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80 

第二節 研究貢獻、限制與建議

一、研究貢獻

本研究起源於 2009 年底【動新聞】引發爭議的時空背景,儘管當時屢有看 法、定見,所持立論根據卻往往流於口說無憑。為了找出一點點可能的憑據,本 研究採取實驗法,以普羅大眾為對象,發現 1、突發、犯罪新聞的新聞可信度無 差異,2、3D 動畫有無不會影響新聞可信度,3、閱聽眾對於 3D 動畫的態度不 會影響可信度評估等,這些是經由研究而得到的結果,因此可視為貢獻之一。

此外,本研究已經初步證實社會新聞使用3D動畫有無,在新聞可信度上並 無差異,更重要的是研究也顯示,相較於沒有使用3D動畫的,有使用的反而獲 得較高的平均數,因而我們也可以推論,閱聽眾即使不認為有無使用3D動畫在 新聞可信度上有差異,但實際上對於有使用3D動畫的投以較多好感,所以預見 未來的電視新聞經營者必然會「投其所好」的發展3D動畫,誠如查找文獻時得 知,因為科技進步動畫由2D進化到3D,生產CG的廠商甚至預言,將來電視的動 畫只會愈來愈多、愈來愈花俏,這是一條回不去的路。對閱聽眾來說,電視是屬 於視覺的媒體,當閱聽眾都已經習慣看彩色電視又怎麼能接受回到黑白電視的時 代?所以,本研究貢獻之二即是推論,即便之前3D動畫使用引起滿城風雨,但 未來運用在電視新聞只會愈來愈普偏。

二、研究限制

過去研究電視新聞使用 3D 動畫的研究有二項不足,一是缺乏電視新聞使用 3D 動畫的理論基礎,因為大多 3D 動畫的文獻都集中在電影、電視產業,而非 鎖定電視新聞;二是缺乏從閱聽眾角度出發的觀點,所以為了蒐集閱聽眾真正的 看法與意見就得採用實驗法較為適合,然而實驗法必須募集受測者,由於沒有經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費,所以不但難以擴大樣本數,就算找到願意幫忙的大批親友,又被必須同一地 點設備、同一時間而顯窒礙難行。所以,本研究最終選定教會幫忙,但千萬拜託 的結果也只獲得總樣本 52 人,又因為共分為 4 組,每組最多只有 13 人,樣本數 不大是本研究最大限制,另一方面,選擇基督教友當成受測對象,也令人不禁好 奇宗教信仰的同質性,是否會影響新聞可信度的評估。此外,現今普遍學歷都是 大學(畢),今後研究是否還能將教育程度視為變項也值得討論。

此外,在製作文本時,大多數研究者多是在網路截取已公開的新聞內容,也 會被素材來源限制。雖然本研究者為文字記者,較一般研究者有機會取得相關動 畫素材,但是究竟該選擇什麼長度的動畫還是面臨天人交戰。在實務上,公司會 同意將經費、人力花費在製作長秒數動畫的案件,往往是社會矚目案件,所以若 實驗文本鎖定在長秒數動畫就很可能會選中社會矚目案件,此時就不免令人擔心 受測閱聽眾會存有矚目案件的殘存記憶、甚至還有定見,進而影響他對新聞可信 度的評估。所以,為了避免這樣的結果,本研究刻意避開矚目案件,也造成了動 畫的秒數較短,因此這次研究絕大部份的假設不成立,也很有可能是動畫的長度 不夠長。

此外,這次引發社會爭議的新聞即是性侵案件,為了釐清這方面的爭議,是 否應該選擇性侵新聞來進行假設與驗證?其實,在實務上來講,性侵案件製作 3D 動畫的情況並不常見,若閱聽眾的反應是他常常看到,那來源應該是「網路」

新聞,而非本研究鎖定的電視新聞,另一方面,性侵案件的 3D 動畫新聞,當初 研究者也和輿論看法一致,亦即在新聞可信度上是必然的較為低落,所以基於少 見又可預期的新聞可信度低落,本研究最終放棄性侵新聞當作犯罪新聞的實驗文 本,這也可能是造成新聞可信度沒有差異的原因之一。

最後,本研究借用羅文輝(2004)、王泰俐、蘇蘅(2009)新聞可信度之 10 個題項進行研究,而他們也指出在這 10 個題項中具有「報導可信」、「社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82 

關切」兩個面向,但「社會關切」的共同性相當分歧,範圍為.842~.242,題項由 高至低為「關心大眾利益」、「推動社會改革」、「重視大眾意見」、「維護大 眾知的權力」、「尊重一般民眾的隱私」。其中,「尊重一般民眾的隱私」 共 同性為.242,「維護大眾知的權力」共同性為.466,相較其它三題項共同性介 於.712~.842 明顯較低,而且受測的閱聽眾也曾反應,尊重一般民眾隱私,所謂 的「一般」民眾意指為何?是指社會普羅大眾?還是新聞的當事人?因此,本研 究也好奇,以往「關心大眾利益」、「推動社會改革」、「重視大眾意見」、「維 護大眾知的權力」、「尊重一般民眾的隱私」等 5 個題項皆被視為「社會關切」

面向是否仍為適用?若非適用,是否也是造成此次研究絕大多數假設不成立的原 因之一。

三、研究建議

本研究提出以下數點建議供後續研究者參考,(一)擴大樣本數:本研究因 為經費限制,如前所述,具有小樣本以及皆為基督教友的研究限制,因此建議後 續研究者,以一般社會大眾當成受測對象,並且採大樣本數,一探與本研究結果 之異同。(二)長秒數的 3D 動畫:本研究在突發新聞之板橋車禍採用 14 秒的 3D 動畫,犯罪新聞之校園暴力採用 14 秒的 3D 動畫,兩者在總長為 1 分鐘以上的 新聞,3D 動畫比例僅占 1/4~1/5 的比例,因此,本研究也建議,不妨大膽的使用 長秒數甚至是全 3D 動畫與完全沒有使用 3D 動畫的新聞版本進行比較,看看閱 聽眾對於長秒數或是全動畫的新聞可信度評估究竟是如何。(三)性侵新聞進行 實驗:由於本研究認為犯罪新聞之性侵案件具有先天上的可信度低落,因而被排 除選定為實驗文本,但是,由於此次實驗研究顯示 3D 動畫使用有無並沒有造成 新聞可信度的差異,因此,本研究者對於性侵新聞使用 3D 動畫有無,是否會造 成新聞可信度的必然低落已經存疑;同樣的,科學醫藥新聞使用 3D 動畫版本,

是否也必然會較沒有使用擁有較高的新聞可信度?為了釋疑,也可以採取性侵新 聞、科學醫藥新聞,兩者看似極端的新聞類型進行新聞可信度的研究。

自 http://www.inside.com.tw/2011/08/04/inside-next-media-

animation

吳文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錢震宇(2009 年 11 月 26 日)。〈動新聞 罰 50 萬〉,《聯合報》,頁 A1。

羅文輝(2004)。〈選擇可信度:1992 及 2002 年報紙與電視新聞可信度的比較 研究〉,《新聞學研究》,80: 1-50。

羅文輝、林文琪、牛隆光、蔡卓芬(2003)。〈媒介依賴與媒介使用對選舉新聞 可信度的影響--五種媒介的比較〉,《新聞學研究》,74: 19-44。

羅文輝、陳世敏(1993)。《新聞媒介可信度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專題研究報告。

蘇孟文(2010)。《置入性行銷與人格特質對產品態度與購買意願之影響》。中 正大學企管研究所碩士論文。

Nownews 影劇中心(2009 年 10 月 27 日)。〈假牙惹禍/薛志正燒退能眨眼 老 婆 跑 通 告 貼 家 用 〉 , 《 Nownews 》 。 取 自 http://rumor.nownews.com/2009/10/27/10845-2524993.htm

Abel, J. & Wirth, M. (1977). Newspaper vs TV credibility for local news. Journalism Quarterly, 54(2), 371-375.

ASNE (1985). Newspaper credibility: Building reader trust. Washington, DC: ASNE.

Berlo, D. K., Lemert, J. B. & Mertz, R. (1970). Dimensions for evaluating the acceptability of message source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33(4), 563-576.

Brann, M. & Himes, K. L. (2010). Perceived credibility of male versus female television newscaster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Reports, 27(3), 243–252.

Burgoon, J. K. & Buller, D.B. (1986). News paper image: Dimensions and relation to demographics, satisfaction. Journalism Quarterly, 63(4), 771-781.

Carter, R. F., & Greenberg, B. S. (1965). Newspaper or television: Which do you believe? Journalism Quarterly, 42(4), 29-34.

Cobbey, R. (1980). Audiences attitudes and readership. American Newspaper Publishers Association News Research Report. 29, 8-9.

Collins, S. J.(2004). Predictors of campus newspaper readership. College Media Review, 10(1), 24-29.

Cozma, R. (2006). Source diversity increases credibility of risk stories.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27(3), 8-21.

Dickson, G. (2007). Graphic consolidation. Broadcasting & Cable, 137(33), 20.

Dickson, G. (2008). CNN gets a new graphic look. Broadcasting & Cable, 138(49), 25.

Gantz,W. (1981).The influence of research methods on television and newspaper credibility evaluation.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25(2), 155-169.

Gaziano, C. & McGrath, K.(1986). Measuring the concept of credibility. Journalism Quarterly, 63(3), 451-462.

Gunther, A., Kautz, D., & Roth, A., (2011). The credibility of female sports broadcasters: The perception of gender in a male-dominated profession.

Human Communication. 14(2), 71–84.

Hersly, I. (2000). Talking a peak at graphics. Broadcasting & Cable, 130(5), 47.

Hovland, C. I., Janis, I. L., & Kelley, H. H. (1953). Communication and Persuasion.

New Haven. Westport,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Izard, R, S. (1985). Public confidence in the news media. Journalism Quarterly, 62(2), 247-255.

Jacobson, H. K.(1969). Mass media credibility: A study of receiver judgement.

Journalism Quarterly,46(1) ,20-28.

Johnson, T. J. & Kaye, B. K. (2000). Using is believing: The influence of reliance on credibility of online political information among politically interested internet users.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77(4), 865-879.

Kiousis, S. (2001). Public trust or mistrust? Perceptions of media credibilit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Mass Communication & Society, 4(4), 381-403.

Lee, R. S. H. (1978). Credibility of newspaper and television news. Journalism Quarterly, 55(2), 282-287.

Meyer, P.(1988).Defining and measuring credibility of newspaper:developing an index. Journalism Quarterly, 65(3), 567-574, 588.

Moody, K. E. (2011). Credibility or convenience? Political information choices in a media-saturated environment. Media International Australia, 140, 35-46.

Mulder, R. (1980). Media credibility: A use-gratification approach. Journalism Quarterly, 57(3), 474-477.

Mulder, R. (1981). A log-linear analysis of media credibility. Journalism Quarterly, 58(4), 635-638.

O’keffe, D. J. (1992). Persuasion: Theory and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 Sage.

Prikios, K. A. (2001). CGs generate own whistles. Broadcasting & Cable, 131(16), 44-48.

Reagan, J. & Zenaty, J. (1979). Local news credibility:Newspaper vs. TV revisited.

Journalism Quarterly, 56(1), 168-172.

Rimmer, T. & Weaver, D. (1987). Different questions, different answers? Media use and media credibility. Journalism Quarterly, 64(1), 28-36.

Roper Organization (1979). Public perceptions of television and other mass media: A twenty year review 1959-1978. New York, NY: Television Information Office.

Schweiger, W. (2000). Media credibility-experience or image? A survey on the credibility of the World Wide Web in Germany in comparison to other media.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5(1), 37-59.

Thorson, K., Vraga, E., Ekdale, B.,(2010). Credibility in context: How uncivil online commentary affects news credibility.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1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88 

289–313.

Time Mirror (1986). The People & Press: A Time Mirror Investigation of Public Attitudes Toward the News Media. Conducted by Gallup in collaboration with Michael J. Robinson, on Los Angeles: Time Mirror Company.

Wanta, W.. & Hu, Y. W. (1994). The effects of credibility, reliance, and exposure on media agenda-setting: A path analysis model. Journalism Quarterly, 71(1), 90-98.

West, M. D. (1994). Validating a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credibility: A covariance structure modeling approach. Journalism Quarterly, 71(1), 159-168.

Westley, B. H. & Severin, W. J. (1964). Some correlates of media credibility.

Journalism Quarterly, 41(2), 325-335.

Winslow, G. (2011). Sharing the graphics wealth. Broadcasting & Cable, 141(32), 3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附錄一:突發新聞實驗文本

突發新聞:「板橋車禍」文本內容

3D 動畫未使用 3D 動畫使用 記者過音:藍色轎車,車頭幾乎全毀,

車門凹陷變形,清晨六點多,18 歲駕 駛許文治開車,從板橋環河路往鶯歌方 向,就在城林橋前疑似超速煞車不及,

直接往對向車道衝撞兩部機車,再撞倒 兩棵路樹整部車倒退嚕,爬上邊坡,最 後往下滑才停下來,其中一部機車被撞 爛,另一輛被撞飛到邊坡,車上四名越 南籍男子倒地不起。記者過音結束。

記者過音:藍色轎車,車頭幾乎全毀,

車門凹陷變形(以下使用動畫)

 

清晨六點多,18 歲駕駛許文治開車,從板 橋環河路往鶯歌方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90 

進現場訪問:目擊者說:就很多人 停 車停一排,就在做 CPR 急救,依我來看 現場應該兩人當場死亡+救護人員 說:肇事駕駛傷勢最輕只有撕裂傷。現 場訪問結束。

記者過音:肇事駕駛許文治幸運只有輕 傷,兩部機車上,四名越南籍男子,兩 死一傷,另一名 23 歲外勞命危,他的 哥哥在亞東醫院,焦急等待。記者過音

記者過音:肇事駕駛許文治幸運只有輕 傷,兩部機車上,四名越南籍男子,兩 死一傷,另一名 23 歲外勞命危,他的 哥哥在亞東醫院,焦急等待。記者過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