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示範案例模擬成果

第六章 示範案例規劃與效益評估

第四節 示範案例模擬成果

本計畫各種模擬情境下所採用滯洪空間之類型及面積如表 6-5 所示,其分 布位置則如圖 6-7,而各種情境及滯洪設施配置之模擬成果列於表 6-6 至表 6-9,相應之成果則如圖 6-8 至圖 6-10。茲說明如下:

一、無配置滯洪措施

根據淹水模擬結果顯示,南屯溪排水集水區在現況條件下,淹水面積隨降 雨強度提高而增加,本次模擬以 0.1 公尺做為積淹水標準,各模擬情境之淹水 面積分別為23.22、43.89 及 68.44 公頃。由圖 6-8(a)、圖 6-9(a)及圖 6-10 (a)顯示,

示範區最為嚴重之淹水區域為永順路以南之永春東二路及永春東三路一帶,其 淹水原因為排水斷面不足而導致漫淹,其與民國 97 年卡玫基颱風造成之淹水 地區相符;其次則為排水上游之中港路週邊區域,包含西邊的文心路附近及東 邊的何厝里一帶,此處淹水情形相對較為輕微,淹水深度約 10~50 公分左右,

淹水原因為雨水下水道無法負荷洪峰時之流量,不及宣洩,因此自人孔溢淹。

二、利用公共用地設置滯洪空間

與無配置滯洪措施相比,本方案利用公共設施用地增加滯洪設施後,淹水 區域已大幅減少,各模擬情境之減少淹水面積分別為22.05、37.74 及 60.3 公頃,

顯示透過設置滯洪設施可有效減少淹水情形。

三、利用公共用地設置滯洪空間及配合利用法定空地增加集水區可透水面積 本方案除利用公共設施用地增加滯洪設施外,並配合利用法定空地增加集 水區可透水面積,由表 6-6 顯示,雖將示範區整體可透水面積由 11%提升至 32%,僅減少約 0.02~0.05 公頃之淹水面積,所提供之減洪成效較為有限,即 在極端暴雨事件下,草地植披之保水能力有其上限,一旦土壤保水能力達到飽

第六章 示範案例規劃與效益評估

120

(a)一日降雨量 450 毫米雨量 (b)一日降雨量 550 毫米雨量 (c)一日降雨量 650 毫米雨量 圖 6-7 本計畫各種模擬情境下採用滯洪空間分布位置圖

(資料來源:本計畫分析整理。)

第六章 示範案例規劃與效益評估

121

表 6-6 各模擬情境及滯洪空間配置下之淹水面積模擬成果表

單位:公頃 策略

情境 現況 設置滯洪空間 設置滯洪空間及

增加入滲面積 一日降雨量 450 毫米 23.220 1.168 1.148 一日降雨量 550 毫米 43.887 6.145 6.125 一日降雨量 650 毫米 68.442 8.147 8.095 (資料來源:本計畫分析整理。)

表 6-7 各模擬情境及滯洪空間配置下之最大淹水深度模擬成果表

單位:公尺 策略

情境 現況 設置滯洪空間 設置滯洪空間及

增加入滲面積 一日降雨量 450 毫米 1.13 0.45 0.45 一日降雨量 550 毫米 1.28 0.91 0.91 一日降雨量 650 毫米 1.61 0.92 0.92 (資料來源:本計畫分析整理。)

表 6-8 各模擬情境及滯洪空間配置下之南屯溪出口洪峰流量模擬成果表

單位:cms 策略

情境 現況 設置滯洪空間 設置滯洪空間及

增加入滲面積 一日降雨量 450 毫米 184 141 141 一日降雨量 550 毫米 214 155 155 一日降雨量 650 毫米 243 178 178 (資料來源:本計畫分析整理。)

表 6-9 各模擬情境及滯洪空間配置下淹水時間大於 6 小時之面積模擬成果表

單位:公頃 策略

情境 現況 設置滯洪空間 設置滯洪空間及

增加入滲面積 一日降雨量 450 毫米 2.66 0.93 0.93 一日降雨量 550 毫米 2.88 1.30 1.30 一日降雨量 650 毫米 3.74 1.40 1.40 (資料來源:本計畫分析整理。)

122

a.無滯洪措施配置 b.配置滯洪空間 c.配置滯洪空間與增加入滲面積

圖 6-8 一日降雨量 450 毫米淹水模擬成果圖

第六章 示範案例規劃與效益評估

123

a.無滯洪措施配置 b.配置滯洪空間 c.配置滯洪空間與增加入滲面積

圖 6-9 一日降雨量 550 毫米淹水模擬成果圖

(資料來源:本計畫分析整理。)

124

a.無滯洪措施配置 b.配置滯洪空間 c.配置滯洪空間與增加入滲面積

圖 6-10 一日降雨量 650 毫米淹水模擬成果圖

第六章 示範案例規劃與效益評估

125 四、小結

由於氣候變遷之水文增量並無一定標準,而都市地區由於開發活動密集,

空間有限,即使進行滯洪空間之規劃,仍有其侷限性,現實情況若遇到極端降 雨事件,相關都市防洪措施雖能降低淹水發生機率及災情,但無法確保不發生 淹水。以本計畫成果而言,因臺灣地區降雨量較大,受限於可透水面積在土壤 飽和後之入滲效果有限,故相較於較設置滯洪空間,增加入滲面積之淹水改善 效果較不明顯,因此建議都市防洪策略應以設置滯洪空間為主,增加入滲面積 為輔,進行改善都市淹水情形之方案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