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科技⼯具與數學教學活動

科技融⼊數學教學已是臺灣數學教學的趨勢,⽽教師欲進⾏科技融⼊教學 時,科技的選⽤與科技對教學活動帶來的影響,都是教師在課前需要思考的。

Zbiek, Heid, Blume, &Dick(2007)以外在表徵(Externalization of Representa-tions)、數學保真度(Mathemati-cal fidelity)以及認知保真度(Cognitive fidelity),探討科技⼯具對數學教學活動所帶來的助益與障礙。

1. 外在表徵:動態⾏為與連結(Dynamic Action and Linkages)

當學⽣使⽤科技⼯具學習時,學⽣的內在表徵(internel mental representa-tions),可因科技⼯具透過外在化、突破限制或代替學⽣顯⽰於螢幕上,將內在 表徵轉化成⼀個視覺化的現象,進⽽與他⼈(同學或⽼師)分享或討論。Kaput 認為(1992)⼀旦外在數學表徵被創造,認知⼯具(cognitive tools)就可扮演 學習助理的⾓⾊,⽽透過學⽣對此認知⼯具的指令,將呈現明確或特定的數學

⾏為或程序。

以認知⼯具作為學習助理的⾓度來看,認知⼯具與物理⼯具不同,認知⼯

具隨使⽤者任意操作後,會⾃動的給予⽴即性回饋,例如 Desmos 中,函數輸

⼊錯誤時,將⽴即跳出警⽰符號且不會有圖形出現 ; 或者輸⼊未定義的變數 時,會⾃動跳出新增數值滑感按鈕。因此,在使⽤者操作完認知⼯具後,會因 為⼯具的約束,讓使⽤者的⾏為在淺移默化中內涵數學的意義。Kaput(1992)

稱此現象為認知⼯具在數學活動中的約束型⽀持系統(constrain-support system)。

Kaput(1992)指出認知⼯具在電腦化貢獻下,當呈現多重表徵時表徵間就 會產⽣「hot link」。換⾔之,在表徵之間會有動態的相互影響。舉例來說:在 GeoGebra軟體上,有⼀平⾯幾何圖形,若使⽤者操作平⾯圖形得頂點,則⾯

積、⾓度、形狀等都會隨之更動。除此之外,Kaput(1992)也提醒「hot link」

得「⽅向性(directionality)」是需要注意的,例如上述的例⼦是單向的,但其 他情形也可能會有雙向(bidirectional)的可能。

2. 數學保真度

為了使認知⼯具所展現的外在表徵,有效地讓表徵被視為⼀個數學物件

(object),此物件必須忠實的呈現數學的性質,並且在操作過後所反映的結 果,也必須符合數學特徵或⾏為。Dick(2007)指出認知⼯具所顯現的數學並 不是都與原數學所被理解的⼀樣,換⾔之,學⽣透過認知⼯具所經驗到的數 學,不⼀定是教師所預期的內容。

Dick(2007)以「數學保真度」來評估認知⼯具,並指出有三處是可能發

⽣缺乏數學保真度的地⽅:

(1) 科技⼯具與數學上的語法差異 (2) 數學結構上的標⽰不明

(3) ⽤離散結構和有限精確數值運算表⽰連續現象的侷限

3. 認知保真度

在探討完認知⼯具對於使⽤者回饋與反應的數學保真度後,緊接著的是要 思考,當使⽤者操作科技⼯具或軟體時,此⼯具的呈現與使⽤者真實想法有無 出⼊。Beeson(1989)以認知保真度來說明:電腦的解法與⼈的解法的相符程 度。換⾔之,探討科技⼯具的作⽤能否明確地反映使⽤者⾏為的思維。

對數學教育⽽⾔,保真度(fidelity)可以提供⼀個視⾓去詮釋或理解,學 習者在認知⼯具的使⽤下數學活動所提供的經驗。另外,認知保真度⾼的認知

⼯具,也可以提供使⽤者更多⾏為選擇,且得以反映使⽤者真正的思維,或者 得以提供教學者或研究者,在學⽣思考

⼆、學⽣與科技⼯具的關係

當學⽣參與⼀個需要使⽤科技來解決或操作的數學活動時,學⽣會如何使

⽤科技⼯具將成為最核⼼的問題。Verillon & Rabardel(1995):「若僅有⼀個儀 器擺在那邊,那麼他不是儀器,⽽是當使⽤者將其合適的整合到它所需的活動 時,儀器才是儀器。」因此,在使⽤科技融⼊教學時,學⽣與科技⼯具間的關 係也是需要顧及的,不僅僅是對科技的操作使⽤熟悉度,還有對科技的基本概 念。舉例來說,對於 GeoGebra 熟悉的使⽤者,在使⽤ Desmos 時不需要別⼈提 醒,會主動對兩函數交點處按按看,果不其然在 Desmos 中會有交點座標的⾃

動出現。

根據上述所⾔,學⽣對於科技的使⽤不僅是⾃⾝數學知能或對科技熟識度 的多寡,發展學⽣與科技間的關係,才能使學⽣將科技應⽤於所需的數學⽬的 上。如同 Guin & Trouche(1999, p.201)所⾔:

「The subject has to develop the instrumental genesis and efficient procedures in order to manipulate the artefact. During this interaction process, he or she acquires knowledge which may lead to a different use of it」

⽽⽂中所提到的「instrumental genesis」意義為使⽤者為了特定⽬的與特定情 境,逐步建構科技⼯具的使⽤⽅法(Amaury Daele, 2018)。

另外,認知⼯具在數學⽅⾯的使⽤,將可視表徵為⼀個儀器,⽽學⽣如何 使⽤這個儀器(表徵),將關係到學⽣與數學物件的表徵之理解,和與科技間發 展關係的程度。簡單的來說,科技融⼊教學時學⽣對認知⼯具的進⾏操作,會 有外部表徵、表徵間的「hot link」等等,⽽此時操作表徵或表徵對學⽣產⽣的 回饋,對學⽣是⼀個經驗的累積,透過這些累積得以發展學⽣的「instrumental genesis」。

第參章 研究⽅法

本研究以職前教師為對象,透過⼀般性問卷及情境下問卷進⾏研究。底下將詳細說明

圖 參-1 中(1)、(2)之意涵:

(1) 職前教師在填答完⼀般性問卷1後,研究者經統計分析及歸納分析,並透 過對「教學⾯向」的分析得出職前教師對科技融⼊之觀點,以回答研究問 題⼀。

此外,分析後得職前教師對於科技融⼊數學教學活動的觀點,其中依 然有四類:「使⽤時機」、「如何使⽤才會好」、「是否該使⽤」及「特質」,

再透過統計⽅法(⽪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四類的相關性,藉此探討影響中 學數學職前教師判斷科技融⼊數學教學活動之使⽤時機的因素為何,以回 答研究問題三。

(2) 職前教師在看完兩種不同科技的科技融⼊教學情境後,受到情境的刺激 後,再以⼆分法填答問卷(問項與⼀般性問卷相同 ; 問卷問題:「請閱讀 以下科技融⼊數學學情境,你認為此情境符合下列哪些敘述?」),研究者 以此分析職前教師對科技融⼊特徵的辨識情形,並⽐較其與前述觀點的差 異,以回答研究問題⼆。

第⼆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的研究⽬的,在探討中學數學職前教師對於科技融⼊數學教學活動 的觀點,以及對前述觀點的辨識情形。本研究的研究⽅法屬於描述性研究(de- scriptive research),透過本研究師資培育者可瞭解中學數學職前教師⾯對科技融

⼊數學教學活動的觀點,以及對前述觀點的辨識情形,得以此為依據作為⽇後 教學安排的參考。

本研究透過問卷調查的⽅式來蒐集資料,研究問卷包含⼀般性與情境下兩 份問卷:⼀般性為封閉式、情境下問卷則包含開放式與封閉式。⼀般性問卷中 採⽤李克⽒六點量表 ; 情境下之封閉式問項則採⽤⼆分法。另外,⼀般性與情 境下兩份問卷之封閉式問項⽣成⽅式,皆以前導研究(pilot study)所得結果加 上焦點團體討論編製⽽成。研究者將透過統計分析,針對所蒐集到的資料進⾏

歸納分析(inductive analysis)。

資料分析時,將計算⼀般性問卷中各問項的「認同度」與「認同⽐例」,以 及情境下問卷中封閉式問項的「認同⽐例」與「得分」。認同度係以「1」⾄

「6」六等第分別代表「⾮常不同意」、「不同意」、「有點不同意」、「還算同 意」、「同意」及「⾮常同意」,再計算其平均等第 ; ⽽認同⽐例的計算⽅式為 合併「還算同意」、「同意」及「⾮常同意」三個選項所得之勾選⽐例 ; 認同⽐

例的計算⽅式為各問項之勾選⽐例 ; ⽽得分的計算⽅式為先從該問項的認同⽐

例判定職前教師在此問項的觀點(認同⽐例⼤於等於 0.6 則視為同意,反之視 為不同意)再⾏計算(詳⾒本章第四節研究⼯具的內容與資料處理)。

⽽後針對職前教師在⼀般性問卷中各問項的「認同度」與中⽴分數 3.5 進

⾏單⼀樣本 t 檢定,⽤以了解該「認同度」與中⽴分數 3.5 差異是否顯著。再透 過 68.26%的信賴區間分析「認同度」的⼀致性與變異性,最後以統計分析⽅法

(Pearson 積差相關)探討職前教師眼中科技融⼊數學教學的使⽤時機。藉以瞭 解中學數學職前教師對於科技融⼊數學教學活動的觀點,與對觀點之辨識情 形,並據以回答本研究所探究之相關問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