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系統思考教學中的師生互動與班級氣氛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系統思考教學中的師生互動與班級氣氛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9

第二節 系統思考教學中的師生互動與班級氣氛

在探索森林的驚奇時,森林的嚮導和旅人之間如何互動,才能夠促使這一趟 旅程成為知性學習、感性體驗,充份滿足而擴大享受的旅程?兩者之間需要共同 經營,透過口語和肢體語言的傳達,增進彼此的互動,而培養出獨特的默契,讓 彼此皆能滿載而歸。師生之間若能保有共同探索這個世界的驚奇,就猶如嚮導和 旅人能共同經歷和體驗,在其中反思與成長。

壹、 教師的語言行為—接納學生的情感與想法

教室當中師生之間的互動不外乎語言及肢體動作,肢體動作的表達也可 視為一種非口語的語言,當教師的口語表達結合肢體動作所傳遞的知識情感 可謂教師的語言行為。在系統思考教學的教室裡,教師會將主要探討的議題 利用簡明扼要的講述、抑或是故事繪本、影片等方式,分享給學生;然而更 重要的是利用提問的技巧,讓學生在這過程當中擁有反思的機會並能提出想 法,老師在此則會以一種開放的態度,接納學生的情感與想法。這意味著老 師在給予學生回應時的語言內容需和其表現的態度具備一致性,利用好奇的 語氣代替質疑,而讓學生能深切的感受到自己所發表的意見充分被接納,教 師透過一種不帶觀點的聆聽,進而展開與學生之間真誠的對話,其所展現的 態度,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被支持與鼓勵,因此開啟學生願意主動分享的心。

開放意味著不要急於給學生標準的答案,部分老師在引導課程的時候 最後仍習慣性的給予一個標準答案,例如在講環境的課程最後所下的 結論就是所以要好好的愛護環境。但在系統思考的課程裡其實不要急 著給與學生所謂的標準答案,而要有耐心的聆聽學生要講些什麼(訪 T220130626)。

小穎老師分享著曾經在一次的課程當中那時候的主題是邀請即將畢業 的學生來談六年的小學生涯中,對他們而言最感動的一件事。「感動」似乎 是一個大家都可以理解的名詞,然而對於小六的學生來說,心中所界定的感 動和所理解的感動各不相同。因此老師利用快要 20 分鐘的時間來釐清學生 們心中對於「感動」這個概念的想法。雖然這釐清的過程不在原有的教學設 計之內,但在帶領學生思考的過程當中可以澄清許多原有的盲點,而大家對 於「感動」這個概念的想法有了一定的共識,而可以真正的分享一件令他們 自己感到感動的事情。這樣的過程或許沒有呼應原先預訂的教學目標,卻達 到了另外一種很重要的教學成果。這一種澄清、分享的過程,教師便需要用 一種開放的態度和言語,讓學生擁有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的機會,耐心傾聽 學生要分享的事情後,能將學生的分享重新的歸納和統整,在與全班同學進 行討論。老師所做的提問目的在於引發學生思考,當學生有所回應的同時,

協助學生將每一個概念做更清楚的釐清,因此學生的想法得以在課堂討論當 中,被重視、被延續,這部分的表現可與教師開放性與耐心特質做呼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0

貳、 學生的語言行為—由反應式語言到自發式語言

Flanders(1970)將學生的語言行為分為兩大類:一種為反應式的語言行 為,屬於被動的回答,當老師有一個明確問題時,學生才會相對應的做回答。

通常教師會指定回答,也可能潛藏著預設的標準答案;自發式的語言,意味 著學生出於主動的好奇,而提出疑問,經過充分反思之後,給予回應,進而 能超脫寄有的架構,提出見解和想法。學生在課堂當中往往習慣著反應式的 語言,當教師提問後,學生才給予回應,有時回應的內容可能流於二元的回 答,抑或是學生試圖回答出標準答案,而缺乏思考。在此並非認為反應式的 語言不重要,而是除了能對於老師的提問做出反應以外,是否更進一步能發 掘問題,並產生一種自發式的語言,形成討論和分享的氛圍。在系統思考課 程剛開始之初,不論是學生或者老師,都需要對於課堂的進行有些不一樣的 省思,如何讓「問答」走向「對話」這是在系統思考教室當中,需要特別關 注與經營的部分,這樣的氛圍最終期待可以運用在每一次的教學活動當中。

在此以五年級天使班學生接觸系統思考學習之初的課堂情境課程為〈改善心 智模式〉和六年級學生在〈麥胖報告〉的課堂情境做一個對照,以感受、理 解其異同:

在〈改善心智模式〉課堂中師生的對話,此部分為小婷老師帶領學生玩 一個名為丟三物的遊戲,其目的要讓學生瞭解何謂心智模式,而在遊戲之後 與學生進行討論的問答內容,這一堂課程是小婷在天使班所上的第一堂系統 思考的課程:

T1:請問我們玩這個丟三物和心智模式有什麼關係呢?……我們剛剛在玩 丟三物的時候,你們想一想為什麼你們可以從 26 秒進步到 4 秒?一開始為 什麼會這麼慢,而為什麼後面會突然變得這麼厲害?(S21 舉手,點名) S21:想到好的方法。

T1:想到好的方法,好,還有呢?(S9 舉手,點名 S9)

S9:因為第一次會想要給誰,但後來愈來愈多次就會知道要給誰。

T1:ok。而且一開始是不是因為老師有先示範給你們看,所以我看到一開 始在玩遊戲的時候就有小組說圈大一點、開一點,才不會打到其他人,就會 盡量把圈打開。可是你們玩第三次的時候我發現,全部你們都擠得緊緊的。

所以這個和心智模式的關係就是,有時候阿我們在做一件事情,像剛剛在玩 遊戲,你就會受限於本來的規則,或者是別人的示範……所以心智模式就是 根深蒂固隱藏在內心深處不易被察覺的印象或假設。(錄 20110927)

另外以下對話為六年級上學期〈麥胖報告〉當中的師生對話內容,目的 在探討,若希望肥胖的人數不要在一直增加,透過觀看因果回饋圖的內容,

請學生思考可以怎麼做,對話內容如下:

T1:如果我希望肥胖的人數變少那可以怎麼做?

S13:就把速食餐廳關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1

T1:喔把速食餐廳關掉,還有呢?

S6:把它變得非常貴貴貴貴貴。

T1:喔,變貴所以吃的人就會變少。好還有呢?

S23:老師 S13 說要把速食餐廳關掉,但那些麥當勞那個老闆賺這麼多錢,

就是因為他開速食餐廳才賺這麼多錢,所以他怎麼可能這麼輕易的就關閉 它。

T1:好,所以我們雖然覺得它是一個辦法,但它不一定可以做得到。還有 呢?……(錄 20121213)

從這兩次不同時期所上的課程當中,可以發現在改變心智模式的課堂當 中,小婷老師希望學生能夠瞭解心智模式,然而在問答的過程當中,似乎錯 過了一些深入提問的機會,沒有去澄清學生的答案,例如想到好的方法是什 麼樣的方法,或許可以有近一步的問,而讓其他學生也可以有反思的空間。

在第一段的對話當中,S21 和 S9 都是針對老師的問題給予反應式的回應,

老師在他們回答後,並沒有在做一些延伸的討論而直接的就說明了此遊戲和 心智模式的關聯性,這可能也造成學生沒有再進而去思考和提問的原因。在 麥胖報告的對話當中,擷取了一段學生和老師討論如何讓肥胖人數減少的對 話,這一段完整的討論歷時約 10 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可以進行的發表他們 的做法,當中小婷留下充分的時間讓每個有想法的學生可以發表他的想法,

還有呢?為什麼?重述學生的語意並補充和澄清,是整段討論當中老師主要 的引導方式,在這個過程老師並未提供自己對於此問題的答案。而學生則針 對了同學的提問做出進一步的反思,主動的發表看法,例如 S23 他便提出了 認為 S13 解決問題的方式,可能無法有效執行的評估。由此可見學生不僅僅 只是回應老師的問題,並針對同學提出的意見,發表自己的見解和想法。老 師在此並不直接回應想法的對、錯,而肯定每一個學生所提出的想法都具備 實踐的可能性。學生在這討論裡,能放心的提出自己的想法,並且也主動回 應其他同學的想法。

參、 班級經營—互動的教學場域,主動學習並積極傾聽

一個班級的運作是否得宜,往往取決於教師對於班級的經營和管理。然 而班級整體的秩序不僅是靠老師的作為,更需要師生之間建立彼此互信的關 係,共同創造班級的整體風貌。對於教師而言班級如何有效的經營,是一門 高深的學問,宛如一場音樂的演奏,當指揮得宜並讓樂手適時的展現,將呈 現和諧和動人的交響,時為即興的創作,也得以呈現另一種清新活潑的風格。

然而若沒有適當的指揮也缺乏讓樂手表現的空間,則整個樂曲的展現可能變 得雜亂無章,也埋沒了樂手的天賦才能。如何才能夠讓班級奏出動人的樂章,

首先需要建立一個能充分互動,交流想法的教學場域。在〈漁資源面面觀〉

的課堂當中,其中一個教學活動,讓學生先個別書寫他們對於漁資源未來的 發展狀況的想像,再讓他們進行小組的討論,推舉小組同學中共同認為富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2

想像和創意且具有可行性的答案,再向全班共同分享他們的想法,需要結合 趨勢圖畫出他們對於未來漁資源會如何變化的趨勢。在他們的發表中,每個 小組主動推派同學到台前分享,分享的同學,能夠站在台上自信的發表他們 的想法:

T1:你要分享的政策是哪一個?

S6:限制漁獲量配額

T1:好,限制漁獲量配額,那說一下未來是怎麼樣子?

S6:一開始就是海洋資源會愈來愈豐富,然後到這邊就是很成功(用手指出

S6:一開始就是海洋資源會愈來愈豐富,然後到這邊就是很成功(用手指出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