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Lakatos (1978)認為,沒有科學哲學的科學史是盲目的;沒有科學史的科學 哲學是空洞的。舒煒光(2004)提到科學史的影響,包含 Popper、Kuhn 受物理 學史影響,Lakatos、Laudan 等若沒有科學史,這些科哲學者的著作無法完成。

顯示科學史是科哲甚至是後來的科學知識社會學的基礎,彼此雖屬不同領域,

但關係密切。Lakatos 就是從歷史的觀點對科哲區分,將傳統科學的邏輯、實 證、推理與內部演進。陳瑞麟(2010)科學的靜態結構、科學方法、認知與推 理的領域與 Lakatos 近似的,視為科學的內部史;將科學家社會、心理的領 域,與上述陳瑞麟科學的演變發展、科學與社會的關係和互動領域近似者,視 為是科學外部因素,他稱為外部史。這些稱為內、外部史的領域,追根究底,

仍是與之前所提到的科哲、科學史、科學家心理與科學社會學有關。

一、科學內部史

陳瑞麟(2010)認為科哲有兩個歷史源頭,一個是源自兩千年前希臘時代 的柏拉圖(Plato)與亞里斯多德(Aristotle)的知識論,影響到培根與笛卡兒的 科學方法。另一個源頭是十九世紀的如 Herschel 的科哲歷史學派,以及 Mill 的 歸納法等。這兩個源頭影響了二十世紀初的科哲,二十世紀初,科哲也獨立成 為一個新的領域。當時的科哲是經驗主義為主流的思維,像 Mach 只承認用五 官觀察、實驗或測得的經驗主義科學。奧地利的猶太人 Wittgenstein 在這樣的氛 圍下,加上英國 Russell 的邏輯學思維影響,寫出了《邏輯哲學論》,對當時 Schlick 主持的「Mach 學舍」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於 1920-30 年代形成了所謂的 維也納學派。該學派也被稱為邏輯實證論者,反對形上學的不實在,從經驗事 實歸納出統一語言結構或模式來描述科學理論。簡言之,此學派重視經驗、事 實、邏輯、歸納推理、定律、層級等,企圖將科哲科學化,重視科學知識的確

證(黃光國,2003)。該學派由於 Hempel、Carnap、Feigl 等人的推展,如:

Carnap 將邏輯實證論更名為邏輯經驗論;Hempel 的科學解釋模式也曾在美國盛 極一時;Feigl 提出理論歸納階層。邏輯實證主義從二戰後到 1960 年代,對美 國科哲學界造成相當大的影響。一直到 1960 年代後,被許多學者以一些異例批 判這些制式的模式不能涵蓋所有科學理論,而逐漸式微。從邏輯實證論的式微 也可以知道,相信用一種統一的語言描述科學理論,這種一元模式的思維是不 可行的。如當時主流邏輯實證論者的觀點,反對形上學,偏愛探討科學的知識 和方法上的問題,藉由知識與方法的統一,以此代表科學的所有特性,提出了 當時人們對科學的實證形象,故在 20 世紀中以前的科哲主流,謝州恩與劉湘瑤

(2016)歸類為實證科哲領域。

Popper 反對邏輯實證的觀點與歸納法,他認為演繹法才能為科學產生確切 的新知識。在是否是科學的本體論上,Popper 曾提出判別科學與偽科學的方 法,他稱為否證論。認為科學應該是要能被證偽的,不能被否證的學術領域應 不屬於科學。如:愛因斯坦可以證明光線可以被重力彎曲,否定了過去光線只 能直線前進的觀點,Popper 認為是科學。而如:占星術宣稱某星座的人當年會 有何運勢,都能找到與宣稱相符的人,永遠無法否證,被 Popper 視為偽科學。

Popper 認為的科學與否,仍是理性演繹觀點的,由於知識是經由演繹而來的,

沒有百分比或機率的模糊空間。Popper 的學生 Lakatos 也是從理性演繹的觀 點,提出科學理論是由牢不可破的硬核與保護硬核的保護帶所組成,並以正面 啟發與負面啟發法,分別來誘導科學家增強理論與禁止將批判矛頭指向硬核。

基本上,Popper 與 Lakatos 都仍本著演繹邏輯的觀點來闡述他們的觀點,企圖 提出一套接近真理的模式,來對科學理論進行批判,被 Giere (1989)與 Loving (1991)視為理性且實在論的學派,尤其 Popper 的哲學觀基本上仍是重視演繹的 思維,與邏輯實證學派重視歸納,仍離不開傳統的演繹推理模式,只是比邏輯 實證者更接近了科學內外部史間的樞紐位置(黃光國,2003)。

雖然 1960-70 年代 Kuhn 提出科學革命之後,科學內部史受到嚴峻挑戰與批

判,但仍不能因為他們專注於科學內部定律、理論、推理與邏輯等探討,而否 定一切。有關科學內部史所探討的部分,可以整理出以下與 NOS 相關的部份:

(一)科學的工具與方法

科學工具會受當時科技影響而日新月異,如:有電子顯微鏡的問世,將可 以使生物界研究更細微的生物。有哈伯望遠鏡在地球外圍軌道運行與運作,可 以拓展人類對外太空的瞭解。不同工具可以使人見到不同的事物,這是科技工 具對科學的影響。而工具日新月異,進步神速,如一千多年前阿拉伯人發明放 大鏡,可以看見比肉眼所見更細微的事物;到近五百年前虎克的顯微鏡,看見 了細胞;到幾十年前的電子顯微鏡問世,已經可以供科學家分析基因等更細小 的生物元件。

這些視覺工具協助科學研究不斷的推進,使人覺得科學工具日新月異,但 是,科學家就只用新的工具而不用舊的嗎?科學家不用放大鏡或顯微鏡了嗎?

中小學生有電子顯微鏡可以使用嗎?所以,從科學工具的演進與使用可以知 道,科學工具仍在進步,但科學與科學教育界並非將所有過去的工具都揚棄,

反之,有些工具也不是中小學生能使用與理解。

科學方法也是。最早建立科學方法的亞里斯多德,曾提出三段論的演繹方 法,以及分析、綜合的科學方法。這些已經兩千多年的方法,至今仍是科學方 法與邏輯的基礎,影響到後來 Descartes 的演繹邏輯與 Bacon 的歸納邏輯,以及 後續對演繹與歸納方法的探討。另外,觀察仍是最根本的科學方法;又公式推 導也是形成科學知識的重要方法,如:電磁學的 Maxwell 方程式。這些科學方 法,也並未被現代所遺棄,反而是推動科學進展所必需。

受到現代科技與新的思維影響,科學工具與方法仍在進展,新的方法與工 具可以協助拓展科學新視野,產生新的科學新知。但是我們也應承認至少有部 分傳統的科學方法與工具仍被科學界與中小學接受與使用,且仍能產生實質貢 獻。

(二)科學的知識

科學知識有革命也有漸進之處,而革命之所以被重視,原因就在於其短時 間躍進的幅度,讓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而使人相信科學知識是如同革命般的。

但是沒有先前一些科學家默默的耕耘,慢慢累積科學知識,是不可能的。所以 牛頓認為自己是站在巨人(如:哥白尼、伽利略等)的肩膀上,進一步研究,

也是事實。

邏輯實證者 Feigl (1970)提出科學知識的階層,由下到上是從觀察到的現象 逐漸歸納到實徵概念,然後逐漸精緻化成為明確的概念,然後成為被定義的概 念,被定義的概念經演繹推理,可以進一步成為初始概念。即以邏輯實證者 Feigl 而言,理論最初是源自於觀察的,且知識的形成是有階層的。

除了階層的概念,邏輯實證者也重視科學知識的確證(confirmation),科 學知識甚至被視為是一元的模式。又如上所述,Popper 提供了否證法來判斷是 否是科學還是偽科學,是一種一元化的區分。Lakatos 則提出了科學理論進步或 退化的研究綱領模式。而科學理論的進步或退化,並非如此絕對,一個退化的 研究綱領仍有機會可以轉化為進步的研究綱領。Lakatos 提供了科學理論二元的 分類,包含了進步的研究綱領會取代退化的研究綱領,以及有退化後又有機會 進步的綱領。可見得他們對科學理論的區分觀點,是逐步走向多元,但是還是 有既定的模式去描述科學理論的興衰。

背景訊息(background information)是 Shapere 理論的另一個重要概念;

Shapere (1984)認為,一個領域在必要時必須從其它領域輸入一些訊息做為背景 訊息,這個「必要性」決定於本領域的特徵、技術、與問題,至於背景訊息則 必須來自其它相當成功的領域。如果沒有背景訊息,則領域之內的許多爭論將 無法解決;如果沒有背景訊息,則科學理論之間的比較將失去客觀基礎,因而 也失去理性基礎。但背景訊息並不是實證論所謂的「客觀事實」或「感官經 驗」,而是人類所主動創造出來的、較成功的、較為人所信任的、較無爭議的其

它領域知識。基於上述原因,Shapere 被視為理性與反實在論者 (Giere, 1988)。

美國的 Laudan (1977)則認為科學理論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較特殊的學說,

科學家用以做出實驗的預測並解釋自然。另一種是以研究傳統,具有被檢證過 的普遍性的一組學說或假說,所涉及到的不只是單一理論,而是整個理論的系 譜,這一系列理論,稱為研究傳統。每個研究傳統間有不同的形上學與方法論 規定,發展中的研究傳統內部有些理論有矛盾性,後繼的理論會企圖彌補先行 理論不足處。更重要的是每個研究傳統是否進步,取決於後繼理論能否解決更 多問題。

從 Shapere 到 Laudan,已經沒有一個既定的科學理論模式,也漸漸打破階 層關係,取而代之的是相關的其他理論或新的理論,對主要理論貢獻,以形成 一套新的理論。可知科學知識的相對性與多元性,成了內部史中科學理論形成 的新觀點。

(三)科學的理性/合理性

支持科學是理性的從傳統的實證學派到 Popper、Lakstos、Shapere、Laudan 等人皆是。詹志禹(1997)提到每一個科哲的派別都隱含了一些對科學理性的

支持科學是理性的從傳統的實證學派到 Popper、Lakstos、Shapere、Laudan 等人皆是。詹志禹(1997)提到每一個科哲的派別都隱含了一些對科學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