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風俗理論模型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3. 社會風俗理論模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3

在離婚率與自殺率的討論方面,多數文獻認為兩者具有顯著正向關係 (Burr et al., 1994;Freeman, 1998;Helliwell, 2007)。至於離婚對性別的影 響程度,多數文獻發現男性受到離婚的影響最大,受到刺激而自殺的影響 較為明顯。因為,男性在婚姻關係中獲得的效益較大,例如多數家庭由女 性 負 責 家 事 工 作 等 , 使 得 男 性 在 離 婚 後 失 去 的 效 益 及 受 到 的 影 響 較 大 (Chen et al., 2008;Neumayer, 2003;Watanabe et al., 2006)。

在探討年齡與自殺率關係方面,普遍認為年長者在健康與經濟方面較 容易發生問題,尤其是在獨居或親友死亡的情況下,自殺機率較容易上升 (Simpson and Conklin, 1989)。如同 Hamermesh-Soss 模型得到年齡與自殺 呈現單調正向關係的理論結果。另一方面,年紀越輕的人越容易受到家庭 關係好壞的影響,尤其是如果父母婚姻長期處於失和,而出現明顯虐待、

暴力或生命傷害等情事時,年輕人就越可能選擇自殺,使得年齡與自殺率 呈現負向關係 (Mäkinen, 1997;Faupel et al., 1987)。如同 Culter et al. (2001) 與 Koo and Cox (2008) 得到某些年齡層的自殺率較高之研究結果。

2.3. 社會風俗理論模型

近年來,有關人類心理壓力或心理成本的討論,已成為經濟議題不可 或缺的一環,而將這種觀點融入經濟學的關鍵人物就是 George Akerlof。

Akerlof (1980) 認為在雇主給薪具有社會壓力的 情況下,針對失業議題的 效率工資理論 (efficiency wage theory) 提出社會風俗模型。理性者注重的 不只是金錢報償或物質享受,人際互動下的面子與尊嚴也會做一併考量;

而 這 個 考 量 卻 是 源 自 於 社 會 普 遍 存 在 的 社 會 道 德 或 行 為 規 範 (a code of behavior or a code of honor),非利潤動機的社會尊嚴、地位或名聲才是發 生非自願性失業的主要原因。26

若社會普遍認為,市場工資必須高於勞工的機會成本,則給付一般水 準工資給勞工的廠商,將受到認同此理念的社會大眾指責,導致企業廠商

26 Akerlof 認為考量 Durkheim 社會觀點下的經濟分析,比較能夠貼近社會生活的現實情況。除 了社會風俗模型之外,其他五種討論效率工資理論的模型分別為:標準效率工資 (standard efficiency wage model)、偷懶模型 (shirking model)、反淘汰模型 (adverse selection model)、投 桃報李模型 (gift exchange model) 及異動成本模型 (turnover costmodel)。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

將為了尊嚴、面子問題,願意支付勞工高於機會成本的工資,使得非自願 性失業問題產生。另外,因為不遵守社會道德或行為規範,除了個人內心 良知可能有不安的情況發生外,也會受到其他遵守此社會道德規範的人所 譴責,甚至也會對其身旁親友指指點點。如果社會遵守此道德規範的成員 越多,想要違反社會道德或行為規範的人,勢必也須面對更大的社會壓力,

其所承受的心理壓力或成本也就越大。

以 下 舉 二 個 社 會 風 俗 的 實 際 案 例 供 讀 者 參 考 。 首 先 是 Gneezy and Rustichini (2000) 針對以色列海法地區幼稚園所做的實驗發現,原先接小 孩會遲到的家長,在不處任何罰款時,遲到家長數量非常少;但是,當幼 稚園決定對遲到家長處以小額罰款的政策後,遲到家長的人數顯著地比原 先沒罰款時的遲到家長數量增加,甚至出現遲到人數大幅度跳躍的現象。

接下來,幼稚園為了避免施以罰款卻導致遲到家長數量提高而將遲到罰款 的政策取消後,遲到家長數量並無回到原來不罰款前的低水準,反而持續 維持在跳躍後的高水準。第二個有關社會風俗的案例則是林忠正與黃璀娟 (2009) 的黑人與白人的種族歧視。傳統上,由於黑人的薪資較白人低,在 工作效率與能力差不多的情況下,雇用黑人對雇主應該較為划算;但是,

如果社會充斥著種族歧視,加上企業主是白人的情況下,聘用黑人在白人 社群中將可能受到社會指責。此時,雇主可能考量尊嚴與面子而放棄雇用 黑人,導致種族歧視的問題在白人社會持續產生惡性循環。

Lin and Yang (2006) 於是利用社會風俗理論提 出一個經濟模型,將 Gneezy and Rustichini (2000) 的幼稚園實施罰款政策的前後現象,在「準 時不遲到」是一種社會規範或道德,探討遲到家長越多 (越少),遲到所承 受的心理壓力越小 (越大),作為探討幼稚園遲到家長的均衡結果。有關決 定遲到與否的效用函數,如第(9)式所示:

C t v m

U     , (9) 其中,m 表示所得價值,v表示遲到帶來的時間價值,C表示決定遲到與 否的心理壓力或心理成本。若家長準時不遲到t0,則心理壓力成本C0; 若家長決定遲到t1,則心理壓力成本C 0。同時,為了探討社會風俗造

間的均等分配 (uniform distribution), 越低的遲到家長心理壓力成本越小,

 越高的遲到家長心理壓力成本越大。c(f,x)則 是 作 為 刻 劃 家 長 遲 到 所 必

利用比較靜態分析以及圖解的方式,得到 Gneezy and Rustichini (2000) 的 研究結果。在處以小額罰款的懲罰下,家長會將罰款視為市場價格,只要 關議題的討論卻尚未有任何的討論。因此,本文第三章將透過 Hamermesh- Soss 模型架構,加入社會態度或氛圍的概念,提出自殺的社會風俗模型,

作為自殺率產生位移效果的一個解釋。27

27 後續應用社會風俗模型探討社會經濟議題的文獻,包括:Booth (1985)、Lindbeck et al. (1999)、

Naylor (1989)、林忠正與黃璀娟 (2009)、林莉旻 (2009) 以及周德宇與林忠正 (2008)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