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見樹又見林—系統思考教學與未來人才培育之個案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見樹又見林—系統思考教學與未來人才培育之個案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4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詹志禹博士. 見樹又見林—系統思考教學與未來人才培育之 政 治. 立 個案研究. 大. ‧ 國. 學. Teaching of Systems Thinking for Nurturing Future Talents-. ‧. A Case Study.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陳伊瑩撰 中華民國一 0 二年 十二月.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謝誌 感受純粹對知識追求的渴望、對自我心靈的洗滌、對教育本質的思考、對生 命根本的熱情……,當搭上「政大教育」的列車,我展開這般豐富精采的旅程。 「邂逅」是旅程中最美的風景:志禹老師是我學術研究道路上的啟蒙恩師, 當漫步在政大後山感受著微風輕拂,在這樣的氛圍之中與老師時相討論有關研究 的問題、方法、發現與感動,那是一種享受學習的歷程,更是一種知識的分享、 辯證與傳承;謝謝您總是耐心等待,給予啟發、支持與信任,讓伊瑩在研究旅途 中盡情探索與學習。煌堯老師在您的課堂與教學中,提供我對教學設計更多元的. 政 治 大 擁有更多的反思與滿滿的能量 立 。思峰老師用時間觀點開啟我對系統思考和未來想 脈絡與理解,在分享激盪中創新思維;具體而微的建議、溫暖誠摯的鼓勵,讓我. ‧ 國. 學. 像另外一番不同的視野,就此豐富研究的深度與廣度。. 參與未來想像計畫與系統思考教學的媒合是開啟這趟研究旅程的契機,過程. ‧. 中感謝顯達老師、佳穎老師、家欣、美伶和啟德,與您們的開會討論中的腦力激. sit. y. Nat. 盪,當中產生的思辯、澄清與理解提供研究重要的養分;參與惜福研習課程與工. al. er. io. 作坊從美婷、嘉芳、幸君及強國老師的教學和經驗分享當中,體會系統思考教學. v. n. 中根本而重要的議題,並更深刻思考其與培育孩子未來力與想像力的關聯和可能. Ch. engchi. i n U. 性。對於未來想像的理解以及相關測驗工具的運用,則要感謝靜吉老師、偉文老 師的啟迪,采翎學姊、John 的鼎力協助,讓我對於未來想像擁有更多面向的學 習與體悟。 政大教育系上的老師們提供給我許多對於教育本質的思考以及從事學術研 究的養分感謝朝霖老師帶領我們從教育的哲學和美學中,反思教育純粹的本質; 透過同僚老師的引導則讓我對於教育社會的議題和現狀及質性研究的方法擁有 深刻的學習;在婉真老師和鍾和老師的課程中則讓我學習如何更細膩的感受和觀 察人際的互動和相處,了解師生語言互動背後更深層的意義;另外教育系辦親切 的闕助教和王先生,總給我們在行政事務上,給予全力的協助;還有許許多多的.

(4) 老師因為參與了您們的課程與教學讓我在其中學習、成長、茁壯。 旅途當中不乏許多朋友的支持與陪伴,帶給我滿滿的溫暖而產生更多的能量。 旻子、原子時常的關心與打氣;港中老師與學生們來自台東的祝福;苹兒作為我 的聽眾聽我分享並給我建議;決定要繼續待在政大教育的夏天,感謝有依伶學姐 不厭其煩的提供我碩班準備的資訊,並給予溫暖協助和鼓勵;在碩一時對於研究 懵懵懂懂的階段有機會進入 Pro.Hong 的研究團隊旁聽和學習,從芷瑄、婕欣、 曉毓學姐以及奎宇、炫臻學長身上,學習許多面對研究的態度與方法,同時也受 到許多激勵和鼓舞。碩班夥伴們的陪伴有歡歡、亞文做我們的班代聯繫大夥的情. 政 治 大 懿惠、欣怡、嘉年、爰玨、佳茹、Momo 和大家一起去過的貓空、爬過的後山、 立 感,和小安及澎子可說是同窗六年半很感謝有妳們的鼓勵與相伴,薇欣、珮涵、. 辦過的聖誕聚會、分享過的點點都是旅途中的美麗風景;特別謝謝羽筑在我即將. ‧ 國. 學. 完成碩班旅程的重要階段彼此成為重要的啦啦隊能夠相互分享一起加油和努力;. ‧. 特別要感謝小婷老師和天使班的孩子們,因為你們讓我看到教育許多的可能,也. y. Nat. 享受、珍惜著每次可以參與課堂觀察、進行訪談分享的歷程,讓我收穫滿滿;最. er. io. sit. 後要獻上我最真心的感謝給一路陪伴我的家人老爸、媽媽、姊、弟、玫仔、安仔, 你們永遠是我最忠實的聽眾,無條件給予支持與陪伴並且認真地提供想法和建議,. n. al. 是我動力的泉源。. Ch. engchi. i n U. v. 太多太多美麗的邂逅,才能展開這場「見樹又見林」的研究旅程,這趟旅行 的終點,是下個旅程的起點;邀請你(妳)一起進入這趟旅程。感恩、感謝、感動 著每個你們帶來的精采。. 伊瑩 謹誌於政大校園 2013/12/06 星期五的午後.

(5) 見樹又見林—系統思考教學與未來人才培育之 個案研究 摘要 因應未來社會,需要從教育的點滴工程著手。學校為教育的主要場域,教師的教 學影響學生學習的成效與關鍵能力的養成。面對複雜而快速變遷的時代,需要培 育出具有良好思考力、未來想像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的下一代。本研究採取個案 研究方法,以一所位於台北市區國小內高年級的班級做為研究對象,此班級利用 綜合活動時間實施系統思考教學,當中包含任教教師與 26 位學生,利用教室觀 察與訪談法、輔以影片分析、學生作品分析、系統思考活動評量、學生自陳式反 思問卷、想像力測驗、時間觀量表等工具,探究實施系統思考教學的教師角色(包 含教師個人特質、工作動機、專業知能、教學信念和教學技巧)與系統思考教學 的交互影響;對於教師班級經營、師生互動與班級氣氛的營造,進一步探究綜合 教學實施與經營,與學生對於系統思考的理解和養成之間的關係。再者探究教學 活動與培養學生未來想像力之關聯,而課程當中融入小組討論和遊戲教學,藉此 探究教學歷程與學生團隊合作能力培養的相關性。本研究以因果回饋圖呈現研究 結果,主要發現有以下五點: 1. 系統思考教師扮演教室的結構者、引導者,時時精進系統思考認知與教 學技巧,帶領學生關注根本重要的事。 2. 系統思考教學實施增進師生互動關係和班級正向氣氛,鼓勵學生討論、 發表意見與想法,營造班級共同思考與學習的氛圍。 3. 系統思考教學培養學生系統思考力,從小關注世界當中重要的事件,瞭 解其趨勢變化與關鍵結構,嘗試根本解決問題。 4. 系統思考教學實施幫助啟發學生未來想像力,鬆動思考開啟創意想像, 展開未來行動具備未來時間觀。 5. 系統思考教學當中活動的形態,有助於學生提升團隊合作技巧與能力進 而建立共同願景。 由以上研究結果瞭解系統思考教學教師扮演重要的結構者,啟發學生展開思考、 想像,進而自主學習創造未來。在未來若要讓系統思考教學更能培養學生面對未 來的關鍵能力,教師在課程設計上應將系統思考和未來想像的精神相結合,並且 拉長時間、擴大空間,讓學生擁有充分的自主空間,學習思考,掌握根本而重要 的事。 關鍵字詞:系統思考、未來想像、教師角色、班級氣氛、團隊合作.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6) Teaching of Systems Thinking for Nurturing Future TalentsA Case Study Abstract Nowadays schools are still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education. We have to improve our education to let our children adapt to their futures. The way of teaching will influence our students’ learning. In the future world, we should cultivate our children the abilities of thinking skills, future imagination, and teamwork. The current case study selected a sixth grade class in elementary school. There were two teachers and 26 students in this class. In this study, sources and analyses of the data included: classroom observations, interviews, video analyses, students’ work analyses, systems thinking assessments, imagination tests, and ZTPI. Through the data analysis process,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whether the teaching of systems thinking can influence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class.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use the systems perspective on offering advice and ideas regarding how to use systems thinking teaching in clas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learning.The results are listed below: 1. Teachers played a role of guiding students and leaded them to what concerns to the root of any given problem. 2. Teaching processes included enhancing good interaction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building up the positive classroom climate.Through these processes, students had more chances to discuss and share with each others.At the same time, they showed much respect for others, such as listening to others patiently. 3. With the systems thinking ability, students started to care about what is happening around the world and to attend the changing trend.They try to find the important structure behind the problem and solve it with leverage solution. 4. This class inspired students’ future imagination, expanded their ways of thinking and encouraged them to take actions for the future. 5. Through this class, students gained more team work skills and built shared visions. To conclude, the teaching of systems thinking can help our children to think more deeply and systematically. This way of teaching encourages our children to broaden their minds and take actions for their futures.If teacher can combine systems thinking with future imagination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students can have more opportunities and time to learn 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value in their life. Key words: systems thinking, future imagination, teacher’s role, classroom climate, teamwork ability.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7) 目錄 表次……………………………………………………………………………iii 圖次…………………………………………………………………………………i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4. 第四節 研究限制………………………………………………………. 5. 政 治 大 第一節 看 見 一 片 森立 林—系統思考內涵與系統思考教學……………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 國. 學. 第二節 森林嚮導—教師角色探討……………………………………. 26. 第三節 森 林 嚮 導 與 保 衛 森 林 小 尖 兵 — 師 生 互 動 與 氣 氛 營 造 … … … 3 8. ‧. 第四節 未來森林守護者—培育未來人才關鍵能力…………………. 研究方法………………………………………………………………59. sit. y. Nat. 第三章. 48. al. 59. er. io. 第一節 研究方法………………………………………………………. v. n. 第二節 研 究 背 景 … … … … … … … … … … … … … … … … … … … … … 6 0. Ch. engchi. i n U.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實施程序…………………………………………. 65. 第四節 教學設計………………………………………………………. 69. 第五節 研 究 工 具 與 資 料 分 析 … … … … … … … … … … … … … … … … 7 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87. 第一節 系統思考教學中的教師角色………………………………… 87 第二節 系統思考教學中的師生互動與班級氣氛……………………109 第三節 學生系統思考力的理解與應用情形…………………………117 第四節 學生未來想像力的理解與應用情形…………………………135 第五節 學生團隊合作力的展現與學習情形…………………………147 i.

(8)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159. 第一節 結論………………………………………………………………159 第二節 建議………………………………………………………………164 參考文獻…………………………………………………………………………171 中文部分…………………………………………………………………………171 西文部分…………………………………………………………………………174 附錄………………………………………………………………………………181 附錄一 系統思考與未來想像力教案—漁資源面面觀…………………………181 附錄二 想像未來世界的變通力類別表…………………………………………185. 治 政 附錄三 訪談大綱…………………………………………………………………188 大 立 附錄四 學生訪談逐字稿內容整理………………………………………………190 ‧ 國. 學. 附錄五 教師訪談逐字稿內容整理………………………………………………198. ‧. 附錄六 系統思考因果回饋圖評量活動前測……………………………………209. Nat. io. sit. y. 附錄七 系統思考因果回饋圖評量活動後測……………………………………211. er. 附錄八 兒童系統思考課程反思與實踐問卷…………………………………213. al. n. v i n 時間觀量表………………………………………………………………215 Ch engchi U. 附錄九. 附錄十 想像未來世界與漁資源永續發展學習單……………………………… 217 附錄十一 漁資源永續發展學習單評分結果……………………………………219 附錄十二 想像力測驗使用同意書………………………………………………220 附錄十三 系統思考、未來想像力與未來時間觀相關矩陣………………………221. ii.

(9) 表次 數字依次為章、節、序號 表 1-4-1 系統思考課程教學時間表………………………………………… 5 表 3-4-1 系統思考與未來想像教案設計一覽表……………………………70 表 3-5-1 系統思考活動評量指標……………………………………………77 表 3-5-2 編碼類別表…………………………………………………………83 表 3-5-3 學生系統思考課程訪談編碼表……………………………………84 表 4-3-1 擴大思考構面………………………………………………………118 表 4-3-2 整體思考構面………………………………………………………121 表 4-3-3 動態思考構面………………………………………………………123 表 4-3-4 閉環思考構面………………………………………………………126 表 4-3-5 系統思考因果回饋圖評量結果………………………………… 127 表 4-3-6 解決問題的能力構面…………………………………………… 132 表 4-3-7 系統思考的能力構面…………………………………………… 134 表 4-4-1 想像力語文測驗結果 …………………………………………… 136 表 4-4-2 漁資源面面觀—想像未來世界學習單描述統計結果……………… 138 表 4-4-3 想像力圖形測驗結果…………………………………………… 139 表 4-4-4 想像力特質量表………………………………………………… 140 表 4-4-5 未來情境企劃構面……………………………………………… 141 表 4-4-6 未來導向行動構面……………………………………………… 142 表 4-4-7 學生時間觀描述性統計資料…………………………………… 143 表 4-4-8 學生時間觀統計資料…………………………………………… 144 表 4-5-1 漁資源因果回饋圖六小組表現情形…………………………… 148 表 4-5-2 團隊合作反思構面………………………………………………… 154 表 5-2-1 系統思考與未來想像評量任務………………………………… 16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i. i n U. v.

(10) 圖次 數字依次為章、節、序號 圖 2-1-1 文獻探討概念圖………………………………………………………… 9 圖 2-1-2 系統思考能力…………………………………………………………… 19 圖 2-1-3 流量儲量圖………………………………………………………………21 圖 2-1-4 BOT 圖……………………………………………………………………21 圖 2-1-5 圓上因子圖………………………………………………………………22 圖 2-1-6 增強環路(滾雪球效應) ………………………………………………… 23 圖 2-1-7 調節環路(蹺蹺板效應) ………………………………………………… 23 圖 2-3-1 Getzels & Thelen 之班級社會體系理論模式…………………………43 圖 2-4-1 想像力、創造力與未來思考的概念關係………………………………49 圖 2-4-2 系統思考結合未來想像之課程設計架構……………………………… 55 圖 3-3-1 系統思考教學與未來人才培育研究架構圖…………………………… 65 圖 3-3-2 系統思考教學與未來人才培育因果回饋圖……………………………66 圖 3-3-3 研究實施程序圖………………………………………………………… 67 圖 3-5-1 系統思考評量前測情境三因果回饋圖…………………………………79 圖 3-5-2 資料分析概念圖…………………………………………………………82 圖4-1-1 教師角色因果回饋圖…………………………………………………104 圖 4-2-1S11 漁資源政策趨勢圖發表……………………………………………112 圖 4-2-2S11 漁資源政策趨勢圖發表………………………………………112 圖 4-2-3 系統思考教室中師生互動與班級氣氛形成的因果回饋圖………… 116 圖 4-3-1 改變心智模式—學生進行拋接物遊戲情形………………………… 118 圖 4-3-2〈麥胖報告〉肥胖人數增加對生活產生影響之討論………………… 119 圖 4-3-3〈沒有鳥兒歌唱〉學生尋找關鍵因子看見整體……………………… 120 圖 4-3-4〈漁資源面面觀〉小組分享從因果回饋圖當中看見的整體全貌……… 121 圖 4-3-5 消失的古生物學生繪製 BOT 圖…………………………………………123 圖 4-3-6 消失的古生物根據模擬遊戲繪製 BOT 圖………………………………123 圖 4-3-7 漁資源的趨勢預測 BOT 圖………………………………………………124 圖 4-3-8 科技真是太神奇了—學生對未來 iphone 影響人們生活系列報導……126 圖 4-3-9 因果回饋環路—學生萃取關鍵因子前.後測分數統計圖表………… 129 圖 4-3-10 因果回饋環路評量前測—小佳與小穎吵架的情形………………… 130 圖 4-3-11 因果回饋環路評量後測—小智繳交作業的情形…………………… 130 圖 4-3-12 學生系統思考力因果回饋圖…………………………………………134 圖 4-4-1 未來氣候想像………………………………………………………… 140 圖 4-4-2 未來家園想像………………………………………………………… 140 圖 4-4-3 麥胖報告—肥胖電視台……………………………………………… 142 圖 4-4-4 麥胖報告—體育用品業……………………………………………… 14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v. i n U. v.

(11) 圖 4-4-5 系統思考與未來想像能力因果回饋圖……………………………… 圖 4-5-1 第二小組漁資源因果回饋圖……………………………………… 圖 4-5-2 第五小組漁資源因果回饋圖……………………………………… 圖4-5-3 學生團隊合作情形因果回饋圖…………………………………… 圖 5-1-1 系統思考教學與未來人才培育研究結果因果回饋圖…………….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 i n U. v. 146 150 151 158 160.

(12)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主要探討系統思考教學法,對於教師、學生和整體班級氣氛的表現之 相關情形。本章共分成四節:第一節研究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 相關的名詞解釋、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壹、研究動機 一、用我們的力量改變這個世界 「用我們的力量來改變這個世界」 ,1992 年當時年僅十二歲的女孩瑟玟. 鈴木在里約聯合國地球環境高峰會議裡發表六分鐘的演講,然而這六分鐘後 所得到的迴響,是對於未來世界發展的一種深切反省(瑟玟.鈴木,2004)。小 女孩指出整個地球環境在各國著眼於經濟發展時,已經遭到破壞;許多物種、 青山綠樹或許到了她長大後已不復存在,而下一代的居住空間環境飽受威脅。 在小女孩的心中有一個單純的夢想,讓我們的下一代能夠擁有一片綠地叢林, 看到成群的鳥兒、蝴蝶飛舞的模樣;然而這樣的夢想需要每個人的行動來支 持,若沒有著眼於未來的眼光,往往犧牲的可能就是全人類的資產和幸福。 現在 20 年過去了,當年的小女孩現在依舊致力於環境保育的工作,然則許 多世界須共同面對的問題仍持續發酵;回想當時小女孩的一番話,反思我們 如何運用我們的力量來改變這個世界?或許個人的行動與力量很微小,但若 因為先入為主的想法而限制個人的作為,可能錯過解決問題,改變世界的契 機;反之,若有更多的大人和孩子能夠思考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並能夠轉 換現有的思考模式,運用彈性、開放的視野,尋求一種根本解決之道,則我 們得以發揮一己之心力來改變這個世界。未來的主人翁們應該擁有怎樣的胸 襟和視野來面對未來各種可能性?教育需要讓孩子掌握未來的趨勢變化,培 養孩子擁有面對未來世界的能力,而相信著每一個人的力量都可能改變這個 世界。.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二、系統思考—擴大觀點與視野 一般人們看事情的方式往往見樹而不見林,能夠注意到眼前立即性的影 響和利益,但卻沒有看見眼前這棵「樹」的背後,所孕育的一整片森林,若 急於在一棵樹身上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那麼就可能陷入治標卻無法治本的 困境。若能改變既有的心智模式,並擴大思考的方式與範疇,能促進多元思 考的可能性,擴大視角而能看見一整座「森林」。Senge(1990)提出系統思考 能力及其重要性:能夠看見事物的整體全貌,並能由過去和現在的發展去推 估未來的趨勢,為問題尋找一個根本有效的解決之道。透過系統思考開啟觀 1.

(13) 看這個世界更宏觀整體的視角,擴大既有的認知體系,掌握關鍵核心的議題, 進而思考和處理問題。 我們所處在的世界,已打破了疆界,透過資訊的傳遞,全球息息相關, 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因而學習也不能再局限於局部和片段的思維,更不能 停留在記憶、理解的層次當中,學習需要向前躍進,當學習力得到改善與精 進,便能具備更多能力以適應變動中的世界。將我們所處的世界視為一個大 的系統,在當中每個個體為系統的一部分,我們塑造了系統,同時系統也影 響著我們,若能夠了解系統,看到個體之間互相依存與互相影響的狀況,便 進一步能夠預見未來。當了解我們就是系統的一部分,對於原本看似無力解 決的危機和衝突,可以提供一個全新的思考。不管是環境議題、人口議題等 等,在系統中看似複雜,但回歸到最原初的結構來看待問題時,每一個部分 的行動都成為關鍵,在正確的方向施力,看似微小的力量,能夠引起很龐大 的效應。然而這樣的效應需要合作與串連,才能夠發揮其力量,因此個體間 的交流,建立共同的願景,利用跨界而深度的對談,真正能夠集結力量,朝 向更好的方向。我們期待教育能夠教給學子們面對未來環境、社會變遷能具 備的基本能力。.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三、培育未來人才-教育應該不一樣. ‧. 知識經濟的時代來臨,教學的過程不再僅是知識的授與,教學的目的和 方法重新被定義和找尋。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學生需要具備的是如何判斷資 訊的真偽、整合各項資訊,內化成為可以運用於生活的知識、技能。教師與 學生的角色亦須被重新審視,教師主導課堂進行,傳授知識的方式在過往仍 是主流,但近年來隨著課程、教學的解放、學校本位管理和課程的實施,以 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想法逐漸受到重視(Sawyer,2004)。在角色體驗和理解的過 程當中,學習共同體的概念應運而生(佐藤學,2012)。教師與學生在教學的過 程當中,應是互為主體的關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而學生能夠自我探索, 找尋學習的興趣和價值,進而能夠自發、自主的學習。教學策略與方式隨著 社會變遷、學習者的需求而不斷的更新、融入新的元素。究竟教學當中應該 融入哪些元素,可以活化教學的策略和方法,使得學習所得更能夠適應現代 社會,更進一步能夠展望未來?學校整體營造出的學習氛圍,為其中的關鍵。 學校本身有其組織和文化,若學校組織能夠保有其彈性開放的氛圍、學習的 動力,因應著社會、世界的變化,而能夠與時俱進,實踐教育創新,而能夠 開創新局。不僅僅是企業,而是在培養下一代的學校場域中,學習型組織的 發展,對於培育未來人才,具有關鍵的影響力。當教學者、與學校行政人員 具備有自我超越、不斷學習的精神,並能夠反思生活的種種,改善原有的心 智模式,來適應變動中的社會、營造學校共有的願景,透過團隊學習具體實 踐,將系統思考理念運用於教學中,是一種教學創新的嘗試,期待能夠擦出 不同的火花。.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 i n U. v.

(14) 四、系統思考教學作為培育未來人才的可能性 系統思考重視整體結構、問題核心的觀點,可以協助學生建立一個看事 情的整體視野,尋求問題的核心,方能夠找到一個適切的解決之道。透過系 統思考,期待能夠培養學生科際整合的能力,從改變原有的心智模式,創新 思維出發,進而能對事物產生整體宏觀的視野,看見存在於世界當中關鍵核 心的議題,最終能夠產生行動和關懷。目前在台灣將系統教育運用在學校場 域中,主要為財團法人惜福文教基金會從美國引入,進而推動,從 1996 年 成立至今約有 17 年的發展、醞釀,逐漸累積能量與成熟(惜福文教基金會, 2011)。從 2010 年開始兒童系統思考課程加入教育部未來想像與人才培育計 畫的一環,嘗試將系統思考的精神結合未來思考和想像,希望培養孩子擁有 系統思考的能力,並能以此為基礎,擴大思考的範疇,讓孩子成為能夠掌握 趨勢、洞察未來並願意採取積極作為的學子。 基於以上背景與想法,本研究透過觀察一個班級教師實施系統思考課程 的情況,並結合訪談、問卷調查、測驗工具的輔助,期望站在系統的觀點, 觀看班級教師與學生變化的情況。希冀能從中歸納系統思考課程實施對於教 師與學生的影響與作為,藉此了解此教學方法,對於培育教育未來人才的著 力可能性,提供從事教育相關人員之參考。. 立. ‧ 國. 學. 研究目的與問題. ‧. 第二節. 政 治 大. Nat. sit. y. 壹、研究目的. n. al. er. io. 本研究欲以一個系統的觀點來思維,觀看系統思考教學對班級整體的影響。 若將班級看成是一個動態發展的系統,在此系統中主體為教師與學生,教師主導 課程的設計與實施、因而當中教師角色十分重要,教師為實施系統思考教學的關 鍵人物,教師的人格特質、工作動機、與其是否具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及 其在背後所具備的教育信念,都可能會影響系統思考課程的進行,而教學過後教 師的反思也可能再次形成一個教學設計的循環。教學課程與活動設計,會進而影 響教師和學生的互動關係,教學的過程涉及班級的經營,師生的互動關係,影響 學生的學習成效和整個班級的氛圍。學生在過程當中為學習的主體,而透過系統 思考教學,期待學生能具備系統思考能力,因而可以用整體的視野,觀察過去到 現在的趨勢變化以推估未來的發展情勢,同時之間能夠掌握動態發展社會中複雜 的因果關係,尋找關鍵的問題並思考根本解決問題的方法;進一步學生能夠以系 統思考為基礎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想像未來各種可能情境,依照現有的條件去 創造一個具有新穎、獨創但同時又具備可行性的未來情境;在未來社會當中不再 是單打獨鬥的社會,教學當中另外重要的核心,希冀能夠透過課程設計讓學生有 小組討論和團隊合作的機會,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的能力。有鑑於此本研究主要目 的如下:. Ch. engchi. 3. i n U. v.

(15) 一、釐清教師角色與系統思考教學實施之關係。 二、了解系統思考教學實施與師生互動與班級氣氛形成的關係。 三、了解系統思考教學實施與培養學生系統思考能力之關係。 四、了解系統思考教學實施與培養學生未來想像力之關係。 五、了解系統思考教學實施與促進學生團隊合作能力之關係。. 貳、研究問題 基於研究目的而有以下研究問題: 一、釐清教師角色與系統思考教學實施之關係。 探討教師人格特質、工作動機、專業知能、教學信念與系統思考教學 實施之關係為何? 二、了解系統思考教學實施與師生互動及班級氣氛形塑的關係。 探討系統思考教學實施對師生互動、班級經營和班級氣氛的形成,其 中學生和教師行為表現之關係為何? 三、了解系統思考教學實施與培養學生系統思考能力之關係。 系統思考教學實施與學生對於系統思考的理解與應用的關係為何? 四、了解系統思考教學實施與培養學生未來想像力之關係。 系統思考教學實施對學生想像力以及其看待未來時間觀的關係為 何? 五、了解系統思考教學實施與促進學生團隊合作能力之關係。 系統思考教學法實施對於學生團隊合作能力表現之關係為何?.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第三節名詞釋義. n. er. io. 壹、 系統思考教學a l. Ch. engchi. i n U. v. 系統思考教育源於美國系統動力學的發展,而後針對兒童為對象,發展系統 思考課程與教材。本研究中系統思考教學課程主要由台灣惜福教育基金會當中對 於兒童系統思考教育富有熱忱的老師,根據美國所出版的《The Shape of Change》 相關課程為基礎,研發適用於台灣學子的一系列系統思考課程(Ticotsky, 2009)。 在當中嘗試將系統思考概念融入於五到十八歲學生的教育當中,課程中包含系統 思考哲學、系統基礎模式以及用系統思考看世界的觀點,建立四大系統,包含孩 子與自己的系統、孩子與他人的系統、孩子與國家社會的系統、以及孩子與自然 宇宙的系統,藉此讓孩子由自我出發再進而看到自己與他人、世界、自然宇宙的 聯結。培養學子系統思考的能力,而能夠對於生命宇宙擁有更全面的關注(惜福 文教基金會, 2011)。. 貳、 未來人才培育 教育的目的之一在於提供與教導學子面對未來社會的各種關鍵能力。全球面 4.

(16) 臨快速的社會與環境變遷,聯合國、北美、歐洲、紐澳地區等,皆對於推動未來 人才教育計畫不遺餘力,其中未來想像教育計畫更是直接關注學子對於未來世界 能夠具備彈性多元的心胸,由想像出發繼而能夠產生創造與行動。在我國第八次 全國科技會議總結報告中,也決議調整基礎教育內容:「透過未來想像教育,豐 富學子的思想資源,提升核心價值問題知思考能力,從而引導出社會整體之多元 角度的科技與人文素養,以及整體性地思考未來以及未來想像能力。」(國科會, 2009)在本研究當中對於未來人才的培育將焦點放在幾個未來人才需具備的關鍵 能力,包含思考力中系統思考的能力、未來想像的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的能力。. 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 研究範圍. 政 治 大 本研究系統思考課程實施,主要利用小學高年級綜合領域課程時間實施。 立 課程教案設計融入自然生態、社會時事、科技創新、人際關係等多元議題的 一、 課程實施的學習領域. ‧ 國. 學. 探討,教師同時結合班級導師課的時間,將系統思考課程精神,適時融入班 級經營與教學中。. ‧. 二、 課程實施時間. 課程內容. 100/1 100/1 100/1 100/1 100/1 100/1 100/1 100/1 100/1 100/1 100/1 100/2 100/2 100/2 100/2. 100.09.27 100.10.11 100.10.18 100.10.25 100.11.15 100.11.22 100.11.29 100.12.06 100.12.13 100.12.20 100.12.27 101.03.15 101.04.24 101.04.26 101.05.01. n. al. Ch. 改變心智模式(一) 改變心智模式(二) 看見變化的樣子(一) 看見變化的樣子(二) 神奇的生命儲蓄筒 消失的古生物(一) 消失的古生物(二) 擴大思考(一) 擴大思考(二) 環保尖兵(一) 環保尖兵(二) 梅迪奇效應 圖卡蒐集活動(一) 圖卡蒐集活動(二) 美麗的杉林溪(一). engchi. 5. er. 時間. io. 學期. sit. y. Nat. 本研究個案於五、六年級實施系統思考教學,總共實施四個學期,實施 時間表,如表 1-4-1 所示:. i n U. v.

(17) 100/2 100/2 100/2 100/2 100/2 101/1 101/1 101/1 101/1 101/1 101/2. 101.05.08 101.05.21 101.05.22 101.06.04 101.06.05 101.10.24 101.11.14 101.11.21 101.11.28 101.12.05 102.5.08. 美麗的杉林溪(二) 沒有鳥兒歌唱(一) 沒有鳥兒歌唱(二) 科技真是太神奇了(一) 科技真是太神奇了(二) 未來學校 麥胖報告(一) 麥胖報告(二) 麥胖報告未來想像(一) 麥胖報告未來想像(二) 想像力測驗,系統思考活動評量, 系統思考反思與實踐問卷前測. 101/2 101/2 101/2. 102.5.15 102.5.22 102.5.29 102.6.06. 漁資源未來情境企劃課程(一) 漁資源未來情境企劃課程(二) 系統思考活動評量,系統思考反思 與實踐問卷,想像力測驗後測、時 間觀量表. 政 治 大. 立. ‧ 國. 學. ‧. 在五年級時,主要實施惜福基金會依據《The shape of change》改良之 兒童系統思考課程,五年級課程實施,主要希望可以建立學生對於系統思考 基礎的認識,與系統思考相關三工具的應用。然而在 100 學年度的後期的課 程當中,嘗試加入未來想像的課程。六年級的課程,在系統思考基礎之上, 此學年教案為創新的開發和設計,以舊有的基礎加入未來想像的精神,於課 程當中,在此教案的設計上,期待學生能將系統思考的工具,運用於探索未 來,進而對於未來有更深刻的反思,展開實踐與行動。. n. er. io. sit. y. Nat. al. 貳、 研究限制. Ch. engchi. i n U. v. 一、 研究時間的限制 本研究課程實施時間主要利用綜和領域的課程時間,然而各學期配合班 級導師的課程規劃,而時間的安排也有不同的考量。在五年級為了建立學生 對於系統思考和相關工具的熟悉度,100 年度上學期共計 11 週 22 節課程共 計 6 個教學單元,100 年度下學期則共計 10 週 20 節課程 5 個單元。然而在 六年級主要上下學期各規劃 1 個單元課程,而每次上課時間持續三節課的時 間,由於課程實施的時間持續兩學年,故學生除了系統思考課程對他們的學 習產生影響之外,學生的表現進步情況,也可能伴隨著他們自然成熟而表現 出較穩定的表現。因此在這部分除了觀察學生上課的觀察記錄、影片記錄和 作品之外,也加入對於學生的訪談與教師的訪談,透過三角的檢証方式,來 降低學生因時間變化造成自然成熟的解釋面向。 6.

(18) 二、 研究方法的限制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的方法,當中利用觀察法和影片紀錄來觀察和研究此 班級在系統思考教學當中教師和學生的變化情形。此教學在此個案國民小學 班級中的歷程共歷時兩年四個學期,由於研究者主要參與觀察課堂時間為 100 和 101 學年度下學期的課程,上學期的課程主要利用影片紀錄作為觀察 和分析的資料,因此需要利用學生作品和教師教學紀錄與訪談加以輔助,佐 證資料能夠反映的真實性與完整性。另一方面因本研究採取研究方法之特性, 並非以實驗的方式驗證系統思考教學對於教師與學生的影響因子,而是利用 一個整體的觀察和反思,了解系統思考教學可能對於教學者和學習者的影響 和改變,不宜作過度推論與概括。同時為了避免研究者流於主觀的理解和詮 釋,因此輔以教師和學生的訪談,以及量化資料的蒐集(系統思考反思問卷 和想像力測驗),以期能夠提供未來欲從事系統思考教學之教學和設計者, 啟發與發展的可能性。. 立. 三、 研究工具的限制. 政 治 大. ‧. ‧ 國. 學. 本研究中輔以想像力測驗及想像力特質量表做為研究工具,然而此測驗 目前尚未發展複本的測驗,本研究中使用此測驗前測與後測的時間,間隔一 個月,學生的測驗效果可能因練習效應,而產生干擾,此為本研究的限制之 一。另一方面本研究當中所使用的系統思考反思問卷以及系統思考因果回饋 圖評量工具,目前主要由具有系統思考專業背景的教師專家,提供問卷以及 評量工具的發展建議,並具備信度檢驗。然而在效度的建構上,目前除內容 效度之外,上缺乏其他效度之證據,因此在對於研究推論和說明上,不宜作 太過度的推論,;此部分亦輔以學生的作品和課堂觀察及訪談資料,共同理 解學生在系統思考與未來想像力部分的變化情況。. n. er. io. sit. y. Nat. al. 四、研究人員的立場.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者展開此研究源於參與教育部未來想像與創意人才培育計畫,而接 觸了系統思考的系列課程。在過程當中植基於對於系統思考精神的理解,以 及與相關教師的接觸,而對於此教學歷程產生好奇與興趣。在教學場域當中, 教師往往扮演著教學的設計者,透過教學的實施,期待能夠將知識與價值與 學生分享;學生在這過程中,也潛移默化的學習和反思許多的知識。基於教 學的設計和教育的影響,它們常常是需要長時間的經營,當中亦有許多的因 子會導致學習的成效,例如研究對象在六年級除了系統思考課程外,學校開 始推動學習共同體的學習,這部分對於學生的學習成效和表現可能也會產生 影響,然而在本研究當中並未做比較和探究;因此研究者在此研究當中並非 主張和論述系統思考與未來想像教學的成效與產生的必然的影響,而希望擴 大的去關注,在一個教學場域當中,一種教學設計與方法的實施,它可能帶 7.

(19) 給參與其中的成員哪些感受與改變,並利用一個較為客觀與忠實的角度,來 反映系統思考與未來想像教學,它所帶著的發展性有哪些,可能的限制為何? 以此作為教師在教學場域當中,設計教學和融入系統思考與未來想像精神的 參考途徑。每一種教學設計必然有其發展與限制,透過他者的經驗和反思, 以及學生在這過程當中的反思和回饋,可以進而協助教師思考如何帶領課程 活動,以及背後希望傳達的精神價值。.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8. i n U. v.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由系統思考教學來觀看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中變化的樣子,然而教學中的主體: 教師和學生,也會反過頭來影響教學的設計與進行,本研究目的期望透過探究系 統思考教學實施與師生在這過程當中的變化情況,了解此教學設計對於未來人才 培育可能的貢獻,將這歷程做一個綜合的探討,因此本章將由認識與理解系統思 考內涵與教學出發,先了解什麼是系統思考?系統思考代表的意義與重要性,進 一步了解系統思考教學的精神。而在第二節探討教師在該教學活動中扮演的角色, 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師所需具備的條件和特質各不相同,若是傳統的講述方法, 教師需要有很好的組織與口語表達的能力,而本節透過了解教師基本的特質諸如 人格特質、工作動機、專業知能和教學信念,思考教師角色如何影響教師的教與 學生的學,作為討論運用系統思考教學法的教師,需具備何種條件與態度的參考, 每個有心運用系統思考教學的教師,皆有機會開啟此學習和教學的歷程,然而如 何運用的適宜得當,教師角色的經營為重要的關鍵之一;第三節則針對教師與學 生的互動,以至於班級經營和班級氣氛的形塑作探討,透過了解師生互動的基本 條件,和班級氣氛主要包含的內涵,能夠回頭來觀看班級整體和系統思考教學其 交互的關係;第四節針對系統思考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未來關鍵能力做討論與歸 納,本研究著重於學生的系統思考力、未來想像力與團隊合作力作探討,在針對 整體回顧內容梳理與總結。若將整個教與學的歷程譬喻為教師和學生展開的知性 生態旅行,則期待學生能夠關注的是一整片森林所形成的生態系統,並關注整個 森林的變化,在當中需要由老師當作森林的嚮導,引領孩子去探索和學習在這片 森林中可獲得的點滴體驗,學生有機會主動認識這個世界的事物,進而思考和想 像如何讓資源永續發展,當學生具有主動的思考力和無限的想像力,最後能與他 人合作共同實現,則學生們可以成為森林的守護者,讓整個生態和世界走向更美 好的未來。本章文獻探討各節關係概念圖如下:.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班級氣氛形塑 The formation of classroom climate. Ch. engchi. i n U. v. 什麼是系統思考? What’s systems thinking?. 如何經營系統思考教學? How to teach systems thinking?. 培養學生關鍵未來力 Naturing future talents. 什麼樣的教師能夠勝任系統思 考教學的工作? Who can teach systems thinking well?. 圖 2-1-1 文獻探討概念圖 9.

(21) 第一節 看見一片森林—系統思考內涵與系統思考教學 大環境中存在複雜的系統結構,每一個事件鮮有單純線性發展的趨勢, 多半由錯綜複雜交織的網絡,構成一件事物的全貌。若從單一現象觀之,往往 有見樹不見林的謬誤,因而在關注事物發展時,需由各個角度切入,方能有較 為完整的思考理路。就如同我們展開一趟深度旅行,旅行當中若執著於一棵 樹,將忽略了整個美好的森林,當能夠看見整體時,自然能夠瞭解一棵樹在整 個環境當中扮演的角色。運用系統思考關注事務的整體,Peter M. Senge 將系 統思考導入企業管理提出學習型組織的想法,而後更進一步將這樣的思考模式 運用於教育領域,而提出教學方法。然探究系統思考應用之先,可從系統理論、 系統動力學面向先瞭解其淵源脈絡。. 壹、系統的意涵. 政 治 大. 系統的發展淵遠流長,第一個完整的系統理論由 L.Von.Bertalanffy 於 1932 年提出開放系統理論。一般系統理論的確立則由其於 1968 年發表《General System Theory: Foundations, Development, Applications》在此揭示了系統為一種整 體性的展現,任何系統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Von Bertalanffy, 1968)。 系統本身可視為某種單位、因子為了共同的目標,而中間存在著相互依存、 組合的關係,透過組合而產生的一種結構。在系統當中每一個部分彼此都存在著 關聯性,一件事物的本身可能是另一事物的部分,而每一個事物都由各個部分組 合而成,因而各個部份之間產生關係,而交織出整體的架構。 系統會隨著物理環境、時間遷移而產生變化,當中具體的物質、抽象的概念, 隨著情境而變化,在過程當中交互影響,而系統產生動態的發展、變化。從系統 的觀點,這個世界是一個變動的、持續在擴張當中的世界,而世界當中每個因素 相互關聯構成整體,在分化與整合的過程當中,構成全貌(Banathy, 1997)。.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一、. 系統的特徵. Ch. engchi. i n U. v. 系統由至少兩個以上的要素組合而成,要素之間互相產生關聯性,包含 直接的關聯與間接的關聯。例如在學校系統當中,至少有老師、學生這兩個 要素,再結合其他的人事、環境,而構成相互關聯的系統。細說系統的特徵 如下:(Ackoff, 1971) 1. 系統包括抽象的(abstract)概念與具體的(concrete)物件,因而其部分來自 科學演繹,而另外一部分則來自經驗世界與體驗。 2. 系統可分為封閉系統(closed)與開放系統(open),在封閉的系統當中未加 入整體環境的因素,因而與時俱進的可能性降低;然而開放系統,需考 慮環境的因素,會因著時間的改變而改變。 3. 系統狀態可分為靜態(static)和動態(dynamic),靜態系統不會隨著時空的 轉變而產生狀態的變化;動態系統意謂隨著時空的轉變,可能產生自動 10.

(22) 4.. 5. 6.. 7.. 化、互動性的系統。 系統的整體大於部分與部分的總合:其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諸如 在教育的現場當中教師和學生為主體,然而在連結的過程當中,可以發 現師生的互動產生另一種文化,而當中語言的使用、環境的氛圍一一的 加入,而構成了網絡系統。 整體決定部分的性質:諸如在教室當中形成的氛圍,而影響了教師的教 學方式,以及學生的學習風格。 若未考量整體,則部分被單獨出來後,並不能做有效的了解和推論:例 如在不了解一個班級營造的氣氛底下,若要單獨針對一個學生的學習和 生活狀況做理解,往往只能看到局部,而無法推估整體。 部分互相牽引、具有依存關係:例如班級當中老師、每一個同學之間, 所產生的互動關係會彼此影響,而每個個體之間相互牽引。 綜觀系統的特徵,系統是個多元而動態的互動歷程,在這過程當中 它沒有最終極的標準和目的,而是在過程當中發展、轉變而成。在此將 系統視為一個有機體,系統的循環和變化,會因為不同的因子加入,而 形成不同的發展路徑。在某些關鍵的時機,有適合與關鍵的力量介入, 系統能夠產生積極正向回饋機制,而能促進成長和改變;反之,也可能 形成一種負向回饋的機制,導致衰敗和沒落。.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二、系統種類. y. Nat. 系統依其組成和特性主要可就自然與人為系統做初步的畫分:(Banathy,. sit. n. al. er. io. 1997) 1.自然生態(natural)系統:存在自然生態的系統例如:宇宙星系的系 統、大自然生態系統。非人為而自然存在的系統架構。 2.設計(designed)的系統:人為的設計而形成的機制和創作。例如: (1)製造工程物理系統(fabricated-engineered-physicalsystems):由人為製 造、設計的工藝文物、產品。 (2)混合動力系統(hybrid systems):結合物理性質和動力的設計系統,例 如水力發電廠。 (3)設計概念系統(designed conceptual systems):關於理論、哲學、數學、 邏輯等概念的理解。 (4)人類活動系統(human activity systems):有目的的創造和設計的歷程。 由人作為主體決定活動的意義和目的,過程當中人與人之間維持著互動 依存的關係,同時之間也包括人與環境的互動過程。由人和環境的開放 性互動,而能夠共創整體。 透過系統的種類可以發現人類的活動系統,實則與自然、設計等系統息 息相關,欲發展人類的系統,需要全面的對於目前存在的系統有所覺察,而 能夠站在整體的角度去思考人與個人、他人進而社會與世界的關聯性。若將. Ch. engchi. 11. i n U. v.

(23) 每個個體都視為一個小的系統,人與物理環境、自然環境的互動,便是一種 系統間交流互動的歷程,不同系統間的交流,構成世界的全貌。. 三、系統動力學 系統動力學(system dynamics)創始人為佛睿斯特(Forrester, 1968)。系統 動力學早期運用於企業管理當中,然在發展的過程,Forrester 注意到這樣的 理論應該關注更多社會當中重要的議題,因此開始將它推展到其他的領域當 中,尤其注意到若要有一番全面的革新,應該由學校教育著手,培養專業人 才,因而將系統教育,引入美國的教育體系中。 系統動力學強調系統當中存在著回饋環路(feedback loops),事物的關聯 性不僅只是線性的關係,更是一種沒有起點和終點的回饋關係。提出系統的 複雜性。這個世界是由複雜的、無數的因子所組合而成,因子彼此之間產生 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和關聯。每個問題事出有因,在問題出現時,一般會尋求 各種方式和管道來解決問題;若沒有看到系統的複雜性,僅看到表面的問題, 提出的解決方式,往往治標而不治本,可以使問題暫時得到緩解,卻沒有辦 法根本的解決問題。若以長期發展看來,可能導致更多的問題,以致問題加 重,到達難以解決的地步。這種現象在系統動力學中稱為動態複雜性 (dynamic complexity)。Forrester(1968)透過電腦系統模擬系統變化的複雜情 況,當中運用因果回饋圖、線流圖等,來描述系統的狀況。透過因果回饋圖 能夠了解各個變項因子之間的關係(Forrester, 1968)。用電腦模擬觀察變量改 變的情況,可以推估十年、二十年後的變化,甚至可以推估更長時間的變化 情形,因而能夠在系統動態中,看到複雜運作的過程產生的影響,從中思考 如何根本解決問題。系統動力學並非單獨的學科,而需要將其融入到各科目 的學習當中,將這樣的想法融入數學、物理、社會科學、歷史、經濟、生物 和文學等學科。透過系統動力學展現的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方式,透過 此學習焦點能夠解決發生在生活當中重要的問題。老師在當中角色轉換,不 再是傳統的權威者,或者是最具有智慧的角色,老師需要扮演的是一個意見 提供者、引導者,協助學生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式。另外學生透過與真實的世 界接觸,能夠看到存在複雜系統背後的結構,進一步從中學習。 系統動力學的精神運用的教育上,可以發現其採取的觀點為一個建構發 展的學習觀點,學生提出方案計畫用以解決生活中面臨的重大問題,其教學 活動的核心可視為問題解決的歷程,學生能夠在過程當中主動的建構知識, 而能夠發展出對於這個世界的理解。.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四、小結 從系統的特徵、種類到系統動力學的發展觀之,最早利用系統觀念來理 解的是物理、生態環境,然而在發展過程當中逐步的影響人文的領域,及各 個學門。若真正的要讓系統的概念與理論為多數人所能覺察和運用,則需透 12.

(24) 過教育的學門。在 Forrester 的媒合之下,系統教育逐步的發展,當教育開 始能夠注意到系統之於人的意義,培養學生一套系統的觀點,則其能夠再將 所知所學,運用到生活及各個領域當中,形成系統動態而開放的正向循環力 量。 然而系統的精神,如何落實在教育的場域當中?系統既是動態的、複雜 的,那麼在融入於教學的時候,也會產生其條件和限制。諸如接觸的學生他 們的年齡層、先備知識等基本的條件,進而才思考不同領域性質的課程,如 何融入系統的精神?部分的整合大於整體,在教學場域的時間、空間的限制 之下,選擇哪些部分加以整合,也成為課程是否能具體落實的關鍵。. 貳、系統思考 Peter M.Senge 在《The Fifth Discipline》中提出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為 人們需要具備的核心能力,同時也對系統思考的概念提出清楚的定義 (Senge,1990)。系統思考強調一種宏觀整體的動態思維。當一件事情的發生,須 著眼於整體的脈絡;同時掌握過去到現在的演變趨勢;找出影響事件發生的關鍵 因子,而能夠釐清事件的因果關係;最終能夠掌握處理事件的關鍵因素,而能夠 有效的解決問題。系統思考運用於動態情境與問題解決方面,將問題放入整體情 境當中來思考,加入因果回饋環路(causal feedback loop diagram)與時間滯延(time delay)的概念,而能夠掌握關鍵的變化,尋求核心解決問題之道。當突破線性的 思考,而能夠以非線性的變動思維來看待問題,則能將此思維運用於複雜的情境 之中。系統思考的發展前身為系統動力學,然而在系統動力學當中主張利用電腦 模擬來觀看變化的情況,而系統思考則提出了系統思考的語言和工具,來詮釋和 理解複雜的世界。 系統思考中首先探討結構如何影響行為。結構可視為一種整體、大環境的架 構,行為則為個別的表現事件(Senge,1990)。在系統思考當中需要跳脫出只看單 一事件、個別疏失的狀況,而需要觀看整個大環境中,每一個事件如何互相影響; 整體的結構所形成的氛圍,會影響個別的行為運作。整體的結構往往存在於無形 之中,若忽視結構對個人行為的影響,便很難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和解決問題 的方法。例如教育現場當中,家長和老師們往往擔心學生的學習成就和表現,似 乎孩子的表現時常達不到社會的期待,而社會也會將這一代的孩子定為成為草莓 族或者是蜜桃族,認為孩子無法承受壓力,表現貧乏無奇。擔心的家長們,將學 生送往補習班,學生表現往往沒有改善,甚至可能出現學習無助感,對學習更加 缺乏動力,形成惡性循環。當家長、學校以致於社會將眼光單純關注於學生的成 就表現,而沒有進而看到整體社會環境所營造的氛圍、缺乏關注孩子們內在的渴 望和潛能、沒有辦法協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天賦和熱忱,在這樣的循環底下,只造 就了更多對於未來沒有方向、沒有目標的孩子,出現更多抱怨的聲音,卻缺乏具 體的引導和作為,多數人被侷限的思考,限制各種突破現況和發展未來的可能性。 若擴大思考範圍,關注孩子的學習成就之外,可以看到其背後的動機,也能思考.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3. i n U. v.

(25) 社會環境、教育制度對於孩子產生的影響;了解環境帶來的可能發展和限制,每 個在其中的角色包括學生、老師、家長、學校行政人員等,都能夠更主動積極的 介入,由片段到整體,關注整體的結構。. 一、系統思考的微妙法則 Peter M.Senge 依據系統動力學而整理出系統思考的微妙法則,主要十 項法則包含:今日的問題來自昨日的解、推的愈用力系統的反彈力量也愈強、 狀況漸糟之前,會先漸好、顯而易見的解,通常無效甚至造成反效果、解決 問題的策略可能比問題本身更糟糕、欲速則不達、因與果在時間與空間上並 非緊密相連、掌握小而有力的槓桿解,能夠事半功倍,然而高槓桿解並非顯 而易見、魚與熊掌可以兼得,但並非皆可在同一時間獲得、系統整體性與不 可分割性( Senge,1990)。 (一)今日的問題來自昨天的解(today’s problems come from yesterday’s solutions.)。許多問題的產生可能來自之前解決問題的方式,沒有用對適切 的方式,讓問題從原本的地方移轉到其他的地方。就上述孩子學習成就低落 的問題,家長解決問題的方式可能是把孩子送到補習班,短期間或許部分孩 子會因為補習班提供的練習,而成績短時間有些許改善,但長期下來,學生 可能更加的將學習視為一種苦差事,更加抗拒主動的學習,而製造更大的問 題。 (二)推的愈用力系統的反彈力量也愈強(the harder you push,the harder the system pushes back)。再處理一個問題時,若沒有找到關鍵的結構施力,則 越是用力去推動,所造成的反彈力量也越強。就像是目前教育政策的推動, 許多新興政策與改革有其理想性,但沒有考慮整體環境和教師的準備度,便 貿然的實施,則可能造成學生、家長和教師的反感,反倒造成政策不易實施, 實施成效也不如預期。這種情況也可稱為補償性回饋(compensating feedback): 原先出自於善意的行動,反倒帶來意想不到的反作用效果。通常努力的付出 心力,是為了達成目標,跨越原有的障礙,但若沒有找出適切的努力方向, 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反而帶來更多的阻礙。例如在教學現場,老 師總是希望準備許多的教材和補充資料,希望可以把更多知識傳遞給學生, 但沒有考慮到學習者的需求和先備知識條件,可能導致傳遞的知識,超越學 生認知負荷量,最後導致學生對學習失去動機和興趣,帶來適得其反的效 果。 (三)狀況漸糟之前,會先漸好(behavior grows better before it grows worse)。這 也是系統當中時間滯延的反應(time delay)。行動之後可能導致短期和長期的 結果。某些行動或許短時間內可以有很好的利益,但長期下來卻可能帶來更 多的危害。這短期的效益和長期後果之間的時間差距,便稱為時間滯延。就 教室的經營管理而言,教師的體罰方式,或許短時間內可以使行為偏差的學 生在當下收斂其行為;但若沒有找出根本的原因,長時間的體罰後,可能讓.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4. i n U. v.

(26) 該學生出現更多的偏差行為,最終更可能導致社會的問題,這是老師所不樂 見的結果。 (四)顯而易見的解,通常無效甚至造成反效果(the easy way out usually leads back in)。在系統思考教學當中,將顯而易見的解視為症狀解,它與第三法 則造成的現象,具有異曲同工的效果。有時提出的解決問題之道,看似可以 立即的解決問題,短時間可能緩解症狀,最終若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根本之 道,則反倒成為治標而不治本,問題仍就繼續的存在於系統之中。 (五)解決問題的策略可能比問題本身更糟糕(the cure can be worse than the disease)。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不得其法的時候,可能造成更多的問題。 在生活之中許多時候想要幫忙他人做某事,但反而愈幫愈忙,即是這種情況。 例如當學生考試成績不佳的時候,教師以罰寫的方式做為策略,學生並沒有 真正搞懂學習的內容,只是一味的罰寫,最後花許多時間抄寫他不明白的內 容,反倒沒有時間去做學習內容的理解和運用,長期下來理解力越來越差, 同時間可能延伸出學習動機低落的情況,讓問題越來越嚴重。 (六)欲速則不達(faster is slower)。當求速成的同時,卻可能因為基礎沒有穩 固,反倒適得其反。因此在系統當中需要學習等待和留白,許多的成效並非 立竿見影,需要長時間的經營才能看見整體的變化情形。 (七)因與果在時間與空間上並非緊密相連(cause and effect are not closely related in time and space)。許多的後果受到許多因子的影響,通常人們習慣 看最表面顯而易見的因果關係,然而若要追本溯源,許多的結果並非表面看 見的原因所導致,而可能隱含許多層次,所以在系統思考當中關注趨勢的變 化,需要拉長時間去看一個現象的變化,才不會造成僅僅看到表層的問題, 注意到冰山的一角,而沒有看到真正潛藏的原因。 (八)掌握小而有力的槓桿解,能夠事半功倍,然而高槓桿解並非顯而易見.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i n U. v. (small change can produce big results,but the areas of highest leverage are often the least obvious)。此種小而有力的解亦稱為槓桿作用(leverage):在尋求問題 解決之道時,若能夠找到關鍵的原因,可能小而巧的方式,就可以解決看似 複雜的問題。而這樣的關鍵要素,可稱為高槓桿解,若能夠運用關鍵的方法, 就可以用省力的方式,解決問題;從小行動開始,產生巨大的改變。而這樣 的改變,不能操之過急,需要拉長時間,用動態的脈絡去思考,方能找到適 切的槓桿解。回到教學場域中來看,老師的言教和身教可做為潛在課程,短 時間內可能不能立即感受到老師的言行對學生的影響,但往往持續、專注的 付出和行動,對於學生將產生的長遠和廣泛的影響力,影響學生品格的養成、 做事方法及態度等等。 (九)魚與熊掌可以兼得,但並非皆可在同一時間獲得(you can have your cake and eat it too, but not all at once)。利用線性和靜態的觀點,常常會產生魚和 熊掌不可兼得的矛盾情境,然而改用變動和動態的觀點思考,許多看似矛盾 的情境,實則可以相輔相成。例如教師實施創意教學和學生的升學考試表現,. engchi. 15.

(27) 多數民眾可能覺得兩者很難兼顧,當要讓教學活化時,老師便開始產生進度 的壓力,學生也會擔心自身學業考試和表現;但若回到本質來看,考試評量 的目的,為了要培養學生學科知識和綜合理解及運用知識的能力;若教師願 意活化教學方式,讓學生擁有更多機會在做中學習,短時間或許沒有精熟的 複習考試讓學生成績可以立即提升,然而長時間下來,學生所培養的是對於 學習的喜好和熱忱,自然在學習表現上也有所改善,進而可能幫助考試成績 也能提升,且其能達到的成效可能更長久而持續。 (十)系統整體性、不可分割性(dividing an elephant in half does not produce two small elephants)。看一件事情要盡可能看到其全貌,否則將陷入見樹而不見 林、瞎子摸象的迷思當中。整體由部分構成,過度專注於部分的建構,往往 忽略了整體,導致模糊焦點,無法切中時弊。諸如學校推行品格教育的過程, 若僅有輔導室的老師們利用綜合課程來推廣品格的重要性,然而其他的教學 設計、家庭和社會氛圍,沒有共同的營造品格教育的重要性,則即便專注於 部分的行動,還是無法影響整體的結構;但相對的若每一個部分可以串連成 整體,各個單位相互合作,則帶來的正面效果,可將品格教育實施,進一步 落實。 透過系統思考的微妙法則搭配回饋環路的理解,可以推演出系統基模。 主要的環路包括兩種,也成之為系統思考的語言: 其一為滾雪球效應 (reinforcing feedback):亦稱為正環,為一個增強的回饋環路。漸進而增強的 過程,而漸進速度將由慢而快的發展。可能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增強環路, 但也可能形成惡性循環的增強環路。再則為調節回饋(balancing feedback): 亦稱為負環。一種穩定與抗拒之間的平衡機制,透過過程的修正,能夠維持 在期待達成的目標。 將法則視為存在於系統當中歸納出的特性,而系統基模則能夠看出整個 結構和共同性。將存在於世界當中常見的問題,歸納出最基本的形態,將複 雜的問題利用歸納整理,而形成一種可以解釋複雜現象的基本原型。. 政 治 大.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二、系統思考主要內涵 整體歸納系統思考主要意涵包含: (一) 瞭解全貌的能力,看到整體、大圖像的變化,透過了解全貌協助人們跳 脫既有的偏見和觀點,讓人們看到既有的觀點如何影響整體的運作,在 當中能夠有所反思和覺察,改變原有的心智模式,達到心靈轉換、調適, 而能夠發揮嶄新的思維(Senge,1990;Waters Foundation,2007)。 (二) 觀察趨勢變化的能力,能夠從不同觀點來觀看各種變化的現象和情形, 並能夠進一步比較不同的趨勢和推演未來的可能性(Waters Foundation,2007)。 (三) 能夠看見系統主要組成的因子,找出前後的因果關係,並可以解釋當中 的因果關係,描述其可能帶來的影響(Assarf,2005;Waters 16.

數據

圖 2-3-1 Getzels & Thelen  之班級社會體系理論模式(陳奎熹,2001,p.174)  個體有其人格特質和需求傾向,而其特質傾向受到有機體體質和潛能的 影響,團體成員會形成一種氛圍,而進而表現意向產生歸屬感;制度是一種 角色和期望交互關係所形成,而制度的形成則受到人類文化思潮、習俗與價 值相互牽引,各個因素交互作用而最終能夠達到目標行為。  班級社會體系理論有三個特點(陳奎熹,2001):  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rite the following problem on the board: “What is the area of the largest rectangle that can be inscribed in a circle of radius 4?” Have one half of the class try to solve this

For an important class of matrices the more qualitative assertions of Theorems 13 and 14 can be considerably sharpened. This is the class of consistly

Teachers may consider the school’s aims and conditions or eve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approach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 and ability; or develop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2-1 註冊為會員後您便有了個別的”my iF”帳戶。完成註冊後請點選左方 Register entry (直接登入 my iF 則直接進入下方畫面),即可選擇目前開放可供參賽的獎項,找到iF STUDENT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