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科學寫作

一、寫作在教學上的意義與目的

寫作是一種語言運用模式,是一種以語言主動操作知識的方式,而科學寫作 乃是透過文字用自己的話語表達對科學概念之心得與想法,達到溝通、組織與改 變科學概念之目的。在語言的使用中,聽與讀是一個輸入的過程,將外界的訊息 刺激,透過耳朵與眼睛,進入我們的處理中樞—大腦;而說與寫則是一個輸出的 過程,將存在於大腦中的知識結構資訊,經由口及手以說話或文字的方式呈現。

在傳統的課室活動,老師透過說和寫,幾乎佔據了所有的輸出式的語言活動,

經由這樣的過程,教師腦海中的知識自然產生連結,得以了解自己現有的知識狀 態。但是,學生呢?他們只能坐在位置上,使用著唯一的語言功能—聽,有沒有 聽進去是一回事,聽進去以後是否加以意義化又是一回事。在以教師為中心的教 學模式裏,學生缺乏主動積極的參與,只有在評量的壓力下被動地記憶一些片段 的知識,而教師也無法真正從評量中看出學生腦袋瓜裏的知識結構及狀態,無從 依據學生已有的基礎來設計並進行教學。透過寫作在教學上的運用,教師可以了 解學生們腦袋在想什麼,如何組織現有的知識,觀察學生學習的歷程,並針對學 生的寫作情況進行教學方式上的修正。因此,寫作並非只是語文領域需要使用而 已,它也可以成為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或是其他領域的歷程、結果的表達方式。

透過寫作的作品呈現,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歷程及成果,自然而然可以了解學生 的學習情況,成為評量學生學習表現的良好工具。

二、科學寫作的意義與特性

Hamilton-Wieler指出英國在1960年代,重新重視科學教室中的閱讀與寫作的 活動,並開始有一些研究報告發表,且影響至北美地區(Rivard, 1994)。此種教 學策略在當時有許多不同名稱,而最被普遍接受的則是「跨課程的寫作」(Writing Across the Curriculum),這個名詞所指的就是在非語文的課程中(如自然、數學、

歷史等…),實施寫作教學。

Rivard( 1994) 研究指出藉由寫作不僅可以學習新知識,而且可以使個人 回應、澄清觀念並建構知識,認為寫作可提升科學內容,主要是因為寫作與思考 有密切關係。在現行課程中,有許多分離性的知識需要被學習,如何才能使學生 進行有意義的學習,當然學生需要使用某些技巧或方法,重新建構知識解決這些 分離性的知識,然而在此學習環境中,寫作可以提供回答複合性之問題,並提供 較高層之理由。Connolly(1989)認為在自然科課堂上使用寫作來學習科學,使學 生能用文字來表達他們學習到的概念,與人溝通,並且能由寫作歷程中獲得知識 即是科學寫作。Keys(1999)研究發現,寫作應用於科學實驗報告上,能反應出 學生內在的想法,促進科學學習。

國內學者陳慧娟(1998)表示科學教室內教與學需依賴語言,如討論、閱讀 和寫作。透過寫作在教學上的運用,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們腦袋在想什麼,如何組 織現有的知識,觀察學生學習的歷程,並針對學生的寫作情況進行教學方式上的 修正。教師和研究者應提倡寫作課程,讓學生可以在寫作過程中思考和分析他們 手邊的資料,展現他們對主題了解的程度,並且將科學概念用文字的方式解釋給 讀者(王信智,2000;Gant, 1990)。

因此,寫作並非只是語文領域需要使用而已,它也可以成為自然與生活科技 領域、或是其他領域的歷程、結果的表達方式。透過寫作的作品呈現,教師觀察 學生的學習歷程及成果,自然而然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成為評量學生學習 表現的良好工具。

三、科學寫作之認知歷程

從認知心理學觀點探討寫作歷程,共同之處皆認為寫作活動是穿梭交替進行。

Glynn 與Muth(1994)提出學生學習科學之認知模式,主要包含知覺、工作記憶、

長期記憶和後設認知四個部分。其中後設認知是指對所有認知過程之覺知和控制,

而視覺、聽覺、觸覺等資訊包含於知覺之中並在後設認知部分中被察覺到,進而 執行至工作記憶之中。工作記憶主要是將訊息及長期記憶之技能進行高層次運作,

如假設、推論、歸納、精緻化和解題屬於高層次運作。長期記憶包含科學知識、

科學過程技能、閱讀技能和寫作技能等。在此模式中科學知識、科學過程技能、

閱讀技能和寫作技能是動態的、彼此互動的並同時發生於工作記憶區。

Applebee(1984)認為寫作可以幫助科學學習的因素至少有下列幾點:

一、寫成的文字,具有永久的特性,可以讓作者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重新 反省思考及修正。

二、寫作是一個編碼的過程,為了讓不同性質的讀者,在不同的情境亦能掌 握相同的意義,清楚地說明其觀點是非常必要的。意即「寫下他們所學,

則他們會學得更好」。

三、寫作是建構意義的歷程,在這過程中,學習者必須連結新的訊息與先前 知識。

四、寫作是一種主動操控語言與思考的模式。這種思考的主動特性可以幫助 學生肩負起學習的責任,延伸學習的樂趣與創造力。

四、 科學寫作的類型與策略

科學寫作依據書寫內容及目的的不同,有著許多不同的分類方式。下列是國 內外學者依據科學寫作的書寫內容、目的所提出的不同分類形式,整理分析比較 如下:

(ㄧ)、Keys(1999)提出符合現代科學的五種寫作類型,分別為實驗寫作

(Experiment)、解釋性寫作(Explanation)、報告寫作(Report)、傳記寫作(Biography)

和說明性寫作(Exposition),內容分述如下:

1、實驗寫作(Experiment)

以科學方法和步驟呈現過程的進行,用來證明已經清楚瞭解的事實或概念 的科學性寫作。寫作內容包括目的、策略、方法、結果和結論等項目。

2、解釋性寫作(Explanation)

使用邏輯觀點透過許多動詞連接,寫下科學的過程。寫作的焦點著重發展 過程的理解,而不是例行性的教材和程序。

3、報告寫作(Report)

這是一般科學教科書最常使用的類型。它提供科學結構的分類、組合和操 作等訊息。對於學習組織、線性排列及歸納資料而言,是一種重要的工具。

4、傳記寫作(Biography)

將一個或一群科學家一生的貢獻寫出。若能選擇科學家和學習者感興趣 的歷史階段,如女性在科學上的貢獻,可能會吸引女孩子去探究女科學 家的生活方式、情感和她們的科學成就。

5、說明性寫作(Exposition)

對一個具爭議的主題上的某一觀點表達論點。如恐龍是否是溫血或冷血 的動物。

(二)、國內學者胡瑞萍與林陳涌(2002)認為科學寫作的形式有豐富而多樣 的變化,這些形式之間並非是絕對而不相干的,許多形式會有可能同時出現在同 一篇的文章中,顯示形式的運用是相當具有彈性的。

1、描述:以寫故事的方式呈現關於某一過程或一系列事件的知識,如:鳥 或動物的一生;生物體相互依存的故事。

2、遊記:可用來描寫參觀某一特殊地點,所觀察到的情況,如:教到生態 系時,請學生想像到沙漠、森林或是海洋旅行時,會看到的景象與生活 其中的生物,寫一篇遊記;也可用來描寫某一過程或一系列事件,如:

教到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時,請學生為食物鏈寫一篇旅行記錄。

3、導引或說明:請學生為年幼的讀者重寫課文、設計象徵五大類脊椎動物 的標誌、或是將實驗步驟寫成實驗導引。

4、辯論或演說稿:關於具有爭論性的議題,可請學生擇一立場,寫一篇說 明立場的演說稿,如:環境的開發與利用、科學實驗的倫理問題、基因 工程、或是能源問題。

5、概念圖或心智圖:常被用來作為了解學生的先備知識、學習時的知識狀 態轉變、以及學習後的知識結構的工具。

6、科學報告:進行實驗或探究活動後,請學生寫一完整的實驗報告,包括:

目的、原理、過程、觀察記錄、推論、及討論,可讓學生就整個活動再做 一次回顧及整理;也可呈現兩篇對某一現象的不同解釋的文章,請學生比 較何者較有說服力;或是說出某人或某機構遭遇的問題,請學生提供解決 方案(如:一個人懷疑自己的兒子是不是親生的,他該怎麼辦?)

7、製作小手冊:配合教學主題,請學生製作宣導手冊(如:維護生物多樣 性宣導手冊)。

8、日誌寫作:將學習的過程及思考記錄下來,可追蹤概念的發展及學習者 的學習情況,亦可作為師生溝通的管道。

五、科學寫作的教學策略

對國小學生來說進行「書寫」的作業常常是漫長而易感困難的,特別是語文 能力差的學生對這類的作業更是排斥,要如何促使學生快樂而無太大壓力進行寫 作的活動,並能從中獲得知識的建構及統整,幾位研究者提出幾種科學寫作的實 施策略如下:

(一)自由寫作

自由寫作是由Elbow(1973)所提出的,形式較像是團體討論,特點是避免學 生在一開始的草案中就作編輯,而是先讓他們在小組或全班討論的過中,盡可能 地產生更多的想法,也不用太注重想法的品質、句子架構或表達的技巧,只在正 式寫作文章時,要求學生將已經產生的想法作合理的組織編輯,並注意句子架構 和描述的技巧。Glynn 等人(1982)研究證明自由寫作的策略,能提升學生想法 的產生,有效地幫助學生使用他們有限的記憶容量,減少他們有對於產生完美句 子架構和技巧的擔憂。

(二)自我引導式的寫作策略

自我引導式的寫作策略是由Graves(1983)所提出的,教師訓練學生依照自 我引導的步驟:

1. 寫出幾個主要題綱。

2. 決定寫作的順序。

2. 決定寫作的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