在「健 康與體育」領 域課程之研 究-以身體 構圖(bady mapping)的 教材發展為 例

大學生四 年級

◆ 胸腔、脊椎、肩膀、

手腕、骨盆、腳踝、

眼睛。

重新思考身體使用的問 題,重新看待身體,自 我的覺察能力提升。

續下頁

(41)

續表2-2-3 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身體結構認知之研究

研究者 論文名稱 對象 運用身體部位 研究結論 林季福

(2005)

身心動作教 育之

BadyMappin g教材應用 於健康與體 育課程

國小四年 級17位學 生

◆ 手腕、脊椎、腳踝、

全身。

對身體的認知、使用與 行為改變都有明顯的增 強。

謝文茹

(2006)

身心動作技 法融入瑪莎 葛蘭姆技巧 教學之研究

十一個高 中生

◆ 腳踝、骨盆。 1.藉由身心動作技法的 介入,豐富了瑪莎葛蘭 姆技巧的教學方法,提 供學生具體練習方法 與範例。

2.改善以模仿為主的單 向教學模式。

張鈴

(2007)

身心動作教 育課程應用 於高中體育 教學之研究

高中一年 級

◆ 胸腔、脊椎、肩部、

髖關節。

1.感受呼吸探索的能力 增加。

2.重新建立自己的身體 觀,對呼吸、身體使 用、肌肉張力、脊椎 活動度、姿勢與疲勞 等覺察的提升有正面 的學習效果。

郭立仁

(2011)

身體構圖融 入跆拳道教 學之行動研 究

國小7至 12歲學生

◆ 胸腔、脊椎、肩膀、

骨盆、膝蓋、腳踝、

手腕。

學童在身體結構認知、

跆拳道技能及情意方 面,具有正面效果。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42)

識地學習,容易有肌肉的疲勞或疼痛。

劉美珠和林大豐(2003)指出如果頭腦中所認知的身體結構圖是正 確的,動作就會以比較好的方式來呈現;如果這身體結構認知是不精確 的或不對的,則動作的表現就可能會沒有效率,而且容易造成運動傷害。

一個人在自己腦海中呈現出對自我身體結構的概念圖,就可以有意識地 修正與精緻化對自我身體結構的認知與體會,來產生有效率、優雅的、

協調的及省力的動作,更可以引領我們進入身體的探究之旅。所以用正 確的方法學習,來認識自己的身體。劉美珠、林大豐(2004)指出重新 思考身體使用的問題,重新看待身體,自我的覺察能力提升。陳怡真

(2004)指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童身體覺察能力的提升有正面 的成效。林季福(2005)指出對身體的認知、使用與行為改變都有明顯 的增強。謝文茹(2006)指出藉由身心動作技法的介入,豐富了瑪莎葛 蘭姆技巧的教學方法,提供學生具體練習方法與範例,改善以模仿為主 的單向教學模式。張鈴(2007)指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高中生感受呼 吸探索的能力增加重新建立自己的身體觀,對呼吸、身體使用、肌肉張 力、脊椎活動度、姿勢與疲勞等覺察的提升有正面的學習效果。郭立仁

(2011)指出學童在身體結構認知、跆拳道技能及情意方面,具有正面 效果。

由此得知,經由身體構圖的認知練習,覺察自己身上的各部位,透 過身體的再教育 ,重新覺察,發現新動作的習慣與經驗,進而更有效率 的使用身體。

(43)

(三)身心動作探索:本研究參考林季福(2004)、江正發(2005)、

陳昱莆(2006)與陳素雲(2009)對於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改善 疼痛之研究,整理出表2-2-4如下:

表2-2-4 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改善疼痛之研究

研究者 論文名稱 對象 著重內容 研究結論

林季福

(2004)

身心動作教 育課程應用 於覺察能力 開發與改善 學童脊柱側 彎效果之研 究

21位高年 級脊椎側 彎的學生

◆呼吸的覺察。

◆不良姿勢的覺察。

◆身體放鬆與疼痛的覺 察。

發現不良姿勢與錯誤使 用的習慣,而改變正確 的姿使與身體的使用方 式,降低疼痛,增加覺 察能力。

江正發

(2005)

身心動作教 育課程對大 學女性學生 經痛改善效 果之研究

37位長期 經痛的女 大學生

◆身體結構介紹,身體活 動操作與呼吸技巧的練 習。

1.身體覺察能力、經痛程 度、經痛時間與狀況 有明顯改善。

2.身體結構的正確使用,

調整身體及放鬆有很 大的幫助。

陳昱莆

(2006)

身心動作教 育課程對改 善國小教師 下背疼痛效 果之研究

16名國小 老師

◆呼吸與放鬆。

◆身體使用能力。

◆身體構圖認知。

1.覺察自己的身體,達 到放鬆效果。

2.改善下背疼痛的情 況。

陳素雲

(2009)

身心動作教 育課程對改 善公務人員 肩頸疼痛之

17名公務 人員

◆減緩肩頸疼痛。

◆提升覺察能力。

1.肩關節的活動度有明 顯改善。

2.降低身心壓力與覺察 能力提升。

(44)

綜合以上的文獻,針對改善疼痛進行分析,玆分析如下。很多運動 員選手、舞者,因為過度訓練而產生身體的酸痛與疲勞,但礙於成績,

通常只能默默忍受身體的酸痛與疲勞,長期下來,像機器的身體,無法 運轉,壽命也減少。

林季福(2004)指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發現不良姿勢與錯誤使用 的習慣,而改變正確的姿使與身體的使用方式,降低疼痛,增加覺察能 力。江正發(2006)指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女性經痛程度、經痛時間 與狀況有明顯改善,身體結構的正確使用,調整身體及放鬆有很大的幫 助。陳昱莆(2006)指出覺察自己的身體,有達到放鬆效果改善下背疼 痛的情況。陳素雲(2010)指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肩關節的活動度有 明顯改善,並降低身心壓力與覺察能力提升。

由此得知,身心動作教育的課程有助於改善身體的疲勞與疼痛,減 低身體的傷害,且身體覺察能力有明顯增進。

(45)

第三節 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覺察能力的相關文獻

身體做各類的活動,都要擁有良好的覺察能力為基礎,在身體產生的變化時,

都能一一體會與發現。在國內,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身體覺察能力的文獻,

也陸續增多,受到認同與重視,卓子文(2002)舞者身體覺察能力的開發:一項 針對舞者實施身心教育課程的行動研究;吳美慧(2006)身心遊戲課程對國小學 童身體覺察能力與體操動作技能學習之效果研究;許鎮顯(2008)身心動作教育 課程對國小學童身體覺察能力及樂樂棒球打擊效能之研究;許與喬(2009)彼拉 提斯課程對增進射箭選手專項技能與身體覺察能力之行動研究;鐘志安(2009)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柔道選手身體覺察能力影響之行動研究;周英嬌(2010)應 用身心動作教育提升跆拳道學童身體覺察及核心肌群之研究;陳佩祺(2010)運 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於國小舞蹈班學童身體覺察影響之研究。以下表2-3-1為身心 動作教育應用於覺察能力發展之相關研究:

表2-3-1 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覺察能力之研究

研究者 論文名稱 對象 著重內容 研究結論

卓子文

(2002)

舞者身體覺察 能力的開發:一 項針對舞者實 施身心教育課 程的行動研究

七位舞 者

◆身體使用及肌肉張 力的覺察。

◆呼吸與動作的關係。

◆身體疲勞或舞蹈傷 害。

◆身體的舊經驗與態 度。

藉由身心學的理論基礎切 入,可覺察到肌肉張力及 鬆緊,體會到身體的疲勞 趨勢,覺察並瞭解自己以 往的身體現象與身體使用 方式,及重新建立對自我 身體的看法。

吳美慧

(2006)

身心遊戲課程 對國小學童身 體覺察能力與

國小四 年級

◆ 呼吸覺察。

◆ 身體使用的覺察、

身體控制、動態的

身心遊戲課程對學童呼 吸、身體覺察能力有正向 效果,且學童能運用身體

(46)

續表2-3-1 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覺察能力之研究

研究者 論文名稱 對象 著重內容 研究結論

許鎮顯

(2008)

身心動作教育 課程對國小學 童身體覺察能 力及樂樂棒球 打擊效能之研 究

國小 兩個 六年 級

◆呼吸放鬆覺察。

◆身體使用覺察。

1.讓學童學習正確的呼吸 與放鬆身體、心情平靜 壓力減輕,學童打擊時 能提高打擊率。

2.身體使用覺察時讓學童 身體的感受更清楚, 身 體靈敏度增。加,打擊 時,學童身體的協調性 更佳。

3.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學 童打擊落點準確性、打 擊距離後測成績,實驗 組優於對照組的表現。

許語喬

(2009)

彼拉提斯課程 對增進射箭選 手專項技能與 身體覺察能力 之行動研究

12位射 箭的高 中選手

◆彼拉提斯課程對身 體覺察能力有正面 的效果,其中以身體 使用與呼吸覺察最 為明顯。

1.彼拉提斯課程對於射箭 選手有增進專項技能 與身體的覺察能力。

2.學生對專項動作的覺 察、肌力、自信心有增 進與改善的效果。

鐘志安

(2009)

身心動作教育 課程對柔道選 手身體覺察能 力影響之行動 研究

9位柔道 的大學 選手

◆肌肉張力的覺察、身 體使用、呼吸與放 鬆。

1.改善柔道選手的覺察能 力,以肌肉張力的覺察 效果最為明顯。

2.身體結構、動作使用、

呼吸覺察提升。

周英嬌

(2010)

應用身心動作 教育提升跆拳 道學童身體覺 察及核心肌群 之研究

25位跆 拳道國 小學童

◆身體構圖、呼吸覺 察、身體使用、核心 肌群訓練、身體控制 能力為主要課程內 容。

1.提升核心肌群效能並增 進運動能力。

2.認識身體結構與覺察能 力的開發。

續下頁

(47)

續表2-3-1 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覺察能力之研究

研究者 論文名稱 對象 著重內容 研究結論

陳佩祺

(2010)

運用身心動 作教育課程 於國小舞蹈 班學童身體 覺察影響之 研究

實驗組30 名與控制 組26名學 生

◆自編之身心動作教 育課程。

◆使用身體覺察能力 量表。

實驗組,在身體覺察能力 全量表、身體控制、身體 異常狀況、呼吸覺察、身 體肌肉張力等分量表上與 控制組有顯著差異。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卓子文(2002)藉由身心學的理論基礎切入,可覺察到肌肉張力及鬆緊,體 會到身體的疲勞趨勢,覺察並瞭解自己以往的身體現象與身體使用方式,及重新 建立對自我身體的看法。吳美慧(2006)身心遊戲課程對學童呼吸、身體覺察能 力有正向效果,且學童能運用身體覺察概念於前滾翻、側手翻動作的操作,對體 操動作技能學習效果有提升。許鎮顯(2008)讓學童學習正確的呼吸與放鬆身體、

心情平靜壓力減輕,學童打擊時能提高打擊率。身體使用覺察時讓學童身體的感 受更清楚,身體靈敏度增加,打擊時,學童身體的協調性更佳。身心動作教育課 程對學童打擊落點準確性、打擊距離後測成績,實驗組優於對照組的表現。許語 喬(2009)彼拉提斯課程對於射箭選手有增進專項技能與身體的覺察能力。學生 對專項動作的覺察、肌力、自信心有增進與改善的效果。鐘志安(2009)改善柔 道選手的覺察能力,以肌肉張力的覺察效果最為明顯,身體結構、動作使用、呼 吸覺察提升。周英嬌(2010)提升核心肌群效能並增進運動能力。認識身體結構 與覺察能力的開發。陳佩祺(2010)實驗組,在身體覺察能力全量表、身體控制、

身體異常狀況、呼吸覺察、身體肌肉張力等分量表上與控制組有顯著差異。

(48)

綜合上述相關文獻研究發現,透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可以覺察呼吸與放鬆,

身體的敏感度、靈活度提高,身體使用肌力、張力增加,身體動作的覺察更清楚,

經驗自己內在,傾聽自己的聲音,重新探索身體,增加更多體察的機會,感受與 身體之間的對話,找出身體與動作的關係,提高覺察能力。

(49)

第四節 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舞蹈教學的相關文獻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乃是強調開發身心覺察的能力,學習身心平衡及放鬆的技 巧,以透過動作教育的型態所設計的體驗性教育課程,這即是提供學習者學習回 歸對自我身體的內在覺察與體驗的課程(劉美珠,1999)。這幾年,國內已有很 多應用身心動作教育及身心技巧應用於舞蹈與體育運動教學發展之相關研究,卓 子文(2002)為舞者設計一系列身體覺察能力的課程;謝文茹(2006)將身心動 作技法融入瑪莎葛蘭姆技巧之教學;林佳玟(2009)將身心技法應用於國中生芭 蕾技巧之教學;陳佩祺(2010)運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於國小舞蹈班學童身體覺 察影響之研究。曾淑羚(2011)身心動作教育融入肚皮舞教學之行動研究。

以下表列2-4-1為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舞蹈教學發展之相關研究:

表2-4-1 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舞蹈教學之研究

研究者 論文名稱 對象 著重內容 研究結論

卓子文

(2002)

舞者身體覺 察能力的開 發:一項針對 舞者實施身 心教育課程 的行動研究

七位大學 畢業生

◆課程設計:放鬆方法 的學習、身體結構的 認識、意象練習的使 用、與身體態度四大 方向與身體覺察能 力之技巧。

◆量表:身體檢查表。

藉由身心學的理論基礎切 入,可覺察到肌肉張力及 鬆緊,體會到身體的疲勞 趨勢,覺察並瞭解自己以 往的身體現象與身體使用 方式,及重新建立對自我 身體的看法。

續下頁

(50)

續表2-4-1 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舞蹈教學之研究

研究者 論文名稱 對象 著重內容 研究結論

謝文茹

(2006)

身心動作技 法融入瑪莎 葛蘭姆技巧 教學之研究

AB兩大 族群,A 群專業舞 蹈實驗班 123人,B 群非專業 學生80人

◆課程設計:具有身心動 作技法(亞歷山大技 巧、連綿流動技巧、身 心平衡學派、動中覺知 技巧、芭特妮芙基本動 作練習、意動法、富蘭 克林技法、伯拉提斯技 巧)觀念的葛蘭姆技巧 教學策略。

◆量表:身體檢查表。

1.藉由身心動作技法的 介入,豐富了瑪莎葛 蘭姆技巧的教學方 法,提供學生具體練 習方法與範例。

2.改善以模仿為主的單 向教學模式。

林佳玟

(2009)

身心技法應 用於國中生 芭蕾技巧教 學之行動研 究

10位女學 生

◆課程設計:具有身心技 法(亞歷山大技巧-身 體構圖、身心平衡技巧 -肚臍放射線、意動法- 九條意象線、富蘭克林 技法-意向法、伯拉提 斯技巧)觀念的芭蕾技 巧動作教學策略表。

1.身心技法應用於芭蕾 技巧教學,可提供「動 作」的探索來釐清觀 念,具有提升芭蕾技 巧能力的優勢。

2.身心技法的融入,學 生對其覺察能力與身 體能力的改變。

3.突破傳統訓練模式。

陳佩祺

(2010)

運用身心動 作教育課程 於國小舞蹈 班學童身體 覺察影響之 研究

實驗組30 名與控制 組26名學 生

◆課程設計: 自編之身 心動作教育課程。

◆量表:身體覺察能力量 表。

實驗組,在身體覺察能 力全量表、身體控制、

身體異常狀況、呼吸覺 察、身體肌肉張力等分 量表上與控制組有顯著 差異。

曾淑羚

(2011)

身心動作教 育融入肚皮 舞教學之行 動研究

15位成年 女性

◆課程設計:呼吸與放放 鬆練習、身體結構的認 知、身心動作技法。

◆身體覺察能力之提昇 (呼吸、身體使用、肌 肉張力、身體控制)。

藉由身心動作教育融入 身體使用、肌肉張力與 身體控制的覺察,除了 改善舞蹈動作技巧外,

對於動作的平衡性、穩 定性、協調性與流暢性 最具成效。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51)

卓子文(2002)舞者經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學習,身體敏感度提高,可以 自我覺察到肌肉張力狀態、身體在呼吸時與動作間的關係。謝文茹(2006)藉由 身心動作技法的介入,豐富了瑪莎葛蘭姆技巧的教學方法,提供學生具體練習方 法與範例;改善以模仿為主的單向教學模式。林佳玟(2009)身心技法應用於芭 蕾技巧教學,可提供「動作」的探索來釐清觀念,具有提升芭蕾技巧能力的優勢。

身心技法的融入,學生對其覺察能力與身體能力的改變。陳佩祺(2010)實驗組,

在身體覺察能力全量表、身體控制、身體異常狀況、呼吸覺察、身體肌肉張力等 分量表上與控制組有顯著差異。曾淑羚(2011)藉由身心動作教育融入身體使用、

肌肉張力與身體控制的覺察,除了改善舞蹈動作技巧外,對於動作的平衡性、穩 定性、協調性與流暢性最具成效。綜合上述相關文獻研究發現,身心動作教育與 身心技法應用於舞蹈之教學,確實有其可行性,除了提昇舞蹈技巧與豐富教學外,

對於身體覺察能力的開發、身體結構的正確認知、肌肉張力的鬆緊、及呼吸與身 體疲勞的趨勢等,能夠自我覺察自己以往的身體現象,及重新建立對自我身體的 看法與態度。擁有良好的身體覺察能力也是進行各種活動的基礎,唯有開發了身 體覺察的敏銳度,才有能力輕鬆地駕馭身心變化及欲求(劉美珠,2005b)。而原 住民舞蹈團學生,透過覺察能力讓學習者更能認識自己,身體結構的正確認知與 使用,體會肌肉張力的鬆緊及呼吸,讓身體的傷害、酸痛減低,學習達到最佳狀 態。本研究的課程設計上,運用身心遊戲來進行身心動作的探索,讓學生學習到 不一樣的肢體遊戲,提高對原住民舞蹈的學習興趣,並增加覺察能力。

(5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的方式來進行課程設計,分為五節:第一節研究架構;第 二節研究參與人員與活動場域;第三節資料蒐集與處理;第四節研究流程與步驟;

第五節課程編擬與規劃。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方法(Action Research)為取向,以質化取徑(Qualitative Approach)之觀察法、訪談法、與檔案資料分析法三大方法作為資料收集之方式

(潘淑滿,2003),經由應用身心動作教育理念對原住民舞蹈團學生身體覺察能力 影響之課程設計與實施、文獻的歸納與分析,並結合觀察員的紀錄與學員的各項

回 饋 , 以 瞭 解 身 心 動 作 教 育 課 程 , 對 原 住 民 舞 蹈 團 學 生 身 體 覺 察 能 力 之 影響情況,適時地修正教學與提昇自我學習之動機,並做為瞭解教學省思之歷程。

本研究架構如圖 3-1-1。

數據

圖 4-1-3 三度空間呼吸法(一) 圖 4-1-4 三度空間呼吸法(二)
圖 4-1-21  坐在球上(一) 圖 4-1-22  坐在球上(二) 2、教學觀察  上課的模式大概都已習慣,上課前先讓學生畫下印象中的脊椎,再來 開始上課,大部分學生都把脊椎當成是一條直線,輪流摸摸小骨頭人的脊 椎,也互相摸摸隔壁同學的脊椎,經過圖片、模型的課程解說,能瞭解脊 椎正確的形狀,並有曲線和彈性。  「學生對這此單元興趣,也真正明白脊椎的構造與功能。」(T-04)    「同學很認真的聽講,相互討論著脊椎,臉上的表情透露出歡喜的心情。」(O-04)   複習三度空間呼吸法,已漸入佳境,藉由脊椎
圖 4-1-31  足之舞(二)  圖4-1-32 小蝦米  2、教學觀察  原訂四月八日的課程,因研究者出差,調整到四月十日今天。上課前, 學習參與者很好奇的問今天上什麼主題,他們對上課的流程很清楚,且帶 一點期待的眼神,讓教學者真感動啊!腿部的認知講解後,先複習背部呼吸 法,接著進入足之舞的主題,並分組觀摩表演,再來是小蝦米放鬆、身體 歸零、身體彩繪。有學習參與者反應常常跳舞,腿部的使用率很高,常引 起疲勞或疼痛,對於下週的課程,增加痛點球的練習。  「今天大家都表現不錯,心中感到欣慰!」(T-06)
圖 4-1-43  伸-收-轉(三)  圖 4-1-44  伸-收-轉(四)  2、教學觀察  本週身心動作探索是伸-收-轉身體肌肉張力的練習,學習者勇於表現 自己的創意,更覺察出身體的每一個可能性,而創作出很多動作,玩得不 亦樂乎,呼吸與放鬆的練習,表現佳。  「今天的上課氣氛熱鬧,學習者也能互相幫忙。」(T-08)  「呼吸與放鬆時,很舒服!」(S-08-01、03、06、10、14)  「做伸的動作時,覺得肌肉酸酸的,收的動作很舒服,轉是回到原點的感覺。」 (S-08-13)  3、學習回饋  伸-收
+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自 111 學年度開始,「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數學考科」將依據 108 學年度 實施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領域」

教育部國教署 2022 年補助全臺 86 所高級中等學校辦理戶外教學,鼓勵學校推 動戶外教育,提供真實情境的體驗,奠定素養導向的教學本質。國教署於

身體力行: 藉交流及專業發展活動,促進全校教職員認同推動價

課次 課題名稱 學習重點 核心價值 教學活動 教學資源 級本配對活動 第1課 我的朋友 ‧認識與朋友的相處之道.

年級 教學重點 學科活動 價值觀及態度 三年級 主題:粵劇 中文科:認識粵劇的背景

 TPR教學法是一種利用肢體動作和聲音 連結的直覺教學法,研究發現TPR教學

建議級別 幼兒班 K1 區域名稱 生態探索區 建議活動人數 每組6人 活動時間 約30分鐘 教具/教材 自備:.

採用全校參與模式推動有特殊教育 需要的學生積極參與體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