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ㄧ、科技融⼊教學理論模式

Shulman於 1986 年提出完整的教師知識應包含:學科知識(Subject Matter Content Knowledge)、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以及課 程知識(Curricular Content Knowledge)。⽬前已被提出的科技融⼊教學之理論 架構,幾乎基於 Shulman(1986, 1987)的教學內容知識(PCK),以探討教師 在使⽤科技時,所應該具備的專業知識(李佳蓉,2017)。

教育科技的教學內容知識(Margerum-Rays & Marx, 2003)、科技的教學內 容知識(TPCK)(Angeli & Valanides, 2008、數學教師的科技教學內容知識之發 展模式(Niess et al., 2009),以及科技的教學科學知識(Imoyianis, 2010)等。

皆在探討教師使⽤科技時,不能不考慮學科內容、教學策略以及學習者特性。

1. Mishra與 Koehler 的 TPACK 模式

TPACK的三⼤基礎知識,分別為 「內容知識」(CK)、「教學知識」

(PK)以及「科技知識」(TK),如圖 貳-2。內容知識係指與科⽬內容相 關的事實、概念、理論等知識 ; 教學知識則為教學策略、學習⽅式、班級 經營及學習評量等知識 ; 科技知識包括使⽤多種科技軟體,並「願意持續 學習與採⽤新科技的認知」。知識的兩兩交集會形成 PCK、「科技內容知 識」(TCK)、以及「科技教學知識」(TPK)的三種型態。知識的三者交 集,則是核⼼部分 TPACK。

圖 貳-2 科技的教學內容知識(TPACK)(轉引⾃李佳蓉,2017)

教師在進⾏科技融⼊教學時,必須深度理解三個領域(科技知識、教 學知識及內容知識)的相互關係,才能有效掌握科技融⼊教學的內涵,且 不能將其與教學情境分離。因此,僅是「懂得科技的學科專家」或「對教 學⽅法有涉略的資訊專家」是不夠的。

2. Angeli與 Valanides 之 TPCK 模式

Angeli與 Valanides(2008)所提出的 TPCK 模式(如圖 貳-3)中,提 出教師的科技融⼊教學之專業知識,應該包括「內容」、「教學」、「科技」、

「學習者」(learners),以及「情境」(context)等五種知識。

Angeli與 Valanides 認為教師知識建⽴的前提,須考慮個⼈的經驗與信 念。教師在設計科技融⼊教學的活動時,從中獲得的經驗促使知識的建⽴

與改變,並將 TPACK 中個知識領域,加以轉化成個⼈體悟後的知識型態

(李佳蓉,2017)。

圖 貳-3 科技的教學內容知識(TPCK)(轉引⾃李佳蓉,2017)

3. PCK到 TPACK 的發展

Niess等⼈(2009)提出數學教師從 PCK 到 TPACK 的發展是⼀漸進 式的過程,並可分為五個階段:「認可」、「接受」、「適應」、「探索」與「促 進」,如。例如,在「認可」階段,教師對於科技的初步接觸,必須認可其 功能,才能往「接受」的層次邁進,以喜歡的態度看待科技的使⽤(李佳 蓉,2017)。

圖 貳-4 數學教師從 PCK 到 TPACK 的發展過程圖(轉引⾃李佳蓉,2017)

⼆、師資培育階段的科技融⼊教學相關主張

許多⽂獻指出教師在進⾏交科技融⼊教學時,有許多相關教學知識需要掌 握,且實際教學時也可能⾯臨許多挑戰,例如科技與學習內容搭配、科技整 合、對科技融⼊教學所帶給學⽣學習效益信⼼、對科技融⼊教學知識不⾜等。

底下從教學信念、教學內容、教學⾃信、課程設計,以及創新教學等⾯向,來 探討師資培育階段科技融⼊相關訓練所需。

1. 教學信念

Williams等⼈(2000)建議可由下列向度以進⾏瞭解教師對於資訊科 技融⼊教學的信念:

⼀、⽬前如何在教學中使⽤資訊科技。

⼆、教師⾃覺能夠勝任資訊科技融⼊教學的程度。

三、教師對⾃⼰將來專業發展的需求與優先順序的觀點。

四、認為哪些訓練對未來是有實質助益的。

五、促進或阻滯在教室中運⽤資訊科技的因素。

2. 教學內容

Suharwoto和 Lee(2005)建議職前教師在師資教育階段應養成下列的 TPCK⾯向:

⼀、能評估與決定在教學⼯作中所欲使⽤的科技。

⼆、瞭解應⽤在課室中的資訊科技與所需的相關技能。

三、強調因資訊科技融⼊教學所衍⽣的教學議題,如教學中發⽣概念錯誤 認知的可能性。

四、瞭解如何透過資訊科技來達成豐富且有意義的教學,進⽽幫助學⽣學 習。

⽽ Angeli 和 Valanides(2005)則認為,師資培育階段職前教師應接受

Williams等⼈(2000)認為在師資培育階段除了教學使⽤的培育外,

也該建⽴職前教師對科技使⽤的信⼼,因此建議對於有關資訊科技議題的

Niess(2005)則曾對師資教育課程的設計⽅向提出建議,為使職前教 師能夠順利地進⾏資訊科技融⼊教學,師資培育課程應能使職前教師瞭 解:

⼀、多元化的想法以詮釋資訊科技融⼊教學的意義。

⼆、與資訊科技融⼊教學相關的教學策略與表徵。

三、學⽣的認知、想法以及如何在資訊科技融⼊教學的⽅式中進⾏學習。

四、如何整合資訊科技於課程及教材。

5. 創新教學

相較⼀般教學模式,科技融⼊教學是⼀種創新教學模式。⽽ Ferdig

(2006)認為瞭解科技融⼊教學的必要性與可能性是很重要的,教師應從 幾個向度去思考學科知識、科技知識及教學知識間的關聯性:

⼀、營造真實的、有趣的與具有挑戰性的學科內容。

⼆、提供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與⾃我調整學習⽅式的機會。

三、提供學習者主動參與學習的機會。

四、提供學習者多樣化創建知識產物的機會。

五、讓學習者在發表、反思與回饋的過程中進⾏學習。

綜合上述結果,林祖強(民 101)認為過去師資培育課程中,並不⾜以⽀

持其在課堂上的教學應⽤。除了資訊能⼒外,師資培育課程仍需關注下列職前 教師應具備的能⼒:

⼀、透過資訊科技尋找適切的教學資源。

⼆、評鑑資訊科技在課程中的應⽤情形及適切性。

三、利⽤透過資訊科技所獲取的教學資源設計課程並實施之。

四、瞭解援⽤於教學的資訊科技本⾝的極限所在。

五、在實際運⽤資訊科技於教學後,能反思以做為改善未來教學的依據。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