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十九世紀小提琴協奏曲的發展

第一節 十九世紀小提琴學派的發展

1 Robin Stowell。《小提琴指南》,湯定九譯。(台北市:世界文物出版社,1996),73-94。

中後期,由於民族主義的興起,因此各國各自發展出屬於自己的音樂風格,有以德國為 重要的地位。早期維奧蒂接受普尼亞尼(Gaetaeno Pugnani, 1731-1798)3 正統義大利拉 奏的訓練,一七八二年在巴黎的一場演出他獲得了很大的成功,被人們稱為當代最優秀

(Pierre Rode, 1774-1830)、克羅采(Rodolphe Kreutzer, 1766-1831)和巴約(Pierre Baillot, 1771-1842)。此三人後來都成為巴黎音樂院的教授,且他們都致力於研究維奧蒂的音

2 Robin Stowell,95。

3 普尼亞尼(Gaetaeno Pugnani, 1731-1798),師承柯賴里(Arcangelo Corelli, 1653-1713)的學生蘇彌 斯(Giovanni Batista Somis, 1686-1763),延續義大利小提琴的優良拉奏傳統。普尼亞尼一七五四年在巴 黎演出自己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獲得很大的迴響。其演奏特色為聲音堅實有力與優雅歌唱性著稱,而 他當時也與創造現代弓的圖爾特(François Tourte, 1747-1835)交換意見,提出改良弓的建議。之後普尼 亞尼把正統十八世紀義大利學派的精髓傳承給維奧蒂,成為影響十九世紀法國學派最重要的一位宗師。

4 小提琴弓的造型最後由法國的圖爾特(François Tourte, 1747-1835)確立的。他將弓尖原本較為尖 嘴形狀的樣子變得較為短小有如鐘型一般,弓根則是用烏木切割來的,在弓根利用凹槽和「D 環」或金 屬箍,使弓毛保持一條帶狀。弓桿採用伯爾南布科(pernambuco)木,並呈現向內彎曲的造形,使整支弓的 平衡性與重量達到完美的平衡。

5 康貝爾(Margaret Campbell),《不朽的小提琴家》,張世祥譯。(台北市:世界文物出版社,1998):

75-6。

樂,也認同其音樂主張。他們三人的教學理念都建立在維奧蒂的教學原則上,如使用華 家。他的風格讓德國的小提琴家史博(Louis Spohr, 1784-1859)非常著迷,因而一直持 續模仿羅德的演奏風格。羅德的創作主要有十三首的小提琴協奏曲以及著名的《二十四 首隨想曲》(24 Caprices),還有一些四重奏、變奏曲和爲兩把小提琴寫的二重奏。其《二 十四首隨想曲》至今仍是小提琴學生必定要練習的重要教材之一,內容不僅包含左右手 技巧的訓練,也含有不同的音樂性,稱得上是法國小提琴學派乾淨、淳樸聲音的最佳代 表。7 教學上,他最著名的學生貝姆(Joseph Böhm, 1795-1876)8 在維也納把法國學派 的風格傳承給姚阿幸(Joseph Joachim, 1831-1907)及奧爾(Leopold Auer, 1845-1930)

等人,之後他們也教出近代許多優秀的小提琴家出現。

克羅采由父親啟蒙,後來師從史塔密玆(Anton Stamitz, 1750-1809)9,十三歲時便 登台演出自己創作的協奏曲,日後也成為一流的演奏家,並和巴約及羅德被任命為巴黎

6 Boris Schwarz, “Beethoven and the French Violin School,” The Musical Quarterly 44, no. 4. (Oct., 1958): 433.

上克羅采較著名的學生有如阿爾托(Alexandre Artôt, 1815-1845)、拉豐特(Charles Philippe Lafont, 1781-1839)和馬薩爾(Lambert Massart, 1811-1892)10 等人。

巴約和羅德、克羅采不一樣的地方是,他一直到成年以後才把專業的音樂當作職 過他所著之《小提琴的藝術》(L’Art du violon, 1834)仍流傳至今,是研究法國學派演 奏法的最佳資料。巴約著名的學生有馬札斯(Jacques-Féréol Mazas, 1782-1849)、哈巴 內 克 (François Habeneck, 1781-1849 ) 以 及 旦 克 拉 ( Jean Baptiste Charles Dancla,

(Charles Auguste de Bériot, 1802-1870)。他到巴黎後曾獲維奧蒂指導,之後跟隨維奧蒂 及巴約的學生羅貝里奇(Andrea Roberrechts, 1797-1860)學習。白里奧不僅遵守傳統的 訓練,將法國學派的風格繼續發揚光大,也採用帕格尼尼展現出的華麗技巧,如拋弓

10 馬薩爾(Lambert Massart),比利時人,是克羅采的學生。曾與鋼琴家李斯特聯合巡迴演出,一八 四二年回到巴黎擔任音樂學院的教授,他著名的學生是維尼奧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1835-1880)

以及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1875-1962)。

11 陳藍谷,《小提琴演奏統合技術》。(台北市:美樂出版社,2005):64-5。

魏奧當(Henri Vieuxtemps, 1820-1881)是白里奧最著名的學生,也是近代偉大的 學生從樂譜中認識作曲家的意圖,其中他最著名的學生就是易沙意(Eugène Ysaÿe, 1858-1931)。魏奧當的小提琴協奏曲將十九世紀炫技風格提升到新的境界,他運用樂團 中各種樂器的可能性加以變化,使豐富的配器音響融入燦爛的小提琴技巧,讓獨奏樂器 和樂團達到嚴格的平衡。

到了十九世紀後期,比利時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易沙意,他曾在列日音樂學院跟 隨海恩伯格(D. Heynberg)及馬薩特(R. Massart)學習,到布魯塞爾音樂學院時跟維 尼奧夫斯基(Henri Wieniawski, 1835-1880)學習,之後又到巴黎師從魏奧當,他可說是 結合法國與比利時兩學派的精華。作為一位演奏者,他大力提倡比利時和法國現代作曲 家的作品;作為一位教師,他總是示範給他的學生知道,並教出之後美國偉大的小提琴 教師帕辛格(Louis Persinger, 1887-1966)和金戈爾德(Josef Gingold, 1909-1995)。

炫技學派

十九世紀初另一個要提到的是炫技學派(Virtuoso),主要人物莫過於帕格尼尼

(Nicolo Paganini, 1782-1840)。帕格尼尼是義大利小提琴家兼作曲家,最初由他的父親 啟蒙開始學習音樂,之後才被送去跟著專業的老師學習。一八一○到一八二八年帕格尼 尼開始在義大利各地巡迴演出,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名聲;一八二八到一八三四年到奧地 利、德國、英國、法國等地巡迴演出,博得許多名家的高度評價,如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此後以演奏家的身分聞名於各地。

帕格尼尼受過塞維托(Antonio Cervetto)、柯斯塔(Giacomo Costa)還有羅拉

(Alessandro Rolla, 1757-1841)的指導。在拜訪小提琴大師羅拉時,羅拉對帕格尼尼的 演奏感到相當驚訝,認為自己沒有什麼可以教給他,便建議帕格尼尼去跟吉雷蒂

(Gasparo Ghiretti)學習對位,可是他對於上述正式訓練無太大稱許,然而卻表示他在 一 七 九 四 或 一 七 九 五 年 時 聽 到 波 蘭 小 提 琴 家 杜 蘭 諾 夫 斯 基 (August Duranoswki,

1770-1834)12 驚人的演奏,他所發展出許多別人不能只有他才能演奏的技巧和絕技,

使得帕格尼尼深深的著迷並仿效。另外他發現羅卡泰利(Pietro Locatteli, 1695-1764)《小 提琴的藝術》(L’arte del violino, 1733)這部想像力豐富的作品,也對於他的技巧和表演 風格產生極大的影響。 顫音、特殊調弦法(Scordatura)13、多樣化的泛音、左手撥奏、彈跳弓(Saltato)及頓 弓(Staccato)、等技術,這些技巧都一一的被融入在他的作品裡。縱使作為一個作曲家 爭,如鋼琴家兼作曲家李斯特、舒曼、蕭邦(Frédéric Chopin, 1810-1849)、小提琴家兼 作曲家白里奧、魏奧當等人。除此之外,使用帕格尼尼作品的主題寫出變奏曲與狂想曲 傑作的作曲家(包含二十世紀作曲家)也非常的多。

帕格尼尼唯一的學生是西沃里(Camille Sivori, 1815-1894),六歲時便開始跟帕格 尼尼學琴。西沃里不久便在歐洲和南北美洲巡迴演出,顯示他的演奏事業很早就開始了 且非常成功。另有一位得到帕格尼尼鼓勵的是巴齊尼(Brescian Antonio Bazzini,

12 杜蘭諾夫斯基(August Duranowski)為波蘭的小提琴家及作曲家,他是維奧蒂的學生,以輝煌的 絕技聞名,特別是在顫音和運弓技術上。

13 特殊調弦法(Scordatura),指的是絃樂器不按照常規定弦。例如帕格尼尼的《第一號小提琴協奏 曲》,原本的曲調是以降 E 大調寫成,為了減少主奏小提琴演奏上的困難,以顯特殊效果,將樂器調高半 音,並使用 D 大調樂譜,如同使用移調樂器一樣;除了解決演奏上的困難,還有一種是為了演奏效果使 用的,像是帕格尼尼的《摩西變奏曲》(Variations on the G string on Rossini's "Moses"),便將 G 弦條到降 B,

使弦緊繃增加其張力;另外早在十七世紀,德國小提琴家畢伯(Heinrich von Biber, 1644-1704)就在他的 樂曲中(如 Sonatae violino solo no.6 , 1681)使用了這種手法,是為了能拉奏出平常小提琴不能拉奏出的 雙音、和絃等。

1818-1897),帕格尼尼聽到他的演奏後便鼓勵他成為演奏家,因此巴齊尼的名聲開始傳 遍歐洲,被視為帕格尼尼的傳人。他最著名也是現在人們只記得的《妖精之舞》(La Ronde

des Lutins)

,是一首顯示小提琴技巧的樂曲,裡面大量使用泛音和左手撥奏,可看出受 帕格尼尼的影響有多大。當時尚有恩斯特(Heinrich Wilhelm Ernst, 1814-1865)及布爾

(Ole Bull, 1810-1880)以帕格尼尼為學習典範,恩斯特透過觀察帕格尼尼的演奏,學 習他的演奏技巧;布爾燦爛的技巧,使他獲得「亞麻色頭髮的帕格尼尼」的稱號。14 德國學派

在德國的小提琴學派方面,以史博、大衛(Ferdinand David, 1810-1873)和姚阿幸 三人為主。史博主宰著十九世紀初德國的小提琴音樂,他早期跟著曼海姆樂派15 的埃 克(Franz Eck)學習,此學派要求乾淨的運弓和富有表情的演奏。一八○三年史博第一 次聽到羅德的演奏便被深受感動,於是忠實地模仿羅德演奏並建立起自己的風格。當他 在一八二二年擔任卡薩爾劇院的主席時,開始形成他的小提琴學派。史博不僅是位小提 琴家,也是指揮家和作曲家,更有大量的學生,足見他對德國小提琴之影響有多大。

大衛是史博的學生,二十六歲即擔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Gewandhaus Orchestra)的首席,之後任教於萊比錫音樂學院,對於萊比錫的音樂發展有極大的影響。

他著名的學生是姚阿幸以及威廉密(August Wilhelmj, 1845-1908)。他與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1809-1847)非常友好,孟德爾頌的《E 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便是為他而寫,

大衛也給予很多的建議。大衛雖曾出版過小提琴教本和協奏曲,不過現在鮮少有人記得。

德國十九世紀最重要的小提琴演奏家姚阿幸,從小即展現過人的天賦,十二歲便畢 業於維也納音樂學院。之後到萊比錫學習,透過大衛和孟德爾頌,姚阿幸結識了很多著 名的音樂家。一八五○年接受李斯特的邀請擔任威瑪樂團指揮,儘管他一方面佩服李斯 特,另一方面卻不能忍受李斯特和華格納的新音樂熱潮。姚阿幸覺得「古典」音樂才是 最重要的,以至於後來他與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等人在一八六○年 發表了重要的宣言,表示反對他們的新音樂運動。一八六八年他來到柏林,被任命為新 成立的「演奏音樂高等學校」校長和小提琴教授,另外他和友人成立的姚阿幸弦樂四重

德國十九世紀最重要的小提琴演奏家姚阿幸,從小即展現過人的天賦,十二歲便畢 業於維也納音樂學院。之後到萊比錫學習,透過大衛和孟德爾頌,姚阿幸結識了很多著 名的音樂家。一八五○年接受李斯特的邀請擔任威瑪樂團指揮,儘管他一方面佩服李斯 特,另一方面卻不能忍受李斯特和華格納的新音樂熱潮。姚阿幸覺得「古典」音樂才是 最重要的,以至於後來他與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等人在一八六○年 發表了重要的宣言,表示反對他們的新音樂運動。一八六八年他來到柏林,被任命為新 成立的「演奏音樂高等學校」校長和小提琴教授,另外他和友人成立的姚阿幸弦樂四重

相關文件