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自殺率性別差異與預期壽命之迴歸分析

第四章 自殺的性別差異

4.2 資料與迴歸模型

4.2.6. 自殺率性別差異與預期壽命之迴歸分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3

另外,每週工作時數與自殺率的關係,在四種 Panel Data 迴歸模型的 結果,皆是在 1%的顯著水準下呈現顯著負相關,這個結果則相當支持過 去文獻所得到負向關係的結論。在 Pooled Data 模型、一元隨機效果模型、

一元固定效果模型、以及二元固定效果模型中,每週工作時數上升 1 小時 將使自殺率減少 0.851、0.378、0.417 以及 0.417 人。在女性勞動參與率與 自殺率之間的關係上,四種 Panel Data 迴歸模型的結果皆是 1%的顯著水 準下呈現顯著正向關係,這個結果支持過去得到女性勞動參與率與自殺率 呈現正相關的文獻結論。在 Pooled OLS 模型、一元隨機效果模型、一元固 定效果模型以及二元固定效果模型中,女性勞動參與率上升 1%將使自殺 率分別上升 0.176、0.081、0.076 以及 0.147 人。

4.2.6. 自殺率性別差異與預期壽命之迴歸分析

經由 2.4 與 2.5 節得知,不論是透過 LR 與 Hausman 檢定,或整體資 料的四種 Panel Data 解釋能力 R2結果,發現固定效果模型是最適合的分析 方 法 。 因 此 , 為 了 檢 驗 不 同 性 別 在 預 期 壽 命 與 自 殺 率 的 差 異 , 本 節 採 用 OECD 網站與臺灣政府公開的相關變數資料,在 34 個橫斷面國家以及 1980 至 2009 年的時間序列,樣本數共 1,442 個資料,針對被解釋變數為自殺率 及自殺率差異 (男性自殺率與女性自殺率之間的差距) 的情況,以其他解 釋變數都與 2.5 節相同的固定效果模型作相關討論。詳細迴歸結果請參考 表 15。

根據表 15 的迴歸結果得知,若被解釋變數是自殺率,不論在一元或 二元固定效果模型中,R2都落在 85%左右的水準,顯示模型的解釋能力是 足夠的。在性別的虛擬變數方面,性別差異與自殺率呈現顯著正相關,表 示男性自殺率在每十萬人中,確實高於女性自殺率約 33.134 與 22.129 人。

雖然無法在資料上確實得到影響性別差異的主要成因,但確實能夠證明男 性自殺率高於女性自殺率的情況。

在預期壽命與自殺率部分,不論一元或二元固定效果模型,都在 1%

顯著水準呈現負相關,亦即預期壽命每上升 1 歲將使自殺率分別減少 1.148 及 1.515 人;這個結果提供 4.1 節在 Hamermesh-Soss 模型架構下所得到理

0.345*** 0.371*** -0.004

(0.039) (0.039) (0.042)

-7.808*** -7.751*** -4.662***

(0.899) (0.933) (0.779)

0.390 -0.104 -0.361

(0.249) (0.278) (0.305)

-1.148*** -1.515*** 1.017***

(0.160) (0.219) (0.222)

-0.331*** -0.239**

(0.100) (0.101)

0.012 0.012 -0.017

(0.023) (0.024) (0.014)

0.252*** 0.257*** 0.201***

(0.039) (0.039) (0.032)

31.134*** 22.129***

(7.834) (8.134)

92.654*** 122.537*** -76.353***

(12.371) (17.109) (19.690)

R2 0.8542 0.8580 0.8788

樣本數 1442 1442 72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5

上升 1 萬美金,將使自殺率每十萬人上升 0.390 人以及下降 0.104 人。在 每週工作時數方面的係數也都呈現不顯著的情況,係數符號則皆呈現正向 關係,亦即每週工作時數上升 1 小時將使自殺率增加 0.012 人。在女性勞 動參與率方面,也都在 1%顯著水準呈現正向關係,表示女性勞動參與率 每上升 1%將使自殺率分別上升 0.252 與 0.257 人;這個結果與傳統認為兩 者呈現正相關的文獻結果相當一致。

另外,若被解釋變數為自殺率差異,亦即男性自殺率與女性自殺率之 間的差距,在 721 個樣本數的二元固定效果模型中,得到解釋能力 R2 為 87.88%之水準。在失業率與自殺率關係方面,兩者呈現負向關係,但效果 不顯著;亦即失業率上升每 1%將使自殺率差異縮減 0.004 人,表示代表整 體經濟環境狀況的失業率,對男女性別的自殺率差異之影響並不顯著。在 預期壽命與自殺率差異部分呈現 1%顯著水準是正向關係,表示預期壽命 每提高 1 歲將使自殺率差異擴大 1.017 人。整體預期壽命與自殺率男女差 異之間的關係呈現顯著的正相關,表示預期壽命對於女性自殺率的影響要 大於男性自殺率,導致預期壽命增加將使得男女自殺率的差異程度明顯上 升。。

在生育率與自殺率方面則是呈現 1%顯著水準下是負向關係,生育率 每上升 1‰將使男女自殺率差異縮減 4.662 人,表示生育率提高確實可以 縮短男女自殺率差異;反之,生育率下降也將顯著地提昇男女自殺率差異。

而在女性勞動參與率方面則是呈現 1%顯著水準是正向關係,女性勞動參 與率每上升 1%將使自殺率差異提高 0.201 人,顯示出女性在勞動參與率的 提高,確實會影響男性自殺率的增加。在所得相關的解釋變數方面,自殺 率分別與每人 GDP 及每週工作時數的係數符號並不顯著,係數則分別為 每人 GDP 上升 1 萬美金將可縮減自殺率差異達 0.361 人,以及每週工作時 數上升 1 小時將使自殺率差異縮減 0.017 人。

4.3 小結

儘管世界各國的自殺率高低不同,但卻皆存在男性自殺率高於女性自 殺率的一致性現象,本章運用 Hamermesh-Soss 模型理論架構,以及 Panel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6

Data 模型方法,針對自殺性別差異產生的可能原因做一討論。在理論架構 的結果發現,預期壽命、天生基因以及風險趨避程度等外生變數可能會影 響 自 殺 率 , 進 而 在 不 同 性 別 產 生 自 殺 率 差 異 。 在 實 證 方 法 上 則 運 用 1980 至 2009 年的資料區間,針對 OECD 成員國及臺灣共 34 個國家的社會經濟 數據,透過 Panel Data 迴歸模型發現,不論在哪一種 Panel Data 模型下,

整體預期壽命與自殺率之間確實呈現顯著的負向關係,表示整體國家的預 期壽命增加將使得社會自殺率降低;整體預期壽命與自殺率男女差異之間 的關係是呈現顯著的正相關,表示預期壽命對於女性自殺率的影響要大於 男性自殺率,導致預期壽命增加將使得男女自殺率的差異程度明顯上升。

然而,在理論模型方面仍面臨幾點研究限制。儘管透過一階隨機優勢 以及 Hamermesh-Soss 模型理論架構得到,天生基因以及風險趨避程度可 能是影響自殺率在性別上產生差異的因素之一,並呼應過去心理醫學或社 會學提出的文獻結果;但是,由於缺乏個體或個人相關資料,故暫時難以 透過計量方法驗證此部份的理論模型結果。希望未來若能獲得在這方面的 研究資料,將能有更進一步的實證研究結果,並以此作為未來努力的研究 方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7

第五章 結論

自殺議題,是各國政府非常重視且亟欲解決的問題之一。自殺影響層 面,從家庭周遭的親朋好友,到社會國家的種族民眾都有可能。這也是為 什麼自然與社會科學的專家學者,包括:心理醫學、社會學、經濟學等,

努 力 投 入 研 究 自 殺 的 可 能 成 因 與 其 相 關 之 預 防 措 施 。 儘 管 經 濟 學 家 Hamermesh and Soss 於 1974 年才提出自殺的理論模型,相較於其他科學領 域晚了至少一個世紀以上,但運用經濟學探討自殺議題的文獻確實在近幾 年有蓬勃發展之趨勢。然而,從經濟學探討自殺的文獻多數是從實證角度 探討自殺的影響因子,如:社會、經濟特性的相關變數;相反地,從理論 模型探討自殺的文獻則是相對有限。

本 文 第 二 章 針 對 自 殺 議 題 的 相 關 經 濟 理 論 與 實 證 文 獻 做 一 介 紹 。 第 三章首先針對 OECD 成員國與臺灣的自殺率資料,檢驗 34 個國家的自殺 率是否存在如日本自殺率出現位移與持續性現象。除了參考 Hansen (2001) 提出的「Quandt-Andrews」檢定方法,作為判斷自殺率資料是否存在位移 效 果 之 外 , 也 運 用 一 般 性 的 單 根 檢 定 法 , 作 為 衡 量 自 殺 率 是 否 存 在 持 續 性現象。結果發現,在不同的選樣區間中,共有 9 個國家的自殺率具有 位 移 與 持 續 性 現 象 , 顯 示 這 樣 特 殊 的 現 象 並 非 僅 存 在 某 一 個 單 獨 國 家 或 區域而已。

其 次 , 由 於 各 方 面 討 論 自 殺 議 題 的 經 濟 理 論 模 型 的 基 礎 上 , 除 非 在 社 會 經 濟 變 數 出 現 顯 著 且 突 發 性 地 改 變 , 否 則 目 前 兩 大 研 究 自 殺 的 經 濟 理 論 支 派 並 無 法 妥 善 合 理 解 釋 自 殺 率 的 位 移 與 持 續 現 象 。 因 此 , 本 文 在 Hamermesh-Soss 模型架構下,結合社會學認為自殺會受到個人及社會環 境 影 響 的 概 念 , 從 社 會 態 度 或 氛 圍 的 角 度 , 提 出 一 個 解 釋 自 殺 率 產 生 位 移 與 持 續 性 現 象 的 社 會 風 俗 模 型 。 本 文 與 傳 統 理 論 模 型 的 最 大 不 同 點 , 在 於 結 合 經 濟 學 與 社 會 學 研 究 自 殺 議 題 的 精 神 , 將 社 會 態 度 氛 圍 的 概 念 納 入 後 發 現 , 影 響 個 人 自 殺 的 因 素 將 不 僅 只 有 個 人 的 經 濟 條 件 , 社 會 整 體自殺率或自殺人數也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在 傳 統 純 樸 社 會 中 , 欲 自 殺 者 會 因 為 別 人 看 法 而 產 生 心 理 壓 力 , 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8

得 社 會 整 體 自 殺 率 或 自 殺 人 數 相 對 較 少 。 但 隨 著 民 風 改 變 且 心 理 壓 力 式 微 , 當 社 會 對 自 殺 行 為 的 態 度 由 不 以 為 然 轉 為 習 以 為 常 時 , 社 會 整 體 自 殺 率 或 自 殺 人 數 將 成 為 影 響 個 人 自 殺 決 定 的 關 鍵 。 根 據 自 殺 的 社 會 風 俗 模 型 結 果 發 現 , 如 果 社 會 遵 守 道 德 規 範 的 人 越 多 , 準 備 自 殺 所 需 承 受 的 社 會 壓 力 與 心 理 成 本 越 大 , 此 時 的 個 人 自 殺 機 率 與 社 會 自 殺 率 將 會 在 一 個 相 對 “ 好 ” 的 低 水 準 。 相 反 地 , 若 社 會 經 濟 變 數 發 生 惡 化 , 使 得 自 殺 率 出 現 增 加 , 加 上 社 會 多 數 同 儕 遵 守 道 德 規 範 的 人 減 少 至 出 現 自 殺 是 一 種 無 所 謂 的 社 會 態 度 氛 圍 時 , 個 人 對 自 殺 的 心 理 壓 力 會 大 大 降 低 , 導 致 個 人 自 殺 機 率 與 社 會 自 殺 率 在 突 破 臨 界 值 後 , 將 迅 速 移 往 一 個 相 對 “ 壞 ” 的 高 水 準 。 此 時 , 儘 管 社 會 經 濟 變 數 好 轉 , 但 是 自 殺 率 將 無 法 回 到 原 先 相對“好”的低水準,如同日本自殺率呈現的位移及持續性現象。

另外,針對日本在 1989 至 2009 年期間,不同性別、不同年齡層進行 自殺率的位移與持續效果之檢驗,並運用社會風俗模型的圖解作說明。結 果發現,日本女性自殺率不論是青年、中年或老年世代,皆無明顯的位移 現象。在日本男性自殺率方面,除了老年世代呈現不顯著的位移效果外,

青年與中年世代的自殺率趨勢則都呈現顯著的位移與持續性現象。這是因 為青年與中年世代受到社會同儕或氛圍的影響,在社會經濟變數出現惡化 時,自殺率所產生的特殊現象。

青年與中年世代的自殺率趨勢則都呈現顯著的位移與持續性現象。這是因 為青年與中年世代受到社會同儕或氛圍的影響,在社會經濟變數出現惡化 時,自殺率所產生的特殊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