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身心動作教育之理論

本節將身心動作教育理論分成三部分:一、身心動作教育意涵、二、身心動 作教育的課程模式、三、身心動作教育相關文獻。

一、身心動作教育意涵

身心動作教育(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是在身心學和身心教育的哲思、

理念下,所發展出來的一種新的體育課程模式,藉由「身體動作」進入自我的內 在世界,回到身體的原點,並重新學習尊重、傾聽和教育身體,以覺察身心的一 系列教育過程(劉美珠,2003b;劉美珠、林大豐,2004)。以下將概述身心動作 教育課程的意涵與發展:

劉美珠(2003c)學者主張「重視個人內在經驗體會和反省」,以重塑身體觀 並學習尊重與傾聽身體。陳怡真(2004)亦指出在透過「動作形態」,以「動作」

為手段來檢視身體的構造與功能、體會動作和感受、覺察身體和心理的關係,進 而瞭解和掌握自己的全人教育,身心動作教育不再是簡單外顯可見的肢體表現。

也涵蓋了透過呼吸、聲音、道具的操作、意象、圖畫、音樂、與他人身體的接觸…

等不同方式所產生的動作,來當作是探索身體的路徑(蔡琇琪,2004),劉美珠 學者歸納「動作」一辭的首要定義為:位置改變或移動的現象。在運動領域對於

「動作」的解釋多為:一改變位置、姿態的運動行為及現象;在運動科學的研究 中,研究者身分常以第三人稱客觀的角度來觀察動作者,研究著重以外顯、可測 量的、數據化的資料為主,對動作的看法則限於-外顯的身體各部位相關位置之

國外身心平衡學派創始人邦妮・柯珩(Bonnie Bainbridge Cohen)就指出「動 作」和接觸建立了知覺的發展,並可作為從其他感官進行學習的基礎。應包含身 體內外在的呈現,建立了人類如何知覺一切內、外在現象的過程,也是生命存在 最重要素。動中覺醒技巧(Awareness Through Movement,簡稱ATM)的創始人 Moshé Feldenkrais博士說,人的一生之中,人類的頭腦都有能力且有效率地去學習 新的行為、新的動作以及功能,他也發現“Changing our muscular patterns will alter thoughts, emotions and our self image"---改變身體肌肉的模式,將會改變的思考、

情緒還有自我印象;而反之亦然。所有的身體肌肉活動本身就是動作,而動作是 所有感覺的基礎。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以身心學理論為參考基準,從各派的身心技法中,選擇不 同特色來引導身體動作練習,增進身體覺察能力與改善身心狀態,讓學習者透過 自我的體驗,學習重新經驗身體的機會。

二、身心動作教育的課程模式

劉美珠學者(2006)在身心學的理論與觀點下,整理出來「身心動作教育」

的模式,提出課程的基本概念、目標、觀念、教師角色、內容設計及評量方式,

各方面,陳述如下表2-2-1:

表2-2-1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模式

分類/模式 身心動作教育

基本概念 身心合一,以身體為原點,強調身體智慧的體認,並重視自我 探索的過程。

課程目標 透過身體的探索,開發覺察能力(包括與自我、與他人、與環 境)及提昇身體使用的效率,並瞭解自我,以因應外在多變的 環境,促進身心平衡之健康。

課程觀念 身體本身即是動作體,強調內在經驗的反省,及自然本能動作 的探索,從動作中瞭解到當下自我的身心狀態,並享受動作中 所得到的滿足與自信。

教師角色 ♦ 有正確的身體觀點和態度。

♦ 對動作的結構與功能擁有充分的知識與體會。

♦ 是為一個協助者、引導者。

課程設計 課程內容主要規劃出六個方向:以呼吸練習為基礎,進而認識 與體會身體結構、學習與體會身體中心與各部位之關係、探索 本能性的自由動作、提昇身心適能、以及改善人際關係與適應 環境等,來進行課程內容的設計。

評量方法 以檔案評量為主(包含學生的學習日誌、身心檢核表、學習 單……等)

資料來源:劉美珠(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模式,2006:16)

進入身體的自我探索、對話與將身體歸零,最佳的手段與暖身方法即是經由 最基礎的呼吸探索與靜心訓練來進行,因而架構內容之規劃從呼吸的探索與靜心 切入,再延伸至身體構圖、身體中心與各部位關係、本能性自由動作、身心適能 及人際關係與適應環境等五大領域的探索(劉美珠,2006),如圖 2-2-1。

圖2-2-1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內容架構圖

(劉美珠,2006166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發展,乃根據身心學的理念為基礎,找到與健康教育和體 育之間的交集與關係,發展及建構出新教材和課程的可能性,其是一種透過身體 活動來開發身心覺察的教育過程(劉美珠,2006)。經由上述的發展,歸納而出 的身心動作教育模式基本概念主要是強調自我的探索、身體智慧的體認,以開發 身體對自我、他人和環境的覺察為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設計規劃成六個方向,以 呼吸探索為基礎的練習,進而重新認知身體結構和功能、體察身體中心與各部位 之關係、探索本能性的自由動作、提升身體適能及改善人際關係與環境的適應等。

整體課程著重在身體實際的經驗、覺察和意識過程,透過身體動作來開發覺察、

探索自我,以回到身體的觀點,藉以重新學習和瞭解自己,進而檢視身體的結構 與功能,達到改善身心的效果(林大豐、劉美珠,2007)。學校的教育課程,讓

身心動作教育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呼吸探索與靜心

身心適能覺察能力,亦考慮

體適能的本要件︶ 人際關係適應環境

本能性自動作的探

身體中心各部位關之探索

︵動作發

身體構圖結構與功的認知

與體會︶

學生的身體,缺少探索、陌生,不知如何使用,若能重新學習對身體的價值觀,

續表2-2-2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呼吸與放鬆之研究

哲(2009)以身心放鬆課程進行教師工作紓解之研究,放鬆與自我覺察 可幫助身體放鬆,也可改善行為困擾,並紓解身心壓力。

由此得知,透過呼吸覺察,找到自己,身體變得自在,達到放鬆的 效果,身心靈有獲得很大的改善與喜悅。

(二)身體結構認知:本研究參考陳怡真(2004)、學者劉美珠、林大

續表2-2-3 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身體結構認知之研究

識地學習,容易有肌肉的疲勞或疼痛。

劉美珠和林大豐(2003)指出如果頭腦中所認知的身體結構圖是正 確的,動作就會以比較好的方式來呈現;如果這身體結構認知是不精確 的或不對的,則動作的表現就可能會沒有效率,而且容易造成運動傷害。

一個人在自己腦海中呈現出對自我身體結構的概念圖,就可以有意識地 修正與精緻化對自我身體結構的認知與體會,來產生有效率、優雅的、

協調的及省力的動作,更可以引領我們進入身體的探究之旅。所以用正 確的方法學習,來認識自己的身體。劉美珠、林大豐(2004)指出重新 思考身體使用的問題,重新看待身體,自我的覺察能力提升。陳怡真

(2004)指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童身體覺察能力的提升有正面 的成效。林季福(2005)指出對身體的認知、使用與行為改變都有明顯 的增強。謝文茹(2006)指出藉由身心動作技法的介入,豐富了瑪莎葛 蘭姆技巧的教學方法,提供學生具體練習方法與範例,改善以模仿為主 的單向教學模式。張鈴(2007)指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高中生感受呼 吸探索的能力增加重新建立自己的身體觀,對呼吸、身體使用、肌肉張 力、脊椎活動度、姿勢與疲勞等覺察的提升有正面的學習效果。郭立仁

(2011)指出學童在身體結構認知、跆拳道技能及情意方面,具有正面 效果。

由此得知,經由身體構圖的認知練習,覺察自己身上的各部位,透 過身體的再教育 ,重新覺察,發現新動作的習慣與經驗,進而更有效率 的使用身體。

(三)身心動作探索:本研究參考林季福(2004)、江正發(2005)、

綜合以上的文獻,針對改善疼痛進行分析,玆分析如下。很多運動 員選手、舞者,因為過度訓練而產生身體的酸痛與疲勞,但礙於成績,

通常只能默默忍受身體的酸痛與疲勞,長期下來,像機器的身體,無法 運轉,壽命也減少。

林季福(2004)指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發現不良姿勢與錯誤使用 的習慣,而改變正確的姿使與身體的使用方式,降低疼痛,增加覺察能 力。江正發(2006)指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女性經痛程度、經痛時間 與狀況有明顯改善,身體結構的正確使用,調整身體及放鬆有很大的幫 助。陳昱莆(2006)指出覺察自己的身體,有達到放鬆效果改善下背疼 痛的情況。陳素雲(2010)指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肩關節的活動度有 明顯改善,並降低身心壓力與覺察能力提升。

由此得知,身心動作教育的課程有助於改善身體的疲勞與疼痛,減 低身體的傷害,且身體覺察能力有明顯增進。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