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社會企業與策略聯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

第四節 社會企業與策略聯盟 壹、 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 ship)

一、關於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 ship)的意涵

Stephen Ko and Eric Kong 指出自從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世界各地的非營利部 門透過「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 NPM),進行一系列快速和深遠的 變化,公共領域環境的景觀變化,透過在非營利行動的商業化、競爭與合作,來 面對非營利組織經營面臨日漸競爭與公共資金、捐款形式的挑戰(轉引自 Stephen Ko and Eric Kong,2011:170)。。因此英國政府對於社會企業的定義則是:「主要 以社會目標為主的業務,其盈餘主要用於社區再投資,而非為股東創造利潤最大 化。」(轉引自 Elizabeth Chella 等,2010:486) 。

Emerson and Twersky (1996:3)指出社會企業以「雙重底線」(double bottom line) 的模式,同時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社會企業始終需要在現有資源使用 和產生新資源的平衡中,實現商業目標和社會任務(轉引自 Stephen Ko and Eric Kong,2011:170-171)。

Therese Ann Wilson(2012)對於「社會企業」的定義指出:一個由特定社會價 值的組織,有目的、有效且具有競爭力的業務架構,在實踐社會價值的同時,可 兼顧與維持其商業運作,以市場為基礎的方法,來提供解決社會問題所需要的資 金。本質上來說社會企業是非營利的和非政府的,並透過商業生全部或部分所需 要的資金(Therese Ann Wilson,2012:207)。

Burkett and Drew (2008)確定出的社會企業有以下 4 個特徵:依據社會企業的 目標和核心,將公司大部份的利潤再投入相關的企業或實體。透過補助或補貼收 入產生社會回報。3.除財務回報,不以營利為目的。傳統的社區部門組織仰賴政 府或慈善資金並不會在收入上產生顯著的收入(轉引自 Therese Ann Wilson,2012:

207)。

二、各國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 ship)的發展12

Janelle A. Kerlin(2010)指出社會企業的出現,與國家社會資金、計畫等不良狀 況有關。以下針對美國、西歐、中東歐、阿根廷、南亞、日本的社會企業發展做 一個簡單的概述。

(一)歐洲與美洲國家

9 HEDF,全名為 Homeless Economic Development Fund,是為無家可歸的流浪者設立的基金會。

10 EMEs 是專門研究第三部門的學術組織。

網站收錄許多非營利、政策、社會企業相關的研究文獻。

11 Social Enterprise Coalition 是約 10000 家社會企業結盟的機構,詳見 http://www.socialenterprise.org.uk/。

12 整理自 Janelle A. Kerlin,2010:167-16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6

美國在美國非營利社會組織的興起,源自於政府於 80 年代開始削減非營利 組織的支持資金,這樣削減資金的影響不只影響非營利組織的人性化服務,而非 營利組織在公民領域抓住商業創收的想法作為一種方法來取代損失政府資金。

西歐衰落的經濟,也是社會企業在該地區出現的原因,並且其發揮出不同的 形式。由於資源日漸減少,許多西歐國家採取緊縮政策,這些福利國家改革重點 為權力下放、私有化和減少服務。社會企業是解決公民社會的失業問題,主要透 過社會合作社的形式。因為社會企業提供人性化服務,讓福利國家政府不須直接 負責,先階段西歐政府參與社會企業的計畫並提供資金,尤其是在西歐工作整合 的部分。

東歐與中歐,政府補助也處於一個退出的狀態。在東歐與中歐的經濟因為轉 向市場經濟的過渡期帶來失業人口,國際社會應對這些危機做相當大援助以及政 策建議。因此越來越多的社會企業將國際提供的資源作為解決現階段問題的方 案,雖然在很多程度上仍被定型為失業服務的工具,但對於社會企業的概念已經 開始反映現在中歐、東歐的狀況。

阿根廷經歷「華盛頓共識」(Washington Consensus)作為市場化調整結構的方 式,這樣戲劇性的逆轉導致失業率上升。Roitter and Vivas (2009)對於阿根廷的社 會企業做出一個結論:「強調貧困、收入與生產條件不平等等問題,不再只是經 濟領域與公部門的問題。」。事實上阿根廷的社會企業已經與公民社會,包含合 作社、互助會(mutual benefit societies)有相當大的關連,以解決失業和社會排斥的 問題。

(二)非洲國家

辛巴威與尚比亞是長期缺乏國家的支持,而類似於阿根廷的經濟調整方案則 加劇了這個現象,因此出現以就業為導向的社會企業,然而這樣的社會企業卻加 劇失業率的狀況,使失業率高達 60–80%,非國家角色介入管理國家經濟的能力 遭受質疑。根據 Chabal and Daloz (1999)指出,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社會企業是此種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7

非國家角色的援助重點。比起合作社,國際援助注重小企業(small businesses)的小 額借貸(micro-credit)。

(三)亞洲國家

南亞的社會企業也與高比例的貧窮和失業率有很深的關係。事實上,其「社 會企業」才剛開始與社會永續發展有關係,無論社會企業以營利或非營利為目 的,其都是小型的社會企業,並同時解決失業問題,提供所需服務,以及保護環 境。

在日本 1995 年的阪神大地震,志工的努力獲得日本政府的回應,使其 1997 年通過一項法律,讓建立非營利組織更容易,因此企業家把握新的非營利法發展 社會企業和社會目標。此外 2003 年的修法促進社會企業的一體化和振興,企業 界最近對於企業社會責任也導致企業越來越多參與社會企業的活動。

三、台灣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 ship)的發展13

官有垣(2007)指出,台灣近年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興起的原因有以下五點:

(一) 因應社會的需求:服務所謂的「社會排除」(social exclusion)的弱勢者,如 各類身心障礙者、低收入家庭主婦等,以社會企業的模式,如設置符合服務 對象的各類庇護職場安置。

(二) 尋求財務的穩定與自主:社會團體或基金會主要經濟來源為「大眾捐款」與

「政府的補助款與方案委託款」。但因社會團體或基金會因為其數量逐年攀 升,經費資源的競爭方面亦日趨白熱化。並且公眾捐款、政府經費有其不穩 定性。

(三) 社會福利民營化與購買式服務的促使:臺灣在 1980 年代初期推動社會福利 民營化政策,以節省成本與彌補政府在社會行政與社工人力的不足,也趁便 開拓福利使用者付費的服務方案,因而形成福利產業的模式。

(四) 政府的政策誘發與經費補助:例如勞委會於 2001 年開始先後推出的「永續

13 資料來源:轉引自謝維倫,2009:62-6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8

就業希望工程」以及「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勞委會職訓局於 2002 年制訂的

「身心障礙者庇護工廠設立及獎助辦法」、各縣市政府設立的身心障礙者基 金專戶等。另外文建會、農委會、衛生署、內政部、經濟部在社區營造政策 上鼓勵地方草根 NPO 致力於結合地方文化與地方產業。這些各式各樣的補助 資源,直接或間接促成了 NPO 從事產業營收的發展。

(五) 企業日漸重視社會責任的實踐:近年來臺灣政府、營利組織、第三部門互動 行為的演變,營利部門裡在公益活動的參與方面,逐漸朝向系統性、長期性,

以及與其他兩個部門的機構建立夥伴關係。這種企業參與解決社會問題、改 善社區生活品質盡社會責任的方式,為「企業的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或「企業的公益慈善行為」(Corporate Philanthropy)。

也因此在台灣的社會企業也就分為以下五種型態:

(一)積極性就業促進型社會型企業

或稱「積極性就業促進的社會事業」(Affirmative businesses),以「就業整合」

(work integration)為特色,主要對象為被社會排除之弱勢團體,尤指身心障礙 者,以社會工作坊或庇護工場方式提供其職業訓練與就業機會。

(二)地方社區發展型社會型企業

自 1987 年解嚴後,「社區營造」(transforming community)的社區發展運動促 進社區意識的覺醒,進而透過在地方社區之深耕及引領,在社區自行設立此類草 根性非營利組織。

(三)服務提供與產品銷售型社會型企業

依據非營利組織之宗旨使命,提供供付費服務,或販售非營利組織自身所生 產、代售產品。

(四)公益創投之獨立企業型社會型企業

指由一家或數家企業組織、非營利組織等,投資具有潛力並快速成長的公 司,其獲利結果由出資者與企業組織,以雙方約定的回饋金、利潤分配、公積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9

等貨幣或非貨幣方式回饋出資者指定的公益社團。

(五)合作社

合作社主要強調透過組織共同追求集體利益,臺灣合作社類型依經營內容 區分為生產、運銷、供給、利用、公用、勞動、運輸、信用、保險及消費等。勞 動合作社與社區合作社因具增加就業機會及促進地方發展等特性,因此發展上有 顯著成長。梁玲菁(2008)指出勞動合作社是「社會中同一行業,或職業的勞工,

或具有相似職能之國民,基於經濟上的共同需求,以民主、平等、互助為基礎,

依合作原則組織團體,以共同經營的方法,以合作社名義向外承攬勞務工作,由 社員共同完成承攬之勞務,並依規定分配報酬,以謀社員經濟利益與生活改善之 合作經濟組織制度,謂之勞動合作制度。」

社區合作社(Community Cooperative)則為基於生活或經濟上共同需要,以 社區為範圍,由社區居民自助的經濟組織,其業務項目依據社區居民共同需 求,涵蓋供銷、公用、生產、運銷、利用、供給及代辦業務等。

不同類型的社會企業,在社會上的運作也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角色。

四、關於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 ship)的功能、分類與運作

Yunus(2008)指出「達成特定社會目的,以追求社會利潤」為社會企業的任 務,致力於回收成本或賺取利潤,但利潤所及是拿來投資,流向社會受益人,脫 離慈善捐款的依賴,為非營利組織開拓本身穩定之財源收入。

非營利組織的社會企業模式,因為不依賴外部資金的來源,因此不容易受 到:政治上的改變,如政府政策的改變等。人事上的改變。因不完全仰賴慈善基 金,因此經濟環境改變的影響減少(Therese Ann Wilson,2012:208)。

此種社會企業的型態包含兩種型態,一為求利潤極大化的公司(由窮人或弱勢

此種社會企業的型態包含兩種型態,一為求利潤極大化的公司(由窮人或弱勢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