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樂曲結構分析

第一節 第一樂章 ── 前奏曲

吉安(Phrygian)15、五聲音階(Pentatonic)與調性音樂中的數個小調調區。主題之間,

透過模進(Sequences)、音型的變化等方式連接,成功取代傳統強調主屬調性關係的

14 Chan, C. (2009).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Ralph Vaughan Williams's Tuba Concerto.

15 在八世紀時教會調式分成以下四種:多里安(Dorian)、弗里吉安(Phrygian)、利 地安(Lydian)以及米索利地安(Mixolydian)。其中,弗里吉安以第三個音 E 為調中 心,音名為「E–F–G–A–B–C–D–E」。

一、曲式(Form)

過渡樂段

Section III

協奏樂團及

低音號獨奏 mm. 80–94 降 B 小調 段落 IV

Section IV

協奏樂團及

二、動機( Motive)

從協奏樂團導奏部份出現的完全五度及包含轉位完全四度,緊接續低音號演奏主 題一的小三度與大二度,是此樂章的音程動機。節奏動機則是協奏樂團開始的八分音 符織度與十六分音符的獨奏主題。動機示意請詳見〔譜例 3–1〕 。

〔譜例 3–1〕 前奏曲–導奏–動機(mm. 1–4)

三、細部分析與說明

四小節的導奏營造了強而有力的調性宣誓,管弦樂出現平行五度的織體成為特色 之處,從此清楚得知,此段落是建立在教會調式系統上而非大小調,降 G 音的出現亦 是另外一證明,此處用的是主音為 F 的弗里吉安調式。當然,用大小調系統來解釋也 說得過去,在第二小節的第二大拍,可看作是一個拿波里和弦。〔譜例 3–2〕

〔譜例 3–2〕 前奏曲–導奏(mm. 1–4)

小 3 度 大 2 度

平行 5 度

1

降 G

主題一由低音號開啟,以十六分音符為主,強調 C 與 F 的關係,可以看到 C 音 與 F 音之間由下方小二度鄰音裝飾。旋律線條除了呈現調性音樂–F 與 C 的主屬關係 之外,更重要的是強調降 G 音,主題結束於此音,由此可見以看出作曲家試圖同時展 現調式與調性音樂的思維。主題呈現音域廣闊的現象,不用花俏的高音或特技來點綴,

讓演奏者得以單純的靠音色變化表現主題,使主題更加鮮明,見〔譜例 3–3〕。

〔譜例 3–3〕 前奏曲–主題一(mm. 4–13)

〔譜例 3–4〕主題二相較於主題一更為優美,低音號富含更濃烈的表情記號,

調性在 A 小調。音程動機與主題一相同,仔細觀察協奏樂團最低聲部,出現大量的三 度音程動機。第 35 小節的震音,近一步發展二度音程,從僅僅是音高的參數提升為音 色層面。值得注意從第 40 小節開始出現三連音音型,除了加強張力之外,也隱約向傳 統致敬,有布拉姆斯著名的二對三音型(Hemiola)現象。從 42 小節到 50 小節,重覆 主題二,僅單純讓協奏樂團呈現,除了加強聽覺印象外,更有讓獨奏者預備發展部的 作用。

〔譜例 3–4〕 前奏曲–主題二(mm. 31–35)

Bass Tuba 低音號

4

31

主題一與主題二之間出現的過渡樂段〔譜例 3–5〕,素材從導奏與主題一而來,

這次換成低音號演奏導奏中,協奏樂團最高聲部的旋律線條。十六分音符平均分布於 獨奏者與協奏樂團之間,呈現應答的樣態。調性為主音為 F 的弗里吉安調式 。

〔譜例 3–5〕 前奏曲–過渡樂段使用素材(mm. 17–26)

17

22

發展部起始,從 55 小節後半,低音號聲部進來,音高選用降 B 音、降 D 音、降 E 音為呈示部主題一音高 C 音、降 E 音、F 音的下方大二度移位。〔譜例 3–6〕出現 的材料來自導奏與主題一的結合,低音號的旋律來自協奏樂團的外聲部音高,並進一 步發展。儘管拍號改變至六八拍,但節奏的韻律型態與呈示部出現的相仿。調性在降 B 小調。

〔譜例 3–6〕 前奏曲–發展部第一段落(mm. 51–61)

第二段落,僅僅讓協奏樂團呈現,素材延續第一段落,包含旋律、節奏、調性,

樂團齊奏少了低音號,力度展現較為單純,音量保持強度(forte)直到進入第三段前,

才漸弱讓低音號表現。第三段落呈現平靜優美的氛圍,低音號流暢的演奏表現是重點,

橫跨音域幅度大,產生明顯的音色對比,演奏表情的變化同樣展露出高難度的演奏技 巧,令發展部的張力逐漸累積、攀升。〔譜例 3–7〕可以看到第二與第三段落的劃分,

低音號與協奏樂團彼此間應答的狀態,倆者兼具強烈的對比性。

51

56

〔譜例 3–7〕 前奏曲–發展部第二與第三段落(mm. 68–91)

〔譜例 3–8〕為發展部第四段落,低音號以斷奏表現主題,與樂團高音聲部的 圓滑奏(legato)做對比,協奏樂團的織體可劃分成95小節到103小節的「前景」、

103小節到106小節的「中景」以及107小節到110小節的「後景」,綿延的線條、每個 大重拍的和聲以及輕巧的八分音符聲部,時而級進時而跳進的旋律構成三個層次。段

段落 III 段落 II

68

75

81

87

落的最後收在低音號身上,儘管織體相當薄,卻由於以低音 A 做收尾,成功達到餘音 繚繞的效果。

〔譜例 3–8〕 前奏曲–發展部第四段落(mm. 92–110)

92

再現部

97

103

107

中景 前景

後景

來到導入再現部接續的樂段,協奏樂團重現導奏主題旋律,調性在 A 小調上,選 用高音域來唱述主題,最低聲部以持續的震音 A 音呈現,此長音 A 同時具有穩定調性 的作用。音樂發展從 A 小調慢慢轉移至降 A 大調,意即 F 小調的關係大調上,旋律 準備導向再現部。這個段落不論是低音號獨奏者還是協奏樂團,其和聲多用模進的手 法來處理。在〔譜例 3–9〕可清楚看見第 103 小節的調性是 A 小調,而到了第 107 小節的第二大拍隨即轉為降 A 大調。

〔譜例 3–9〕 前奏曲–過渡樂段:導入再現部段(mm. 103–110)

103

A 小調

降 A 大調

107

〔譜例 3–10〕旋律回到再現部,調性重現主音為 F 的弗里吉安調式(Phrygian on F),不過,此處與其說調性回到教會調式上,不如說作曲家刻意將調性安排進入 F 小調。另外,此時的協奏樂團音域對比性大,除了調性的轉換,也將原本的旋律改以 較急促的三連音呈現,將曲子帶入裝飾奏段落。

〔譜例 3–10〕 前奏曲–再現部主題(mm. 111–118)

111

115

〔譜例 3–11〕低音號重現主題一,除了旋律線條相差三個八度,作曲家也善用 十六分音符與三連音來炫技,成功營造出獨奏者游刃有餘的詮釋。音程素材二度、三 度、五度隨處可見,搭配速度改變,製造且急且緩的張力呈現,將結束段落刻畫出更 多性格。裝飾奏段落最後結束在 F 大調上,並以三個和弦進行,旋律也使用大二度的 音程動機,與樂曲的開頭做一呼應,將整個樂章連貫起來。

〔譜例 3–11〕 前奏曲–裝飾奏段落(mm. 156 - 160)

156

15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