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3 科技接受模式(TAM)

由於科技的發達,使得許多企業越來越仰賴資訊科技的使用,而其相關資訊理論與 模型眾多,包含以理性行動理論(TRA)所衍生的科技接受行為模式:計畫行為理論

(TPB)、科技接受模式(TAM)、結合計畫行為理論與科技接受模式(C-TAM-TPB)、

及其他相關的科技接受行為模式:創新擴散理論(IDT)、社會認知理論(SCT)、個人 電腦使用模式(MPCU)、動機模式(MM)、科技接受與使用統一理論(UTAUT)等等。

許多研究指出 TAM  為適用於各種領域的穩定分析架構(Lucas and Spitler, 1999),且任

維廉、呂堂榮、劉柏廷(2009)在科技接受行為模式之整合分析-三個主要模式之比較

(TAM、C-TAM-TPB、UTAUT)研究中,其結論表示 TAM 雖較為簡略,但在 TAM  下 各項變數的解釋能力與另兩個模式差不多,其適配度與精簡度卻優於另兩個模式(任維 廉、呂堂榮、劉柏廷,2009)。 

2.3.1 科技接受模式定義與發展

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是 Davis(1989)修正理性行為理 論(TRA)所提出的,主要是用來解釋資訊科技(IT)接受與使用者行為的關係。TAM  延續 了理性行為理論的基本精神,認為使用者的認知會影響態度,態度進而影響使用行為意 願,而使用行為意願會對實際使用系統有著顯著的正向關係(Davis, 1989)。 

Davis(1989)提出的科技接受模式(TAM)將理性行為理論(TRA)中使用者接受新科技 的 外 在 因 素 ( 使 用 者 態 度 ) 擴 充 為 認 知 有 用 性 (Perceived Usefulness) 及 認 知 易 用 性 (Perceived Ease of Use)兩個構面,其目的在發展出一個評估和預測使用者對新的科技系 統接受的分析工具。所謂的認知有用性是指使用者主觀的相信採用依特別的資訊系統,

將有助於增進於工作績效(例如減少工作完成所需要的時間,或適時地提供相關資訊。)

認知易用性,意指使用者對資訊系統容易使用度之認知(Davis, 1989)而後 Venkateesh and Davis (2000)提出 TAM2,其指出認知會受到主觀規範、形象、工作相關、系統輸出品質 及成果展現所影響,而使用行為意願則會受到主觀規範影響。主觀規範中的經驗與自願 是使用行為意願的干擾變數,當使用者非自願性使用新科技系統時或經驗不足時,主觀 規範才會顯著的影響使用者意願,使用者過去經驗不足時,也會顯著的影響認知的有用 性(Venkateesh and Davis, 2000)  。Venkateesh and Bala(2008)提出了 TAM3,界定了會影 響使用者認知有用性的外在變數,包含:主觀規範、形象、工作相關、系統輸出品質、

成果展現;與影響使用者行為意願的變數:經驗、自願和主觀規範。TAM3  同時界定 影響使用者認知易用性的外在變數,其中在個人定位這項變數,包括:電腦自我效能、

電腦使用愉悅,在系統調適性的變數,包含:認知的享受及客觀的使用。TAM3  主張,

使用者經驗和自願性是具有正向的干擾變數。認知易用性會受到過去的使用經驗干擾而 影響認知有用性與使用行為意願,在外在變數當中,電腦使用焦慮、電腦使用愉悅、認 知享受以及客觀使用會受到過去的使用經驗干擾進而影響認知易用性(Venkateesh and Bala, 2008)。 

2.3.2 科技接受模式構面

本研究於相關研究中發現,過去研究者所使用的TAM  理論,以 3‐5  個構面為主,

再配合其他理論基礎,或是延伸TAM2、TAM3  進行構面探討。以林繼昌(2014)的研究 構面包含:「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使用者態度」、「使用意願」;以張琇羢(2014) 研究構面包含:「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使用態度」、「實際行為」;以任維廉等 人(2009)之研究構面包含:「知覺有用性」、「知覺易用性」、「使用態度」、「使用行為」

等,如圖 2‐1  所示: 

  圖2-1、科技接受模式(TAM)

 

2.3.3 科技接受模式相關文獻整理

科技接受模式的相關研究相當多,不論在解釋能力或是理論基礎上皆獲得驗證,整 理如下表 2‐2: 

表2-2、科技接受模式相關研究表列 Nguyen T.H.

2013  Ontoeva

2013 

第參章、研究方法 

本研究依據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文獻探討,研究方法包含研究架構及研究假設、

操作型定義、問卷設計與調查方法等四節。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