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4

第六章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因研究資源有限,在研究文本的選樣上設有範圍限制。首先是本研究文本 以四個品牌為代表:NIKE、adidas、Reebok,以及 UA。雖係考量到女性運動 市場市佔率的品牌選擇,但各品牌的形象與定位不盡相同,甚至有旗下建立多 支副牌,多管道發展不同訴求取向的行銷方式,使得單一品牌的意象變得更加 複雜,也造成在文本選擇上的困難。若能先將單一品牌作完整的分析後再並列 他牌一併討論,雖研究工程擴大,但或許能對女性運動市場的發展脈絡有更清 楚的整理。

而在運動品項方面,本研究限縮在跑步、舞蹈和拳擊等健身項目。但根據 東方線上消費型態調查,從事騎乘腳踏車作為休閒活動的人數最多,另外,從 事球類運動的女性也不在少數。然而,技巧性的難易差異,影響著各種運動品 項的發展脈絡,且各品牌也各有專攻,如果鎖定在其他運動項目,本研究所列 的四個品牌不見得會是消費者的首選。本研究是從品牌選擇的層次上,對分析 的運動品項一併做出篩選。雖然以市佔率最高的品牌作為觀察女性運動情境的 選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未來或許也能嘗試修改觀察的切入點,以消費者生 活型態實況的角度作為品項選擇的優先順序。尤其騎乘腳踏車的人數眾多,在 消費市場上有其研究價值,是未來可以進行探究的運動領域。

再者是關於文本的媒體類型方面,在網路與數位時代下,文本的呈現管道 變得龐雜且無遠弗屆,不論是平面還是動態短片廣告文本都可以放置在網路上 的官方平台露出,除了降低媒體採購的成本,方便即時管理,還能在同平台上 進行多工作業(與消費者互動、新品釋出、消費者直接線上訂購等)。也因再製 或剪輯的成本已大幅降低,在網路上能很輕易地找到同主題但各種版本的修改 內容。雖本研究是以官方平台露出的廣告作為研究文本的主要來源,但消費者 的實際接收管道多元,其他非官方平台上的文本應亦有其研究價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5

再進一步思考,也因為網路的跨界特性,若解決了語言上的藩籬,例如中 國諸多私人翻譯社,或該品牌代言人的粉絲等,會將非中文的他國文本內容進 行個人翻譯後再上傳分享。即使台灣市場是以繁體中文為主,卻也能順搭中國 大量簡體文本翻譯之便,接收其他非中文體系國家的文本訊息,或直接接收著 中國市場的簡體廣告訊息。這不只使得廣告的目標地理區域界定變得模糊、跨 國性的宣傳活動也越趨頻繁,對於台灣女性的消費文化也不無影響。

如此,對於文本形式範圍的界定上帶來一定的操作困難,新興媒體和訊息 平台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冒出,或許朝這些新媒體形式的發展進行研究,例如各 品牌推出結合社群和運動紀錄的行動APP,在媒體接收習慣、使用邏輯,和運 動情境上都有許多創新概念,呼應著當代運動消費者的日常生活,是相當值得 探討的課題。畢竟,形式的確影響了內容,未來能針對新興媒介的平台情境進 一步研究,了解實際效果面向的問題。

最後,在時間範圍方面,本研究鑒於約莫二○○八起台灣女性運動市場掀 起新的運動氛圍,國際運動大牌開始以非職業運動員作為代言人,故選取二○

○八到二○一五年間露出的廣告選作代表性文本。但誠如本研究主題所言:「女 性運動進行式」,台灣的女性運動文化尚未發展成熟,仍處於成長階段,品牌間 的競爭相當激烈,未來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然而,不只是延續到未來的觀 察,若要更完整地探討台灣兩性的運動文化脈絡,對於過往的回顧也相當重 要,或許能理出各時期的文本特色,延伸進行各時期社會及女性運動用品消費 的價值觀比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6

參考書目

王溢嘉(2015.02.15)。<精神分析與文學:佛洛伊德的理論及運用>。上網日 期:2015 年 4 月 28 日,取自 http://wildgoose1950.pixnet.net/blog/post/42687705

王莉君譯(2010)。《看的方法》。台北。麥田出版。(原書:Berger, J. (1972).

Way of seeing. London: BBC and Penguin.)

內政部統計處(2014.01.18)。〈103 年第 3 週內政統計通報 (102 年底人口結構 分析)〉。上網日期:2015 年 2 月 19 日,取自

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8057

台灣商會聯合資訊網(2007.07.12)。〈經建會擬發展策略 打造台灣健康美麗產 業〉。上網日期:2015 年 2 月 20 日,取自

http://www.tcoc.org.tw/articles/20070712-5303462f

甘允良(2004)。〈運動與性別省思-基進女性主義的觀點〉,《中華體育季刊》,

18(4),122-129。

行政院主計總處。〈國民所得(新聞稿)〉。上網日期:2015 年 2 月 19 日,取自 http://www.stat.gov.tw/lp.asp?ctNode=497&CtUnit=1818&BaseDSD=29

吳肇倫(2009)。《廣告如何說故事?-從符號觀點分析全國電子「足感心」系 列廣告》。國立政治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如美譯(2006)。《夏娃經濟學》。台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原書:

Fara Warner (2005).The Power of the Purse: How Smart Business Are Adapting to the

World’s Most Important Consumers — Women. Jersey: FT Press)。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7

周克威(2015.01.03)。〈運動休閒股 法人喊買〉。上網日期:2015 年 2 月 21 日,取自http://udn.com/news/story/7251/618308

林志明(2002.09)。〈布希亞:社會學家或形上學家?〉,《歐美研究》,32(3),

469-497。

林怡均(2010)。《台灣家具平面廣告之符號消費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 所碩士論文。

孫秀蕙、馮建三(1995)。《廣告文化》。台北:揚智文化。

孫秀蕙、陳儀芬(2011)。《結構符號學與傳播文本:理論與研究實例》。台北:

正中。

許立宏(2006)。《奧林匹克教育教材》。台北:五南圖書。

畢恆達(2004.08.18)。〈女人是怎麼擠進奧運的? 不可不思議〉,《中國時報》,

E6 版。

陳坤宏(1995)。《消費文化理論》。台北:揚智文化。

陳名君(2012.07.06)。〈打開夏娃荷包〉,《天下雜誌》,283 期。上網日期:

2015 年 2 月 19 日,取自

http://m.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1574#sthash.JPt3Mssj.dpbs

彭德中譯(1989)。《餘暇社會學》。台北:遠流。(原書:加藤秀俊 (1988). 余 暇の社会学. 京都: PHP 研究所.)

黃新生譯(2004)。《媒介分析方法》。台北:遠流。(原書 Asa Berger (199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8

Media Analysis Techniques. London: SAGE)

經濟部 (2007)。〈美麗服務產業科技創新輔導計畫(草案)簡報〉。上網日 期:2015 年 2 月 21 日,取自 http://idac.tier.org.tw/DFiles/960502.pdf

葉碧華譯(2010)。《現代與後現代時代的廣告》。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原書 Pamela Odih (2007) Advertising in Modern and Postmodern Times. London: SAGE)

葉啟政(2013)。《象徵交換與正負情愫交融:一項後現代現象的透析》。台北:

遠流。

廖炳惠編(2003)。《關鍵詞 200》。台北:麥田出版。

趙偉妏譯(2009)。《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原書:

Mike Featherstone (2007) 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 London: SAGE)

劉成富,全志剛譯(2001)。《消費社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原書:

Baudrillard, J. (1970). La Société de consummation. Paris: Éditions Denoël.)。

線上維基百科搜尋:Womenomics。上網日期:2015 年 3 月 1 日,取自 http://en.wikipedia.org/wiki/Womenomics

線上維基百科搜尋:Embeddedness。上網日期:2015 年 4 月 22 日,取自 http://en.wikipedia.org/wiki/ Embeddedness

線上維基百科搜尋:Olympic Charter。上網日期:2015 年 4 月 29 日,取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Olympic_Charter

Baudrillard, J. (1968/2005). The system of objects. (J. Benedictn, Trans.). New York:

Verso.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9

Baudrillard, J. (1970/1998). The Consumer Society: Myths and Structures (M.

Maison, L. Hill, M. Gane & G. Powell, Trans.).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Baudrillard, J. (1972/1981). For a critiqu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sign. (C.

Levin, Trans.). New York: Telos.

Baudrillard, J. (1973/1975). The mirror of production. (M. Poster, Trans.). New York:

Telos.

Baudrillard, J. (1976/1993). Symbolic exchange and death. (C. Levin, Trans.).

London: Sage.

Baudrillard, J. (1979/1991). Seduction. (A. Kroker & M. Kroker, Ed.).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Baudrillard, J. (1983/1990). Simulations. (P. Foss, P. Patton, and P. Beitchman, Trans. ). New York: Semiotext(e).

Baudrillard, J. (1988) Selected writings. London: Polity.

Belinda Parmar (2013,07,09). The Daring Book for Boys in Business. Retrieved March 19,2015, from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belinda-parmar/the-daring-book-for-boys_b_3230889.html

Bocock, R. (1993). Consumption.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Cahn, S. K. (1994). Coming on strong: gender and sexuality in twentieth-century

women’s sport.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0

Douglas, M. & Isherwood, B. (1979). The world of goods: Towards an anthropology

of consumption. London: Allen Lane.

Elwert, G. (1984) Markets, venality and moral economy, conference on Civilizations

and Theories of Civilizing Processes: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Bielefeld: University

of Bielefeld.

Featherstone, M. (2007). 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 London: SAGE.

Fiske, J. (1989) 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Fiske, J (1990).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Featherstone, M. (1991). The body in consumer culture, in Featherstone, M., Hepworth, M. and Turner, B. (eds) The body. social process and cultual theory, London: Sage.

Gane, M. (1991). Baudrillard's bestiary: Baudrillard and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Goldman, R & Papson, S (1998) Nike culture. London: SAGE.

Goldman, R & Papson, S (1996) Sign wars: The cluttered landscape of advertising.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Hargreaves, J. (1994). Sporting females: Critical issues in the history and sociology of

women’s sports. London: Routledge.

Leiss, W., Kline, S. and Jhally, S. (1986) Social Communication in Advertising. New York: Macmillam.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1

Messner, M. A. (2007) Out of play: Critical essays on gender and sport.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Meyers, N. (Director). (2000). What Women Want [Motion picture]. United States:

Icon Entertainment.

The Economist (2006, April 15TH-21ST). Women and the world economy: A guide to womenomics. The Economist, 69-70.

The Economist (2007, April 21ST-27TH). Economics focus: Womenomics revisited.

The Economist, 82.

Veblen, T. B. (1899) 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An economic study in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New York: Macmillan.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