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科學教育與科學本質

一、科學教育中的科學本質觀

二十世紀初,美國教育開始將科學納入教學科目,NOS 一詞在 1907 年就 出現在科學教育的文件中,至今有百年以上 (Lederman, 2007)。Rubba、Horner 與 Smith (1981)認為 NOS 從 1950 年代才開始受到重視,也開始成為科學教育的 重要目標之一。

(一)受科學內部史影響的 NOS 觀

美國 1960 年代的科學教育改革,重視科學過程與方法,如:Carey 與 Stauss (1968)從過去的學者論述中提到:事實是科學的基礎、科學是在事實之 上、科學是形成理論來解釋大自然的事實與現象;科學是概念與概念基模的連 結,是實驗與觀察的結果,也是未來實驗和觀察的基礎。國內物理學者芮涵芝

(1996)認為科學是系統的知識,並強調科學知識間的因果關係;科學的定律是 不可以挑戰的。以上的 NOS 觀是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以推理和證據尋求精簡 的單一解答為宗旨,來產生有層級的知識體;相信越經證實、精要的科學知識 可以解釋越多的自然現象,這些觀點較傾向於傳統實證論者。近期的實證觀 點,如:Collett 與 Chiapetta (1994)強調的 NOS 是:科學是探究自然界的思考方 式、科學是一種探究的方式、科學是知識的集合體。

我國教育部於 100 年度實施的九年一貫課程綱領(教育部,2008),國民中 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與指標,多傾向於學生要學習以感官經驗自然現象、

學習動手做實驗;而中學階段則傾向於科學知識的概念與結構的介紹,顯示目 前國內中小學科學課程也普遍強調實證論的 NOS 內涵。

(二)受科學外部史影響的 NOS

1970 年代起,Thomas Kuhn 的科學革命觀點,將原本認為科學是實證、探 究、實驗過程的觀點,逐漸轉變為重視科學家的工作、科學是社會建構以及科 學知識是人為的、暫時性等方向 (Kuhn, 1970)。Kuhn 影響了近 40 年 NOS 的方 向,對科教學界的 NOS 觀影響深遠。美國 80 年代後興起的另一波教育改革,

其中 NOS 也部份受到 Kuhn 的影響,包含 Lederman (2007)提出的 NOS 觀點。

近二十年來,Lederman 以及其追隨者的 NOS 觀點在 1990 年後科教界的 NOS 研究常具有主導性的。他們常在幾個科教重要學刊(如:JRST、SE、IJSE 等)提出他們的觀點與研究。他的追隨者代表著近年科教學界 NOS 主流,傾向 於科學外部史的觀點,Lederman (2007)也提到自己是反實證論的。Lederman、

Abd-El-Khalick、Bell 與 Schwartz (2002)提出七個 NOS 主要的面向:

1. 區分推理和觀察:觀察是對大自然的描述;推理是用來解釋現象。

2. 區分科學定律和理論:定律與理論是不同類型的知識,定律是觀察現象的描 述或陳述,理論是觀察現象後的推理解釋。兩者之間鮮少有彼此轉換的事 例。

3. 科學雖源自於對大自然的觀察,但是也包含人類的創造力與想像力。

4. 科學知識是主觀且理論負載的。

5. 科學是人類的事業,當觀察或實驗成功的例子越多時,就越能被接納。

6. 科學知識是暫時性的,理論會隨著新證據的出現而改變,也會因對相同的證 據有不同的詮釋而產生新的理論。

7. 科學會受文化、社會等因素而影響科學知識的形成。

Lederman (2007)提到實證論者不區分觀察與推理,且認為定律與理論有階 層關係。Lederman 特別對推理、觀察、定律與理論的意涵加以定義後再說明彼 此間的關係,如:他發現從科學史中並沒有什麼理論能變成定律,理論就是理 論,永遠不會成為定律;他支持科學知識是帶有人為主觀的,科學是源自於觀 察、創造與想像,當然也不認為科學是客觀、有絕對真理存在的。他相信科學

知識是暫時的、不斷改變的,又強調科學是人為、帶有主觀、不確定性的、想 像力等的 NOS 觀,此些觀點應是受到 Kuhn 早期與 Feyerabend 等極端相對論的 影響。極端相對論者反對 1960 年代之前,科哲普遍認為科學知識是實證與客 觀,不認為科學知識與方法是暫時的、有時代意義的,科學會受個人、社會與 國家等影響。Feyerabend 的極端相對論觀點在 70 年代後逐漸成為科哲主流之 一,並進而影響教育學者。

科哲界對 NOS 的觀點,根據科哲觀的歷史演進,經驗主義、實證主義、邏 輯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被 Abimbola (1983)視為「傳統」的觀點,後實證主義被 視為「新」的哲學觀。邱明富與高慧蓮(2006)也認為「傳統」的觀點認為科 學知識是經過觀察、提出假設及實驗來驗證,然後透過歸納或演繹而成,並強 調理性與客觀的態度。「新」的哲學觀點認為科學知識具有暫時性,科學知識

並不是真理而是動態、進行的活動。科學的觀察是理論負載的(theory-laden),會受個人主觀意識的影響。此外,邱明富與高慧蓮還特別強調科學研 究受到科學社群的影響及 STS 具有交互影響的關係。在此所謂傳統,是接近科 學內部史觀,新的哲學觀則是接近科學外部史觀。而 Lederman (1992)歸納了 1970-80 年代當時科教學者的 NOS 觀來形成上述他的 NOS 觀點。可知 Lederman 研究團隊的 NOS 觀是被當時流行的科學外部史派所影響。

而今科學分工且專業化,卻又同時要面臨相關或其他領域的考量,而變得 複雜與多元,許多問題不像過去單一解答就能論斷。或許傳統實證論的觀點會 漸漸式微,但中小學學童所學幾乎仍是百年以前的科學內容,課程理念仍多傾 向實證論,不禁令人省思,傾向於科學外部史影響的 NOS 觀,就是適合中小學 生的嗎?絕對調和的觀點就是對的嗎?當代科學、科哲、科教相關領域專家們 的專業觀點是否會更適合於中小學?

(三)調和的 NOS 觀

由於科哲學者對科學的立場與論述也有差異,表 2-1 以 McComas 與 Olson

(1998)所提出的四大領域(實證科哲、科學史、科學心理學與科學社會學)為 區分,整理了本研究所引用的 NOS 觀點,以及對應學者的科哲主張。

McComas 與 Olson (1998)分析了 1990 年代後美國(包含:1990 年美國加 州標準、1990 年 AAAS 大學生科普標準、1993 年 AAAS 的標準、1996 年美國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等 4 篇)、英國威爾斯、紐西蘭、澳洲、加 拿大等國共八篇科學課程理念或綱要的文獻。仍有少數 McComas 與 Olson 的研 究所整理出的項目,未在前段論述中提到,如:科學仰賴實徵的證據、科學新 知必須清楚且公開的報導、科學家需要在該社群答辯、科學家總是據實報告研 究發現、科學對全人類有啟示等,這些項目出現在六篇以上的課程綱要文件 中,可視為認同度高的 NOS 項目,值得本研究借鏡,將列於表 2-3。

此外,Allchin (2004)也站在持平的立場,認為達到社會的可信度與科學事 物的證成同等重要,相信在實證論與科學社會學間仍還有空間。美國國家科學 教師聯盟(National Science Teacher Association [NSTA], 2000)與美國觀察美國 科學促進會(AAAS, 1989, 1993)所提出有關科學課程中的 NOS 觀點,兼容了 部分傳統 NOS 觀(謝州恩、劉湘瑤,2016)。如:AAAS (1989)認為證據可供 解釋與預測,但非絕對;科學家重視邏輯推理,但是也承認可能會有人為偏 見。NSTA 與 AAAS (1993)認同 NOS 的內涵包括:雖然科學知識與方法是多元 的,但是也需要透過證據與考驗達成其中的共識。又如 NSTA 的 NOS 觀強調重 視科學的創造性本質、科學與人的關係,也同時重視實證 NOS 觀的推理、觀察 與客觀性等。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NAS], 1998)認 為科學解釋是暫時性的,不同證據可以形成不同的科學解釋,但是也認同科學 是解釋自然現象以及科學知識是累積的實證觀點。又如 Kuhn (1970)曾在《科學 革命的結構》補充其論述,認為科學發展並非只有革命的成分,主要是有符合 傳統典範的特徵,希望修正之前被誤解科學都是革命的般的發展,也可視為調 和的觀點。謝州恩與劉湘瑤(2013)認為上述文獻中的 NOS 論述或內容,具有 調和的意涵,如:調和觀點即科學源自於個人努力也是科學社群,兩者兼有。

又調和觀認為,有些科學知識持久,有的被修正,是因不同知識原本即有其不 同的演進歷程。又上述兩種調和的意涵雖然不同,但是都在不針鋒相對的情形 下,融合了傳統實證論與後實證之間的觀點,而非只是凸顯兩極端的觀點。又 如近年社科領域的研究方法主流以質性與量化相輔相成的,但其實早期受實證 論影響,是以量化研究為主,質性研究不被視為嚴謹的,之後隨著時代思潮轉 變,兩大領域的研究法之間也爭議過許多年,在思辨的過程中,質性研究逐漸 受到重視,最後質性研究的地位才得以確立。可知調和觀點目前已經普遍反映 在社科的方法論上。同樣的在知識論上,只要科哲的實證與後實證觀點彼此不 針鋒相對,也應該有調和的空間(謝州恩、劉湘瑤,2016)。

科哲上的調和觀點是屬於介於科學內外部史間的觀點。整理上述觀點,可 以將上述的觀點發展成如表 2-2 的科學外部史派、調和、科學內部史派觀點的 順序。

表 2-2

科學內外部史學派與調和學者舉例比較表

科學外部史派 調和 科學內部史派

Cleminson (1990) Lederman (1992)

AAAS (1989) AAAS (1993) Allchin (2004) NAS (1998) NSTA (2000)

芮涵芝(1996)

教育部(2008)

Carey 與 Stauss (1968) Collett 與 Chiapetta (1994)

從上述內容也知道學者間對 NOS 的看法差異頗大,各家一定有其合理的觀 點,基於調和的觀點,也不能以誰絕對是對或錯來論斷,以免落入絕對二分的 思維。然而中小學生課程內涵大多仍是實證論的觀點;科學外部史派學者重視 科學與人的關係;AAAS (1993)與 NSTA (2000)等為調和的觀點。如何從這些差 異中尋找適合我國中小學生的 NOS,即使之前已經從實證科哲、科學史、心理 學與社會學中尋找 NOS 的觀點,但仍有賴各國發展趨勢、學生心理學與符合我 國現實等的篩選,也許較能適合我國中小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