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行銷幾米商品的墨色國際總經理李雨珊昨在介紹幾米如何變成一項文化產 值時說,幾米作品的風格廣受喜愛,但從繪本(或說漫畫)變成品牌形象,

再從形象衍生商品,有許多操作過程。比如一開始,先做「異業結合」,把 幾米圖文帶進女性保養品外裝、

3C

產品、圖書館活動、喜憨兒餅盒等;形象 確立後,再擴充作品本身,比如授權製作舞台劇、電影、動畫等;最後才推 出衍生商品,比如服飾配件、家居用品、文具等15。(轉錄自文化創意產業 兩 岸看未來,

2005/11/19

民生報)

根據上述,可以發現文化創意產業在策略聯盟的應用上,不單只是同業上的

聯盟締結,異業聯盟的運用更為廣泛,繪本可以與女性保養品外裝、3C 產品等 廠商合作,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業者產生動機,而其聯盟夥伴的選擇是否會影響聯 盟締結成功與否。因此在該節對策略聯盟從定義、聯盟動機與夥伴選擇上進行文 獻探討,並且根據文化創意產業的產業特性,對策略聯盟作定義。

一、策略聯盟的定義

策略聯盟的定義範圍廣且模糊,不同學者對於策略聯盟的定義、範圍、特性 的說法經常有所差異。在此,本論文透過整理國內外學者對於策略聯盟的定義,

並且試著歸納出其特徵:在此先簡單扼要的把國內外學者對其的定義整理出來。

如下表:

15 轉錄自文化創意產業 兩岸看未來,2005/11/19,民生報。

http://blog.roodo.com/raymon/archives/773730.html

表 2-2 策略聯盟定義彙整

學者年代 定義 作者歸納

Porter &

Fuller(198616

,pp.315-343) pp.579-60118 )

Williamson (1991,

16 Porter, M.E. & Fuller, M.B., (1986) “Coalitions and Global Strategy,” in M.E. Porter(Ed), Competitive in Global Industries,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pp315-343.

17 Lynch, R.P., (1989) “The Practical Guide to Joint Ventures and Corporate Allianc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pp.7-8

18 Parke, (1991) “Interfere Diversity, Organization Learning and Longevity in Global Strategic Allianc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Fourth Quarter, pp.579-601

19 Williamson, O.E., (1991)“Compa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The Analysis of Discrete Structural Alternativ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6, pp.269-278

20 Asker, D. A., (1992) “Managing Assets and Skills: The Key to A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Vol.31, No.2, pp.75-89.

Yoshino &

Spekman et al.(1998,

pp.356-360)

策略聯盟為產業競爭者間,非市場導向

資料來源:Porter & Fuller(1986),Lynch(1989),Lewis (1990),Parkhe(1991),

Williamson(1991),Aaker(1992),Bronder & Pritzl(1992),Yoshino &

Rangan(1995),Barney(1997),Spekman et al.(1998) 23

根據上述學者對策略聯盟的定義,進一步的可以歸納出策略聯盟具有下列幾點

21 Yoshino M. and R.Rangan,(1995) , “Strategic alliances: An Entrepreneurial Approach to Globalization,”, pp.3-5

22Sparkman, R., (1998) “Strategic supplier selection: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long-term buyer-seller relationships” , Business Horizons, 31, pp75-81

23 轉錄自吳青松,國際企業管理理論與實務,智勝,pp.356-392,1999。

2. 契約關係:策略聯盟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組織個體,基於相互需要,經由正 式契約所形成的短期或長期合作協定關係,藉以達成企業策略目標。

3. 共享資源與知識技術:策略聯盟合作的廠商,共同分享彼此的資源與技術,

透過交換互補性資源的方式,進而達成其目標。

綜合上述文獻對策略聯盟的定義,得知策略聯盟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企 業,經由契約或合作協議之關係,共享資源、知識或能力,結合彼此力量以達成 企業策略目標。典型的夥伴貢獻包含了科技、人員、顧客、品牌、資本和設備」。

但是,由於文化創意產業的策略聯盟不同於一般企業的,它可能是由兩個非營利 組織,或是營利企業與非營利企業締結而成,例如國立台灣美術館與中國醫藥大 學締結策略聯盟關係、風春經典衛生紙與國立故宮博物院聯盟合作等,打破了過 去聯盟締結只能侷限於營利企業之間的概念。因此學者Lynch(1989)為策略上的 目的,由兩家或兩家以上的獨立組織組成的,較適合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策略聯盟 的定義。

接著,本論文將依循表 2-3 聯盟締結流程圖的邏輯,可以發現策略聯盟締結 的開始,是依據組織的策略與目標去訂定的,這正是組織締結策略聯盟的動機,

接著組織會去尋找適合合作的聯盟夥伴,然後再評估合作對象可以交換的能力為 何?與是否能透過合作創造價值,在此部分,則可透過聯盟合作的類型究竟為 何,就可以知道其交換的能力。而本論文僅只研究策略聯盟締結的過程,至於聯 盟運作的部份則先撇開不談。所以以下本論文將針對聯盟組成的動機、聯盟夥伴 選擇、與聯盟類型進行文獻探討。

圖 2-6 聯盟締結流程圖

資料來源:布茲.艾倫與漢米爾頓的調查,1997年。Freidheim, Cyrus著,譚天譯,

策略聯盟:聯盟企業將使全球商務改頭換面,智庫出版,2000,p167。

評估

二、策略聯形成之動機

「不完整的契約」(incomplete contract),這是個來自法律經濟學的名詞,用

來指稱一開始時,條件無法完全載明和商議的協議。而策略聯盟在締結的初期,

合作雙方彼此的權益是不受保護的,合作談到一半卻突然終止的情況屢見不顯,

但是為何廠商還願意忍受這種鬆散的協議呢?因為,相對於其他的選擇,此種合 作方式是比較不費成本的。接下來開始討論,究竟是什麼動力驅動著組織去進行 策略聯盟,所以對相關理論進行回顧。

策略聯盟形成之動機的相關理論,根據吳青松(199924)、王慧美(200125)與方 世杰、曾獻惠(199926)認為比較重要的理論可分為:資源依賴理論、交易成本 理論、策略行為理論和網絡理論等,並將根據上述文獻,將這些理論歸納整理如 下。在了解這些理論的意涵之後,找出能解釋文化創意產業締結聯盟特性的理 論,作維本論文分析的基礎。

(一)資源依賴理論

它是假設企業面對多變、複雜與受限的環境條件下,組織發展策略與組織架 構,以降低不確定性與依賴性,並且穩定和管理環境。當組織無法完全自內部取 得所需資源時,就需要跟環境中控制關鍵因素的他人進行交換關係。但是解決相 互依賴問題的方式很多種,包括購併、契約協定、合資等,但為何不選擇其他方 式而採取聯盟?學者Zuckerman (1987) 認為選擇策略聯盟的原因中,就管理之自

24吳青松,國際企業管理理論與實務,智勝,1999,p356-392。

25 王慧美,國際代工夥伴關係下之資產專屬性與能力建構-供應商觀點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國

際企業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26 方世杰、曾獻惠,研發聯盟動機類型與績效之研究-以電子資訊業之實證,亞太管理評論,4 卷 1 期,1999,p63-77。

主性而言,在於採取策略聯盟將有較低的投入成本,並可以藉由連結增加規模及 能力以提升與資源供給者的談判權力。所以資源基礎理論的主要論點為,企業對 組織之間關係的管理是為了控制及降低資源的依賴,或提高其它組織對本身的資 源依賴。在文化創意產業當中,由於整個產業範疇是由多個產業組合而成,並且 橫跨不同領域與專業,因此,在如此環境之下,希望能夠選得內部得不到的資源,

只得以求助於外界力量,這些現象可印證資源依賴理論解釋聯盟締結的論點。

再根據Hall (198727) 認為相互依賴程度可由下列三點來評判,透過這些特 性,就可以去衡量出組織對於組成策略聯盟的動機強弱,因此在此列出作為本論 文問題發展的依據。

1.資源的重要性(Importance of resource):視其對組織營運的重要程度而定,而影 響組織之間相互依賴的兩個構面:( 1 ) 資源交換的相對規模; ( 2 ) 資源供應的 關鍵性。

2.資源分配及使用的自由裁量權(Discretion over resource allocation anduse):當資 源愈稀少時,持有重要資源的能力就愈重要,即相對於其他組織擁有更多資源支 配或使用能力。因此,當組織擁有資源分配與使用的能力時,較不依賴其他組織。

3.控制資源的集中程度(Concentration of resource control):當資源被幾個少數組織 控制,愈易造成組織對資源控制者的依賴。

(二)交易成本理論

交易成本論是1937年由Coase「廠商的本質」提出,他認為,企業是對市場 的替代,這種替代之所以能夠發生乃是因為企業組織交易的成本小於市場組織交

27 轉錄自白鴻偉,策略聯盟動機、型態對聯盟契約類型與績效之影響,國防管理學院後勤管理

研究所,2006。

易的成本。其前提是企業會內化已有的能力已較低成本經營的活動,而依賴他人 來看。Williamson 以交易成本理論為基礎探討廠商間合作的行為,他對交易頻 率、交易商品獨特程度與統治類型三者間的關係進行解釋,藉此也可以觀察聯盟

資料來源:轉錄自吳思華,策略九說,1996,p179。

(三)網絡理論

Johnson 與Mattsson (198728) 對網絡 (network) 的定義及特質歸納有下列五 點,藉這些概念再去觀察組織,其締結動機的強弱:

1. 網路為一種彼此依賴的關係

2. 依賴的關係隱含著專業分工的現象,而其協調是透過網絡上的互動行為。

3. 互動包含交換及適應。

4. 交換的功能則在於取得企業外部資源、銷售產品及服務、促進知識技術;而 適應的目的則在解決網絡中所存在的利益不一致,並隱含著新生網絡關係的 發展契機。

5. 網絡中同時存在互補與競爭關係。

Gulati (1998) 認為社會網絡為社會各個節點彼此關係的連結。透過網絡的關 係,廠商會傾向於對連結程度比較強的廠商建立聯盟的關係。除此之外,根據 Gulati (1999) 的研究發現,網絡資源會對廠商的聯盟行為造成影響,而這些資源 是在網絡不斷的形成歷程中所累積的。廠商在進行聯盟之前有兩個步驟,首先他 要先找出有哪些可能的合作伙伴,接著他要有充足的資訊才可明確判斷何者為理 想的合作伙伴。透過網絡資源的累積廠商可以分辨於網絡中何者為較能信任潛在 合作伙伴。而在文化創意產業,是透過把不同的參予者如藝術家、生產家、經紀 人、銷售商等連結起來,通過分工協作,使文化價值轉化成商業價值的產業,其 所需要使用到的網絡相當的廣泛,因此,網絡的建立,也是驅動著文化創意產業 締結策略聯盟的動力之一。

28轉錄自曾竣鴻,探討醫院產業聯盟動機、聯盟活動、統治機制之間的關係,義守大學管理研究

所,2004。

小結:

在論述完上述理論之後,何種理論比較能夠解釋文化創意產業的策略聯盟締 結行為,這絕對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本論文在此試圖提出一些看法。首先,由資

在論述完上述理論之後,何種理論比較能夠解釋文化創意產業的策略聯盟締 結行為,這絕對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本論文在此試圖提出一些看法。首先,由資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